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2。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 【注释】 1.元二:未详何人。使:一作“赴”,出使。安西:地名,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是当时安西都护府所在地。 2.渭城:指咸阳旧城,在今长安西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改名新城,汉武帝时又改名渭城。轻尘:地上的浮土。客舍:旅店、驿店。 3.阳关:关名,故址在今敦煌县西南,现存有阳关遗址。因其地在玉门关南故称阳关。 今译 清晨,渭城下起了蒙蒙细雨, 洗净了喧闹的浮尘。 旅馆房舍显露青青的本色, 街路两边的杨柳也水洗清新。 请你再喝下这杯美酒, 西出了那阳关——恐怕你 再难遇到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
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以行第相称,以表亲切和敬重。元二是奉命出使,出使地点是安西,今新疆库车一带,唐朝在那里设有安西都护府。 首句,“渭城朝雨浥轻尘”,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渭城,是秦朝都城咸阳的故址,汉武帝元鼎三年改名渭城,是唐时送人赴西域的必经之地,位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早晨一场濛濛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浥”,湿润之意,朝雨不大不小,恰到好处,足见“浥”字准确生动。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舍,瓦楞青青,路边柳色,新新如洗。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象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是那么多情,然景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唐诗中折柳赠别的诗句很多,如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杨柳青”(《劳劳亭》),刘禹锡“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杨柳枝》)等等。诗人通过一、二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由写景转入送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老友相送饯别,心中依恋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出了蕴藉无穷的感情。阳关,关名,地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当时中原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西出阳关”在唐人眼中,是到了荒漠无人之世界。“劝”和“更”衬托了主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这是一杯多么醇厚蕴藉的友情琼浆啊! 全诗辞情、辞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清代王士祯称此诗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并不过誉。 这是一首千古流唱的送别曲,因诗中有“渭城”和“阳关”等字,又称《渭城曲》、《阳关三叠》。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列此诗为“近代曲辞”,并说:“渭城”一曰“阳关”,王维之所作也。本送人使安西诗,后遂被于歌。唐人绝句大多合乐可以演唱,此诗当时入乐配曲后传唱一时,成为“流行歌曲”。唐代有个著名歌唱家叫何戡,以善唱《阳关曲》闻名,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云:“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仙乐不胜情。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赠歌妓》也说:“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红绽樱花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白居易也爱《阳关曲》,诗中多次提到,如“高调管色吹银字,慢拽歌声唱《渭城》”,“最喜《阳关》唱,珍珠一串歌”,“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塞上曲》也说:“玉关去路心如铁,把酒何妨听《渭城》。”足见这首绝句的魅力。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题一作《赠别》,又名《渭城曲》。元二,作者的一位朋友,姓元,排行第二。安西是唐朝在西域地区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qiuci)城(今新疆库车)。 一、二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清晨,刚刚下过一场小雨,空气清新,纤尘不染。渭城客舍四周杨柳依依,新发的枝叶显得格外青翠。这一切,为即将到来的离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个环境使这场离别透露着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三、四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持杯在手,殷殷相劝: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见不到老朋友了!只此一句,便把送别宴会的整个过程都包容进去了。 这首诗,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的歌曲。因为全曲分三段,每次演唱原诗都反复三次,所以,称“阳关三叠”。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典诗歌中,送别诗多得难以数计,而这首诗却最负盛名,一脱稿,就被配上乐曲(又称《渭城曲》、《阳关曲》或《阳关三叠》),到处传唱。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诗的“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对酒》诗的“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的“旧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的“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都告诉我们这首送别诗的影响多么深远。 全诗四句。一、二两句只写地点、时间和景物,而送行之意,已跃然纸上。“渭城”,即秦时的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之阳,乃是汉、唐时代从长安到祖国西北边疆去的必经之地,因而那里就有供旅人寄宿的“客舍”。元二奉命出使安西,当然是从长安出发的;作者那时也在长安作官。诗人不写长安,而写“渭城”“客舍”,则送行之远,情意之殷,都见于言外。那个“朝”(早晨)字也不宜轻易放过。从长安到“渭城”,很有一段距离。送行之地是“渭城”“客舍”,而时间则是早晨,表明诗人从长安送元二到渭城,还不忍分别,就在“客舍”里住了下来。住了多久,不得而知,但至少是一个夜晚;其依依惜别之情,见于言外。正像俗话所说,“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如今已是早晨,元二不得不趁早出发了!凑巧,一阵“朝雨”,压下了“轻尘”;“客舍”外面的杨柳经过雨洗,一片青翠,道路干净湿润,景物清新可喜,朋友们不就可以高高兴兴地分手了吗?可是不然。 三、四两句,抒写好友之间依依惜别的真挚情谊:使命在身,势难挽留,分手在即。此刻,诗人再也没有旁的话可说了,只好又斟上一盅酒来劝慰行人:“老兄!再干一杯吧!”这儿妙在下了一个“劝”字和一个“更”字,说明对方早已推说不能再喝,而主人还在“劝”他喝,屡劝屡喝,最后,还“劝君更进一杯酒”。为什么?就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啊!“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元和郡县志》说,因为它在玉门关之南,所以称“阳关”,它既是古代自中原赴西北边疆的必由之路,又是古人意念中的内地和边疆的一个地理分界。诗题为《送元二使安西》,安西,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远在“阳关”之外。诗人不说“西至安西无故人”,却说“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就留下一大段“潜台词”:老兄,一出阳关,你便再碰不到旧相识了;更何况你还要越走越远,直到安西去呢……别离的凄苦,友谊的真挚,都得到了曲折的表现,令人回味无穷。 现在,再回到一、二两句上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就景色而言,这是清新宜人的。表现离别的凄苦,一般用凄苦的景物加以烘托,杜甫的《新安吏》中的“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就是一例。王维在这里用了另外一种手法,即“以乐景写哀”。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他举的“以乐景写哀”的例子是《诗经》中的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王维此诗的一、二两句,在艺术构思上也许受了“杨柳依依”的启发,但又另有新意。“朝雨”初过,“轻尘”不起,柳色青青,景色如此清新宜人,那么朋友们在一起,该多好!然而元二却要远去,怎么能不平添惜别之情!这是一层意思。元二要到阳关之外的“安西”去,那里的景物又如何呢?王之涣的《凉州词》里是这样描写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那么,元二“西出阳关”,不仅是“无故人”,就连“朝雨浥轻尘”,“青青柳色新”的自然美景,也无法看到了!这是又一层意思,很清楚,正因为有“乐景”的烘托,下面抒写的惜别之情才格外感人。 元二其人,我们连名字都不知道,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却经历了一千二百余年的考验,至今还脍炙人口,说明它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首送别诗究竟凭什么打动了当时以至尔后那么多读者的心弦呢?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诗话》中有段话可供我们参考。他说:“作诗不可以意循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这里有两层意思值得注意。 一是作诗“以辞达意”,就可以流传。“以辞达意”,就是语言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这首诗通俗如话,不事雕琢,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就产生了动人的艺术魅力,试想,老朋友话别,如两人都“以意循辞”,一味追求词藻的华丽或典雅,肯定不是迂腐便是虚伪,怎么能以己之情动人之情呢?当然,李氏所说的“以辞达意”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达”“前所未道”的“意”。人人有此“意”,但谁也没有恰切地表达出来,一旦恰切地表达出来,就恰如人人所欲言,自然会引起心灵的共鸣,这“方可谓之达”。从汉代以来,祖国内地和西域的交往便日益频繁,到了盛唐,西面边疆远伸到亚细亚西部,在如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设有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因而从中原到西域,不仅有许多商贾和军士要通过阳关古道,而且政府官员和都护府幕下的工作人员也要通过阳关古道,奔赴自己的目的地。当他们出发之时,总不免要与亲友话别。这一幕,在历史上不知重演过多少次,而直到王维,才将这种情景提炼成一首语意新鲜、感情深透,能表达千百万人共同思想情绪的绝句来。难怪“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来有些诗人作的咏别诗,虽颇费心力,却“不能出其意之外”,因而也没有艺术生命力。这里的经验和教训,都值得记取。 二是“可歌咏”。诗歌与散文不同,它应该有音乐性。可以谱曲歌唱。王维的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它如果没有音乐性,不适于配曲,就不可能到处传唱,历久不衰。 最后还应该一提的是,由于古代交通困难和边远地区经济文化落后,离开内地到安西那样辽远的地方去,人们便自然会产生特别强烈的惜别之情,就像王维在这首诗中表达的那样。而现在,由于物质文明的进步,社会风貌的改变,那种“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形已一去不复返了,《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所表现的凄凉情感已同我们产生了很大距离。但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总是有强大的生命力的,这首诗,仍将以它卓越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永放光彩,为后代人所学习和传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