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与司马光之争
北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变法派与守旧派的代表人物之间的争议。北宋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现象更加严重,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处于全面危机之中。在北宋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新旧两党的对立和斗争。旧党以司马光和吕公著为代表,在政治上维护大地主大官僚的既得利益,反对新党、反对变法。新党以王安石为主要代表,他从地主阶级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比较清醒地看到宋王朝面临的严重危机,积极主张变法图强。
王安石与司马光争议的焦点在于祖宗之法是否可变的问题。司马光宣扬形而上学的不变论,他说“天地不异也、日月无变也,万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为而独变哉?”(《司马温公文集》卷七十四)他由天地、日月、万物以及人们性情都是不可改变的,推导出封建制度和统治秩序也是不可改变的。王安石则从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出发,根据阴阳五行的变化来论述万物的变化,进而讲到人类历史也是不断变化的。他说:“夫天下之事,其为变岂一乎哉?”(《非礼之礼》)认为天下之事的变化是复杂的,所以他得出结论说:“有变以趣时,而后可治也。”(《洪范传》司马光针对王安石的变法新政提出了“一遵正法”的主张,所谓“一遵正法”就是遵守历代封建正统之法。他说“今陛下欲振举纪纲,一新治道,必当革去久弊,一遵正法,夫法如堤防,应当完固,乃是无患。一有蚁壤泄之,则渐致溃败,不可复救。”(《言王中正札子》)认为王安石的变法,是对历代封建正统之法的“蚁壤泄之”,必致溃败,得出结论是“祖宗之法,不可变也”。王安石则指出“祖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祖宗何故屡变也?”(《续资治通鉴》卷六十七)
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议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熙宁二年初(1609年)初王安石执政到熙宁五年夏(1072年)行市易法之前,是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双方围绕着青苗、免役两法进行争论。结局是:反对派遭到很大失败,变法改革得以广泛施行。自熙宁五年(1072年)行市易法到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争议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王安石的变法主张继续推行,使宋朝的力量有所加强,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利用辽国要求“议界”的机会,向王安石的变法发动了猛烈的进攻。王安石虽然维持住了立法改革的局面,但在这个猛烈的攻击下,立法改革出现了停滞,支持者日少,最后王安石被罢相离开政府,直至老死江宁。司马光则在宋神宗死后上台为相,以“复祖宗法度为先务”,尽废王安石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