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际关系史xiandai guoji guanxishi
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历史。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际关系中的基本矛盾,除殖民地半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宗主国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外,又增添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这三类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构成现代国际关系史的基本内容。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和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土耳其、印度、印度尼西亚、朝鲜、越南、阿富汗、埃及、摩洛哥,以及尼加拉瓜、古巴和墨西哥等国燃起了反帝斗争的烽火,猛烈冲击着帝国主义的后方,使帝国主义殖民体系陷于危机之中。苏俄经过三年国内战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提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方针。到20年代末,除美国外的资本主义大国都先后与它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秩序,即所谓“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个体系是战胜国列强在共同宰割战败国、瓜分殖民地和反对各国人民革命中所达成的暂时的妥协,是不牢固的。
2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德国赔款问题和安全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其实质是争霸欧洲的斗争。斗争的直接结果是,在1924年通过了道威斯计划,1925年签订了洛加诺公约。道威斯计划为德国恢复经济大国地位和重整军备提供了条件,洛加诺公约则为德国恢复政治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它们对法国的欧洲霸权地位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欧亚两洲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德、日、意组成轴心国集团,不断向外侵略扩张。法西斯成为世界人民的头号敌人。1935年共产国际“七大”发出了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号召,苏联也向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倡议建立集体安全体系,共同制裁侵略者。但是,英、法等国推行绥靖政策。这种政策的顶峰是1938年的慕尼黑协定。此后,苏联对外政策由争取建立集体安全体系逐渐转向一国自保。1939年8月,在和英、法的谈判陷入僵局的情况下,与德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火的逐步扩大,世界60多个国家、4/5的人口卷入了战争。英、美、中、苏等国家组成反法西斯联盟,互相配合,协同作战。但是,联盟内部的各国社会制度不同,作战目的也不完全一样,因此一直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经过6年奋战,世界人民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关系风云变幻,但其总的发展趋势是从两极向多元过渡,从冷战对峙逐步走向缓和,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二战结束到50年代中期,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时期。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范围的力量对比,导致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
❶德、意战败,英、法严重削弱,欧洲分裂为东西两部分,数世纪以来形成的欧洲中心的国际格局被彻底打破,战后的欧洲不得不长期分别处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庇护之下;
❷美国成为全球性超级大国,苏联成为欧亚大陆上唯一的军事、政治强国;
❸社会主义超出一国范围,组成社会主义阵营;
❹亚非拉人民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汹涌澎湃,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本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随着二战结束与共同敌人的消失、美、苏两国的矛盾日趋尖锐,关系日益恶化,美国挑起了冷战。美、苏以欧洲为重点的严重对峙,给整个国际关系带来深刻影响,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的格局。
第二阶段从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是国际力量重新组合,国际关系调整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
❶西欧、日本复兴,其独立自主的倾向日益明显,西欧走向经济一体化,戴高乐执行独立外交政策,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美国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控制西方阵营;
❷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
❸以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为标志,第三世界作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
❹冷战开始转变为对话,出现了有限的缓和。
第三阶段从70年代初至今,这是一个正在进行中的时期,是世界走向多极的时期,是东西南北关系发展的时期。主要特点是:
❶世界日益走向多极。毛泽东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尼克松提出世界五大力量中心说,亦有人称世界形成了美、苏、中“大三角”关系;
❷东西方关系虽不时出现对抗,但对话、缓和已成为总的发展趋势。70年代,出现了以美、苏首脑会晤、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和欧安会为主要内容的“缓和时期”。苏联入侵阿富汗标志着缓和时期的终结,东西方关系再次进入紧张状态。80年代中期以后,又出现了以中导条约为主要标志的新的缓和;
❸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斗争进入一个新阶段,南北对话、南南合作有了新发展。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际地位和威望空前提高,迎来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