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重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重阳1112—1170

金道士,全真道的创立者。字知明,一字德成,号重阳子,入道后改名嘉。咸阳(今属陕西)人。传说他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仙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秘诀,遂通仙术。于是弃妻离子,在终南山一带修道。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在南时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后住山东昆崳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在文登、宁海、莱州等地讲道,广收道徒。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题曰“全真”,由是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道士出家的制度。后来其弟子丘处机正式建立全真道后,尊为教祖。元世祖追封为“全真开化真君”。著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

 全真道的创始人。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人。幼年爱习武艺,金熙宗年间参加武举考试,中甲科。据传说,一次王重阳在路上偶遇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得到修炼的秘法,因而离家入终南山修道。修成后,往山东昆仑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传道。凡入其道者,都称“全真道士”。他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并规定出家才能当道士的道法。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封他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又加封“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王重阳1112—1170

金代道士,道教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嘉,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今属陕西)人。出身豪门。传说初时“业儒不成”、“业武不就”,后“偶以遇异人得度”(王世贞:《跋王重阳碑》),有求道之志,遂弃家云游于终南山一带。金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作穴墓居以修道。后又云游至宁海昆嵛山(今山东牟平东南),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以事之,自题“全真堂”。继在文登、福山、莱州等地传道。金大定9年(1169),西归甘河(今属陕西户县)。次年,卒于大梁(今河南开封)。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其徒有马钰、孙不二(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等七人,后世称“北七真”。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其伦理思想多宣扬“识心见性”、“性命双修”和“返璞归真”,主张“内而修己”、“外而济世”,体现了三教归一之旨。他把“性命之道”归为“全真”,认为人生来都有“性命之真”,“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名曰性命也”(《重阳真人援丹阳二十四诀》);人之初,其“性若婴儿”,及后“性随情动,逐物移散”,使“人性渐殊,道亡德丧,朴散纯离”,故而设教以使返璞归真(范怿:《重阳全真集序》)。强调修行,认为“修者,真身之道;行者,性命也。名为修行也”。其修行“以无为本,以清为宗”(刘孝友:《重阳教化集序》)。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识心可以见性。认为“心生则性灭,心灭则性现”(《重阳真人援丹阳二十四诀》),指出“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重阳教化集》卷二)。主张只有绝欲弃利,不为物累,才能达到全真仙境。其教后经弟子丘处机弘扬光大,成为金末元初影响较大的道教宗派之一。

王重阳1112—1170

金代著名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入道后改名为喆,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今陕西咸阳)人。金熙宗时应武举,中甲科。相传在户县甘河镇遇吕洞宾化身,得到修炼秘诀,遂云游四方,先后在陕西关中,山东文登、宁海等地传道。创立“三教七宝会”、“三教平等会”等宗教组织,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制定道士出家制度,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成为全真七子之首,对后世影响很大。死后100年,被元世祖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至大三年(1310)再封“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墓在户县(陕西户县)西祖庵镇北,为关中胜迹之一。

王重阳

王重阳

(1112—1170) 金代道士。全真道的创立者。原名中孚,字允卿,生于终南刘蒋村(今属咸阳)。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属文,才思敏捷。然颇喜弓马,天眷初(1138)应武略, 易名世雄, 字德威。 后入道, 改称王嚞, 字知明,号重阳子。传说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仙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秘诀,遂通仙术。于是弃妻离子,云游终南山一带。大定三年(1163)与“玉蟾真人和氏名德谨”、“灵阳真人李氏”结茅刘蒋村,倡道关中,发愿“吾将来使四海教风为一家”。后往山东昆仑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题曰 “全真”。由是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继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传道。主张儒、道、佛“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提倡 “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道士出家的制度。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至大三年(1310)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

☚ 张无梦   丘处机 ☛
王重阳

049 王重阳1113—1170

金代道士。全真道的创立者。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名喆,字知明,一字德成,号重阳子。咸阳(今属陕西)人。出身地方大族。金熙宗时应武举,中甲科。相传在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异人吕洞宾化身,得修炼秘诀。于是弃妻离子,入终南山中修道。后往山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讲道,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等七人为徒(后称“北七真”)。制定道士出家制度。弟子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全真庵事之,故此后凡从其道者,皆为全真道士。大定八年和九年 (1168、1169) 间创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凡立教必以三教名之。劝人诵《道德清净经》、《般若心经》和《孝经》。教徒以“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为本务,不求外丹符箓。元世祖至元六年 (1269) 追封“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至大三年(1310) 封“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著有《重阳全真集》、《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 陈抟   萧抱珍 ☛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

金代道士,全真道北五祖之一。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教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咸阳 (今属陕西)人。金熙宗时应武举,中甲科。后遇道士,受影响,乃弃家入终南山修道。又往山东一带传道,倡三教合流、修炼内丹,并规范道士出家制度,成为全真道的创始人。元代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等著作。

☚ 白玉蟾   丘处机 ☛

王重阳1112—1170

金代道士。全真道的创立者。始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世雄,字德威,入道后改名喆,字知明,号重阳子,自呼害风。咸阳(今属陕西)人。出身豪门,中年宣称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仙人吕洞宾,得修炼秘诀,于是弃妻离子,云游终南山修道。金大定七年(1167年),过北邙山,抵宁海州(今山东牟平),创全真教。继在文登、福山、莱州等处传道,立五种“三教会”。提倡“三教圆融”、“识心见性”、“性命双修”、“全神炼气”,制定道士出家制度。元代追封“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又加封“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弟子有马丹阳、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等,后世称“北七真”。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王重阳

王重阳

金代道士,陕西咸阳人,家为当地豪富,生于1112年。原名中孚,字允卿,20岁中金朝武举,易名德威, 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 字知明, 号重阳子。传说正隆四年 (1159) 在甘河镇遇吕洞宾化身的仙人,授以口诀,于是弃家。在大定元年 (1161) 于南时村作穴室而居,名曰活死人墓。大定七年,忽焚其庵,出走山东传教,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人为弟子,创宗教结社,信奉者众,遂创全真教。大定八年和九年,他创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卒于1170年。王重阳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他创立了全真道的基本教义和出家制度,建立了全真道团,特别是他培养了七大弟子,继承和发展了他的事业。他的著作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 王岱舆   王静斋 ☛

王重阳1112~1170

为道教著名道士,全真道教创始人。原名中孚,字允卿。今陕西省咸阳人。曾应武举,改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易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传说王氏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遇仙人吕洞宾化身,得其传授修炼秘诀,因而通晓仙术。从此,便离妻弃子,云游终南山一带。后往山东昆仑山(今山东牟平,当时属金人统辖),弟子马钰、孙不二夫妻为之筑庵,题名“全真”。此后凡随其修道者都号称“全真道士”。后来一直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传道。弟子有马钰、谭处瑞、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后世称为北“七真”,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文集》等。王氏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提倡“全神炼气”,并制定道士出家制度,对道教有很大影响。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

金代道士。全真道创始人。名,字知明,号重阳子。 咸阳(今属陕西)人。 传说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仙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秘诀,遂通仙术。于是弃妻离子,在终南山一带修道。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在南时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年)抵昆嵛山(在今牟平东南),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题曰“全真”,因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继在文登、宁海、登州、莱州等地传道,并建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为徒(后称“北七真”)。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并制定了道士出家的制度。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全真道尊为北五祖之一。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

☚ 王处一   五峰山 ☛
王重阳

王重阳1112—1170

金代道士。全真道的创立者,全真道所尊北五祖之一。原名中孚,字允卿,后应武举,易名德威,字世雄,入道后改名嚞,字知明,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出身地方大族。早年为儒生,兼擅骑射。金熙宗天眷(1138—1140)初应武举,中甲科。传说1159年于甘河镇(今陕西户县境)遇仙人吕洞宾的化身,得修炼秘诀,遂通仙术,于是弃妻离子,云游终南山一带。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在南时村作穴墓居之。名“活死人墓”。后去山东昆嵛山(今山东牟平县东南),马钰、孙不二夫妇筑庵事之,题曰“全真”,由是凡宗其道者,皆号全真道士。继在文登、宁海、莱州诸地传道。大定八年和九年间创立“三教七宝会”、“三教金莲会”、“三教三光会”、“三教玉华会”、“三教平等会”,同时,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太通、孙不二(女)等七人为徒(后世称北七真),创立起全真道。金大定九年(1170年),率弟子马、谭、刘、丘四人西归,次年卒于开封。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封为“重阳全真开化辅极帝君”。著有《重阳全真集》、《重阳教化集》、《立教十五论》等,主张儒、道、释三教合流,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道士出家制度。其生平事迹主要见《金莲正宗记》、《甘水仙源录》、《金莲正宗像传》、《七真年谱》、《全真教祖碑》等。

☚ 开斋节   太平经 ☛

王重阳1113~1170Wang Chongyang

founder of the Quanzhen Sect of Tao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