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于大官僚家庭,祖父王畅为汉灵帝时之名士,“八俊”之一,曾任司空。粲以博闻强记著称,幼年时被名士蔡邕推重为“有异才”。初平元年(190年)董卓挟持汉献帝由洛阳迁往长安,他随从。初平三年(192年)避乱赴荆州,依附刘表十五年,未受重视。刘表死后,劝其子刘琮降曹操,粲随之归操,为丞相掾(yuan),官侍中。其诗刚健晓畅、激愤悲凉,成就很高,为建安七子之冠,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七哀诗》有名句“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接着描述了一个饥妇人“抱子弃草间”的惨痛现象,反映汉末军阀混战造成的社会破坏景象和人民的痛苦。亦擅于赋,《登楼赋》历来传诵,为魏晋以后的抒情短赋之先河。著诗、赋、散文近六十篇。现存有明人所辑《王侍中集》。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初避乱荆州,依刘表。后归曹操,任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转任军谋祭酒,官至魏国侍中。博闻多识,能诗善赋,为“七子之冠冕”,与曹植并称“曹王”。有著作近六十篇,多散佚。代表作《七哀诗》,叙写避乱荆州途中见闻感慨,语言质朴,风格苍凉,是建安诗歌中杰作。《登楼赋》抒写怀才不遇及思亲怀乡之情,清丽动人,为抒情小赋中名篇。原有集十一卷,已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 杨修 蔡琰 ☛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建安七子”之一。幼有异才,受到蔡邕赏誉。年十七,诏除黄门侍郎,适值战乱,遂不应征召而往依刘表。在荆州十六年,不为刘表重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归曹操,授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魏国建,为侍中。建安二十一年,从曹操征吴,翌年春病卒于道,时年四十一。以博物多识、才思敏捷著称,长于诗赋,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其诗局面阔大,情感真挚。代表作《七哀诗》感时伤乱,尤深沉而警策。论其成就,钟嵘认为粲颇能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植)、刘(桢)间别拘一体,方陈思(曹植)不足,比魏文(曹丕)有馀”(《诗品》卷上),方东树则认为王氏诗文“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卷二)。有《王粲集》。《三国志》卷二一有传。 ☚ 刘桢 繁钦 ☛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与曹植并称“曹王”。与刘桢并称“王刘”。少居长安,为蔡邕所奇。十七岁因避战乱往依刘表,表死,劝刘琮降魏。归魏后曹操任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官至侍中。建安二十一年随军征吴,病卒于途中。原有集十一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粲 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人。“建安七子”之一。出身于豪族地主阶级,曾祖龚、祖畅都位置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14岁时,遇董卓之乱,由洛阳徙居长安,深得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称他“有异才”。初平三年(192),董卓余党李傕、郭汜作乱长安,王粲流寓荆州,依附荆州牧刘表。在荆州16年,始终不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王粲归附曹操,先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等职,并曾受爵关内侯。建安十八年(213),魏建国,拜侍中。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在返回邺城途中病亡。 ☚ 曹操 陈琳 ☛ 王侍中集/王仲宣集/王粲集/王粲集注 ☚ 曹操诗文选 王侍中集 ☛ 王粲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人。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有异才,博闻强记,过目成诵。蔡邕自叹弗如,曾倒屣相迎。初平四年(公元193年),17岁时避乱荆州,依刘表15年,未被重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刘表。刘表病死后,其子刘琮降曹操,王遂归曹操,颇受器重。初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迁军谋祭酒。入魏,官至侍中。建安二十一年(分元216年),随曹操东征孙权,翌年病死途中。时年41岁。 王粲以诗赋见称,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称其为“七子之冠冕”。诗多悲悯人生、感时伤乱之作,情调凄苦苍凉。《七哀诗·西京乱无象》展示出一幅汉末乱世的凄惨图画,表达了对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其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成为后世传颂的名句。清人方东树评论说:“苍凉悲慨,才力豪健,陈思而下,一人而已”(《昭昧詹言》)。 明人辑有《王侍中集》,存诗20余首,文40余篇。 王粲
王粲赠蔡子笃 赠士孙文始 赠文叔良 思亲为潘文则作 公宴诗 从军诗 咏史诗 杂诗 七哀诗 俞儿舞歌 游海赋 寡妇赋 酒赋 神女赋 迷迭赋 玛瑙勒赋 槐树赋 白鹤赋 鹦鹉赋 砚铭 刀铭并序 吊夷齐文 王粲
王粲
王粲
王粲 三国时著名作家, “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官至侍中。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粲 王粲177—217东汉重要文学家、辞赋家。《三国志》有传。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少时即有才名,曾得著名学者蔡邕赏识。年十七,司徒辟举,除黄门侍郎。时献帝西迁,长安扰乱,不遂,往荆州依刘表。在荆州长居十六年,刘表以其貌寝而体弱通脱,不甚器重。刘表死后,又投归曹操,授以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谋祭酒。建安十八年,拜侍中。二十一年冬,随军征吴。次年春,病卒于返邺途中,时年四十一。王粲天资聪慧,博闻强记,言辞明辨;为文敏捷,举笔即成,无所改定;是“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者,刘勰《文心雕龙》誉其为“七子之冠冕”。其政治思想基本上属于儒家,间亦杂有法家刑名之学,认为欲致治世,必须“吏服雅训,儒通文法”,“宽猛相济,刚柔自克”(《儒吏论》)。他还接受黄老之术的某些影响,把社会的稳定和个人的安全归结到“寡欲”之上(《安身论》)。王粲认为文学是有关“人伦之首,大教之本”(《荆州文学记·官志》)的不朽盛事,故而十分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其文学活动可以建安十三年归依曹操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流寓荆州,亲历战乱,又不为表所识,难施平生抱负,忧国忧民之情与怀才不遇之慨交织在一起,使其作品充满悲怨凄恻之情调。后期为官曹操手下,建功立业之心又恢复了,故其创作基调转变为激奋昂扬。诗歌代表作《七哀》,真实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历来为人传诵。赋作今存22篇,均为篇帙短小的骚体。其中《登楼赋》、《浮淮赋》、《初征赋》、《大暑赋》、《神女赋》、《鹖赋》、《游海赋》等成就较为突出。特别是作于荆州的《登楼赋》,登楼思归,状物抒情,忧思慷慨,充满悲壮苍凉之气,在抒情小赋的发展过程中具有深远影响。刘勰《文心雕龙》评王粲曰:“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才略》)又曰:“仲宣靡密,发端必遒……亦魏晋之赋首也。”(《诠赋》)原有集,《隋书·经籍志》载目11卷,早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 王逸 王鉴 ☛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金乡县)人。曾祖王龚、祖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王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粲少时即有才名,曾受到著名学者蔡邕的赏识。17岁时,因避战乱,到荆州依刘表。表见他貌寝体弱,15年不予重用,粲心中郁郁不乐。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举州归降。操召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师祭酒。魏建国,拜侍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冬,随军征吴,次年春,在返回邺城途中病卒。 ☚ 杨修 曹丕 ☛ 王粲 041 王粲177—217三国魏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 人。为“建安七子”之 一。先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僚,官侍中。其诗语言刚健,词气慷慨。《七哀诗》、《登楼赋》颇为有名,与曹植并称为 “曹王”。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 曹植 蔡琰 ☛ 王粲 王粲177—217WangCan汉魏间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出身于名门世族家庭。幼时有才名,为学者蔡邕赏识。17岁时,投奔荆州,依附刘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取得荆州,召授王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又迁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魏国建立,拜侍中。后病卒。 ☚ 陈琳 孔融 ☛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汉末文学家,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出身世家名门,少有才华,颇得蔡邕赏识。身材短小,体弱多病。17岁逃到荆州避难,依附刘表,后归曹操。曹操任他为丞相掾,后迁为军谋祭酒。曹魏建立后,任过侍中。后随军征吴,病死。 ☚ 王充 孔融 ☛ 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先依刘表,后归曹操,曹丕时官侍中。以博洽见称,以诗赋见长。语言刚健,词气慷慨,风格清丽。《七哀》三首为反映乱世社会生活的杰作,《登楼赋》则为抒情小赋之名篇。在“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王粲 王粲177—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王粲少时即有才名,得到汉末著名诗人蔡邕的赏识,被称为“有异才”。17岁因战乱避难荆州,依附刘表,不得重用。刘表死后归附曹操,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后任军谋祭酒、侍巾等职。他以文才称世,尤以诗赋见长。代表作有《七哀诗》、《登楼赋》等。其诗内容多反映汉末社会动乱、人民苦难际遇及壮志难酬的感慨,诗风激昂慷慨、情调悲凉。在“七子”中,其文学成就最高,被称为“七子之冠冕”。明人辑有《王侍中集》。 ☚ 陈琳 孔融 ☛ 王侍中集/王粲集/王粲集注 ☚ 曹操集译注 王侍中集 ☛ 王粲 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平西南)人。少有才名,得蔡邕赏识。年17,司徒辟举,诏授黄门侍郎,时董卓新诛,其党李傕、郭汜在长安作乱,粲乃不应召,而往依荆州牧刘表,居荆州16年,不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刘琮归降,操授粲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迁军师祭酒,建安十八年(213),魏国既建,拜侍中,染疾卒。粲为建安七子之一,天资聪颖,博闻强记,诗、文、赋皆工,且精数学、棋艺。粲在魏多参与朝廷奏议及拟订制度,《太庙颂》等都出自他的手笔。其文学成就以五言诗最高,赋也多优秀篇章,以《登楼赋》最著名,是汉魏抒情小赋中的名篇;其他文章也有成功之作,如《为刘荆州谏袁谭书》和《为刘荆州与袁尚书》等,写得“词章纵横”(张溥《王侍中集题辞》),颇具情采。刘勰评王粲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文心雕龙·才略》)原有集,已佚,明张溥辑有《王侍中集》,收在《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 曹操 吴质 ☛ 蔡邕倒屣迎/过目成诵 ☚ 撰典讽曹 蔡邕倒屣迎 ☛ 王粲wáng càn (177~217)《本草纲目》石部第10卷礜石(1)。人名。汉末人。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幼有才名,博学强记,广见多识,通算术,善作文,才思敏捷,建安七子之一。原集久佚,明人集成是书,收诗赋约六十篇,代表作有《七哀诗》与《登楼赋》。刘勰在《文心雕龙·才略篇》里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 王粲 王粲177~217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初依刘表,不受重用。归魏后,任丞相掾、军谋祭酒等职,官终侍中。著有诗、赋、论等近60篇。知识广博,能诗善赋,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与曹植并称“曹王”,与刘桢合称“王刘”。《七哀诗》第一首为其代表作,诗中叙述他由长安避乱荆州途中的所见,深刻揭露了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全诗以素朴畅达的语言,抒写了悲凉沉郁的忧民之情。另有抒情小赋《登楼赋》,历来脍炙人口。该赋作于在荆州登当阳城楼时,全篇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短小紧凑,表现出抒情小赋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 ☚ 曹操 刘桢 ☛ 王粲 王粲177—217汉末著名辞赋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金乡)人。建安七子之一。少时才思敏捷,曾拜见蔡邕,邕“倒屣迎之”。16岁时,官拜黄门侍郎,因西京扰乱不就。往依刘表,以貌丑体弱,历5年不得重用。这期间,乡思之情,寄托于诗赋创作,名篇《登楼赋》即作于此时。刘表死后,曹操南征荆州,粲劝刘表之子琮归依曹操。曹操命他为丞相掾,后迁为军谋祭酒,又拜侍中。建安22年,随军征吴,死于途中。粲博学多识,问无不对,善为文,落笔成章,无所改定。据说他记忆力很强,有过目不忘之才,与人同行,读道旁碑,过目能背诵,不失一字。他的著作有诗、赋、论、议等近60篇,尤擅长辞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等都是他赋中精品。其名诗《七哀》,伤感离乱,是建安前期诗中杰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亡佚。明人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王粲 ☚ 王微 王筠 ☛ 王粲177~217Wang Canman of letters at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one of the Seven Masters of the Jian’an Period.Works: Poems on Accompanying the Army,Rhapsody on Climbing the Tower,etc. 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博学多识。蔡邕奇其才,闻粲在门,倒屣迎之。避乱荆州依刘表,未被重用,后为曹操幕客,累官侍中。其诗能表现社会生活,关怀人民疾苦。《七哀诗》反映汉末丧乱,较为深刻。著名作品《登楼赋》写怀才不遇的悲愤和眷念乡土之情。在建安七子中成就最大。与曹植齐名,称为“曹王”。有《王侍中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