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安石《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 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庆历二年(1042)进士。神宗时施行政治、经济改革,对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章都擅长。有诗文集传世。京口:今江苏镇江。瓜洲:古渡口,在长江北岸,与京口隔江相望。钟山:紫金山,在今江苏南京市。 入选理由: 一个“绿”字的锤炼已经千古传扬。 诗词赏析 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作者从江宁(今江苏南京)出发,第二次拜相进京,路过瓜洲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七绝。 诗歌主要是即景抒情,抒发了希望早日归田的情感。显然,作者已经感受到了政治问题的复杂而棘手,第一次施行改革的风风火火已引起了他的反思,不再有当年舍我其谁的豪情和自信了。 最有名的是诗歌的后一联,尤其是“春风”一句。诗人讲求的炼字写作在此表现得最为典型,可以说“绿”字的运用充分说明了字斟句酌的重要性。据说王安石在写作此诗时曾使用过很多字,最后才选定了“绿”字。这个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活力,还写出了它的神奇,一个字竟然表现出了阔大的景象,整个江南的春图画卷全出来了。先前作者曾用过“到”、“入”、“满”等字,都因觉得不好而删去,最后才选定了“绿”字,可见要写一首好诗的确是不易之事。 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③ 【注释】 ①瓜洲:在江苏扬州市南,与长江南岸的京口(今镇江)隔水相望。②钟山:在南京市东,是王安石的住处所在。③“明月”句:意谓自己何时退隐回归旧居。作者《杂咏绝句》:“为问扬州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 京口、瓜洲分处在长江两边,钟山也仅相隔着几座小山。春风又为江南大地披上绿衣衫,明月啊,你几时才能照见我归还。 【集评】 宋·洪迈:“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容斋续笔》卷八) 宋·许彦周:“东坡海南诗,荆公钟山诗,超然迈伦,能追逐李、杜、陶、谢。”(《彦周诗话》) 今·钱钟书:“‘绿’字这种用法在唐诗中早见而亦屡见:丘为《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李白《侍从宜春苑赋柳色听新莺百啭歌》:‘东风已绿瀛洲草’;常建《闲斋卧雨行药至山馆稍次湖亭》:‘行药至石壁,东风变萌芽,主人山门绿,小隐湖中花。’于是发生了一连串的问题:王安石的反复修改是忘记了唐人的诗句而白费心力呢?还是明知道这些诗句而有心立异呢?他的选定“绿”字是跟唐人暗合呢?是最后想起了唐人诗句而欣然沿用呢?还是自觉不能出奇制胜,终于向唐人认输呢?”(《宋诗选注》第57页) 今·程千帆:“‘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字,的确很形象地写出了春风对于植物的绿化作用,但还不如本篇(《送和甫至龙安,微雨,因寄吴氏女子》)‘除却春风沙际绿’这个绿字。因为在那一句中,春风与绿究竟是两样东西,诗写由于春风,江南岸变绿了。这和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用意略同。而这一句则以为并非春风能使草水呈现绿色,而是春风本身就是绿的,因此吹到之处,水边沙际,就无往而非一片绿色了。以春风为有色而且可染,是诗人功参造化处。”(《古诗今选》第486页) 今·臧克家:“这‘绿’字,在视觉上是给人以色彩鲜明的感觉,在人心上,引起春意无涯的生趣;但我嫌它太显露,限制了春意丰富的内涵,扼杀了读者广阔美丽的想象。……如果不用‘绿’字而用‘到’或‘过’,反觉含蓄有味些。……读者从‘到’或‘过’中,可以想象出更多的东西。……何况,‘绿’字前人已先用过多次了……已不新鲜了。”(《臧克家古典诗文欣赏集》第195页,北京出版社1990年版) 【总案】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奉诏入京,舟次瓜洲,写下此诗,表示了对钟山旧居的依恋之情。“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经诗人反复推敲、修改才定。诗人希望此次入京,如东风化雨,开创变法的新局面,句中的“绿”字,挥洒、点染出一派生机勃勃、青翠喜人的江南春色,形象、感情、意境全出,确是神来之笔。程千帆先生举“除却春风沙际绿”句,比较两个“绿”,可谓诗心慧眼。细细推敲,“沙际绿”实为“绿沙际”(诗人因此句平仄格式而为“沙际绿”),与“绿江南岸”并无区别。程先生别有会心,释为“春风绿”,极妙,亦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因诗句语法宽松而造成的多义性。“春风绿”虽奇妙,但在《送和甫至龙安》诗中,这一句同前后句的关联,不如本篇“又绿”与“何时”,呼应紧密,妙传冬去春来,时令已改,加倍思乡的心情。 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从诗歌应当含蓄有味、诱人想象的观点出发,认为“绿”字不如“过”,“到”。慧眼独具,发前人所未发,值得我们思索、推敲、研究、比较。 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多数说诗者认为,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后途经瓜洲时所作,抒写急于还归金陵故居的心情。然而,仔细研读之后,终觉此说慊慊未尽惬当。瓜洲与钟山既然只是数重山之隔,表明途程甚近,抵达故居在即,则何必还要有“明月何时照我还”的一问呢?根据诗中“春风”所示的季候,再检核作者罢相回归江宁的时间,更觉扞格难通,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曾两次罢相:第一次是熙宁七年(1074)四月,但回到江宁时已是六月十五,见作者的《谢知江宁府表》;第二次是熙宁九年(1076)十月。两次罢相回归江宁的时间,一是夏天,一是秋冬之际,与这首诗的时令明显不合。 依据诗意和作者的经历,这首诗当作于熙宁八年(1075)二月,起复再度赴朝为相之时。熙宁初年,王安石执掌相权,在神宗支持下锐意改革,实施新法,但遇到重重困难。许多旧交好友纷纷成为反对者,无休止的争论和攻讦,更使本来淡于名利的王安石感到十分厌倦。他多次请求解除机务,后终于获准出知江宁府,也就是熙宁七年的第一次罢相。正当作者得遂所愿、游憩于钟山林壑之时,朝廷内部矛盾更趋激烈。熙宁八年(1075)二月,神宗诏命王安石再次为相。他两次上表辞免,未获允准,只好勉强赴任。因为这次入京不是出于本意,对于离开钟山居处也就充满了无限眷恋之情。《江宁夹口二首》之一写道:“钟山咫尺被云埋,何况南楼与北斋。昨夜月明江上梦,逆随潮水到秦淮。”诗人一步一回头,顾望留恋,极为感人。《泊船瓜洲》一诗,进一步抒写了这种感情。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从泊船的江北瓜洲往南看,一水相隔的对岸是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再向稍远的西南方望去,重重的山影隐现于朦胧的暮色之中,钟山故居就在那数重山影之外。就空间角度来说,瓜洲与江南的京口、钟山之间,只是一水和数重山的间隔,望中可见,相距不远,这是一层意思;然而,江北、江南,瓜洲、京口,它们中间毕竟有一水相间,而钟山终究分隔于数重山之外,可望而不可即,虽近犹远,这又是一层意思;如果是回归金陵途中的泊船瓜洲,这一水重山的间隔只昭示着江南故乡在望,钟山居处指日可达,而今是离乡北行,这虽有间隔却仍可望及的江南将愈来愈远,渺邈难见,这是更深一层的意思。两句所写的一水相间的京口,是眼前的实景;分隔于数重山外的钟山故居,却是虚想中的推测。在即将远离江南故乡的诗人眼中,近处的茫茫江水,隔江的“已无船舫犹闻笛,远有楼台只见灯”(《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的京口,更远的连绵山影外的钟山故居,都使诗人倍增恋乡的情怀。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上两句的空间描写的基础上,这两句着重从时间角度进一步深化。“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历来传为精心炼字的文坛佳话。洪迈《容斋续笔》卷八记载吴中士人家藏有这首诗的原稿:“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就字面而言,“到”、“过”、“入”、“满”与“绿”字,在这里都是动词性质,但前四字只是抽象的叙述,“绿”字却是色彩鲜明的描绘。虽然前人诗中也常把春风、东风与“绿”联系在一起描写,如李白的“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江楼觉春好”(《侍从宜春苑,奉诏赋龙池柳色初青、听新莺百啭歌》),丘为的“春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题农父庐舍》),白居易的“春岸绿时连梦泽”(《题岳阳楼》)等等,但都不如王安石的这一句脍炙人口。其所以如此,原因之一:作者本意在表述江南山水之美,“到”、“过”、“入”、“满”等字,只叙写了动态的过程,没有形象,虚空不实,而“绿”字本为形容词,此处用如动词,兼有动、形的词性特点,将春风的吹拂与色彩的蘸染结为一体。原因之二:这一句的“绿”字在全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前二句只从一水重山写出空间上的间隔,大笔勾画出京口至金陵一带的山水构架,这句的“江南岸”三字,是前二句的概括,也是画题的点明。然因纯用白描,未施点彩,重山情水意已初步展现,终觉缺少鲜明感,而“绿”字一加,画面顿然改观,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原因之三:前二句所写的京口、钟山一带山水,已足令人留连难舍,“春风又绿”,更何况是春意浓郁的江南!情感上更深进一层。这“绿”字中包含着春风送来的暖意,春风催醒的生意,春风成为绿色的风,吹拂之处,无不浸染上一层绿色,沿岸漫野,茸茸春草,丛丛春树,春水深碧,春山浮青,绿色染遍了天涯。由“绿”字而萌发的暖意、生意,更加深了作者眷恋江南故乡的情意。全诗前三句写尽故乡江南之美,自然逼出最后的“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瓜洲是江南到江北的暂泊之处,与京口、钟山只是一水数重山之隔,但已顾望回盼,深有水间山隔之感;此次奉命回朝,瓜洲只算是起程,却已触动归还之意,反衬出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