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昭君变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变文唐代变文。作者不详。取材于《汉书·匈奴传》、《西京杂记》等有关昭君的部分,但在内容上有所取舍。作品发展了故事情节,突出昭君的爱国思想。 ☚ 维摩诘经变文 张义潮变文 ☛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变文唐五代变文。敦煌卷子写本。原本题目残失,题名系今人依故事内容拟补。上下卷,今存残本。依作品中有“可惜明妃,奄从风烛,八百馀年,坟今上(尚)在”语,可知为唐末时人作。残本前缺,故事为:自昭君抵塞北,虽被突厥单于封为胭脂皇后,仍因思念故土,悒郁不欢。单于乃召诸部朝拜,又率大军伴同出猎。途中,昭君登高岭瞭望,但见黄沙遍地,更觉伤悲,次日身亡。单于以突厥礼仪殡葬昭君,规模盛大,“倾国成仪”。后汉帝又遣使吊祭,慰问单于。《全唐诗》有吉师老《看蜀女转昭君变》诗,述转变女艺人说唱《昭君变》的情况。后世戏曲、曲艺有不少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的作品,如元杂剧《汉宫秋》,明传奇《和戎记》、《青冢记》,明杂剧如清代子弟书、鼓词《昭君出塞》等,但大多作昭君投水而死。 ☚ 孟姜女变文 昭君变 ☛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变文变文。古代民间讲唱文学的最初形式。卷首残缺,内容已不全,无昭君入塞前的情节,仅有昭君入塞后临死前的情节。昭君死前思念家乡,但仍以社稷利益为重,努力做民族和解工作,规劝单于与汉朝及其邻国修好。百姓爱戴昭君,拜昭君为胭脂皇后。昭君死后,单于脱去朝服为昭君治丧,举国哀痛。见《敦煌变文集》。 ☚ 大目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 无常经讲经文 ☛ 王昭君变文又称《明妃传》。唐代变文。佚名撰。敦煌写本残二卷。原题残失,此题系今人启功整理校录,据故事内容拟补。上卷开头已缺,两卷共存六千余字。其昭君出塞事迹,至唐已逾八百多年,距史差异甚大,说法各异。是篇着力写昭君入胡,郁郁寡欢,塞外景色尤动怀乡悲怨之情,单于恩爱慰藉,无济于事,终于病倒,悄然而逝。汉哀帝遣使吊祭青冢,以祭文作结。卷中叙及“八百余年,坟今上(尚)在”,断为唐人作品,约成书于代宗大历至宣宗大中年间。另有诗人吉师老《看蜀女转王昭君变》诗,说明此篇在肃宗时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而将昭君出塞,归罪画匠“捉妄陵持”。文字多有不甚可解之处,讹错字多,恰是俗文学本色。杂用五七言韵文和散文写成,创唐代说唱文学之先例。从“上卷立铺毕,此入下卷”字样看,原变文配有图画,“立铺”即指图画,文图相应,讲者便于说唱,观者易于明了。为研究昭君故事流传和俗文学提供极有考证价值的文献资料。对后世小说戏剧创作影响颇大。收入《敦煌变文集》,一九五七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容肇祖《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敦煌变文论文录》)可资研究参考。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变文敦煌变文之一。见P.2553。分上下卷,上卷前部残缺,仅存昭君到匈奴领地后,郁郁寡欢,思念汉地等内容; 下卷述单于立昭君为皇后,仍是不乐,即使临死仍牵念故土。容肇祖《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中拟名《明妃传》,今从《敦煌变文集》卷一启功校录本拟名。其事散见于《汉书》中《元帝纪》和《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蔡邕《琴操》、葛洪《西京杂记》等。该变文突出昭君眷念故国、思恋乡土的深情。反复叙写昭君在塞外虽倍受宠爱,但她不羡单于偏爱,不慕皇后高位,始终沉浸在离愁别恨和悲苦哀思之中,纵使憔悴致死,仍保较高尚爱国情操。文中关于匈奴社会风俗和塞外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很真切,是研究少数民族史的宝贵材料。 ☚ 李陵变文 张议潮变文 ☛ 王昭君变文 王昭君变文敦煌变文之一。见P.2553。分上下卷,上卷前部残缺,仅存昭君到匈奴领地后,郁郁寡欢,思念汉地等内容; 下卷述单于立昭君为皇后,仍是不乐,即使临死仍牵念故土。容肇祖《唐写本〈明妃传〉残卷跋》中拟名《明妃传》,今从《敦煌变文集》卷一启功校录本拟名。其事散见于《汉书》中《元帝纪》和《匈奴传》,《后汉书·南匈奴传》、蔡邕《琴操》、葛洪《西京杂记》等。该变文突出昭君眷念故国、思恋乡土的深情。反复叙写昭君在塞外虽倍受宠爱,但她不羡单于偏爱,不慕皇后高位,始终沉浸在离愁别恨和悲苦哀思之中,纵使憔悴致死,仍保较高尚爱国情操。文中关于匈奴社会风俗和塞外自然风光的描写也很真切,是研究少数民族史的宝贵材料。 ☚ 李陵变文 张议潮变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