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稼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稼祥1906—1974

安徽泾县人
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重要领导人之一。曾任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外交部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建国后,任首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委员等职。
原名:嘉祥
别名:王振生、家隶、家肃、家著、家蔷、稼蔷、稼穑、鼎新
俄名:康莫纳尔(KOMMYHAP)
笔名:家祥、祥、驾翔

王稼祥1906—1974

无产阶级革命家。又作王稼蔷。安徽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考入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苏区中央局委员,苏维埃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补选为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选为政治局委员,同年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多次和毛泽东一起商谈党和军队的前途问题,并一起作了许多工作,促成了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在遵义会议上,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批判王明等人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红军到达陕北后,赴苏联治疗病伤,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书记,直接领导我国最早的《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他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工作的政策,为中央所批准,为日后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建国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兼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在中共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康生一伙迫害。1974年逝世于北京。

王稼祥

回忆王稼祥
王稼祥同志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王稼祥选集编辑组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237页
人民日报1974年1月31日,新华月报
1974年1期
回忆与继承——怀念王稼祥同志王震等工人日报1981年2月4日,新华月报
1981年2期
同学、战友、师表伍修权人民日报1982年6月10日,新华文摘
1982年8期
追念
忆念稼祥同志
朱仲丽
王震
工人日报1984年1月23日
人民日报1984年4月4日,新华文摘
1984年5期
难以忘却的昨天
王稼祥
王稼祥与“毛泽东思想”的提出
朱仲丽
郭华
石肖岩
文汇报1985年12月2日
党的生活(上海)1981年3期
百科知识1981年7期

思稼祥自难忘
王稼样同志对中国革命事业的贡献
王稼祥同志参加遵义会议时的身份质疑
王稼祥同志传达共产国际一次重要指示的前前
后后
朱仲丽
陈文源
费侃如
朱仲丽
青年一代1982年2期
江淮论坛1982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2年4期
革命史资料1982年7辑
王稼祥同志二三事唐继章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8期,党史研究资料
第4集第543页
从一份提纲想起
王稼祥同志十四封信收集过程及主要内容
安徽省社科院、安徽省社联举行学术座谈会纪
念王稼祥同志逝世十周年
王子野
安徽省档案馆
袁玉立 朱玉龙
人物1983年6期,新华文摘1984年1期
安徽史学1984年2期
安徽史学1984年2期
王稼祥的青少年时代
王稼樯、王稼蔷和王稼祥
深切地纪念王稼祥同志
徐则浩 戴惠珍
张潮
胡耀邦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年4期
中国语文1984年5期
党史通讯1984年8期,新华文摘1985年
1期
回忆王稼祥同志在遵义会议上的重要作用
王稼祥对遵义会议的贡献
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1906-1974)
聂荣臻
徐则浩
关国煊
文献和研究1985年1期
文献和研究1985年1期
*传记文学1985年47卷3期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498页
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同志与反奴化教育斗争
回忆与继承——怀念王稼祥同志
王稼祥书信选
张敏孝
芜湖市文化局
王震等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4页
芜湖古今第168页
峥嵘岁月第3集第269页
党史研究资料第3集第342页
外交部副部长兼驻苏联大使王稼祥
忆念王稼祥同志
王稼祥(1906-1974)
周末报编委会
刘惠农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216页
楚晖第4辑第10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8卷第118页

王稼祥

黎明与晚霞
难以忘却的昨天:王稼祥小传
青年王稼祥
王稼祥传
我们的长辈王稼祥
王稼祥传
疾风知劲草:毛泽东与王稼祥
王稼祥与《哈尔滨日报》
王稼祥同志对我军政治工作的重要贡献——纪
念王稼祥同志诞辰八十周年
朱仲丽
朱仲丽
戴惠珍
徐则浩
晚辈们
施昌旺
朱仲丽
刘铁玉
孙璞方等
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12月版440页
鹭江出版社1987年版156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306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612页
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8月版181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46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343页
哈尔滨日报1986年1月1日
解放军报1986年8月7日
深切地纪念王稼祥同志
风貌长留,业绩永存——读王稼祥文学传记《黎
明与晚霞》
胡耀邦
肖劲光
人民日报1986年8月15日
人民日报1987年6月16日
写在《王稼祥选集》出版之际
王稼祥对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及其贡献
王稼祥传略
聂荣臻
徐则浩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
人民日报1989年11月16日
党史研究1984年1期
党史通讯1985年1期
王稼祥同志在长征中的特殊战斗
王稼祥是我军政治工作的杰出领导人——纪念
王稼祥诞辰八十周年
徐则浩
孙璞方等
党史文汇1986年3期
安徽史学1986年3期
王稼祥对六届六中全会的贡献
关于王稼祥的评价(一九四五年六月十日)
“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谈王稼祥
对红军政治工作的重大贡献
徐则浩
毛泽东
戴惠珍
文献和研究1986年4期
文献和研究1986年4期
安徽史学1987年3期
王稼祥对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的杰出贡献
王稼祥一九三七年去共产国际的简要经过
遵义会议中的王稼祥
王稼祥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的前后
只知有国,不知有家——王稼祥同志在“文革”
中的岁月
张忠江
黄启钧
杨振保
徐则浩
朱仲丽
理论探讨1987年4期
党史研究1987年6期
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1期
江淮论坛1988年3期
中华英烈1989年3期
王稼祥与遵义会议
我国首任驻英大使——王稼祥
王稼祥与宁都会议
关键时刻,王稼祥又建功勋
王稼祥同志二三事
王稼祥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贡献
在上海地下党的精心掩护下——王稼祥一九三
七年三月至六月在上海
李勤
戴惠珍
李湘敏
卢弘
成正荣
庄有为
徐则浩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4期
安徽史学1989年4期
江西党史研究1989年6期
党史文汇1989年6期
中华英烈1990年1、2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4期
上海党史1990年11期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稼祥对红军政治工作的重
大贡献
戴惠珍安徽史学1991年3期
王稼祥与宁都起义
王稼祥和东北解放区的城市工作
王稼祥首创红军政治战士制度
王稼祥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王稼祥《城市工作大纲》的历史意义
王稼祥对遵义会议的历史性贡献
王稼祥在长征中
王稼祥对遵义会议的贡献评析
王稼祥与党的城市政策
王稼祥
已故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王稼祥选集在北京
出版
戴惠珍
徐则浩
李湘敏
王秀林
徐则浩
戴小江
孙焕臻
李湘敏
徐则浩
戴惠珍
李方诗等主编
安徽史学1991年4期
江淮论坛1991年6期
安徽党史研究1993年1期
军事历史1995年3期
安徽史学1996年3期
安庆师院学报1997年1期
军事历史1997年1期
福建论坛2000年2期
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5期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3卷第1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0)第50页

已故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王稼祥诞辰
90周年、《王稼祥》画册出版
中国人物年鉴编辑
中国人物年鉴(1997)第52页
王稼祥(1906—1974)廖国良 田园乐编
中国工农红军事件人物录第356页
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
范济国
《毛泽东交往百人
丛书》编委会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15页
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军事人物篇第24
珠珊(朱仲丽)谈王稼祥汽车历险
同志·战友·师表——怀念王稼祥同志
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1906—1974)
王稼祥(1906—1974)
叶永烈
伍修权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京声 溪泉
徐则浩
叶永烈采访手记第49页
回忆与怀念第564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14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71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336页
解放军将领传第五集第51页

王稼祥1906——1974

原名嘉祥,又名家薔,安徽涇縣人,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同年冬,赴蘇聯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後考入莫斯科紅色教授學院,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員等。1934年補選爲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政治局委員等。參加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任中共中央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成員、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抗日戰争時期,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6月以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協第二至四届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第八、第十届中央委員。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8歲。

王稼祥

 安徽泾县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家祥。1925年在上海大学就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1931年4月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兼政治保卫处处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改选中央政治局,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10月参加长征。次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员、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1937年6月因病赴苏联治疗。同年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回国,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同年1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9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书记、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书记。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候补中央委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兼城工部长。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建国后,曾任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部部长。并当选党的第八、第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王稼祥

072 王稼祥1906—1974

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泾县人。1937年6月赴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9年3月以后为与苏联商谈新中国建立的有关问题,帮助刘少奇做访苏准备。同年7月随团赴莫斯科,取得了苏联的支持,并为中苏建交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协助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中苏建交后任首任驻苏大使。不久即为中苏两国领袖和政府会谈做准备,后参与指导《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多份文件的起草、定稿。1950年2月继续同苏联谈判,签订了中苏两国建立电报、电话等一系列协定。主持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期间,为外交工作建立了一套制度。1951年初任第一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兼外交部副部长,提出“是一家人,又不是一家人”的党际关系准则,在处理各国共产党之间关系上,坚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 章汉夫   廖承志 ☛

王稼祥1906—1974

安徽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初选为中共六大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后选为政治局委员,遵义会议后曾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东北局城工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八大、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王稼祥1906~1974

又名王嘉祥、王稼蔷。安徽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2月,主持召开中国工农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被增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曾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从苏联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曾兼任军政学院院长。1947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部长、宣传部代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后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届中央委员。著有《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等。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

原名嘉祥,别名稼蔷。1913年入柳溪小学,后就读于南陵乐育小学,毕业后升入芜湖圣雅阁中学,1925年9月入上海大学附中高三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旋被选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红色教授学院深造。1930年归国,任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次年任中央党报秘书长,《红旗报》、《实话报》总编辑。不久与任弼时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去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外交人民委员。参与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提出“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把思想教育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主持建立建全了红军政治工作的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1933年4月负重伤。次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拥护毛泽东出任党和红军的领导,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周恩来、毛泽东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主张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抵制张国焘反对北上的错误主张。1936年11月因伤势严重,去苏联治病。次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回国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兼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军政学院院长。参与领导延安整风运动,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1943年7月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载入“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新党章。1946年去苏联治病,1947年5月病愈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部长。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首任驻苏联大使。1951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常委。1962年春提出对外援助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遭到康生等人的诬陷,指责在中联部搞“三和一少”。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判和迫害。1974年1月25日病逝。1979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出关于所谓“三和一少”、“三降一灭”问题平反的通报。1981年被中共中央列为中共建党以来38名卓越领导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收入《王稼祥选集》。

☚ 徐嫦娥   吴则虞 ☛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

原名王嘉祥,又名王稼蔷。泾县人。曾就读于泾县柳溪小学、南陵禾育学校、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上海大学附中。1925年10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等职。在关键的党的遵义会议上,支持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与毛泽东、周恩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负责红军作战行动。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一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共第八、十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

☚ 车厚桥   余品轩 ☛

王稼祥1906—1974

安徽泾县人。1925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曾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等职。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补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35年遵义会议后,为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北局委员、城工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建国后,任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病逝。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4: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