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班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少有才名,九岁能诵诗赋,写文章。及长,博通古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烦琐的寻章摘句,重在理解文章大义。父彪死,固续修其未竟之《史记后传》,被人诬为私改国史,下狱。其弟超诣阙上书力辩,明帝读固之原稿后,盛赞其才学,释出狱,召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诏令完成其父之书。自永平五年(62年)至建初七年(82年),历时二十余载,基本修成《汉书》,该书记事始于汉高祖、迄于王莽末年,凡二百二十九年。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后人为均衡各卷份量分为一百二十卷,使纪传体史书体例整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艺文志》于学术史上尤有重大贡献。然固之传统观念甚强,多有偏见,故成就远不及《史记》。善赋,曾撰《两都赋》,赞洛邑制度之美。章帝爱好文学,固颇得宠幸。帝召群儒辩论五经同异,命固就辩论结果撰《白虎通义》。永元二年(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北匈奴,任中护军,为宪撰燕然山记功刻石铭文。永元四年(92年)宪以外戚专政,图谋叛乱,畏罪自杀,固受株连死于狱。死时《汉书》尚未成,八表与《天文志》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奉诏续成。其它遗作已散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长子。幼聪慧好学。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二十余岁返乡,继父业续写《史记后传》,以私修国史罪被告发入狱,弟超上书力辩,获释。任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并奉命修《汉书》。乃以《史记后传》为基础,另立体系,再加组织,历时二十余年始大体告竟。汉和帝永元初,随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后因窦宪事牵连,入狱死。所遗《汉书》八表及《天文志》残稿,由妹昭及同郡马续补成。《汉书》记事上起刘邦,下迄王莽,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后人析为一百二十卷,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其《艺文志》于史学贡献极大,被后世纪传体史书依为准绳。又是《史记》之后另一部重要传记文学专集, 《苏武传》、《东方朔传》等尤为传记文学中杰作。叙事详明,组织严密,文辞典雅,亦骈亦散,并收录大量辞赋诗文,兼具一代文章总集性质。另存辞赋诗文数篇。《两都赋》虽模拟司马相如《子虚》、《上林》,但“明绚以雅赡”,为汉大赋中名作。《咏史诗》咏缇萦救父事,虽质木无文,却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

☚ 崔骃   班昭 ☛

李夫人传/汉武内传/汉武帝传/汉武帝/汉武帝内外传/汉武帝外传

☚ 丽娟   李夫人传 ☛
班固

班固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博贯载籍。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年十六入洛阳太学。至年二十三,父彪卒,乃归乡里。东汉明帝永平(58—75)初,东海王刘苍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阁,延英才。固奏记于苍,荐桓梁等六人于苍。固以父继《史记》后续写之西汉史未详,欲成其业。既而有人上书告固私改作国史。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乃诣阙上书。明帝召见之,具言固著述之意,令郡上其书。明帝甚奇之。召固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使与陈宗等共撰《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明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馀年,至章帝建初(76—84)中,大多成书。尚馀部分表志未成,固卒后妹昭及马续成之,即今传《汉书》。《汉书》分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合百篇。起于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包举一代十二世二百三十年事,为我国断代史开创之作。其书记事详尽核实,多载有用之文。开以后正史断代之先例,其文亦为历来散文家所推崇,故有“《史》、《汉》”、“马、班”之称。班固亦汉代辞赋名家,前人往往并称班、扬(雄)或班、张(衡)。固之辞赋以《两都赋》为最著。其写西都部分假托西都宾盛说长安宫室壮丽及市廛繁荣、游侠豪举。其写东都部分则叙东都之制度,一归之于儒家之节俭与制度。其中心思想为歌颂汉德,然所叙两都风物人情,颇有史料价值。其文闳丽,盖取法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之作,而内容已稍趋平实。固又有《幽通赋》、《答宾戏》诸作,为抒发其仕途不得志之感慨。固自章帝时,颇得幸,时集诸儒于白虎观,议五经异同,使固撰集其事,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89—105)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宪大破匈奴,登燕然山,使固为《封燕然山铭》,此文亦奇丽可诵。及宪败,固先坐免官。后以其奴犯洛阳令种放,放怒之,会窦宪事发,遂捕系固,死狱中。《后汉书》本传云:“固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七卷。《新唐书·艺文志》作十卷。今佚。明人所辑《班兰台集》,见《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辑得其诗及断句十一首。其主要事迹见《汉书·叙传》、《后汉书》本传。

☚ 梁鸿   傅毅 ☛

班固32—39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彪之子。与父并称“二班”。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并称“班马”。与西汉辞赋家扬雄并称“班扬”。与东汉辞赋家张衡并称“班张”。父卒后继承父志,继续撰写《史记后传》。被人告发,以私改国史罪下狱。弟超上书辩解,乃获释,召为兰台令史,升迁为郎,典校秘书。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写成《汉书》。章帝时任玄武司马。和帝永元初,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宪获罪,固受牵连死于狱中。著《汉书》一百二十卷。另有集十七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
索引:班固,孟坚,兰台。

班固

班固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史学家和文学家。早年曾续写其父的《史记后传》,并因此事被人诬告私篡国史而下狱,由其弟力辩得释。后来在此基础上“探撰前记,缀集所闻”,(《后汉书·班固传》)历经二十年而成《汉书》。官至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著作有《汉书》、《白虎通义》和后人所辑的《班兰台集》。
由于东汉统治者的文化专制政策和经学思潮影响,他的思想恪守儒道,这一点明显表现在他的文学思想上,并在对《诗》和《离骚》的评价中反映出来。其主要文艺思想见于他的《离骚序》和《离骚赞序》中,另外,《汉书艺文志》虽为刘歆所编,但也反映了他对其中观点的认可,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其文学思想。
他说《诗经》“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这一点与他论乐府民歌的思想是一致的,如“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汉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同上)这些虽表现他慎守儒家“诗教”和以诗观政的传统,但指出《诗经》和民歌缘事而发,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这一点是很可贵的。
他对《离骚》的看法更多地反映了他的保守性。他继承并发展了扬雄“明哲保身”的观点,对屈原的品格颇有微辞,认为“且君子道穷,命矣。故潜龙不见而无闷,《关雎》哀周道而不伤,蘧瑷持可怀之智,宁武保如愚之性,咸以全命避害,不受世患。故《大雅》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离骚序》)但是,他对屈原忠于国家,作赋讽谏的精神又有同情之意。《离骚赞序》中说:“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信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肯定之意溢于行间。他对《离骚》特点的认识是“其文弘博丽雅,为辞赋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体,则象其形容。”“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离骚序》)这一结论是不够中肯的。
另外,他对屈原诗中神话传说的运用也表示不满,说它们“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同上),这里表现了他对屈原的浪漫主义特点是缺乏理解的。

☚ 扬雄   王逸 ☛

班固

班固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人。宫至兰台令史。东汉史学家、文学家。除继其文撰成《汉书》外,另有《白虎通义》等著作。班固的文艺美学思想是较为保守的。他推重粉饰现实,为统治者歌颂功德之作:认为司马迁的《史记》“是非颇谬于圣人”;否定屈原.认为他“露才扬己”,“亦贬絮狂狷量行之士。”等等。但是班固也肯定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并正确地批评了汉赋的形式主义倾向。

☚ 桓潭   汉书·艺文志 ☛

班固

班固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班固年少时,便能属文,十六岁入洛阳太学。其父班彪为当时著名学者,曾作《史记后传》六十五篇,以补写西汉之历史。书未成,班彪卒。班固欲为父补完全书,而被人告发他私改国史,因此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辩,始得释。汉明帝赏识班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后奉诏修史,历二十余年,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章帝时班固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79)白虎观经学辩论,其编纂《白虎通义》,记录了辩论的结果。和帝永元元年(89)从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因骄横擅权被杀,班固受牵连入狱,死于狱中。班固是东汉前期最著名的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两都赋》体制宏大,写法铺张扬厉,为模仿司马相如、扬雄之作,是西汉大赋的继续,但在宫室游猎之外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后来的《二京赋》、《三都赋》都受其影响。班固亦能诗,《咏史》一首既忠于史实,又饱含感情,语言质朴,表现了史家独有的胆识和魄力。是诗为完整的五言体,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班固集》十七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收入。

☚ 刘苍   崔骃 ☛

班固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右扶风安陵 (今陕西咸阳) 人,出生在一个 “家有赐书,内足于财” 的世家。其祖姑母在西汉成帝时被选入宫中为婕妤,曾作过一首著名的 《团扇行》; 祖父班稚汉哀帝时曾为太守(省级); 父亲班彪生当西汉末年的乱世,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曾先后依违在隗嚣和窦融这两位割据英雄之间,后归汉光武帝,出为县令,因病去官,专力著述,想续写 《史记》。在父亲的影响下,班固从小就喜欢文史,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据说,班固十三岁时,王充一见便叹为奇才,抚摸着他的背说: “这娃娃日后必定会写汉史。” 班彪去世,班固回家奔丧,读到父亲未完成的遗著 《史记后传》,便决心续修一部 《汉书》。当时,他才二十三岁。后来,有人上书告发班固“私修国史”,班固因此被当地官府逮捕,所有的书稿都被抄没。其弟班超连忙赶到洛阳上书辩白,明帝召见了这位后来以平定西域而位至封侯、留名青史的年轻人,了解到班固著史的意图,又亲自审读了他撰写的史稿,大为赞赏,遂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参与编撰国史《东观汉纪》。兰台是东汉的皇家图书馆,内藏各种图书和档案史料,这为班固撰写 《汉书》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班固除撰史外,还写下了 《两都赋》、《典引》等辞赋,都是名垂千古的一代雄文。其文笔的典雅富丽,颇为时人欣赏,连皇帝也经常邀请他到宫中谈论文学。汉章帝曾召集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在洛阳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这是经学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会议记录 《白虎通德论》就是经班固之手整理的。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届五十七的班固以中护军职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参与谋略。当他们打到燕然山后,便勒石作文,炫耀汉威,那篇著名的 《燕然山铭》 就出自班固的手笔。四年后,汉和帝与宦官郑众等定议诛灭专权的外戚窦氏,班固受到牵连,被捕入狱,不久就死在狱中。和帝闻讯,下诏严厉谴责下令逮捕班固的洛阳令,并要负主要责任的官吏抵罪。班固死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 尚未完成,和帝就请班固的妹妹班昭来续撰。班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才女,曾担任皇后和妃嫔的老师,以其丈夫姓曹,被人尊称 “曹大家” ( “家”读为“姑”)。班固在传统史学上的地位,一度曾在司马迁之上,人称“班马”。

班固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班固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班彪长子。其父撰《汉书》未成,班固于永平元年(58)开始私撰《汉书》,五年后被人控告他私改国史,下狱,其弟班超上书辩白,获释,明帝诏为兰台令史。一年后,升为郎。典校秘书,历20余年,至章帝建初年间,基本完成《汉书》的《纪》、《传》及一部分《志》(八《表》及《天文志》后由其妹班昭及马续续成)。章帝时,升为玄武司马,讲经于白虎观,著有《白虎通德论》。后因大将军窦宪事受牵连,下狱死。《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他的其他著作,明人张溥辑为《班兰台集》(一名《班孟坚集》)。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著名史学家、辞赋家、文学家。《汉书》、《后汉书》有传。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少时即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淹贯载籍,穷探诸子百家之言。16岁入太学,“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后汉书·班固列传》),为时儒所赞。23岁父彪卒,固归还乡里,因其父“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同上)。永平元年(58),入东平王幕府,始撰《汉书》。后有人上书明帝,告其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弟超驰阙上书,辩别著述意图,同时郡守亦将固书献上,深得明帝赏识,召其为校书郎,并任命为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明帝永平中诏令其续修《汉书》,固潜精积思,历二十余年,至建初七年(82)基本完成。《汉书》是继《史记》之后又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自为郎后,遂见亲近。其时京师正修造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父老则希望长安依旧为都。固有感于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人造构文辞以讽劝,上《两都赋》,盛称洛阳制度之美,以折西宾淫侈之论。至章帝时,以章帝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同上)。建初三年(78),固升任玄武司马。次年,章帝召诸王、群儒讲论五经,固以史官兼记录之职,参与其事,并撰成《白虎通德论》(一名《白虎通义》)。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随征,大败匈奴,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固作《封燕然山铭》以纪其事。永元四年(92),窦宪因阴谋弑逆事败自杀,固以此免官,后为仇家洛阳令种兢借故逮捕入狱,拷问致死,时年61岁。班固出身于仕宦之家,深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他倡导并发展了董仲舒以来今文经学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哲学思想,把谶纬之风抬高到与经书同等的神圣地位,使儒家经典进一步宗教神学化。同时在他的思想中又杂揉了阴阳五行之说,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东汉封建专制统治。基于此,他劝导统治者去奢侈,就朴素,尊圣人,兴礼乐,讲法度,行仁政。这些思想集中反映在《汉书》和《两都赋》等作品中。在文学创作上,他认为文章是为君主建立王业的一种法则。《诗经》等即是先王为王业的象征,而“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所以辞赋创作“斯事虽细,然先臣之旧式,国家之遗美,不可阙也”(同上)。故所撰《汉书》,大量收录辞赋作品。他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所作之赋今存有《两都赋》、《幽通赋》、《终南山赋》、《竹扇赋》及《答宾戏》等,多为不朽之名篇。作品题材较广,宫苑、游猎、抒情、议论、述志等无所不包,诸种体裁亦兼而有之,尤其《两都赋》开创了京都大赋一体。夸张比喻,铺排扬励,手法多变,据史证实,时空交结,代表了东汉辞赋创作的水准。然从其艺术形式来说,其作品偏重模拟前人,缺少自己的独特风格,不同之处在于汉赋夸张失实的毛病有所克服。尽管如此,他的赋作亦常常为后人视为竞争对象,张衡、左思等人的作品即明显受其影响。刘熙载评曰:“班孟坚文,宗仰在董生(仲舒)、匡(衡)、刘(向)诸家,虽气味已是东京,然尔雅深厚,其所长也”。(《艺概·文概》)除赋而外,另有作品多篇。《后汉书·班固列传》载:“所著《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篇。”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著录17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十画】   班昭 ☛
班固

班固32—92

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年少“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疏百家之言,无不穷究。”又性情宽和谦让,因此深为当时儒者所钦重。父班彪是当时的著名学者,以《史记》自成帝太初以后缺而不录,作《后传》,补写《史记》以后西汉的历史。父亲死后,固想要补完全书,后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获释。汉明帝很赞赏固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20余年,基本完成《汉书》的写作。章帝时,固任玄武司马。建初四年
(79)帝诏诸王、诸儒集合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令固撰集其事,纂成《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
(89),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固从为中护军。永元四年
(92),窦宪因擅权被迫自杀,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是东汉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毕生致力撰写的《汉书》,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文学价值也较高。他的著作除《汉书》外,还有受诏撰集的《白虎通义》及诗、赋等41篇。其《咏史诗》,咏缇萦故事,为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辞赋发展史上,他与司马相如、扬雄、张衡并称为汉赋四大家。其赋今存《两都》、《幽通》、《竹扇》3篇,及《终南山赋》、《览海赋》、《耿恭守疏勒城赋》等残文。此外,还有《典引》、《奕旨》、《窦将军北征颂》,其体也是赋。班固的赋模仿多于创造,无论思想内容还是体式结构,都有正统化的趋向,赋在他手里突破不大。较有独创性的是其《两都赋》。他在宫室游猎之外,又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后来张衡写《二京赋》、左思写《三都赋》,都受他的影响。《两都赋》虽也铺采摛文,但未过分堆砌辞藻,风格比较疏宕。
除赋作之外,班固还在《汉书》和《两都赋序》中表达了自己对辞赋的看法。他认为汉赋源于古诗,是“雅颂之亚”,“炳焉与三代同风”。他不仅肯定汉赋“抒下情而通讽谕”的一面,而且肯定它“宣上德而尽忠孝”的一面,实际上也肯定了汉赋的歌功颂德的内容。

☚ 杜笃   傅毅 ☛

班固公元32——92年

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班彪子。少承家学,博览九流百家之言。彪撰《汉书》未成而卒,固继父业,被人诬告私改国史而下狱。其弟超上书辨白,终获释。后奉诏用20余年之功修成《汉书》。另著有《白虎通义》、《大甲》、《在昔》等书。《白虎通义》广泛采用声训,宣传今文经学派神秘主义思想。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9岁即能诵诗写文。博览群书,通各家之言。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受诏继续完成其父书,潜精积思,历20余年,修成《汉书》。记述从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间西汉430年史实。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辞渊雅,叙事详赡。学者无不诵读。书中强调帝王正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以儒家思想为依据。又与杨终等人编撰《白虎通德论》,记录章帝建初四年在白虎观经学辩论的情况。永元六年,从大将军窦宪击匈奴,为中护军。后因窦宪擅权被杀,受牵连死狱中。著有《典引》、《应机》、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现存41篇。其中《两都赋》最著名。后人辑有《班兰台集》。主张荐举官吏应重德行。反对追逐世利,“众人之逐世利,如青蝇之赴肉汁也。青蝇嗜肉汁而忘溺死,众人贪世利而陷罪祸”(《难庄论》)。强调以礼治国治身,“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汉书·礼乐志》)。认为礼是圣人像情而作,“人性有男女之情,妒忌之别,为制婚姻之礼;有交接长幼之序,为制乡饮之礼;有哀死思远之情,为制丧祭之礼;有尊敬之上心,为制朝觐之礼”(同上书)。并提出乐治内礼修外,“乐以治内为同,礼以修外而为异。同则和亲,异则畏敬;和亲则无怨,畏敬则不争”(同上书)。班固主张礼乐化民但不否认财富的作用。认为“财”是顺德安民的“大本”,“财者,帝王所以聚人守位,养成群生,奉顺天德,治国安民之本也”(《汉书·食货志》),“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同上书)。

班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即能赋诗属文。后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穷究百家之言。其父班彪卒,自太学返回乡里。在其父所作《史记后传》基础上,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章帝时多次被召入宫侍谈,对国家大事,亦常奉命发表意见。朝廷召集当代名儒讨论五经异同,班固以史官兼任记录,把讨论结果整理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与大将军窦宪有世交之谊,为窦宪幕僚。后来窦宪在政争中兵败自杀,班固亦为人所诬陷而入狱。同年死于狱中。班固还擅长作赋,所作《两都赋》、《幽通赋》 等,均负盛名。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史学家班彪之子。成年后,博通载籍。23时班彪卒,即在其《后传》基础上编写《汉书》。有人控告他“私改作国史”,被捕入京兆狱。弟班超至长安向明帝陈述其著述意图,郡守也献上班固所著书,明帝奇其才,授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并命他继续编写《汉书》。建初四年(79),受命撰《白虎通义》。永元初,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任中护军。窦宪获罪,他受牵连而死于狱中。他用20年时间基本完成《汉书》。未完成的表、志,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成。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始于汉高祖元年(前206),终于主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汉书》是历史著作,也是史传文学,但其成就不及《史记》。班固也是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原有《班固集》17卷,已亡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范晔《后汉书》有传。

☚ 司马迁   王符 ☛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史学家班彪之子。成年后,博通载籍。23时班彪卒,即在其《后传》基础上编写《汉书》。有人控告他“私改作国史”,被捕入京兆狱。弟班超至长安向明帝陈述其著述意图,郡守也献上班固所著书,明帝奇其才,授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并命他继续编写《汉书》。建初四年(79),受命撰《白虎通义》。永元初,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任中护军。窦宪获罪,他受牵连而死于狱中。他用20年时间基本完成《汉书》。未完成的表、志,后由其妹班昭和马续补成。它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记事始于汉高祖元年(前206),终于主莽地皇四年(23),共229年。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100篇,后人分为120卷。《汉书》是历史著作,也是史传文学,但其成就不及《史记》。班固也是辞赋家,著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原有《班固集》17卷,已亡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范晔《后汉书》有传。

☚ 司马迁   王符 ☛
班固

134 班固32—92

史学家。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人。出身于世代簪缨、诗书继世的家庭。9岁能写文章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读书。54年,父班彪卒,回家守丧,着手整理班彪《史记后传》。58年,27岁,开始编写《汉书》工作。62年,有人上书告发他私改国史,被捕下狱。其弟超上书朝廷力辩,乃得释。汉明帝欣赏班固的史才; 任为兰台令史,次年迁为秘书郎,奉诏继父志著书,直到汉章帝建初七年(82),修成《汉书》。79年,完成汉代经学总结性著作《白虎通义》的编撰工作。89年,固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参谋军机,登燕然山,勒石记功而归。92年,窦宪以失势自杀,固被牵连免官,洛阳令种竞曾受班家奴仆侮辱,衔恨将固罗织入狱,死于狱中。所著《汉书》 尚有八表和《天文志》未完,后由其妹班昭续成八表,马续补作《天文志》。其遗著有明朝张溥辑《班兰台集》。

☚ 班彪   班昭 ☛

班固

035 班固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所著《汉书》,文辞渊雅,叙事详赡,与司马迁所著《史记》并称“史汉”,而有不同的文风。所作《咏史》诗,为文学史上较早的文人五言诗。又善作赋,《两都赋》名噪一时。又编纂《白虎通义》等。后人辑其杂著为《班兰台集》。

☚ 司马相如   扬雄 ☛

班固

071 班固32—92

西汉史学家。所著 《汉书》中专述《地理志》2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以“地理”命名的著作。他开创了疆域地理志的体例,成为以政区记述地理内容的始祖。

☚ 司马迁   张衡 ☛
班固

班固32—92BanGu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年少时即善属文,16岁入太学,“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后汉书·班彪传》),深为当时儒者所重。其父班彪,是当时著名学者,曾续写《史记》作《后传》65篇。班固在此基础上继续补写西汉历史,被人告发私撰国史,入狱,经其弟班超上书辩解方获释,召为兰台令史。曾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后窦宪获罪被杀,班固受牵入狱而死。死时《汉书》尚未完稿,经其妹班昭等续成。
《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间229年史事。它也是优秀的传记文学。此外,班固又以赋闻名,其《两都赋》体制宏伟,铺张扬厉,对后世京都大赋影响很大。又有赋体文《典引》,与《两都赋》都表现了为东汉统治者述颂功德的思想倾向。他还仿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作《答宾戏》,但文中批评对现实不满,“处皇世而论战国”的行为,表达了“笃志儒学,以著述为业”的志趣。其散文《封燕然山铭》,是为窦宪击匈奴纪功而作,历来为人传诵。他还有五言《咏史诗》一篇,咏萦缇救父之事,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扬雄   王充 ☛
班固

班固公元32—92Bangu

东汉史学家、辞赋家。字孟坚, 东汉扶风安陵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人。他出生在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家庭里, 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9岁即能写文章、诵诗赋。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经九流百家之言,为他以后从事《汉书》的写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他的父亲班彪一生从事续补 《史记》的工作, 写出 《后传》65篇。班彪死后, 25岁的班固继承父业, 在 《后传》的基础上开始 《汉书》的编写。后有人告发他私修国史而被捕下狱。他的弟弟班超上书替他申辩。明帝看了班固所作书稿, 很赞赏他的才能,任他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并正式命他编写《汉书》。汉章帝时,班固官玄武司马,章帝召集诸儒于白虎观讨论五经异同, 令班固撰成 《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班固以中护军的身分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后窦宪图谋叛乱,事情败露自杀。班固受牵连被免官、下狱,遂死于狱中。《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分四部分:帝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其中八表是班昭续作, 《天文志》是马续续作。武帝以前史实多沿用《史记》,也作了少量修改和补充。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稍有变易,它改“书”为 “志”,取消 “世家”并入 “列传”。又增写了 《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由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经班固的改变和增补,确立了纪、表、志、传四种体裁的断代史体例, 成为后世编著断代史的标准形式。《汉书》全面系统地叙述了西汉高祖元年 (前206年) 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229年间的历史,展示了西汉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研究西汉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汉书》思想内容上封建正统观念比较浓厚,品评人物、论断是非,基本上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恪守六经教义,缺乏《史记》那种批判精神,进步性显然不如《史记》。但它还是比较客观地记述了历史事件,在一些传记中也揭露了汉代的社会矛盾和统治阶级的罪行,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我国古代一些良史的实录精神。《汉书》也是一部古典文学名著。它的语言简明规范,时有骈偶文句。结构严整,善于选择典型事例对各种人物作精细刻画,因此使得一些历史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班固有《班孟坚集》。《汉书》自问世以来,注家很多,其中以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清末王先谦《汉书补注》注释较为详备。解放后中华书局印行的标点本是目前流行的最佳版本。

☚ 扬雄   古诗源 ☛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辞赋家,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是当时著名学者班彪之子。年轻时入洛阳太学,研习群经,博览百家之书。他23岁时父死,在父亲的《史记后传》65篇基础上,私下撰写《汉书》。后来有人告发他私改国史,他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申述。明帝欣赏其才,召班固为兰台令史,又命他续成前书。章帝时,升为玄武司马,和诸儒讲论五经同异,撰成《白虎通德论》 和帝永元元年,他投笔从戎,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为中护军。后窦宪获罪,他也受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汉书》是他花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写成的史书。此书写了从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制基本沿袭《史记》,由“纪”“传”“表”“志”四个部分组成,共100篇。班固出身官宦之家,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基本上站在统治者立场上看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但对一些忠直之士和爱国之士也给予肯定的评价与称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黑暗面。文采不及《史记》,但结构严谨,自有特色,在中国史学上与文学上都有很大影响。
他也是东汉著名辞赋家,有《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以《两都赋》最为有名。另有《咏史诗》一首,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对以后文人诗创作也颇有影响。

☚ 东方朔   蔡邕 ☛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初继父修《史记后传》,因被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因弟超辩明其冤,获释。后召为兰台令史,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又奉诏续成前书,历20余年,终成包举西汉一代历史的《汉书》。创立了用纪传体写断代史的方法。又著《白虎通义》,记录章帝建初四年(79年)白虎观辩论经学的结果。所作《两都赋》等影响颇大。水元元年(89年)以中护军从窦宪攻匈奴。后因窦宪获罪株连,死于狱中。明张溥辑有《班兰台集》。参见“文学”中的“班固”。


班固

东汉文学家。所撰《汉书》,描写西汉一代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艺术技巧高超,富有文采,结构谨严,疏密得体。又善作赋,以《两都赋》最著。参见“历史”中的“班固”。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凤安陵(今陕西咸阳)人。9岁即能属文诵诗赋,16岁入洛阳太学。其父班彪死后,继文志撰写汉书。因有人告固私改国史,捕入京兆狱。其弟班超上书辩解,后获释。明帝对其甚为赏识,召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修史。班固潜精积思20余年,至建初(76~84)中,写成《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班固的辞赋有《两都赋》、《幽通赋》等。还有《咏史诗》,虽质木无文,但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为中扩军。后受窦宪罪牵连而免官,入狱即死。他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和辞赋家。《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十七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班兰台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刘向   王充 ☛

班兰台集/汉书/汉书补注/汉书补注补正/汉书故事选/汉书注商/汉书艺文志注释汇编/汉书刑法志注释/汉书选/汉书选

☚ 论衡注释   班兰台集 ☛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著名史学家、辞赋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县)人。班固的散文美学见解,主要见于《两都赋序》、《汉书》一些传赞以及《艺文志·诗赋略》等。班固对汉代新兴的赋体文学作了比较精到的研究。他考察了诗与赋的源流关系:“赋者,古诗之流也。”(《两都赋序》)叙述了赋体产生与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赋体产生的时代原因,描述了汉代赋体创作的盛况,分析了汉赋大家司马相如“多虚辞滥说”的创作特色(见《汉书·司马相如传赞》),指出了汉赋“润色鸿业”(《两都赋序》)的时代特点,等等,对赋体文学思想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充分肯定了汉赋的文学成就,认为汉赋完全继承了《诗经》雅颂的传统:“……或以杼(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同上》)这一见解,虽然有对帝王的曲意逢迎也加以大力褒扬的不足,但就总体言,却基本上符合汉赋的创作实际,相对于扬雄晚年作的过多的否定来说,要显得比较客观公正。班固对屈原有独特的看法,他虽然对屈原的为人和作品也有所肯定,但明哲保身的儒家观念,使他对屈原一生的处世行事基本持否定态度。甚至对屈原艺术手法上的创新,他也反对。他把屈原的诗歌作品全部看作赋体,是对文体概念的混淆。班固相当保守的文学观,同样表现在他对司马迁的评论上:“司马迁著书成一家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义)士也”。(《典引序》)又说司马迁“其是非颇谬于圣人”(《汉书·司马迁传赞》)。这些错误的评判,对后世散文创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 王充   曹丕 ☛

班固

班固32——92

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家世儒学,其父班彪博学多才,续《史记》“继采前史遗事,傍贯异闻,作后传数十篇。”(《后汉书·班彪传》)班固从小受其父影响,《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班彪死后,班固承继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编撰《汉书》。后因有人诬告他私改国史,被明帝捕入京兆狱。得其弟班超上书辩解,方获释。因明帝赏识他的才能,召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自明帝永平中奉诏修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终于章帝建初七年(82),撰成《汉书》。汉和帝永元元年(89),他随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窦宪骄横跋扈,不久因谋反被诛,他被株连入狱而死。《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由其妹班昭等续成。《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同《史记》并称,有“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刘知几《史通·六家》)的特点。但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以儒家道德观念为标准,故对陈涉、项羽横加贬抑。班固又是东汉前期著名的辞赋家。其《两都赋》铺张扬厉,模仿“扬马”之作,开拓了写京都的题材,是西汉大赋的继续。此外还有《幽通赋》、《答宾戏》等名篇。其《咏史诗》是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为完整的五言体。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

☚ 王充   班昭 ☛

世重《汉书》/上《两都赋》/愁作《宾戏》

☚ 踵武《史记》   世重《汉书》 ☛

班固bān gù

《本草纲目》兽部第51卷猕猴(6)。人名。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官兰台令史。著有《汉书》。

班固

班固32~92ban gu

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县(今渭城区正阳镇一带)人。司徒掾班彪长子。9岁能诵赋作文。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钻研九流百家之学。建武三十年(54)其父去世,开始续修父著《史记后传》。永平五年(62)有人诬告“私改国史”,被捕下狱。其弟班超上书力辨得释。后受诏为兰台令史,迁为郎官,典校秘书。奉诏完成父著史书,至章帝建初七年(82),历20余年而成《汉书》。亦有《两都赋》《白虎通义》传世。永元元年(89),被任命为中护军,从大将军窦宪远征并大败北匈奴,为窦宪撰写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额布根山)铭文,刻石记功而还。永元四年(92),窦宪擅权,在朝政斗争中失败自杀。班固亦受牵连,被罗织罪名系狱致死。时年61岁。

☚ 秦彭   班昭 ☛
班固

班固

班固 (32—92),字孟柯。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人。早年因续写其父 《史记后传》 的著作,被人诬告私纂国史而下狱,因其弟班超上书力辩才得释。后召为兰台史令,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二十年,完成 《汉书》,为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断代史。传见 《后汉书·班固传》。其著作后人辑有 《班兰台集》。班固的文艺思想反映在对屈原和司马迁的评论上。刘安、司马迁曾对屈原为人和作品作过很高的评价,班固虽然对屈原的为人和作品有所肯定,如说: “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已,故作《离骚》。” 但由于有 “明哲保身” 的封建思想,他对屈原的为人和作品作了不少错误的批评。如说屈原 “露才扬己,竟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分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絜狂狷景行之士。”对屈原作品的进步内容也不理解,只以“弘博丽雅”,富有文采,从艺术上肯定屈原作品,认为屈原对后代的影响只是在文采方面,“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从而说屈原不是 “明智之器”,只是 “妙才”。他对屈原作品运用神话传说也表示不满:“多称昆仓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 说明他对屈原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缺乏认识。班固对司马迁的评论也同样表现了封建保守观点。如说“司马迁著书成一家之言,扬名后世,至以身陷刑之故,反微文刺讥,贬损当世,非谊土也。” 又说司马迁 “其是非颇谬于圣人。” 班固对屈原和司马迁的错误批评对后世产生了不良影响。班固对汉赋的评价也同样表现了封建正统思想。对歌功颂德的汉赋极力推崇: “或以宣上德而进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 又说 “后大汉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他还肯定汉代 《郊祀歌》 中一些歌颂祥瑞的篇章,都表现了阿谀帝王的落后思想。不过班固论赋还是继承了儒家重视文艺讽谕作用的传统,如要求赋应 “抒下情以通讽谕”。另外,如果 《汉书·艺文志》 一些观点可作为班固的思想看,其中论述民间歌谣和 《诗经》 的观点都是可取的。如: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汉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论《诗经》则说: “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这些论述指出了 《诗经》 和民间歌谣的共同特色是缘事有感而发。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都是很可贵的见解。《汉书·艺文志》 的观点有的和班固思想矛盾,如对屈原的评价,所以有的学者把它视为刘歆的观点。其实,即使都是刘歆的思想,班固加以整理删修,至少表明他是赞同这些观点的,那么作为班固的文艺思想论述也是成立的。

☚ 贺拉斯   曹操 ☛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字孟坚。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及长,博贯九流百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立志继续完成其父班彪所撰《史记后传》,被告发私改国史,下京兆狱。弟超诣阙上书,具言著述本意,而郡亦呈上其书。明帝奇之,召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完成前所著书,遂潜精积思二十余年,修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的史传,名为《汉书》。所著文辞渊雅,叙事详瞻,继司马迁之后完善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文学方面亦著述甚丰,代表作有《两都赋》等。又撰有《白虎通义》,记录了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在白虎观辩论经学的结果。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中护军,著名的《燕然勒铭》,即出自他的手笔。及宪因擅权被诛,他受牵连免官。后洛阳令种兢借机报复班氏家奴醉骂之辱,把他逮捕下狱,遂死狱中。当时《汉书》尚未完成,所余八表及《天文志》稿本散乱,复由其妹班昭及马续奉汉和帝诏令续修完成。有关他的著述,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 苏纯   班彪 ☛
班固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其父班彪死后,续撰《史记后传》,永平五年(63年),以私改国史罪下狱,后释。召为兰台令史、典校秘书。奉召修史,历时20余年。和帝时,以中护军随窦宪征匈奴,因窦宪获罪而受株连,死于狱中。著有《汉书》百篇及诗赋等。班固有史才,与司马迁并称“班马”。其断代史《汉书》富丽典雅,叙事详赡,与《史记》并称“史汉”,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传文学。其《艺文志》,收录大量辞赋和诗文,兼具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于学术史尤有重大贡献。其辞赋多为模拟之作,如《两都赋》、《答宾戏》、《幽通赋》等。其中《两都赋》描写东西二都,细致具体,典雅和丽,体制宏大,开创了京都大赋一体,对张衡、左思影响较大。其《咏史》诗质木无文,但为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之一。另据白虎观会议撰成《白虎通义》(又名《白虎通德论》),有一定学术价值。

☚ 王充   张衡 ☛

班固32~92

中国古代著名史学家。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父班彪多著述,撰写《史记后传》60余篇,为班固后来著《汉书》提供了重要依据。班固遍读《史记后传》之后,又广为搜集资料,改订体例,着手编撰《汉书》。他利用任兰台令史职务之便,遍览东汉以前典籍,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到汉章帝建初中,终于大体上完成《汉书》的写作。
班固所著《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表,10志,70列传。记述了西汉至王莽覆灭230年的历史,是研究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史籍文献。据《后汉书·列女传·班昭》 所述,《汉书》 中8表为其妹班昭所续成,《天文志》 是由马续和班昭共同补作的。
《汉书)基本上沿袭了《史记》 本纪、列传的记事方式,去掉了 “世家” 。记载典章制度部分不再称 “书” ,而改为 “志” ,以后的纪传体史书,大都沿用“志”这一名称。《汉书》10志不为断代所限,每叙述一事都追本溯源,这是汉书》的特点和长处。《汉书》10志与 《史记》8书相比,有合并也有新增。如将 《律书》 、《历书》合为 《律历志》 ,将 《礼书》 和 《乐书》合为 《礼乐志》 ; 改 《平准书》 为 《食货志》 ,增加了许多新内容,提供了西汉以前经济制度的重要资料。新增 《刑法志》 、《五行志》 、《地理志》 、《艺文志》 ,除 《五行志》讲阴阳五行、祥灾怪异之外,《刑法志》是记载古代刑法的重要史料。《地理志》 是叙述地理沿革的重要资料。《艺文志》是最早的目录学著录,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后世史志也多沿用 《汉书》诸志的名目。
《汉书》 承袭 《史记》并有创新,且记事系统而详尽,故为后世史家所称道。如范晔说 《汉书》 “文赡而事详” 。《汉书》 的出现,对中国史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不过 《汉书》也有其缺陷,思想观点偏于保守,叙事以封建正统思想为准则,极力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汉代统治者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而掩盖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
班固除著 《汉书》外,还奉汉章帝之命据诸儒论《五经》异同,写成 《白虎通义》一书,宣扬董仲舒的 “天人合一” 说及谶纬迷信、“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观念。永元四年(92年)因附窦宪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班固

班固公元32年~92年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九岁能文,及长,擅长辞赋,博览群书,曾任兰台令史。明帝时迁为郎,典校秘书。后承其父班彪遗志,修撰《汉书》,开创断代史体例。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随大将军窦宪征匈奴,任中护军。窦宪专权被杀,班固受牵连,死狱中。《史记》有《平准书》,《汉书》则用《食货志》作为代表经济史志的篇名。他解释“食”“货”两字说,“食为农殖嘉谷可食之物,货为布帛可衣,及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命之本,兴自神农之世。”他将布帛也作为货币,说它既是重要财富,又具有流通手段的作用。

☚ 贡禹   刘陶 ☛

班固32~92Ban Gu

historian and write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son of Ban Biao. Works:History of Han Dynasty,Preface to Encountering Sorrow,Outline of the Purpose of Literary Esthetics in Poetry and Rhymeprose,Rhapsody on Communicating with the Hidden,Poem on History,etc.

班固32—92

东汉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伯班嗣、父班彪,俱以学显名于世。9岁能属文、诵诗赋。16岁入太学。父卒,继承父业从事史书之编纂。以父撰《史记后传》叙事未详,乃潜心续补,力求精善。明帝永平五年(62),被人诬告,以私改国史罪下狱。弟班超辨明其冤。后任兰台令史、典校秘书、玄武司马等职。奉命撰东汉开国以来史事,与陈宗、尹敏、孟异等撰成《世祖本纪》。又自撰功臣、平林、新布、公孙述等列传、载记28篇。章帝时,以文才深得器重。建初四年(79),章帝召集诸儒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受命记述其事。依据今文经学,吸取古文经学和谶纬神学的某些资料,撰成《白虎通义》,使汉代经学理论化、法典化。七年,撰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记述从汉高祖至王莽,共230年史迹,以修正《史记》把汉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的笔法。该书尊儒术,扬名教,强调五行灾异。但也能从人为得失中探求王朝兴亡之原因。其中《艺文志·六艺略》痛呈章句训诂之弊,指出“一经说至百余万言”,“故幼童而守一艺,白首而后能言”,“此学者之大患也”。此说被历代治经者视为至理名言。和帝永元元年(89),随窦宪出击匈奴。四年,窦宪失势自杀,因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又以文字学著名,著有《两都赋》、《典引》、《宾戏》、《应讥》等诗赋文章四十余篇。明张溥辑为《班兰台集》,编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丁福保辑为《班孟坚集》,编入《汉魏六朝名家集》。另撰有《周易班氏义》、《周礼班氏义》、《仪礼班氏义》。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稿本有辑录。

班固公元32~92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博览群书,九流百家之书无不穷究;父班彪曾撰《史记后传》,有志未竟,他潜精研思,继承父业,历时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的体例。章帝时,撰《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 (公元89),窦宪出征匈奴,班固为中护军,行中郎将事,撰《燕然山铭》。后窦宪失败,他受牵连下狱,死。

班固32—92

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继撰其父班彪所著《史记后传》,被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弟班超上书力辩,得释,召为兰台令史,后迁为郎,典校秘书。奉诏继父著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继司马迁之后,开创了断代史体例。后迁玄武司马。善作赋,有《两都赋》等。又著有《白虎通义》,是对白虎观会议的总结。永元元年(公元89年) ,从大将军窦宪攻匈奴,为中护军。后宪因擅权被杀,他受牵连,死于狱中。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班固32—92

东汉史学家。字孟坚。扶风茂陵(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子。父死居丧,认为其父所撰《史记后传》不够详备,决意完成这未竟之业。为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其弟超上书力辩,获释。除兰台令史,与陈宗等共同撰成《世祖本纪》。迁为郎,典校秘书。又撰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列传及载记,为明帝所赏识,受命完成其父之著作。积二十余年之功,撰成《汉书》。继《史记》之后,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善赋,著有《两都赋》等。又著《白虎通义》,记录章帝建初四年(79)在白虎观辩论经学的结果。永元元年(89),为中护军,从大将军窦宪征伐匈奴,参与谋议。后宪在权势之争中自杀,他受牵连,下狱而死。后人辑有《班兰台集》。

班固

(東漢·建武八年——永元四年 32—92) 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人。顯宗 (明帝)召詣校書郎,兼秘書,除蘭臺御史,後遷玄武司馬。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行中郎將事。翌年憲敗,固被縶,死獄中。固以儒官傑出,博貫載籍,善屬文,續父彪所著《漢書》,積思二十載,至建初 (76—83) 中乃成。建初四年
(79),章帝 (劉炟) 會諸儒于白虎觀,講論 《五經异義》,令固撰集其事,作《白虎通》 四卷。兼精字學,揚雄作 《訓纂篇》,故復續揚雄作十三章無復字,六藝群書所載略備矣。亦工辭賦,作有《西都賦》、《東都賦》、《幽都賦》等。善書,尤長篆法。唐張懷瓘《書斷》 曰: “固工篆,李斯、曹喜之法,悉能究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