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禹偁《唐河店妪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禹偁《唐河店妪传》

王禹偁《唐河店妪传》

唐河店1,南距常山郡七里2,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3,不以为怪。兵兴以来4,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5,有妪独止店上6。会一虏至7,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8。妪持绠缶趋井9,悬而复止10。因胡语呼虏为王11;且告虏曰:“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12,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13,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14。马之介甲具焉15,鞍之后复悬一彘首16。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国之备塞17,多用边兵,盖有以也18: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19。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20,在雄州曰“骁捷”21,在常山曰“厅子”22,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23,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24。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25,故上谷不守。

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盖选归上都26,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27,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赢瘠28,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29;及其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

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30。谋人之国者31,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

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32

【注释】 1唐河店:唐河附近的一个小村店。唐河,即滱 (kou寇)水,流经河北省唐县,因名唐河。 2常山郡:宋为真定府,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西南。境内有井陉(xing形)等关,为河北军事要地。3虏:敌人,这里是对辽人的卑称。 4兵兴以来:指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雍熙三年(986)两次兴兵反击辽军以来。 5端拱:宋太宗赵光义年号(988—989)。 6妪(yu玉):妇人,多指老妇。 7会:适逢。 8呵(he喝):大声喝叱、怒唤。 9绠(geng梗):汲水用的井绳。缶(fou否):贮水的瓦罐。 10悬而复止:做了一个悬绳打水的姿势后停下来。 11胡语:契丹语,辽语。 12惫(bei备):衰弱。13弓杪(miao秒):弓的末梢。 14诣(yi议):前往,去到。 15介甲:指披在战马身上的护甲。“介”与“甲”通,这里连文使用。 16彘(zhi至)首:猪头。这里指敌人的首级。一说,指敌人的虏获物。17备塞:防守边塞。 18有以:有原因。 19其人:指边地的军民。20上谷:古代郡名,即易州,州治在今河北省易县。“静塞”,易州地方武装部队的徽号。下文的“骁捷”、“厅子”,与此同。 21雄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县。 22常山: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置郡,治所在元氏(今元氏县西北),其后辖境缩小。 23辔(pei佩)马:牵马,拉着马。辔,马缰绳,此作动词用。 24甲胄(zhou绉):铠甲和头盔。25边将:指李继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九载,定州都部署李继隆为了保全自己,竟把易州勇敢善战的静塞骑兵“取以隶麾下”,易州军力因而空虚。定州监军袁继忠言于继隆曰:“此精卒,止可令守城,万一寇至,城中谁与捍敌?”继隆不听,致使易州于端拱二年(989)被辽军攻陷。26上都:京都,北宋都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27月给:士兵每月的供给。 28赢(lei雷):瘦弱。瘠(ji及):瘦。 29上军:皇帝的禁卫军,守京师,备征戍。 30客军:从内地调来戍边的军队。3l谋人之国者:为国家出谋划策的人,指宰相、朝廷大臣。 32贻:留给,留下。有位者:掌握政权的文武大臣。云:语助词。

【今译】 唐河店,南面距常山郡七里,因靠近唐河而得名。和平时期,辽兵到店里饮食游息,人们并不感到惊怪;自从对辽开战以来,才对辽兵有所防卫,但也并不怎么恐惧。

太宗端拱年间,有个老大娘独自住在店里。一天,适逢一个辽兵来到店前,他把马拴在门外,拿着弓箭坐下来,大声怒喝大娘替他汲水。大娘提着井绳和瓦罐匆匆跑向井边,虚做了个垂绳打水的姿势就停了下来,她用辽语称呼辽兵为“王”,告诉辽兵说: “井绳太短汲不着水,婆子年老力弱,‘王’可以自己去取。”于是,辽兵把井绳绑在弓梢上,弯着腰去汲水。老大娘从后面猛推辽兵落入井中。然后,她骑马来到郡上,马背上披着全副护甲,马鞍后面挂着一个“猪头”。常山郡的官、民看到这一场景,莫不为老大娘的杀敌壮举而喝采。

唉!国家防守边塞,多用当地的边兵,确实是有原因的;这是由于边兵熟习战斗而毫不畏惧之故。一个老大娘尚且如此,边地的广大军民可想而知。近年来,边郡的骑兵以勇敢著称的,在上谷的叫“静塞”,在雄州的叫“骁捷”,在常山的叫“厅子”,这些地方部队都是娴习干戈战斗而毫无畏惧之心的。一听到敌兵来临,父母就为儿子牵马,妻子就替丈夫取来弓箭,甚至来不及穿甲戴盔就冲向敌人。往年辽兵南下,长期不能越过上谷,就是因为“静塞”骑兵十分勇猛之故。后来由于边将把“静塞”骑兵调到自己帐下充作卫队,致使上谷兵力空虚,而被辽兵攻陷。

现今,“骁捷”、“厅子”的名号仍然存在,但兵员不多,虽然多次招募,边民并不乐意应募,原因是什么呢?就是由于招募的边兵大多调去防守京都,使他们远离了家乡故土;加上月薪微薄,常常不能维持生活;装备恶劣,甲胄破损,战马瘦弱,不足抵御辽兵;而坚甲利兵,壮马健鞍,全都装备了禁卫军;一旦开赴前线,却又是他们充当先锋。有了这些原因,就难怪他们不乐意应募了。

真能让边兵固守边地,使他们怀有乡土之恋;优厚其供给,使他们的衣食充足;再配备以坚甲健马,那么,又有什么敌人不能攻破呢?如果这样,招募一万边兵就可抵得上五万客军了。为国出谋划策的大臣们,不对上述情况表示关心,我实在看不出他们的忠心在哪里。

【总案】 这篇传记,大约写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或稍后。作者通过记述唐河店一位老大娘机智勇敢杀敌的故事,歌颂了边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并由此生发开来,对宋王朝边防措施的弊病和失误,进行了透辟的分析,提出了改革的意见。全文共分六段。第一段,叙边地人民对“虏”“不以为怪”、“亦未甚惧”,为下段老妪杀敌按下伏笔。这样,一、二段的抒写便有了内在的联系,显出顺流而下的气势。第二段是精采的段落,全副武装的辽兵“呵妪汲水”,一个“呵”字,写尽了侵略者的骄横神气和嚣张气焰。老妪“呼虏为王”,佯示恭敬;“持绠缶趋井”,佯示顺从;“悬而复止”,骗敌上当;然后出其不意置之于死地。“跨马诣郡”的特写镜头,对妪的勾画着墨不多,而其飒爽英姿、英雄壮举,千载如见。“跨马诣郡”,又与上文写辽兵“系马于门”相呼应。很显然,老妪所“跨”之“马”,正是辽兵系于门前的那匹战马,所以紧接着点明它“介甲具焉”。文如剥笋,起伏跌宕,读之引人入胜。第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发为议论:“一妪尚尔,其人可知也。”从事实证明了“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的合理性。三、四段,从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说明朝廷对边郡骑兵措施上的不当,因而导致“上谷不守”、“不足御胡”。第五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定其军”、“厚其给”等切实可行的建议。末段,点明本文写作的用意。文章简朴平实,正反映衬,论事恳切,描写生动,夹叙夹议,以事说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王禹偁《唐河店妪传》原文|鉴赏|解读 - 历代爱国散文 - 可可诗词网

王禹偁《唐河店妪传》

王禹偁《唐河店妪传》

唐河店,南距常山郡七里,因河为名。平时虏至店饮食游息,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

端拱中,有妪独止店上。会一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妪持绠缶趋井,悬而复至。因胡语呼虏为王,且告虏曰: “绠短,不能及也。妪老力惫,王可自取之。”虏因系绠弓杪,俯而汲焉。妪自后推虏堕井,跨马诣郡。马之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常山民吏观而壮之。

噫! 国之备塞,多用边兵,盖有以也。以其习战斗而不畏懦矣。一妪尚尔,其人人可知也。近世边郡骑兵之勇者,在上谷曰静塞,在雄州曰骁捷,在常山曰厅子,是皆习干戈战斗而不畏懦者也。闻虏之至,或父母辔马(11),妻子取弓矢,至有不俟甲胄而进者,顷年胡马南下,不过上谷者久之,以静塞骑兵之勇也。会边将取静塞马分隶帐下以自卫,故上谷不守(12)。今骁捷、厅子之号尚存而兵不甚众,虽加召募,边人不应,何也? 盖选归上都(13),离失乡土故也。又月给微薄,或不能充。所赐介胄鞍马,皆脆弱羸瘠不足御胡,其坚利壮健者,悉为上军所取(14)。及赴敌,则此辈身先,宜其不乐为也。诚能定其军,使有乡土之恋,厚其给,使得衣食之足,复赐以坚甲健马,则何敌不破?如是得边兵一万,可敌客军五万矣(15)

谋人之国者,不于此而留心,吾未见其忠也。故因一妪之勇,总录边事,贻于有位者云。

【鉴赏】 本文收入作者自编的《小畜集》卷十四。根据当时的传闻,作者针对北宋的边防守备问题有感而作。文中的虏、胡,是对与北宋敌对的辽——契丹族的鄙称,他们原是辽西、热河一带的游牧民族,在和当地汉人和睦相处中,逐渐接受了汉文化。五代十国时,中原战乱不息,契丹族崛起,占据河北、山西的燕云十六州,建立了辽王朝,直接威胁着中原人民的生命安全。北宋统一南中国后,公元979年灭了北汉,为解除契丹族的威胁,太宗乘胜移师河北,因师老兵疲,伐辽失败。公元986年,宋军又兵分三路,再度北征,因将领不和,指挥失误,军粮匮乏,仍告失败。此后,宋廷上下求和之声占了上风,辽兵趁势南侵。不愿做奴隶的广大民众,纷纷奋起保卫家国,积极参加地方部队进行抵抗。宋廷的一些边将不仅不积极御敌,反而各怀鬼胎,借故削弱义军力量。王禹偁在端拱二年 (989),曾给太宗上书,建议集合兵力,再次北上伐辽。本文大约写在此后不久。

本文前两段是记叙,后两段发议论。

第一段: 简明地介绍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背景。开端即说唐河店距常山郡仅七里,当地边民见辽兵“不以为怪”、“兵兴以来,始防捍之,然亦未甚惧”。这些皆非闲笔,是为后来那惊险故事的发生顺理成章地提供了可能性的条件:离此处不远的郡内有宋军驻扎,使老妇人敢孤身杀敌又很快脱险; 辽兵来店是习以为常,自然就不十分戒备,故而丧命。

第二段: 具体记叙老妇临危不惧,机智杀敌的全过程。“端拱中”,点明这是宋辽交恶的非常时期; “独止”暗示辽兵入侵后,边民多已逃离唐河店,从而显示了老妇的胆识,给这位“孤胆英雄” 的出场作了烘托。“虏至,系马于门,持弓矢坐定,呵妪汲水”,一个“呵”字,既活画出辽兵蛮横无理且盛气凌人的嚣张气焰,又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持绠缶趋井”的“趋”字欲扬先抑,写老妇的小步快走表示顺从照办。“悬而复至”则给读者设下个悬念,老妇谦恭地“呼虏为王”,请他“自取”,既显示了女主人公的沉着机智有心计,又可见作者在关键处文思的细密,为读者略解“悬而复至”之谜; “妪自后推虏堕井”,谜才全解。接着写妪“跨马诣郡”,又和辽兵先前“系马于门”相呼应,那时辽兵的战马自然“介甲具焉”。“鞍之后复悬一彘首” 的补笔决非“画蛇添足”,而是无声地控诉了辽兵的抢掠暴行。“常山民吏观而壮之”是借民众欢迎场面,表达自己对爱国行为的热情赞赏。这段虽仅百字左右,却像一则精致的微型小说,层层剥笋,环环相扣,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场惊险斗争,活画了两个敌对人物,给人以跌宕起伏、趣味横生之感。

第三段,作者以老妪之举为由头,引出对朝廷处理边事失当的中肯批评。作者承上启下,发出 “噫”的一声感叹,然后从一店一妪,扩展到整个边防线和边民进行议论。宋代边关空虚,外敌节节进逼,不是兵民不敢、不愿或不善战,而是当权者举措失当。作者列举了边地骑兵中那些骁勇善战的事例和其后的不同遭遇,进而指出是军政腐败与将领自私造成边塞兵力 “不足御胡”,上谷陷入敌手。为此,作者明确提出改革现状的意见: 要稳定边防部队的兵员,确定其防地,使其热爱和固守家乡土地,就要供给丰厚一些,让他们吃饱穿暖,再配上坚利的装备,他们就能以一当五,随时破敌。以上建议,是从大量事实与层层说理中得出的结论,是从唐河店妪一人斗敌的英勇事迹升华到强边御侮的高度来谈的,行文紧紧地围绕了抗敌这个中心,由事及理,既展得开,又收得拢,给人以逻辑严谨、见解深刻、毫不松散、很有说服力之感。

翻阅《宋史·王禹偁传》和有关资料可知,作者是个秉性刚直,“遇事敢言”,虽屡遭贬黜,仍忧国忧民的忠臣。他曾一再上书,陈述备边御戎之策,劝谏太宗“谨边防”和“感励边人”。篇末以假设语气斩钉截铁地抨击当权者,便画龙点睛地体现了他的清醒认识和人格精神。文中谈及 “边人不应” 的实情,却是归咎于当权者的政策失误。那是作者对边民不幸遭遇的同情,同时也是对不留心边事的权臣的不满。这篇散文虽然短小平实,却千古传诵,主要是作者用对比手法褒扬了以唐河店妪为代表的边民自发地保家卫国的勇武精神,同时揭露了北宋统治者的腐败无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8:3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