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饮食、生活与心理卫生
环境、饮食、生活质量的好坏与老年人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环境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可参见(社会环境与心理卫生)、(自然环境与心理卫生)、(家庭环境与心理卫生)等条目。
饮食构成了人生活中的主要要素,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人的躯体健康,而且也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老年人应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合理选择食物。食品应多样化;粗细搭配、主副食搭配、干稀搭配、生熟搭配。应节制饮食,以清淡为宜,定时定量,不要偏食,既要防止过食肥腻厚味而诱发冠心病、糖尿病等病症,又不宜进食太少而导致抵抗力下降,否则易患感染性疾病。要多食水果,以补充各种维生素,同时又要戒烟酒,去除不良嗜好。值得一提的是,要切忌贪嘴而多吃那些对身体不利的食品。丰富合理的饮食及其制作过程,会使老人从一个侧面感受到生活丰富多采,学到不少技能,精神得到充实,既减少了生活单调乏味之感,又活动了肢体。身体胖瘦适中、活动自如、健康无病或少病老人就会感到自己年轻,充满朝气、情绪稳定和精神愉快。生活的内涵,形式和内容十分广泛,可大致分为社会文化生活(即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两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偏废了哪一方,都会给老人的生活带来缺陷。在精神生活方面,应注意积极开拓新的领域,广交朋友,兴趣广泛,提高艺术修养,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会使老人感到“自我价值”的提高,对生活充满信心,找到精神寄托,领悟到人生的意义和真谛,并延缓了衰老进程。与此同时,合理、妥善的日常生活安排,不仅十分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可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使他们愉快地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