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审计特点
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环境审计既是环境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又具有监控和评价环境管理系统的职能。类似于内部审计本身既是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反过来它又具有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
环境审计建立的原因是: 人类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危及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识之士发出保护环境的强烈呼吁,一些国家和世界组织开始寻求对策并采取行动。联合国连续召开了三次全球环境保护会议并组织许多国家签订共同协议,对整治环境危害取得重要成效。出于监督环保有效实施并实现预期目标的需要,环境审计相继产生,体现了审计在环保领域的应有的职能。
目前环境审计的主要对象是: 环境政策、规划、项目的划定; 各级组织、区域对政府环保法规与世界协议的执行; 现行政策以及非环境政策和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环保预算; 政府和外援环保投资的运用; 主要项目的成本效益和绩效; 环保资源分配的有效性和实施成果;环境报告或有关报告中会计信息的真实、财务收支的合规、环保活动的业绩。
目前环境审计的主要依据是:
❶环保政策、方针、战略。如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会议后,中国在1994年发布关于环保的白皮书中确定的十二项基本战略。
❷环境法规。我国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20年来已形成比较健全的法规体系。
❸环境标准。我国已颁布多项环保标准并全面推行,随着环境治理的成效对有些标准还相继升级。一些国际标准也是评价环保成果的参照指标。企业内部还按发展绿色产品的需要制定有自我约束的标准。
❹会计准则、财务通则和与环保有关的会计政策及财会制度。
❺审计准则。
环境审计是近30年来新发展的审计领域,通过审计实践和探索,世界各国积累初步经验并体现了良好效果。我国社会正加快发展步伐,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必须同步迈进,环境审计面临的任务将日益繁重和艰巨。由于环境审计范围广,问题多,因此需要重点深入,才能有效开展。从审计的权限与力量着眼,宏观领域的审计事项有赖于政府审计,微观领域的审计项目则有待开展内部审计。而企业应该组织参加ISO14000环境保护认证体系,来实现企业环境保护自我约束,同时有效推进企业开展内部环境审计。中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还不长,所以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成功经验,把他人的经验和我国实际相结合,必能使我国的环境审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