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行草书临古法帖
清。纸本。纵139厘米,横69厘米。吉林省博物馆藏。王澍(康熙七年—乾隆八年),即公元1668—1743年,字若霖,又字若林、箬林、灵舟,号虚舟,别号竹云,亦自署二泉寓客,晚号良常山人、恭寿老人。江苏金坛人,后徙无锡。康熙五十一年进士,官户部给事中,吏部员外郎,曾为五经篆文馆总裁官,晚归无锡,买屋筑“良常山馆”。四体书兼工,楷书法欧阳询,篆书法李斯,有浑厚师古之功,为一时名手,何焯、汪士鋐皆推崇之。晚年左目失明,仍致力于鉴定碑版,并有大量论述,提出“江南足拓,不如河北断碑”的论点,使碑学遂为世人所重。清梁献《评书帖》云:“良常未得执笔法,专学欧字,匾削浮弱而乏圆劲。然结构稳称,火候纯熟,虽未上逼古人,自属一时好手。”《清史稿》本传:“论者谓其书在米(芾)、黄(伯思)、顾(从义)三家之上。告归后,书益工,远近士大夫家,以金币请者无虚日,然不问家人生产,贫士丐其翰墨以举火者,亦应之不倦。”近人马宗霍《霋岳楼笔谈》云:“虚舟行书,初疑学褚,及见《善才寺碑》,乃知学魏栖吾也。然此碑后人剜去魏名,以褚代之,以魏本从褚出而名不显也。”著有《淳化阁帖考证》、《古今法帖考》、《竹云题跋》、《虚舟题跋》、《禹贡谱》、《程朱格物法》、《朱子读书法》、《白鹿洞规条目》、《论书剩语》等。《清史稿》卷五百三有传。王澍的临书不单单摹仿,而由欧入北碑及二王,故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融己意于笔墨畦径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