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鱗飾 > 銀魚 > 王餘魚1 王餘魚1 wángyúyú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異物部 > 動物 > 王餘魚 王餘魚 wángyúyú 亦稱“吳餘膾”、“吳王膾餘”、“膾殘”。傳說中魚名。其形如常魚身之一面。相傳越王勾踐(或云吳王闔閭,又傳爲吳王孫權)膾魚未盡,棄其殘半於水中,遂爲此魚。《文選·左思〈吳都賦〉》:“雙則比目,片則王餘。”劉逵注:“王餘魚,其身半也。俗云:越王膾魚未盡,因以殘半棄水中,爲魚,遂無其一面,故曰王餘也。”《太平廣記》卷四百六十四引晉·張華《博物志·吳餘膾魚》:“吳王孫權曾江行,食膾有餘,因棄之中流,化而爲魚,今有魚猶名吳餘膾者,長數寸,大如筯,尚類膾形也。”明·李明珍《本草綱目·鱗三、膾殘魚》引“吳王孫權”作“吳王闔閭”。晉·干寳《搜神記》卷十三“吳王孫權”作“吳王闔閭”,“吳餘膾”作“吳王膾餘”。《異聞記》:“東城池有王餘魚,池决,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宋·高承《事物紀原·蟲魚禽獸·膾殘》:“越王勾踐之保會稽也,方斫魚爲膾,聞有吳兵,棄其餘於江,化而爲魚,猶作膾形,故名膾殘,亦曰王餘魚。”
古代名物 > 水族類 > 脊椎部 > 無鱗 > 比目魚 > 王餘魚2 王餘魚2 wángyúyú “比目魚”之别稱。《藝文類聚》卷九十九引晉·郭璞《比目魚贊》:“比目之鱗,别號王餘。雖有二片,其實一魚。”《古小說鈎沈》辑《異聞記》云:“東城池有王餘魚,池决,魚不得去,將死。或以鏡照之,魚看影,謂其有雙,於是比目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