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鱼类
❶中华鲟,一种大型经济鱼类,号称“洞庭鱼王”。东洞庭湖1942年曾捕获一尾重562.5公斤。70年代以来,个体趋小,1980年益阳县捕一尾重233.5公斤。华容渔民在藕池河捕获一尾,重192公斤。中华鲟是湖南稀有的珍贵鱼类。清朝以前,中华鲟就作为贡品。其肉可以熏烤、盐渍。鱼鳍可制成“鱼翅”,鱼膘可干制成“鱼肚”,脊骨和鼻骨等可制成“鱼”, 鱼卵俗称“黑鱼籽”, 用以制作鱼子酱, 是驰名中外的佳肴。
❷白鲸,我国特产,主要分布于长江和洞庭湖,据60年代湖南师范学院调查,长沙、岳阳、湘阴、沅江、南县、安乡、常德均有发现,但数量稀少,是湖南珍贵资源之一。1928年以来,我国鱼类学家和有关单位进行了多次调查最后定名为白鲸。白鲸体大,最大的个体长7米,重数千斤。肉白、质嫩、味美,营养丰富,为名贵食品。鱼卵特佳,被誉为席上珍,可制鱼子酱。白鲸为湖南四大名鱼之一,已明文禁捕。
❸银鱼,又名银条鱼,俗称白小、脍残鱼。一般体长3~5寸,头小嘴尖,裸露无鳞、纤细圆滚,象银丝面条,故当地人又称为面条鱼。湖南出产的银鱼主要有大银鱼、小银鱼(寡齿短吻银鱼)、太湖短吻银鱼和长江银鱼4种。其中以太湖短吻银鱼和长江银鱼产量最高。主要出产于洞庭湖和湘江、资水下游一带。清末民初,全省常年产量为77.5吨。民国6年(1917)湖南省政府国民经济统计表统计年产银鱼184.5吨。沅江县年产量15吨,最高年产100吨,全省外销50吨左右。近几十年来,由于洞庭湖的淤塞和围垦,渔场变化,产量锐减。1950年湖南土产公司调查,银鱼产量降至7.5~8.5吨,70年代以后略有回升,产量为15吨左右,1980年全省产银鱼12.5吨。
❹鲥鱼 (迟鱼),湖南珍贵鱼类之一,产于湘江和洞庭湖。长沙、衡阳、沅江、岳阳、湘阴、汉寿、常德、临湘等地过去均有出产。骨细、肉多、味甚美。清代,鲥鱼在湘江中下游和洞庭湖常有捕获。一般个体重1.5公斤左右,最大的3~3.5公斤。民国6年 (1917),湖南省政府国民经济统计表统计,年产鲥鱼1500公斤。1958年以前湘江鲥鱼较多,沿岸的坪塘、炭塘子、龙洲等渔业捕捞队常有鲥鱼上网,株洲、长沙江段每年能捕鲥鱼5000~10000斤。1960年后,由于工业废水污染,湘江和洞庭湖的鲥鱼逐年减少,现已罕见。
❺大鲵,俗称娃娃鱼,是我国名贵特产,湖南为主产省之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县均产,以桑植、吉首、大庸、风凰、龙山、永顺一带较多,桂阳、宜章、蓝山、零陵、道县、江华、安仁等山区过去出产也多。形短,其声如孩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娃娃鱼的生产得到发展。50至60年代,全省一般年产10吨。最高年产30吨。1965年全省出口12吨。70年代以来,产量下降。现已明令禁止捕捞。
❻鳜鱼,俗称桂鱼、桂花鱼。出产以东洞庭湖的飘尾、君山口、漉湖及南洞庭湖的万子湖、白沙长湖一带较多。据民国6年 (1917)湖南省政府国民经济统计表统计,全省年产鳜鱼15.6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鳜鱼进行人工繁殖获得成功。1985~1986年,湘阴鹤龙湖渔场大湖放养鳜鱼苗55.45万尾,起捕商品鳜鱼3.25吨,产值7.8万元。此鱼肉厚脂多刺少,肉质雪白细嫩、味美,为名贵食用鱼类,也是出口水产品之一。
❼胭脂鱼,俗称黄排,因体呈胭脂色而得名。胭脂鱼在长江上游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洞庭湖亦出产,为湖南名贵鱼类之一,现数量稀少。最大个体可达60市斤。生长快,肉虽较粗,但味鲜美,可作养殖对象,已有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它是自始新世纪遗留下来的古老鱼类,也是胭脂科在我国淡水中分布的唯一品种,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❽鳗鲡,俗称白鳝,是珍贵稀有鱼类。其状如蛇、体细长,圆筒形,后部稍扁。分布于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以洞庭湖较常见。东安、道县、宁远、双牌、永州、冷水滩、蓝山、靖县、花垣、大庸、桑植等地亦产。过去产量较多,现在减少。1982年,湘乡县湖山渔场承担湖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试养鳗鲡的任务,从浙江肖山输入鳗苗5000尾,产鳗265.5市斤,初获成功。鳗鲡肉质细嫩,富含脂肪,营养价值高,历来视为高级滋补品,为上等食用鱼和出口名贵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