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词。作者所送的是友人鲍浩然(生平不详),送他从客途返回老家浙东。这本来是一个极为寻常的话题,作者却“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友人妻子思念友人时的眉眼,又将友人归家时一路所经历山山水水拟人化,一语双关地写道:“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再向前展开,友人要到哪里去呢?“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秀丽的山水,又写了他要见到的含情脉脉的女子,语意双关,又扣合得天衣无缝。上片写人,下片便转而写季节。作者用了两个“归”字和两个“春”字,将季节同人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一是“送君归”,一是“送春归”;一是季节方面的“春”,一是家庭生活的“春”,又是语意双关。整首词写得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寻味。用语新而不俗,谑而不失雅。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所说: “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②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③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注释】 ①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朝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②水是眼波横:古人常有“眼如秋水”的比喻,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山是眉峰聚:古人常有“眉如春山”的比喻,如《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③眉眼盈盈处:比喻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貌,古诗:“盈盈楼上女”。 【译文】 那清彻明亮的江水,是美人流动的眼波;那纠结攒蹙的山峦,是美人紧锁的眉峰。友人此行是到那里去呢?正是眉眼盈盈的故乡。刚刚送春归去,还为无计留春而苦。如今又送你返归故乡,在这分手之时,拜托你,若到江南赶上春,请千万要留住春,和它永驻我的故乡。 【集评】 宋·吴曾:“王逐客送鲍浩然游浙东,作长短句云:‘水是眼波横’云云,韩子苍在海陵送葛业卿诗断章曰:‘今日一杯愁送君,明日一杯愁送君。君应万里随春去,若到桃源问归路。’诗词意同。”(《能改斋漫录》卷十六) 宋·王灼:“王逐客才豪,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卷二) 宋·胡仔:“山谷词云:‘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王逐客云:‘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体山谷语也。”(《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 【总案】 词为送别之作,但写得俏皮新鲜,巧妙活泼,情景交融,语意双关。将水比作“眼波横”,以山比做“眉峰聚”,将常用之喻,反而用之,已甚具新意,更视之如美人之眼眉,则山水也成了有情之物,山水与人化而为一了。尤其“眉眼盈盈处”一语,既指江南美妙的山水,又指归客要见到的故乡人,语带双关,天衣无缝。下阕直接抒情,却又似庄似谐。才送春归,无计留春,已是教人不堪,又送挚友别去。两个“送”字递进,写出了作者黯然愁苦之情。作者家在如皋,也是旅居在外。送友人归家,自己却欲归不得,当然十分羡慕,他却丝毫不写自己,而是祝愿友人与春和住。这个“春”也是双关语,既指季节之春,也指与家人团聚的乐融融之“春”。他祝友人和春光同在,其情眷眷,没有悲切情调,与普通应酬之作相比,格调自高。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2。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3。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释】 1.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朝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2.水是眼波横:古人常有“眼如秋水”的比喻,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山是眉峰聚:古人常有“眉如春山”的比喻,如《西京杂记》:“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 3.眉眼盈盈处:比喻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貌,古诗:“盈盈楼上女”。 【译】 水似是美人秋波的流动, 山似是美人耸起的眉峰。 若问游子去何处, 正在那眉眼盈盈之中。 刚刚送走了春天, 又送你回浙东。 如果在江南赶上春的脚步, 请你挽留住春神的姹紫嫣红。 【评】 上片之妙,在比喻的新颖、巧妙。若论将美人以山水作喻,原本无奇,秋波如水,眉横春黛、眉如春山等,皆为极易想起的比喻;词人反意用之,以美人来表现山水,当然,以美人来比喻山水的诗词也很多,此词之妙,在于为浙东山水设计了美人的总体形象,分解为水是美人的秋波暗送,山是美人的眉峰相聚,而友人所去之所,正是那眉眼盈盈之中,这就使山水具有了人的形象、品味、气质、情感。 下片词意,开启黄山谷之“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