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结构] 偏正式。 [释义] 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以:介词,用,拿。子:你。之:的。 矛:长矛,古代用来攻击敌人的武器。盾:盾牌,古代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 [出处] 《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盾)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功能、例句] ❶ 作定语。 鲁迅《准风月谈·反刍》:“他们是在嘲笑那些反对《文选》的人们自己却曾做古文,看古书。这真厉害。 大约就是所谓‘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罢。” ❷ 作谓语。鲁迅《古书与白话》:“菲薄古书者,惟读过古书者最有力,这是的确的。因为他洞知弊病,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 [附条] “以君之矛,制君之盾”。《儿女英雄传·缘起首回》。 [同义] 自相矛盾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反义] 反其道而行之 [辨误]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不是复句式,因为“以子之矛”是介宾短语作状语,而不是分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