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拾遗1917—辽宁辽阳人 曾任宁夏大学中文系教师。著有《奔赴祖国》、《白居易研究》、《白居易》等。 原名:十仪 笔名:石翼、白尔、欧阳爱梅、拾遗、穆謇 王拾遗1917年生,1948年东北大学毕业,1949年又考入华北大学中文系深造。现为宁夏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关唐诗的论著有《白居易研究》、《白居易》、《白居易生活系年》、《白居易选集》、《白居易传》、《元稹传》等。 王拾遗在《白居易研究》中认为,白居易创作的主要特点是“胸怀坦白”,虽然有着“太直太尽”的毛病,但他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远超过了某些前人,这个成就的取得决定于诗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养济天下”的世界观,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衡量是进步的。在评价白居易“诗论”时,作者提出应该根据诗人生活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来衡量其意义,而不应以今天的理论水平来要求它的不足。不能因白居易的‘政论诗’太直、太露,艺术性不够理想,就认为他不懂艺术,不讲艺术,这种看法是偏激的。 在《元稹传》中,作者指出:元稹政治理想的思想基础,在于他关心民瘼,就其思想境界来说,似乎比白居易还要高。元稹主张“达则济亿兆,穷亦济毫厘,济人无大小,誓不空济私”。这比白居易的“独善其身”境界要高得多。作者认为元稹所赞颂的是现实主义诗歌,他推许“干预教化之优者”的三百篇,景仰陈子昂、崇拜杜甫,师法杜甫,对白居易提出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歌极为赞同,因此,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