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稼祥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泾县人 王稼祥1906—1974无产阶级革命家。又作王稼蔷。安徽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考入苏联红色教授学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任苏区中央局委员,苏维埃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补选为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选为政治局委员,同年参加长征。在长征途中,多次和毛泽东一起商谈党和军队的前途问题,并一起作了许多工作,促成了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在遵义会议上,旗帜鲜明,支持毛泽东,批判王明等人在军事路线上的错误,被选为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红军到达陕北后,赴苏联治疗病伤,并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1943年任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书记,直接领导我国最早的《毛泽东选集》的编辑出版工作。1945年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他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工作的政策,为中央所批准,为日后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指导方针。建国后,历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兼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在中共第八届、第十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康生一伙迫害。1974年逝世于北京。 王稼祥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又名家薔,安徽涇縣人,1906年 (清光緒三十二年)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同年冬,赴蘇聯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後考入莫斯科紅色教授學院,曾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幹事,中共蘇區中央局委員、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主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員等。1934年補選爲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員、政治局候補委員、政治局委員等。參加長征。1935年1月遵義會議後,任中共中央三人軍事領導小組成員、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抗日戰争時期,任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爲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46年6月以後,任中共中央東北局委員、城市工作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首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部長,中央書記處書記,政協第二至四届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共第八、第十届中央委員。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病逝。終年68歲。 王稼祥 安徽泾县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家祥。1925年在上海大学就学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旋留学莫斯科中山大学。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1931年4月赴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兼政治保卫处处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外交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1月党的六届五中全会改选中央政治局,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10月参加长征。次年1月遵义会议后,任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成员、红军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到达陕北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主任。1937年6月因病赴苏联治疗。同年11月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回国,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代主任。同年11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39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书记、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央宣传委员会副书记。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候补中央委员。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代部长兼城工部长。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建国后,曾任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对外联络部部长。并当选党的第八、第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逝世。 王稼祥 072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又名稼蔷,安徽泾县人。1937年6月赴苏联,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49年3月以后为与苏联商谈新中国建立的有关问题,帮助刘少奇做访苏准备。同年7月随团赴莫斯科,取得了苏联的支持,并为中苏建交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外交部副部长,协助周恩来主持外交工作。中苏建交后任首任驻苏大使。不久即为中苏两国领袖和政府会谈做准备,后参与指导《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等多份文件的起草、定稿。1950年2月继续同苏联谈判,签订了中苏两国建立电报、电话等一系列协定。主持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期间,为外交工作建立了一套制度。1951年初任第一任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兼外交部副部长,提出“是一家人,又不是一家人”的党际关系准则,在处理各国共产党之间关系上,坚持互相尊重、平等对待,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 章汉夫 廖承志 ☛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初选为中共六大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后选为政治局委员,遵义会议后曾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东北局城工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长、中央书记处书记等职。中共七大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八大、十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王稼祥1906~1974又名王嘉祥、王稼蔷。安徽泾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赴苏联莫斯科入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秘书长。1931年4月被派往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1934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被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同年2月,主持召开中国工农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10月参加长征。在遵义会议上,被增选为政治局委员。会后曾任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陕甘支队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从苏联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曾兼任军政学院院长。1947年5月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城工部部长、宣传部代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央委员。后被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第十届中央委员。著有《关于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战争》等。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原名嘉祥,别名稼蔷。1913年入柳溪小学,后就读于南陵乐育小学,毕业后升入芜湖圣雅阁中学,1925年9月入上海大学附中高三班,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旋被选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进入红色教授学院深造。1930年归国,任上海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次年任中央党报秘书长,《红旗报》、《实话报》总编辑。不久与任弼时等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去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外交人民委员。参与领导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二、三、四次反“围剿”战争,提出“政治工作是我们红军的生命线”,把思想教育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主持建立建全了红军政治工作的机构和各项规章制度。1933年4月负重伤。次年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增补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1935年1月在遵义会议上,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指挥,拥护毛泽东出任党和红军的领导,增补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与周恩来、毛泽东组成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会合后,主张红军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抵制张国焘反对北上的错误主张。1936年11月因伤势严重,去苏联治病。次年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1938年8月回国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兼中共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军政学院院长。参与领导延安整风运动,任中央研究组副组长。1943年7月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首次提出并论证了“毛泽东思想”的概念。在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中共的指导思想,载入“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新党章。1946年去苏联治病,1947年5月病愈回国,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部长。1949年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递补为中共中央委员。10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首任驻苏联大使。1951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央国际活动指导委员会主任。1956年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曾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常委。1962年春提出对外援助必须“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遭到康生等人的诬陷,指责在中联部搞“三和一少”。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批判和迫害。1974年1月25日病逝。1979年3月,中共中央批准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发出关于所谓“三和一少”、“三降一灭”问题平反的通报。1981年被中共中央列为中共建党以来38名卓越领导人之一。其主要著作收入《王稼祥选集》。 ☚ 徐嫦娥 吴则虞 ☛ 王稼祥 王稼祥1906—1974原名王嘉祥,又名王稼蔷。泾县人。曾就读于泾县柳溪小学、南陵禾育学校、芜湖圣雅阁中学高中部、上海大学附中。1925年10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回国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干事、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国工农红军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外交人民委员、中共第六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政治局委员等职。在关键的党的遵义会议上,支持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会后与毛泽东、周恩来组成三人指挥小组,负责红军作战行动。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中央华北华中工作委员会主任、八路军军政学院院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等职。曾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的解放道路》一文,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概念。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城市工作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等职。1949年后,历任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部长、中共第八、十届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委员。 ☚ 车厚桥 余品轩 ☛ 王稼祥1906—1974安徽泾县人。1925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曾任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外交人民委员等职。1934年中共六届五中全会,补选为中央委员和政治局委员。1935年遵义会议后,为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成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副主席、军委总政治部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东北局委员、城工部部长、宣传部代理部长。建国后,任中国首任驻苏大使、外交部副部长、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74年1月25日在北京病逝。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