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嫱 王嫱(qiang强)即王昭君,为汉元帝时宫女。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亲入汉朝,求美女为妻,以结和亲。元帝将王昭君赐予。王昭君出塞后,号宁胡阏氏。历代关于昭君出塞的传说极多。王昭君也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美人之一。 ☚ 靿 锦江滑腻蛾眉秀 ☛ 王嫱 王嫱亦题《画工弃市》、《王嫱不赂画工》、《毛延寿》。东晋志人小说。葛洪撰。原载《西京杂记》卷二。《太平广记》卷二一○亦载。吴曾祺《旧小说》、李格非等《文言小说》、刘文忠等《文言小说名篇选注》、王金盛《历代微型小说选》皆录入。王嫱(qiáng),字昭君,又称明妃(因晋代避司马昭讳),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省)人,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年)嫁匈奴呼韩邪单于。据《汉书·元帝纪》载,王昭君系自愿出塞嫁单于。她为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本篇叙写王嫱画像被丑化而远嫁匈奴,画工毛延寿等因此被汉元帝所杀的故事:汉元帝后宫妃嫔很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画出妃嫔的肖像,按照画像召幸她们。诸宫人皆赂画工,多的给钱十万,独王嫱不肯如此,遂不能被召见。匈奴使者入朝,求美人作为单于之妻。于是元帝决定把画像中貌不甚美的王昭君送给匈奴。出发前元帝召见她,才发现其容貌为后宫第一,并善应对,举止闲雅。元帝虽悔之,但重信于外族,就不再换人。昭君去后,元帝下令查处此事,将画师们皆绑赴闹市处死,暴死街头。作品的主旨在于鞭挞画工的丑行和暴露宫廷的黑暗。小说着力刻画了三个人物:一是汉元帝。他荒淫而不昏庸,后宫妃嫔多得令其眼花缭乱,只好“案图召幸”。如此“选美”的典型情节,把他淫靡的性格特征活脱而出。后来,他召见昭君,才知她为绝代佳人;但也宁失爱而不失信。“画工皆弃市”,既见出他失爱之痛,又刻画出他的凶残。二是画工。这种人在宫廷中凭借黑暗政治,可以左右皇帝的好恶。他们在为后宫美人画像时,勒索钱财,“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对不肯行贿者,则予报复,王嫱就遭到报复,其画像则被恣意丑化。三是王昭君。虽然小说着墨不多,但其形象光彩照人。她聪明美丽,举止娴雅,且为人耿直。作者用众宫女“各赂画工”以求“召幸”,来与王嫱执意不肯相反衬,突出了她傲然不媚的高洁品性。作品写她临去匈奴前,被元帝召见,“貌为后宫第一”,但“名籍已定”,“不复更人”。有一种悲剧美的氛围,弥漫在作品之中。王昭君的遭遇引起后代不少诗人长嘘短叹,感慨不已,如李白即谓“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王嫱》对后世戏曲、绘画等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变文有《王昭君变文》,元杂剧有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的《昭君出塞》、吴昌龄的《夜月走昭君》和马致远的《汉宫秋》,明传奇有《和戎记》、《青冢记》、《琵琶语》,今有曹禺先生的新编历史剧《王昭君》等,都是写的这一题材。王昭君故事开创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和亲之类题材的小说及戏曲的先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重要地位。 ☚ 西京杂记 画工弃市 ☛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一说名昭君,字嫱。晋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世亦称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县)人。汉元帝时选入后宫,待诏掖庭,数年不得见帝。竟宁元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昭君自请于掖庭会。临行,元帝召见大惊,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行。入匈奴,立为宁胡阏氏,死后葬匈奴。《乐府诗集》载《昭君怨》一首,旧说为王昭君作。 《王嫱》元帝①后宫②既多,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③形,案④图召幸⑤之。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⑥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⑦,求美人为阏氏⑧。于是上⑨案图,以昭君⑩行。及去⑾,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⑿于外国,故不复更⒀人,乃穷案⒁其事,画工皆弃市⒂,籍⒃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⒄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⒅陈敞、新丰⒆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20)延寿;下杜(21)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22),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23)。 (《西京杂记》) 注释①元帝——西汉元帝刘奭。②后宫——后宫里的人,即妃嫔。③图——作动词,即画。④案——按照。⑤幸——宠爱。⑥独——只有。⑦入朝——前来朝觐。⑧阏氏(yanzhi)——汉代匈奴君主正妻之称。⑨上——皇帝,此处指汉元帝。⑩昭君——即王嫱,字昭君。⑾及去——等到临走的时候。⑿信——信用。⒀更——改换。⒁案——追究、追查。⒂弃市——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于街头。⒃籍——查抄登记。⒄杜陵——汉县名,在今西安市东南。⒅安陵——汉县名,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⒆新丰——汉县名,在今陕西临潼东北。⒇不逮——比不上。(21)下杜——汉代称杜陵以西地方。(22)布色一一设色。(23)差稀——很少。 赏析有关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历史记载及民间传说都有大不一致的地方,有人认为是“自请”,有人认为是被迫无奈。葛洪生活的时期,远距王昭君故事发生400余年,因此可以断定,他写的只是一种历史传说,而不完全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 作者记述这一传说的意图,显然也不在于给王昭君故事下一个历史的结论,虽然他很欣赏王昭君的刚直,同情王昭君的不幸。在不足200字的篇幅中,作者刻意写的,读者印象深的,是汉元帝作威作福、至高无上的形象。他从民间征掳美女充入后宫,数量多到数不过来、见不过来,至于要按图“召幸”。当匈奴单于提出“求美人为阏氏”的要求时,他耍了一个小花招,表面上是选宫中美女,且不作更换,以显示其“重信于外国”,实际上是想把他不怎么看得上的女子送给人家,后来发现弄错了,便“悔之”不已,气急败坏。他杀起人来毫不手软,对那些个画工,管你有多了不起的绘画天才,管你过去有多大功劳,统统“弃市”,原因不在于他们纳贿,而在于他们无意中破坏了皇帝的一桩“好事”。在作者的笔下,汉元帝就是这么一个荒淫、虚伪、残忍的人物。表现这些,才是作者的真实意图所在。 作为历史小品,《王嫱》在写作上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春秋笔法”的运用。我们读这篇小品,会发现它除了客观的记述外,没有什么抒情议论,作者似乎还有意地突出了汉元帝“案图召幸之”、“案图,以昭君行”、“穷案其事”等行为的名正言顺、冠冕堂皇;但仔细体味,又会发现作者在其中寓含了深刻的褒贬,“后宫既多,不得常见”,“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京师画工,于是差稀”,这些话语确乎是微言大义。二是“杂记”特色的体现。按照一般的文章写法,《王嫱》写到“籍其家资皆巨万”就可止笔了,葛洪并没有这样做,他“顺手牵羊”,介绍了被杀的六位画工的姓名、籍贯和绘画特长。用今天的话来讲,这些画工都是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的人物,可恶得很,但他们毕竟具有高超的画技,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绘画水平。作者很有历史眼光,不嫌繁细地把他们一一记下,给后来的“中国绘画史”提供了一笔重要的史料。 王嫱〔晋〕葛洪 元帝后宫既多①,不得常见,乃使画工图形,案图召幸之②。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 后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③。于是上案图④,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⑤,举止娴雅⑥。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⑦。 乃穷案其事⑧。画工皆弃市⑨,籍其家资皆巨万⑩。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心得其真; 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11); 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 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12)。 【注释】 ①元帝: 汉元帝刘奭(shi世)。在位十六年。王嫱远嫁匈奴单于,在元帝十六年。后宫: 指妃嫔。②幸: 宠爱。③ 阏氏(yan zhi胭脂): 亦作“焉提”,汉代匈奴君主正妻的称号。④上: 指汉元帝。⑤应对: 应酬答对。⑥娴雅: 文雅大方。⑦重信: 注重信义。更:更换。⑧穷案: 彻底追查。⑨弃市: 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把尸体暴露街头。⑩籍: 抄没。巨万: 形容钱财数目极大。(11)不逮:赶不上。(12)差稀: 较少。 【赏析】 本文选自《西京杂记》,其书旧题刘歆撰,唐代以后,认为作者是葛洪。葛洪(公元284~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扑子,丹阳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少时以儒家知名,后崇信道教,是东晋道教理论家。著有《抱扑子》、《神仙传》等,并托名汉刘歆撰《西京杂记》。 王嫱,字昭君,因晋朝避司马昭的讳,又被称为王明君或明妃。生于屈原家乡秭归县的香溪河畔。有关她的事迹,历史记载并不丰富,只是由于葛洪加上画工弃市的情节,才使昭君故事变得曲折复杂,富有戏剧性。为后人进一步补充创造提供了依据。 魏晋时的小说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具有“粗陈梗概”、“残丛小语”的特点。写人物三言两语,叙情节简略概括。《王嫱》较显明地体现了这个时代特点。小说主要有两个简单的情节: 一是昭君远嫁,一是画工弃市。千百年来人们同情昭君就是基于她天生丽质却落得远嫁匈奴的结局。小说写昭君“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虽只寥寥数语,但已从相貌、谈吐、气质诸方面勾勒了她非凡的才貌。这样一位艳绝天下的美女理应在后宫占有相当的地位,而现实却是那样的残酷。昭君非但未能跻身嫔妃之列、得到元帝宠幸,反而被送给匈奴做阏氏。这在有着浓厚的“华夷之辨”观念的时代,实在是一个悲剧。 这一切究竟是如何发生的,这个悲剧到底是谁造成的?从小说的叙述来看,似乎应当由毛延寿承担这一罪责。他画技高超,尤其擅长人物画,“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具有这等高超技艺的画工何以能以美为丑,妍媸不分?这一点小说开始即予以点明:“诸宫人皆贿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昭君磊落自尊的性格,遇上这种贪得无厌的画工,便成了导致她冷落深宫,最终远嫁匈奴这一悲剧结局的重要因素。而画工贪财丧义,最终也落得个身首异处、弃尸街头的下场,也是可悲的! 直到昭君临行之前被召见时,昭君之美才被元帝发现。她那令“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貌,使元帝相见之下,不免“悔之”。但这种“悔”,只是元帝耽于声色、神魂颠倒心理的外露,是悔昭君不能为自己所占有,悔万岁之尊竟被画工愚弄、冒犯; 而不是为更多的红颜薄命终老宫中的美女而悔,更不是为自己纵情声色、荒淫腐朽的行为而悔。“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元帝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钟情的人被香车载往漠北而去。一种占有欲未能得到满足的恼怒,便全都宣泄到画工头上。画工有罪,但如果不是元帝“案图召幸之”的荒唐的选美方式,画工就没有可乘之机。如果不是求亲的偶然因素,画工不还是可以继续为非作歹,使众多美女深宫永巷、一灯相伴吗? 实际上,小小画工能积聚“巨万”家私,正是元帝荒淫腐朽行为在宫廷中的一种折射。从根本上说,没有元帝的荒淫和昏庸,就不会有昭君悲剧的发生。 葛洪曾把“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作为写作《抱扑子·外篇》的主要目的,我们可以说《王嫱》是遵循这一创作意图的。小说通过简略的叙述将两个主要情节加以联结,点明了二者的因果关系,出于“为尊者讳”的考虑,将昭君远嫁的责任推到了画工身上,同情昭君,批判画工,却放走了元凶。 王嫱·葛洪· 乃穷案其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选自《西京杂记》〕 《王嫱》是葛洪所著《西京杂记》中的名篇,在不同的版本中,有的名为《画工弃市》,也有的名为《王嫱不赂画工》。作者在小说中,着意刻画了画工的丑行和最终得到恶有恶报的结局,同时赞美了王嫱的高洁品格,从一个侧面使我们看到了帝王的荒淫与宫廷的黑暗。 小说的中心是要鞭挞画工的丑行,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按照事件的发生(起因)、发展和结局安排结构,采用了第三人称来叙述。 故事的起因是汉元帝刘奭的后宫美人太多,为了召见中意的美人,他叫画工描绘美人的形貌,根据画像召见。有了这个前因,才引出后果,情节才得以发展。这个前因很重要,但作者并未多用笔墨,而是仅用21个字便交待清楚,显示出他驾驭语言的能力和布局的功力。 元帝要根据画像召见后宫美人,便给了画工可趁之机,他们利用手中的画笔勒索后宫美人的钱财,而后宫美人为了能被元帝召见,也就贿赂画工。只有王嫱不肯行贿,所以没有被元帝召见过。这段叙述,作者的语言仍然十分简练,写王嫱不肯行贿及后果,仅有一句:“独王嫱不肯,遂不得见。”王嫱不肯行贿画工,画工当然要报复她,给她画像一定要丑化她。这些,作者并未明言,只用“遂不得见”,便交待过去。而画工对王嫱的所为,也就不言自明了。 开头至此,作者叙事剪裁之得当,语言之精炼,已见一斑。而这个特色,贯穿于全文。 在情节安排上,作者注意了情节的起伏。王嫱不赂画工,她与画工之间已产生了矛盾,这个矛盾还是比较平缓的,但是为激起情节的波动而出现的更大的矛盾——画工与元帝的矛盾埋下了伏笔。 匈奴入朝向元帝求亲,元帝仍根据画像,选中最不得意的王嫱送给匈奴。没想到等见到王嫱时,才知道她的品貌在后宫美人中是第一,后悔已经来不及了。这段情节的发展,如异峰突起,王嫱与画工的矛盾转变为画工与元帝的矛盾,平缓的矛盾突然激化,情节由伏而起,产生变化,达到高潮。叙述故事注意了情节的起伏,就避免了平淡,读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够由情节的起伏而引起的故事的节奏变化中获得美的感受。 元帝知道了自己被画工欺骗之后,便处理画工,于是“画工皆弃市”,被绑赴闹市执行死刑,这就构成了故事的结局。画工以受贿索贿开始,以抄家弃市终结,就画工而言——恶有恶报,就小说而言——结构完整,情节起伏,引人回味。 在人物塑造方面,这篇小说以塑造画工群像为主,并未着意刻画王嫱,但王嫱的形象却十分鲜明突出,远远超过了画工。这是因为,对画工,作者以叙事为主,未加以描写,而对王嫱,却使用了巧妙的描写手法。他用“诸宫人皆赂画工”,来反衬王嫱,“独王嫱不肯”。一个“独”字,表明了只有王嫱一个人宁可不被元帝召见,也不肯降低人格去巴结行贿画工。诸宫人的形象,映衬出了王嫱高洁的品格。 当元帝决定以“昭君行”后,作者对王嫱进行了正面描写:“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娴雅。”这段描写,虽然笔墨不多,却非常全面地写出了王嫱的美丽——貌为后宫第一;王嫱的才干——善应对;王嫱的修养——举止娴雅。难怪“帝悔之”,王嫱确为后宫出类拔萃的美人,不仅外貌美,而且心灵也很美。 王昭君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是作为为民族团结和睦做出牺牲与贡献的形象出现的,而在这篇小说中,主要是写她冰晶玉洁的品格,这也为以后的文学家们在创作时提供了素材。 王嫱匈奴入朝,求美人为阏氏,于是上案图,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国,故不复更人。乃穷案某事,画工皆弃市,籍其家资,皆巨万。画工有杜陵毛延寿,为人形,丑好老少,必得其真;安陵陈敞,新丰刘白,龚宽,并工为牛马飞鸟众势,人形好丑,不逮延寿;下杜阳望亦善画,尤善布色;樊育亦善布色,同日弃市。京师画工,于是差稀。 《西京杂记》的作者究竟是谁,历代史评家均有争论,有说是西汉刘歆所编录,有说托名刘歆所撰,葛洪所录。这里因篇幅所限不做考证,只是将各家之说抄录一二,供读者参考。《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孔天胤《西京杂记》本中葛洪《西京杂记跋》云:“洪家世有刘子骏《汉书》一百卷,无首尾题目……先父传云,歆欲撰《汉书》编录汉事,未得缔构而亡,故书无宗本,止杂记而已……为十帙,帙十卷,合为百卷,洪家具有其书,试以此记考校班固所作,殆是全取刘书,有小异同耳。并固所不取,不过二万许言,今抄为二卷,名曰《西京杂记》。”明代孔天胤在《刻西京杂记序》中云:“《西京杂记》以记汉故事名,本叙谓是刘歆所编录……。”又明万历刊《西京杂记》本黄省曾《西京杂记序》中云:“……暇得葛洪氏《西京杂记》,读之,云为刘子骏所撰,以甲乙第次百卷,考比固作,殆是全取刘书,有小异同耳。洪又抄集固所不录者二万许言,命曰《西京杂记》。”另外在《少室山房笔丛》、《越缦堂读书记》、《西京杂记辨证》中都有详细的论证。但都是各述己见、均无充足的论据。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该书为梁以前的作品,原为二卷,宋时改为六卷。《西京杂记》可谓杂史、杂传体小说,或称为历史小说。杂史、杂传自先秦史书中已衍出,到汉代盛行于世。 《西京杂记》的内容,我们从葛洪的跋文中便可知晓,它是正史所不录的杂史、杂传。后葛洪家失火,书籍全部烧光,这两卷书因随身携带,故脱遭厄运,流传至今。《西京杂记》中所记,多为汉代帝王及西京长安城内的故事。正如颜师古注云:“其书浅俗、多出于里巷,多有妄说……”。但它同时也揭露了帝王生活的奢侈、骄淫、残暴、贪婪。 王嫱、字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属湖北)人,元帝时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前33)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她自请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晋代避司马昭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作者在文中着力刻画了三个人物:王嫱、汉元帝、画工。汉元帝荒淫昏暴,后宫多得令他眼花缭乱,只得“案图召幸之”,——这大约算是一种较早的选美方式——最后只得眼巴巴地看着妃嫔中第一佳人被人领走,铸成“千载琵琶作胡语”的悲剧。写他的昏愦,讽刺手法用到极致。其次是画工,这种人在封建宫廷中地位仅高于优伶,但他凭借黑暗政治,达到炙手可热的地步,甚至可以左右皇帝的好恶,“诸宫人皆赂画工,多者十万,少者亦不减五万”,可见宫廷之无行。而他本人仍不过是一个弄臣,皇帝的一喜一怒,都可以最后决定他的归宿。人物之三是王嫱,作者把她写得光彩照人,“宫人皆赂画工”,“独王嫱不肯”,宁愿空守后宫,也要洁身自好,一身傲骨,令人钦敬。临行前被召见时,元帝才知她“貌为后宫第一,善应对,举止闲雅”,一种悲剧美弥漫在作品之中。 昭君有此品行,又遭此境遇,引得历代文人骚客长嘘短叹,感慨不已。《王嫱》也对后世的文学、戏剧、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西晋石崇起,以后的鲍照、李白、杜甫、白居易、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陆游、袁枚等著名诗人都有咏叹唱和。元杂剧中写这一题材的就有四种:关汉卿的《汉元帝哭昭君》,张时起的《昭君出塞》,吴昌龄的《夜月走昭君》和马致远的《汉宫秋》。到明代,杂剧中有陈与郊的《昭君出塞》,明清传奇中有《和戎记》、《青冢记》、《琵琶语》等。至今昆曲、京剧、徽剧、川剧等剧种中仍保留此剧目。而曹禺先生的新编历史剧《王昭君》一反历代文人悲惨伤感的基调,写昭君出塞与匈奴和亲,加强了中华各民族间的团结,为广大百姓免遭战火的涂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小说行文简洁,脉络清晰,采摭异闻,随意点染,即成佳构,故而广为流传,历久不废。 王嫱即“王昭君”。 王嫱 王嫱西汉嫁匈奴之和亲公主。一作王墙。字昭君,史通称王昭君; 后又因避晋司马昭讳,亦称明君或明妃。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以良家子选入掖庭。竟宁元年(前33)出塞嫁呼韩邪单于稽侯狦,单于号之宁胡阏氏,生一男为右日逐王,名伊屠知牙师。建始二年(前31)稽侯狦死,从胡俗再嫁其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生二女皆称居次(公主)。传闻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青冢为昭君墓。昭君出塞为中国古代和亲成功之典范,由以衍生之诸文学形式流传甚广。 ☚ 弟史 千金公主 ☛ 王嫱 王嫱即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嫱是她的名,字昭君(晋时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或明妃)。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人。原为民间女子,被选人宫中为宫女。体态娇美,容貌佳丽,因不肯贿赂画师,故汉元帝不知其媚,入宫数年,见不着皇帝一面。前33年春,呼韩邪单于统一匈奴,他第三次人汉,请求和亲。王嫱自请嫁于匈奴。临行之际汉元帝一睹芳容,方知其貌美,但为时已晚。昭君出塞,被匈奴立为宁胡阏氏(皇后)。呼韩邪死后,依匈奴习俗,她必须嫁给单于的儿子复株累单于雕陶莫皋。王嫱的儿子名为伊屠知牙师,长女须卜居次,次女当于居次,她为汉和匈奴两族的和睦作了很大的牺牲,为使匈奴与汉世代和好起了很大作用。昭君出塞是我国民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当然,身在异地,思乡之情浓浓而生,她曾作一首《昭君怨》:“……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道里悠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来表达远离故乡的心情。董必武同志曾有一首诗充分表达后人对她的评价:“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 班婕妤 冯嫽 ☛ 王嫱即“王昭君”。 王嫱 王嫱约前32—?汉女文学家。字昭君。齐(今山东)人。容姿雅丽,17岁时被献于元帝。当时元帝后宫妃妾甚多,不能常见,元帝便派画师给诸妃画像,按图召幸。宫人大都贿赂画师,独嫱不肯,于是终不得见幸于元帝。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汉朝求和亲,嫱自愿嫁与匈奴。临行时,元帝才见嫱之美居后宫之首,后悔莫及。嫱戎服乘马,提琵琶出塞。入匈奴后,号称宁胡阏氏,生一子。呼韩邪死后,其前妻之子雕陶莫皋代立,成帝又命嫱遵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生二女。嫱死后,葬于塞外,其墓地草木青葱,世人称之为青冢。嫱初到塞外时,曾作诗以寄哀怨之情,又写信给元帝,求其厚待其父兄。一诗一信,至今仍存。嫱对汉匈的和好起了一定的作用,她的故事成为后来诗词、戏曲、小说、说唱等题材。 ☚ 王褒 王微 ☛ 王嫱Wang Qiangsee 王昭君(Wang Zhaojun) 王嫱即“王昭君”(209页)。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