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昌龄·从军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这首诗是王昌龄《从军行》组诗中的第五首,写边军征战中的一次胜利,是一曲胜利的凯歌。 诗的首句从大处落笔,对战场上的景象、气候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广阔无际的沙漠上,一阵阵狂风呼啸而过,卷起的黄沙遮天蔽日,顿时,天地间变得暗淡无光。如果说首句是远景的话,那么第二句则是具体而真切的近景,诗人之笔又引导读者将视点投向漫天风沙中一支正奔出营门,准备去袭击敌人的部队。“红旗半卷出辕门”中的“红旗半卷”,表现部队唯恐被敌方发觉,隐蔽疾进的状貌,点染出部队奔袭敌人时所具有的紧张、警觉、整肃的内在心理气氛。“辕门”指兵营大门。古代行军扎营时,以车环卫,出入处以两车之辕相向竖起,对立如门,故称辕门。有人认为,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种倒装的形式,意谓征战部队的肃杀之气而使风沙滚滚的大漠更染上一层惨淡的颜色。我们认为,这是一种对诗意的误解。诗的前两句并非是在描写大张旗鼓公开出战的部队,也无意渲染部队的声威;相反,诗中无论是对部队出击时的恶劣气候还是对“红旗半卷”的姿态的描述,都意在表现这次军事行动是一次出乎敌人意料之外的强袭。因而,诗人在诗的前两句根本无意于渲染战争气氛,而是力图给人造成“静悄悄”的感觉和印象。当诗人告诉我们一支剽悍的部队正半卷红旗,荷戈执戟,有如离弦之箭奔向敌人后,我们便禁不住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期待,关心着这支部队的命运,期待着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的出现。然而,正当人们紧盯住这一支部队的时候,诗人却仿佛是从天外飞来一笔:“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有此一笔,顿时使诗由静转动,在情节和感情上翻起波澜,出人意料然而却是在更大程度上回答并满足了读者的心理期待。句中的“洮河”,在今甘肃省西南部,诗中以此指敌我双方交战之地;“吐谷浑”(tuyuhun),本辽东鲜卑族,魏晋之际,其酋长吐谷浑率部西徙阴山,后子孙建国于洮水西南。唐贞观九年,李靖率大军击吐谷浑,连战破之。这首诗中以吐谷浑喻借敌方首领,诗中所写的战事不必泥解为哪一次战争。诗中要表现一次军事大捷,但却不从正面描述,而是借胜利消息传到后续部队时的场面写出,将唐军超奇的谋略,势如破竹的气势,绰然有裕的兵力,以及喜讯传来后将士们欢腾跳跃的情景,高昂的士气都尽含其中,读来格外有味。这种借重侧面烘托的写法,发挥了绝句诗的所长而避开了其所短,以少胜多,词约而意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不能不叹服王昌龄这位“七绝圣手”构思的巧妙和精当。 王昌龄·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原是中国古代的歌曲类别,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乐符解题》中说:“从军行皆军旅辛苦之辞。”王昌龄的《从军行》沿用乐府旧题来表现唐代的边塞生活,是由七首七言绝句联缀而成的组诗,每首诗分别选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场景,来表现征戍者内心的思想感情。这里选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诗的起句雄浑有力,诗人选取了几种富有西北边塞特征的景物,将其浓缩,集中于一幅画面,展示西北边塞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环境。(青海、雪山出现于诗中是诗人对边塞数千里地域的艺术概括,是一种“第二自然”,不必按照地图将它们一一落实。)青海湖湖水茫茫,湖上空长云舒卷、弥漫,一直延伸到远处隐隐的雪山上方。短短一句中三种景物的并列连接,便充分表现出西北边塞天高地阔、雄浑苍莽的景象;句中的一个“暗”字,又给人以压抑、悲壮的感觉,传达出战场上特有的肃杀、惨淡的氛围。首句写向前的极目所见,按一般的逻辑,二句似乎应顺承而下或续写战事或续写战场生活,但在本诗中,诗人至此却将笔巧妙地一顿,第二句以逆挽的笔法接承首句:“孤城遥望玉门关”,转而写征戍者的回望顾盼。“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在甘肃河西走廊的尽西头,是征战军队出塞入塞的必经之地。不说遥望故乡,而说“遥望玉门关”益发显出戍边将士离家乡之远;由戍边将士回首遥望玉门关这一姿态,则含蓄地透露出戍边将士的内心活动,他们对故乡和亲人们的殷切思念。诗的第二句这一延顿,看似闲笔然而却很重要,它在诗中有一种“蓄势”的作用。如同人要上跳须先下蹲、书写毛笔字时笔锋一顿方能使出锋劲健一样,在本诗中,有了第二句笔势上的一顿,三、四句才犹如离弦之箭,一往无前而力贯金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前两句寓情于景的委婉含蓄一变而为感情的直接抒发。“黄沙”句叙事极为精炼,将士们戍边时间之长,边地之荒凉,战事之频繁,战况之激烈,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楼兰”,是汉时西域古国名(地在今新疆婼羌县西),诗中用来借指敌国。金甲尽管被磨穿但却销磨不了戍边将士的报国之志,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反而更激发了将士们杀敌的决心和勇气,“不破楼兰终不还”!连用两个否定词“不”而表示更加肯定的语气,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直捷、有力的豪壮誓词使人想见盛唐戍边战士的胜概英风。 有一种意见认为,此诗的末句似壮而实凄婉,如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其(唐诗别裁》中谈到这首诗时就说:“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我们承认读者有这样理解的自由,中国古代诗话中“诗人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的说法,西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格言,都在提醒我们充分尊重读者阅读中自由创造的权利。但具体到王昌龄的这首诗来说,将其理解为凄婉之辞却是脱离了作者所处时代的背景和精神,有违作者的本意的。王昌龄写下此诗的盛唐时期,正是唐朝国力最强盛、极力拓展疆土之时,军事上的接连胜利,使全国上下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不论是戍边的将士,还是投身于军幕中的诗人们,都有一种“马背上猎取功名”的欲望与豪情。在这个时期产生的边塞诗中,虽然有时也轻染着一层淡淡的乡愁,但主调都是乐观豪迈、昂扬进取的;而低沉凄凉、感伤反战的思想情绪,只有到中晚唐的边塞诗中方可出现。象沈德潜对此诗的看法,就是以读中晚唐诗的眼光来看盛唐时期的诗了。我们认为,把这首诗理解为充满豪壮语、英雄气的诗歌更为恰切,更符合作者的本意。有鉴于此,我们将诗中末句后的标点标为感叹号,以突出、强调诗中蕴含着的豪情,使其更加明朗、显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