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王弼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王弼1902—1977

江西永修人
中共党员。曾任延安航校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政委兼工程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重工业部副局长等职。
别名:王启辅、贺铎夫

王弼

王弼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人民日报1977年9月7日

王弼1899——1977

江西永修人,1899年 (清光緒二十五年) 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旋被派赴蘇聯習航空工程,先後畢業於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格勒地勤航空學校、茹科夫斯基空軍學院航空工程系。1938年回國後,歷任新疆航空訓練班理論教員,延安機械工程學校校長,軍事學院工程科主任兼大隊長,俄文學校秘書長,中共中央軍委作戰部空軍組組長、晉察冀軍區航空站站長,東北民主聯軍航空學校政治委員,中共中央軍委航空局政治委員。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組建後,先後任空軍副政治委員兼工程部部長、副司令員。1951年後,任重工業部航空工業管理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第三機械工業部顧問等職。1975年被選為全國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届委員。1977年8月31日在北京逝世。終年78歲。譯著有《航空發動機原理》。

王弼226—249

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三国魏玄学家。善清谈,辞才逸辩,为当时名士所称赏。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之风。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等。
索引:王弼,辅嗣。

王弼

王弼226—249

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曾任尚书郎。著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在美学上,王弼提出了“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象”两个命题。“言不尽意”意即语言不能尽其表达事物所蕴含的内容,一方面指出语言符号的有限性,一方面又肯定语言形象所包含的深厚、丰富的内容。“得意忘象”意即只有抛弃“象”才能认识它所蕴含的“意”。这表明对艺术的探讨从表层形象到深层意义的深入,也表明审美是对于有限物象的超越。

☚ 自然之和   言不尽意 ☛

王弼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王弼出身在豪门世家,其祖父王凯是王粲 (建安七子之一) 的族兄,娶荆州刺史刘表之女为妻,生子王业,即王弼的父亲。王业官至谒者仆射(部长级),家有藏书数万卷。据说,王粲深为东汉著名学者蔡邕所重,蔡邕晚年曾载数车藏书送给王粲,王粲死后,其藏书又归王业所有。王弼生长在这样的家庭,自然受到非常好的传统教育。王弼是中国古代罕见的少年才子,只活了二十四岁,却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弼好学深思,《周易》和《老子》素称难解,王弼独具慧心,其 《老子注》 和 《周易注》一出,就令当时学者叹服。何晏以才学自负,又身居吏部尚书的高位,但和王弼一夕谈,就感叹说: “孔子称‘后生可畏’,象这样的后生,我可与他一起讨论天人之际的问题呀!”何晏把王弼推荐给大将军曹爽,却不为曹爽所重,因为王弼的才华在思辨,具体事功非其所长。王弼在正始年间与何晏、夏侯玄等人交游,同开玄学清谈之风,被称为 “正始之音”。他和何晏各有所长,据当时人说,论表达王弼不如何晏,但论悟性何晏却要让王弼一头。当时名流如钟会、荀融、王济等人对王弼的悟性都非常佩服。但王弼却不善处世,恃才傲物,好与人辩,常以己之所长嘲笑对方,故为士人所嫉恨。他和何晏都主张 “以无为本”,认为 “万物皆由道而生”,而 “道”就是 “无”。但何晏又主张 “圣人无喜怒哀乐”,论述得非常精妙,当时颇为流行。王弼却认为: “圣人和凡人一样,也有五情,所不同者,圣人不为五情所累而已。”据刘汝霖 《汉晋学术编年》,王弼著 《老子注》时只有十七岁,著 《周易注》 时也不过二十出头,但这两部书不但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作,而且在中国学术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至今仍被学界视为 “老学” 和 “易学” 的经典著作。曹爽及其同党被司马集团击败后,王弼也被免官,同年秋天病亡。据说,司马师听到王弼的死讯,曾嗟叹累日。

王弼公元226——249年

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省焦作市东南)人。正始(公元240——248年)中以何晏荐,官至尚书郎。年十余即喜好老、庄,与钟会齐名。与何晏等同开魏晋以后玄学的先声,人称“正始之音”。主要著有《易经注》、《周易注》、《老子注》、《庄子指略》、《论语释疑》、《道略论》等书。其立说偏重哲理,一扫汉以来经学烦琐章句之风。其《易经注》后与韩康伯续注一起被采入《十三经注疏》。

王弼公元226—249

三国时魏国玄学家。魏晋玄学主要创始者之一。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少年时即享高名。曾任尚书郎。素来“好论儒道”,才华横溢,与何晏等倡导玄学,好清谈,开一时风气。卒时年仅24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认为“道者,无之称也”,无也就是道。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无(道)和有(宇宙万物)的关系是本末或母、子关系,应该“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他从“凡有皆始于无”的观念出发,更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以新的玄学代替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主张统治者因循自然,无为而治,特别是施政立法时,应“不违自然”;如果多其法网,烦其刑罚,则“万物失其自然,百姓丧其手足。”只要统治者能清静无为于上,人民就能相安无事于下,彼此“各定其分”。显然,他是企图用老子的无为政治论来维护曹魏的统治。

王弼?—1393

明初将领。其先定远(今属安徽省)人,后迁临淮。因善用双刀,号称双刀王。元末,曾组织武装于三台山,后帅所部投归朱元璋。朱元璋使备宿卫。在攻婺源州时,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二十年(1360年)擢元帅。以后在大战鄱阳湖,攻克武昌,以及夺取淮东的战斗中皆有功。二十六年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二十七年在克平江的战斗中,帅军奋击,大败张士诚,受赏甚厚。后又从徐达征中原,取元都(今北京),克山西,征陕西。洪武三年授大都督府佥事。十一年佐沐英征朵甘,论功封定远侯。二十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初。二十三年奉诏还乡。二十五年又从冯胜、傅友德练兵山西、河南。次年被召还赐死。

王弼

096 王弼1899—1977

航空活动家、现代中国航空先驱。江苏永修县人。1925年去苏联学习航空工程,先后毕业于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地勤航空学院、茹科夫斯基空军学院航空工程系。回国后历任新疆航空训练班教员、延安机械工程学校校长、军委作战部空军组组长、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政委、军委航空局政委。王弼为建立革命根据地航空学校、聚集培养航空人才、创建我国空军做出重要贡献。1949年后任空军副政委兼工程部部长、副司令员,1951年后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兼总工程师、第三机械部顾问。主要译著有《航空发动机原理》。

☚ 华凤翔   汪菊潜 ☛

王弼

042 王弼226—249

魏晋玄学家。字辅嗣。魏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正始十年(公元249)因事免职,死时年仅24岁。认为“道”或“无”是宇宙万物的最高本体,“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天地虽广,以无为心”。提出“无为体,有为用”“体用不二”,强调“贵无”,“贱有”。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来论证“以无为本”。在哲学方法上宣扬“辨名析理”,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的著名命题。在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名教(有)出于自然(无),以为只要符合“自然”,“无为”。的原则,名教是完全必要的。他“援老入儒”,融合儒道,反对何晏等人的“圣人无喜怒哀乐”之说,认为圣人同普通人一样也有五情,“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进而提出了 “圣人体无” 的观点。在政治上主张“治众者至寡”,“执一统众之道”。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等。

☚ 嵇康   向秀 ☛

王弼

090 王弼

在伦理道德上提出 “名教” 出于 “自然”的理论。继承了老子的无为思想,认为儒家的纲常名教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道” 的本性是“无”,要“尽德”必须“以无为用”,道德理想是“任自然”而“无为”。达到以 “无知”为真,以 “无为” 为善,以 “无名”为美的境界,目的是要求君主清静无为,百姓愚昧无知。在性与情的关系上,认为人之性是与“道”相通的,所以是“无善无恶”的,“情”能体现“性”则正,反之则“邪”,“性其情”就是“情之正”,“不性其情”便会流于“情之邪”。性与情的关系是“静”与“动”的关系,从以“静”制“动”的观点出发,认为应以“性”制“情”,这点开辟了我国人性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对后世影响很大。

☚ 嵇康   郭象 ☛

王弼

044 王弼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主张“言不尽意”。认为名必有所分,称必有所由。说明概念总是割裂事物某一部分特征来反映事物,并由此认为“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离其真”,名不能把握“道”。区分“名”与“称”的不同,认为“名也者,定彼者也;称也者,从谓者也,名生乎彼,称出乎我。承认名号与对象相对应。有《周易注》、《老子注》、《老子指略》 等。

☚ 稽康   陆机 ☛
王弼

王弼226—249Wangbi

三国魏名土,玄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曹魏时山阳(今河南修县)人。少年即有盛名,好论儒道,善言名理,深受何晏器重。与何晏共同建立了“以无为本”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认为万有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本体——“道”或“无”,世界万物之所以存在,就是因为有“无”作为它的本体,而多种多样的万物,就是这个本体的表现。从而把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引向了以无为体,以有为用的本体论。并从本来、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来论证“以无为本”。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得意在忘象”的命题,认为只有抛弃物象,才能把握事物的义理或规律。把哲学运用于政治领域,主张名教出于自然,只要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符合“自然”、“无为”的原则,就是合理的,并鼓吹“执一统众之道”。主要著作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等。

☚ 仲长统   体用 ☛

王弼226—249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魏晋玄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魏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与何晏、夏侯玄等首倡正始玄风,竞事清谈。提出“万物皆由道而生”,将老子“有生于无”观点引向以无为体,以有为用,强调贵无贱有。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方面论证“以无为本”,将古代哲学由宇宙生成论发展为哲学本体论。在解《易》中提出与汉儒象数学相反的义理之学。主张名教出于自然,提出“万物自相治理”的政治思想,借以调和自然与名教关系。主张圣人当为真、善、美的统一。其治学特征为援道入儒,自成新说。主要著作《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参见“美学”中的“王弼”。


王弼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之风。提出“得意忘象”等美学命题。参见“得意忘象”和“哲学”中的“王弼”。

王弼?~1393

明初将领。其先定远(今属安徽)人,后迁临淮。元末,曾组织武装于三台山,后率所部投归朱元璋。在攻婺源州时,斩守将铁木儿不花,拔其城。至正二十年(1360年)擢元帅。后年迁骁骑右卫亲军指挥使。1370年授大都督府佥事。后论功封定远侯。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副将军从冯胜北伐,降纳哈初。3年后奉诏还乡。1392年又从冯胜、傅友德练兵山西、河南。后被召还赐死。

王弼

王弼226—249

字辅嗣,曹魏时著名玄学理论家,有《老子法》《周易法》等传世。他在进行哲理阐释的同时,也涉及到文学问题。先秦《易经》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尽情伪”的说法,《庄子》中有“言不尽意”、“得意忘言”的观点。王弼综合这些看法,为着玄理宣传的需要,也对“言”——“象”——“意”的关系进行了思辨性的考索与论证。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周易略例·明象》)这是说,言,可以勾画出象来;象,可以传达出意来;言可立象,象可尽意。这里的言,泛指一切书面的和口头的语言,当然不仅是文学语言;这里的意,则泛指人的一切概念、观点、思想、理论,或情志、印象、风采、气质等等;这里的象,就不仅指生活中实有的人的形象及事象物象,还包括人们经过想象、联想、幻想而构撰出来的各种幻象。运用这种“立象尽意”的原则于散文创作,就要求以优美的文学语言,鲜明的文学形象,来传达人们对于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评价、理解与体验。在文学欣赏中,就要懂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不要拘泥于具体物象或只言片语,而应从精神上去契合它、领悟它。这样,王弼就不仅告诉人们应该如何去“立象”、去写作,也教会人们如何去阅读,去欣赏。他的玄学思辨,在文学批评史上,也提供了有用的思想资料。

☚ 嵇康   葛洪 ☛

王弼

王弼226——249

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生于魏文帝黄初七年,卒于魏嘉平元年。玄学家。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好谈儒道,辞才逸辩,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正道之音”。认为“道者‘无’之称也”,天地虽大,“寂然至无,是其本矣”。“无”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对“道”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更从“凡有皆始于无”,肯定名教(有)出于自然(无)。用“援老入儒”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即以新的玄学代替当时逐渐失势的汉儒经学。其注《易》偏重哲理,扫除汉代经学烦琐之风。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

☚ 钟会   刘伶 ☛
王弼

王弼?~1392

号双刀王,初结乡人,依三台山树栅自固。后率部投朱元璋,使备宿卫。明洪武三年(1370)授大都督府佥事。十一年,从沐英征西番,以功封定远侯。十四年,从傅友德征云南,擒段世,破石门关,下金齿。复从蓝王北出塞,为前锋,驰敌营,尽获元朝残孽及宫妃官属。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陈军山西、河南。次年召还。后坐“蓝党”死。

☚ 李善长   沐英 ☛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少年即有盛名,好论儒道,通辩能言,而事功非其所长。曾任尚书郎,因事免官。善谈玄理,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世称 “正始之音” 。他在《老子注》 中提出 “万物皆由道而生” 。“道” 就是 “无” 的名称。认为万 “有” 统一于一个共同的最高本体——“道”或 “无” 。从而把老子 “有生于无”的思想引向以无为体、以有为用,提出了 “体用不二” 的思想。强调 “贵无” 而 “贱有” ,指出“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 并从本末、体用、动静、一多等关系来论证 “以无为本” 。在认识论上,其《周易略例·明象》提出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的观点。在 “名教” 与 “自然” 的关系上,主张 “名教” 出于 “自然” ,认为只要符合 “自然” “无为” 的原则,设官分职,“名教” 则是完全必要的。曾与傅嘏讨论孔、老异同。《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中记载,他认为 “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无所不足” ,以援老入儒融合儒道。反对何晏 “圣人无喜怒哀乐” 的主张,认为圣人也有五情,与众人的区别仅在于“应物而无累于物” 。其主要著作有 《周易注》 、《周易略例》 、《老子注》 、《老子指略》等。

王弼

王弼226—249

三国魏经学家、思想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高平(今邹县西南)人。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子》,通辩能言。他把孔子与老子结合在一起。“援道入儒,以道释儒”,是王弼思想的基本倾向。在哲学上,祖述老、庄,明确提出“以无为本”的宇宙观:“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老子》四十章注)万物之变化,亦本之于无:“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至无,是其本矣。”(《周易·复卦注》)对于孔子所“志于道”,王弼亦言:“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王弼集校释·论语释疑》)把世界万有归本于无,是王弼思想体系的根本。在政治上,他提出“崇本举末”、“以寡治众”,“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只有自然无为,才会有仁、义、礼、智;“名教”出于“自然”;只有“贵无”,才能“全有”。他还提出“崇本息末”的原则:“夫以道治国,崇本以息末。”(《老子》五十七章注)认为“《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其所崇之“本”,为内心之虚无;所息之“末”,乃形体之物欲。对于儒家经典的注疏,王弼一反汉儒解经之支离烦琐,偏重哲理发挥,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易》、《老》之注,唐宋之后均曾被官方定之为标准注释。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等。近中华书局所出楼宇烈《王弼集校释》,较全面地集中了今存之王弼著作。

☚ 王道   王臧 ☛

王弼226—249

字辅嗣,山阳 (今山东昌邑)人。好论儒道,辞才慧辩,注《易》、《老子》。正始中补台郎。曹爽废,以公事免,其秋遇疠疾,卒,时年二十四。

王弼226—249

三国时魏玄学家。字辅嗣。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人。曾任尚书郎,少年即享高名,卒时年仅二十四岁。好谈儒道,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开玄学清谈风气。著有《周易注》、《老子注》。

王弼226—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辅嗣。山阳(河南焦作市)人。好清谈,辞才横溢,少著盛名,创玄学“本无”说。与何晏、夏侯玄等同为“正始之音”的代表人物。官至尚书郎。著有《周易注》、 《老子注》、 《周易略例》、《老子指略》。

王弼

王弼226—249

三国魏思想家,魏晋玄学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字辅嗣。山阳(今河南焦作)人。年少成名,史称其“幼而察慧”,“通辩能言”。得到何晏的赏识,与何晏、夏侯玄等共创玄学之风。心理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性情与言意两个方面。认为性无正邪善恶而情有正邪善恶。主张情近性,情在性的引导下,可归于正善;反对情远性,情失去性的引导,会归于邪恶。在言意方面继承“言不尽意”说,强调“得意忘言”说,并指出言、象、意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注》、《周易略例》、《老子注》、《老子指略》、《论语释疑》。

☚ 嵇康   葛洪 ☛
0000153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