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珠崖二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珠崖二义

珠崖二义

西汉传记体小说。刘向撰。原载《列女传》卷五。吴曾祺编《旧小说》、成柏泉编《古代文言短篇小说选注》、上海文艺出版社《中国古典传记》 皆录载。作品叙述珠崖令后妻与前妻之女在给珠崖令送葬时,因带珠宝当斩一事而互争罪名的感人事迹。珠崖令前妻之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初之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臂镯),及令死,当送丧。时法律规定带珠入关者处死,继母弃之系臂珠。其子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皆莫知之。遂奉丧归,至海关,关侯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继母镜奁中。吏曰: 此犯法,谁当坐者?初在左右,顾心恐母云置镜奁中,乃曰初当坐之,并谓“父不幸死,夫人解系臂弃之,初心惜之,取而置夫人奁中,夫人不知也”。继母闻之,遽疾行问初,初以前言答之。继母意亦以初为实,然怜之,乃因谓吏曰:“愿且待罪,无劾儿,儿诚不知也。此珠妾之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而置奁中,迫奉丧,道远,与弱小俱,忽然忘之,妾当坐之。”母女皆固持自己所为,因哭泣,泣下交颈。送葬者尽哭,哀恸旁人,莫不挥涕。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关侯垂泣,终日不能忍决,后竟弃珠而放走母女。既放去,乃知是男童所为。作品赞颂了少女初与其继母为了保全对方,不惜牺牲自己的美德义行。篇末所谓“君子谓二义慈孝,《论语》曰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若继母与假女推让争死,哀感傍人,可谓直矣”,此即题旨。作品取材新颖,构思巧妙,情节曲微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感人,颇具艺术魅力。全文以谁置珠于镜奁为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矛盾由此展开。它完全摆脱了 “继母与假女”互嫉不容和继母虐待或陷害前妻之女的惯用题材,谱写了一曲人间继母与假女亲情的赞歌。作品先以“珠崖多珠”而继母有“连大珠以为系臂”的生活习惯作楔子,为下文矛盾的出现作一伏笔,按当时的法律规定,带珍珠入关者,将处以死刑。继母守其法,为珠崖令送丧之时,已 “弃其系臂珠”本已无事。但她九岁的儿子“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情节就在众人“皆莫知之”的情况下展开,初与继母的形象,也就在“推让争死”中显出光彩。先写“一争”,即在关吏面前“争罪”:当海关于继母镜奁中搜出十枚珠而论罪之际,女儿初主动承担罪名,且对关吏陈述了自己临时所编置珠于继母奁中的“事实”。刻画出这位十三岁的少女聪明机智,善良可爱的性格。而其继母待知女初“认罪”及置珠原委后,毅然为初担待一切,而也向关吏陈述自己置珠于奁中的缘由。这样,一个善良、慈爱,富有同情心的后母形象便跃然纸上。特别动人的是“二争”,即“争死”,都要舍生取死。其场面描写,情义恺切。十分感人:“初固曰:实初取之。”而“继母则曰:儿但让耳,实妾取之。”初之辩曰: “夫人哀初之孤,欲强活初身,夫人实不知也。”写二人争死,互相衬托,把“二义”不惜牺牲己身的高尚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情节之末,作者又写母女争死而哭泣交颈,连送葬者也莫不为之“酸鼻挥涕”,就是关吏、关侯也为之哀恸垂泣。这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之笔。把母女的亲情升华到极致,有力地烘托和渲染了 “二义之慈孝”。今人殷孟伦曾谓: “《珠崖二义》各言隐情一节,推让争死,哀感旁人,叙事简净,文笔朴素,有感动人的艺术力量。”

☚ 缇萦救父   周幽褒姒 ☛

珠崖二义

 

·刘向·


 二义者,珠崖令之后妻及前妻之女也。女名初,年十三。珠崖多珠,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及令死,当送葬。法纳珠入于关者死,继母弃其系臂珠,其子男年九岁,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皆莫知之。遂奉丧归,至海关,关侯士吏搜索,得珠十枚于继母镜奁中。吏曰:“嘻,此值法,无可奈何,谁当坐者?”初在左右,顾心恐母云置镜奁中,乃曰:“初当坐之。”吏曰:“其状何如?”对曰:“君不幸,夫人解系臂弃之,初心惜之,取而置夫人奁中,夫人不知也。”继母闻之,遽疾行问初。初曰:“夫人所弃珠,初复取之,置夫人奁中,初当坐之。”母意亦以初为实。然怜之,乃因谓吏曰:“愿且待罪,无劾儿,儿诚不知也。此珠妾之系臂也,君不幸,妾解去之而置奁中,迫奉丧,道远,与弱小俱,忽然忘之,妾当坐之。”初固曰:“实初取之。”继母又曰:“儿但让耳,实妾取之。”因涕泣不能自禁。女亦曰:“夫人哀初之孤,欲强活初身,夫人实不知也。”又因哭泣,泣下交颈。送葬者尽哭,哀恸旁人,莫不为酸鼻挥涕。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关侯垂泣,终日不能忍决。乃曰:“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且又相让,安知孰是。”遂弃珠而遣之。既去后,乃知男独取之也。君子谓二义慈孝。《论语》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若继母与假女推让争死,哀感旁人,可谓直矣。
 

〔选自《列女传》〕

●●
 本篇小说写一位幼女和她的继母,在严刑峻法面前,各自为保全对方而互争罪名,以至“推让争死,哀感旁人”。作品的本义是在宣教母慈子孝的伦理道德。其理论依据是孔子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当某种危及对方的事情发生的时候,父子之间应当互为隐瞒,无私地去保护对方。“直”是无私的意思。孔子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家庭关系中无私的亲子之爱。
 小说在写法上很善于利用偶然性,以珠子为线索去贯穿全文。事情起因于一个偶然的情形。“继母连大珠以为系臂,”“系臂”就是“臂镯”。珠崖令死之后,继母把臂镯上珠子拆散扔掉了。“其子男九岁,好而取之,置之母镜奁中,皆莫知之。”等到送葬回来,路过海关,海关长官(关侯)从镜奁中搜出十枚大珠,由是触犯刑律。谁来负法律责任呢?于是就引出了一段动人的故事。文章始终绕着“珠子”转来转去,像是舞龙灯,煞是好看。故事讲到末了,矛盾只能不了了之,最后以关侯“遂弃珠而遣之”,也就是把珠子扔掉,将母女二人无罪释放,而终结情节。通篇小说,起因于小男孩“拾珠”,结束于关侯“弃珠”,线索清晰,其间,偶然因素又是情节的原初动力。小说家常说,无巧不成书,就是讲的善于使用偶然性去扩展文思。
 小说的人物语言也很有特色。它似乎老是在重复同一个意思,讲着同样一些话。但是,就在人物语言的“同义反复”之中,却包含着人物内心里无比真诚,炽热的亲子之爱。语言重复次数最多的是珠崖县令前妻所生的女儿初。她反复“认罪”,伪造着假口供,总是说:“初当坐之”,“实初取之”,类似的话先后讲了五遍。拳拳之心实为感人。参与她的“对唱”的是珠崖令之后妻,因为是“对唱”,自然不免重复。在重复之中,人物感情逐渐趋于更强烈的外部表现,“涕泣不能自禁”,以致于“泣下交颈”,痛苦地拥抱在一起。作品就是运用类似于“变奏曲”式的重复,去表现主要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种催人泪下的效果。
 再有,小说中侧面描写的方法也应用得很自然。继母与幼女之间的真挚感情,无私的爱,究竟有多深。除了从正面描写她们言行之外,作者也从侧面给我们渲染一番。当母女抱头痛哭时,作者写道:“送葬者尽哭,哀恸旁人,莫不为酸鼻挥涕”。整个为县令送葬的行列,余哀未尽,又添几多悲哀。当这种全景式的“镜头”出现之后,作者又把“镜头”缓缓移向关吏和关侯。“关吏执笔书劾,不能就一字;关侯垂泣,终日不能忍决。”书劾,就是书写罪状;决,是判决。关吏看到这种场面,握笔的手激动得发抖,连一个字也写不出。关侯为之落泪,呆呆地站在那里,到日落黄昏时,也不忍心判决。最后,他只得说:“母子有义如此,吾宁坐之,不忍加文,且又相让,安知孰是?”海关长官宁肯自己承担法律责任,也不忍心对她们之中的任何一个进行判决。借助珠崖二义的道德光芒,在人群中的反映、折射,我们不难想象这个精神本体和本体的代表人物,又该有多么崇高、神圣。
 小说通过偶发事件中的人物语言和行为描写,塑造了慈孝的典型。从家庭成员间无私的爱来说,在今天仍有它积极的意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