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国维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王国维1877—1927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秀才。初到上海,在东文学社受到罗振玉援引,不久赴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习自然科学,并研究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受叔本华思想影响。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苏州等地执教,1907年赴北京,任学部所属图书局翻译名词馆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研究。所著《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对文艺界颇有影响。辛亥革命后,随罗振玉去日本,以遗老自居。后返上海,在英人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任教,从事中国古史、古文物、古文字、音韵学研究,尤致力甲骨文、金文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很大影响。1922年再赴北京,任职溥仪的“南书房”,1925年曾为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在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六十多种,多汇入《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中。 王国维
王国维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天涯已自悲秋极,何须更闻虫语。 乍响瑶阶,旋穿绣闼,更入画屏深处。 喁喁似语。 有几许哀丝,佐伊机杼。 一夜东堂,暗抽离恨万千绪。 空庭相和秋雨。 又南城罢柝,西院停杵。 试问王孙,苍茫岁晚,那有閒愁无数。 宵深谩与。 怕梦隐春酣,万家儿女。 不识孤吟,劳人床下苦。 共23首 (词)清·王国维 天末同云黯四垂,失行孤雁逆风飞。 江湖寥落尔安归。 陌上金丸看落羽,闺中素手试调醯。 今朝欢宴胜平时。 (词)清·王国维 掩卷平生有百端,饱更忧患转冥顽。 偶听啼鴂怨春残。 坐觉无何消白日,更缘随例弄丹铅。 閒愁无分况清欢。 (词)清·王国维 夜永衾寒梦不成,当轩减尽半天星。 带霜宫阙日初升。 客里欢娱和睡减,年来哀乐与词增。 更缘何物遣孤灯。 共23首 (词)清·王国维 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萏斗轻盈。 脸边舷外晚霞明。 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拨流萍。 玉钗斜立小蜻蜓。 (词)清·王国维 城郭秋生一夜凉,独骑瘦马傍宫墙。 参差霜阙带朝阳。 旋解冻痕生绿雾,倒涵高树作金光。 人间夜色尚苍苍。 (词)清·王国维 才过苕溪又云溪,短松疏竹媚朝辉。 去年此际远人归。 烧后更无千里草,雾中不隔万家鸡。 风光浑异去年时。 (词)清·王国维 月底栖鸦当叶看,推窗跕跕坠枝间。 霜高风定独凭栏。 觅句心肝终复在,掩书涕泪苦无端。 可怜衣带为谁宽。 (词)清·王国维 昨夜新看北固山,今朝又上广陵船。 金焦在眼苦难攀。 猛雨自随汀雁落,湿云常与暮鸦寒。 人天相对作愁颜。 (词)清·王国维 似水轻纱不隔香,金波初转小回廊。 离离从菊已深黄。 尽撤华灯招素月,更缘人面发花光。 人间何处有严霜。 (词)清·王国维 草偃云低渐合围,雕弓声急马如飞。 笑呼从骑载禽归。 万事不如身手好,一生须惜少年时。 那能白首下书帷。 (词)清·王国维 漫作年时别泪看,西窗蜡炬尚汍澜。 不堪重梦十年间。 斗柄又垂天直北,官书坐会岁将阑。 更无人解忆长安。 (词)清·王国维 画舫离筵乐未停,潇潇暮雨阖闾城。 那堪还向曲中听。 只恨当时形影密,不关今日别离轻。 梦回酒醒忆平生。 (词)清·王国维 山寺微茫背夕曛,鸟飞不到半山昏。 上方孤磬定行云。 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开天眼觑红尘。 可怜身是眼中人。 (词)清·王国维 已落芙蓉并叶凋,半枯萧艾过墙高。 日斜孤馆易魂销。 坐觉清秋归荡荡,眼看白日去昭昭。 人间争度渐长宵。 (词)清·王国维 花影闲窗压几重,连环新解玉玲珑。 日长无事等匆匆。 静听斑骓深巷里,坐看飞鸟镜屏中。 乍梳云髻那时松。 (词)清·王国维 六郡良家最少年,戎装骏马照山川。 闲抛金弹落飞鸢。 何处高楼无可醉,谁家红袖不相怜。 人间那信有华颠。 (词)清·王国维 霜落千林木叶丹,远山如在有无间。 经秋何事亦孱颜。 且向田家拚泥饮,聊从卜肆憩征鞍。 只应游戏在尘寰。 (词)清·王国维 七月西风动地吹,黄埃和叶满城飞。 征人一日换缁衣。 金马岂真堪避世,海鸥应是未忘机。 故人今有问归期。 (词)清·王国维 舟逐清溪弯复弯。 垂杨开处见青山。 毵毵绿发覆烟鬟。 夹岸莺花迟日里,归船箫鼓夕阳间。 一生难得是清閒。 (词)清·王国维 本事新词定有无,斜行小草字模糊。 灯前肠断为谁书。 隐几窥君新制作,背灯数妾旧欢娱。 区区情事总难符。 (词)清·王国维 乍向西郊斗草过,药栏红日尚婆娑。 一春只遣睡消磨。 发为沉酣从委枕,脸缘微笑暂生涡。 这回好梦莫惊他。 (词)清·王国维 曾识卢家玳瑁梁,觅巢新燕屡回翔。 不堪重问郁金堂。 今雨相看非旧雨,故乡罕乐况他乡。 人间何地著疏狂。 (词)清·王国维 路转峰回出画塘,一山枫叶背残阳。 看来浑不似秋光。 隔座听歌人似玉,六街归骑月如霜。 客中行乐只寻常。 共2首 (词)清·王国维 闻说金微郎戍处,昨宵梦向金微。 不知今又过辽西。 千屯沙上暗,万骑月中嘶。 郎似梅花侬似叶,朅来手抚空枝。 可怜开谢不同时。 漫言花落早,只是叶生迟。 (词)清·王国维 过眼韶华何处也? 萧萧又是秋声。 极天衰草暮云平。 斜阳漏处,一塔枕孤城。 独立荒寒谁语? 蓦回头宫阙峥嵘。 红墙隔雾未分明。 依依残照,独拥最高层。 共2首 (词)清·王国维 皋兰被径,月底栏干闲独凭。 修竹娟娟,风里时闻响佩环。 蓦然深省,起踏中庭千个影。 依尽人间,一梦钧天只惘然。 (词)清·王国维 乱山四倚,人马崎岖行井底。 路逐峰旋,斜日杏花明一山。 销沉就里,终古兴亡离别意。 依旧年年,迤逦骡网度上关。 共2首 (词)清·王国维 美人消息隔重关,川途弯复弯。 沉沉空翠厌征鞍,马前山复山。 浓泼黛,缓拖鬟,当年看复看。 只馀眉样在人间,相逢艰复艰。 (词)清·王国维 女贞花白草迷离,江南梅雨时。 阴阴帘幕万家垂。 穿帘双燕飞。 朱阁外,碧窗西。 行人一舸归。 清溪转处柳阴低。 当窗人画眉。 共2首 (词)清·王国维 绣衾初展,银釭旋剔,不尽灯前欢语。 人间岁岁似今宵,便胜却、貂蝉无数。 霎时送远,经年怨别,镜里朱颜难驻。 封侯觅得也寻常,何况是、封侯无据。 (词)清·王国维 沉沉戍鼓,萧萧厩马,起视霜华满地。 猛然记得别伊时,正今日、邮亭天气。 北征车辙,南征归梦,知是调停无计。 人间事事不堪凭,但除却、无凭两字。 共4首 (词)清·王国维 垂杨深院,院落双飞燕。 翠幕银灯春不浅,记得那时初见。 眼波靥晕微流,尊前却按凉州。 拚取一生肠断,消他几度回眸。 (词)清·王国维 樱桃花底,相见颓云髻。 的的银釭无限意,消得和衣浓睡。 当时草草西窗,都成别后思量。 料得天涯异日,应思今夜凄凉。 (词)清·王国维 斜行淡墨,袖得伊书迹。 满纸相思容易说,只爱年年离别。 罗衾独拥黄昏,春来几点啼痕。 厚薄不关妾命,浅深只问君恩。 (词)清·王国维 蕙兰同畹,著意风光转。 劫后芳华仍畹转,得似凤城初见。 旧人惟有何戡,玉宸宫调曾谙。 肠断杜陵诗句,落花时节江南。 共5首 (词)清·王国维 高楼直挽银河住,当时曾笑牵牛处。 今夕渡河津,牵牛应笑人。 桐梢垂露脚,梢上惊鸟掠。 灯焰不成青,绿窗纱半明。 (词)清·王国维 西风水上摇征梦,舟轻不碍孤帆重。 江阔树冥冥,荒鸡叫雾醒。 舟穿妆阁底,楼上佳人起。 蓦入欲通辞,数声柔舻枝。 (词)清·王国维 玉盘寸断葱芽嫩,鸾刀细割羊肩进。 不敢厌腥臊,缘君亲手调。 红炉赪素面,醉把貂裘缓。 归路有余狂,天街宵踏霜。 (词)清·王国维 回廊小立秋将半,婆娑树影当阶乱。 高树是东家,月华笼露华。 碧阑干十二,都作回肠字。 独有倚阑人,断肠君不知。 (词)清·王国维 红楼遥隔廉纤雨,沉沉暝色笼高树。 树影到侬窗,君家灯火光。 风枝和影弄,似妾西窗梦。 梦醒即天涯,打窗闻落花。 共6首 (词)清·王国维 高峡流云,人随飞鸟穿云去。 数峰著雨。 相对青无语。 岭上金光,岭下苍烟冱。 人间曙。 疏林平楚。 历历来时路。 (词)清·王国维 厚地高天,侧身颇觉平生左。 小斋如舸,自许回旋可。 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乾坤大,霜林独坐,红叶纷纷堕。 (词)清·王国维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 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词)清·王国维 暗里追凉,扁舟径掠垂杨过。 湿萤火大。 一一风前堕。 坐觉西南,紫电排云破。 严城锁。 高歌无和。 万舫沉沉卧。 (词)清·王国维 波逐流云,棹歌袅袅淩波去。 数声和橹。 远入蒹葭浦。 落日中流,几点闲鸥鹭。 低飞处。 菰蒲无数。 瑟瑟风前语。 (词)清·王国维 万项蓬壶,梦中昨夜扁舟去。 萦回岛屿,中有舟行路。 波上楼台,波底层层俯。 何人住。 断崖如锯,不见停桡处。 共6首 (词)清·王国维 谁道闲愁如海,零碎。 雨过一池沤。 时时飞絮上帘钩。 愁摩愁。 愁摩愁。 (词)清·王国维 隐隐轻雷何处,将曙。 隔牖见疏星。 一庭芳树乱啼莺。 醒摩醒。 醒摩醒。 (词)清·王国维 矮纸数行草草,书到。 总道苦相思。 朱颜今日未应非。 归摩归。 归摩归。 (词)清·王国维 手把金尊酒满,相劝。 情极不能羞。 乍调筝处又回眸。 留摩留。 留摩留。 (词)清·王国维 无赖灯花又结,照别。 休作一生拚。 明朝此际客舟寒。 欢摩欢。 欢摩欢。 (词)清·王国维 昨夜绣衾孤拥,幽梦。 一霎钿车尘。 道旁依约见天人。 真摩真。 真摩真。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又是乌西匿,初看雁北翔。 好与报檀郎:春来宵渐短,莫思量。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垂杨里。 兰舟当日曾系。 千帆过尽,只伊人不随书至。 怪渠道著我侬心,一般思妇游子。 昨宵梦,分明记,几回飞渡烟水。 西风吹断,伴灯花、摇摇欲坠。 宵深待到凤凰山,声声啼催起。 锦书宛在怀袖底。 人迢迢、紫塞千里。 算是不曾相忆。 倘有情早合归来,休寄一纸,无聊相思字。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海漘倦客,是赤明延康,旧日衣冠。 坡老黎村,冬郎闽峤,中年陶写应难。 醉乡尽宽。 更茱萸、黄菊尊前。 剩沧江、梦绕觚棱,斗边槎外恨高寒。 回首凤城花事,便玉河烟柳,总带栖蝉。 写艳霜边,疏芳篱下,消磨十样蛮笺。 载将画船。 荡素波、凉月娟娟。 倩郦泉、与驻秋容,重来扶醉看。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天公应自嫌寥落,随意著幽花。 月中霜里,数枝临水,水底横斜。 萧然四顾,疏林远渚,寂寞天涯。 一声鹤唳,殷勤唤起,大地清华。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直青山缺处是孤城,倒悬浸明湖。 森千帆影里,参差宫阙,风展旌旟。 向晚棹声渐急,萧瑟杂菰蒲。 列炬严城去,灯火千衢。 不道繁华如许,又万家爆竹,隔院笙竽。 叹沉沉人海,不与慰羁孤。 剩终朝襟裾相对,纵委蛇,人已厌狂疏。 呼灯且觅朱家去,痛饮屠苏。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秋雨霁,晚烟拖,宫阙与云摩。 片云流月入明河。 鳷鹊散金波。 宜春院,披香殿,雾里梧桐一片。 华灯簇处动笙歌,复道属车过。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点滴空阶,疏雨迢递,严城更鼓。 睡浅梦初成,又被东风吹去。 无据,无据,斜汉垂垂欲曙。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 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 酒醒起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 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紫骝却照春波绿,波上荡舟人似玉。 似相知,羞相逐。 一晌低头犹送目。 鬓云欹,眉黛蹙。 应恨这番匆促。 恼一时心曲,手中双桨速。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问断肠、江南江北,年时如许春色。 碧栏干外无边柳,舞落迟迟红日。 沙岸直,又道是、连朝寒雨送行客。 烟笼数驿,剩今日天涯,衰条折尽,月落晓风急。 金城路,多少人间行役。 当年风度曾识。 北征司马今头白,唯有攀条沾臆。 君莫折,君不见、舞衣寸寸填沟洫。 细腰谁惜? 算只有多情,昏鸦点点,攒向断枝立。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 日长无绪,回廊小立,迷离情思。 细雨池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 正参差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更休寻、满枝琼缀。 算来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 一样飘零,宁为尘土,勿随流水。 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水抱孤城,雪开远戍,垂柳点点栖鸦。 晚潮初落,残日漾平沙。 白鸟悠悠自去,汀州外,无限蒹葭。 西风起,飞花如雪,冉冉去帆斜。 天涯。 还忆旧,香尘随马,明月窥车。 渐秋风镜里,暗换年华。 纵使长条无恙,重来处、攀折堪嗟。 人何许,朱楼一角,寂寞倚残霞。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月初残,门小掩,看上大堤去。 徒御喧阗,行子黯无语。 为谁收拾离颜,一腔红泪,待留向、孤衾偷注。 马蹄驻,但觉怨慕悲凉,条风过平楚。 树上啼鹃,又诉岁华暮。 思量只有,人间年年征路。 纵有恨,都无蹄处。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倦凭阑,低拥髻,丰颊秀眉,犹是年时意。 昨夜西窗残梦里,一霎幽欢,不似人间世。 恨来迟,防醒易。 梦里惊疑,何况醒时际。 凉月满窗人不寐,香印成灰,总作回肠字。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孤檠侧,诉尽十年踪迹。 残夜银釭无气力,绿窗寒恻恻。 落叶瑶阶狼藉,高树露华凝碧。 露点声疏人语密,旧欢远处觅。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月落飞乌鹊。 更声声、暗催残岁,城头寒柝。 曾记年时游冶处,偏反一栏红药。 和士女、盈盈欢谑。 眼底春光何处也? 只极度天野,烧明山郭,侧身望,天地窄。 遣愁何计频商略。 恨今宵、书城空拥,愁城难落。 陋室风多青灯灺,中有千秋魂魄。 似诉尽、人间纷浊。 七尺微躯百年里,那能消、今古闲哀乐。 与蝴蝶,遽然觉。 共1首 (词)清·王国维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 醉也还醒。 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零星。 悲也零星。 都作连江点点萍。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词人、文艺理论家。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1907年任学部图书馆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等,对戏曲史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致力于研究古器物学、文字学和音韵学。1925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当北伐军逼近山东、河南时,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他在文学美学研究中,运用康德哲学思想和叔本华的美学思想来重新评价古代文学,熔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于一炉,对文学的特征、作家论、创作论诸方面均有新的贡献,对五四新文学以后的文艺理论批评有着积极的影响。著有《观堂长短句》《苕华词》《静安文集》和《观堂集林》。有《王国维全集》。 ☚ 包天笑 蔡东藩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美术,受叔本华、尼采等人影响较深。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入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局编辑,始治宋元以来通俗文学,尤精于宋元戏曲,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随罗振玉东渡日本,专门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文字学、音韵学、古器物的研究,著述极多,汇编为《观堂集林》。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革命军北伐,他怀着十分复杂的心情,自沉于颐和园之昆明湖。在中国史地、中国戏曲史等方面所作的资料整理和考订研究都有一定价值。生平著述共六十二种,其中四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 秋瑾 高旭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号静安、观堂,浙江海宁人。少时曾两次应乡试,落第。1898年到上海,在《时务报》任书记校对,1901年东游日本,翌年因病归国。1903—1906年,先后任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教习,开始从事词曲研究。1913年以后致力于中国古文字研究,尔后在学术上有多方面成就。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一生著述丰富,现存《静安文集》、《观堂集林》、《王忠悫公遗书》等。王国维研究戏曲,始于三十一岁任北京学部图书馆编辑时。虽仅有五年左右时间,但为学界辟出戏曲史研究新路。所撰戏曲史论著有:《曲录》、《戏曲考原》、《录鬼簿校注》、《优语录》、《唐宋大曲考》、《录曲馀谈》、《古剧脚色考》、《宋元戏曲考》。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将其上述论著及散见的戏曲短论数篇集成《王国维戏曲论文集》。这些著作以明确的戏曲观念,来观照中国戏曲起源、形成和发展,从而澄清了戏曲发展中的一些史实,提出了有关“真戏剧”、“真戏曲”的标准等一系列戏剧学上的重要问题,对后来的戏曲史研究具有奠基意义。近人评其《宋元戏曲考》“不仅是拓荒之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性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沫若文集》卷一二)。 ☚ 齐如山 许之衡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祯,字静安,又字伯隅,号观堂,亦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诸生。少有才名,与同邑陈守谦等号“海宁四才子”。两应乡试,未中,遂弃举业。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入《时务报》馆。同年,入罗振玉所办东文学社学习英、日文及数理学科,以《咏史》诗得罗振玉赞赏。二十七年,由罗资助赴日本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次年,因病归国,任南洋公学虹口分校执事。“自是以后,遂为独学之时代”(《三十自序》)。始研究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哲学著作。光绪二十九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堂教习。三十二年入京,专力研究词学理论与中国戏曲史。翌年起,历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馆编译等职。辛亥革命后,以清遗老自居,携眷随罗振玉往日本京都,致力于甲骨文、金文与汉简研究。五年后归国。先后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通讯导师。民国十二年(1923),应召任清故宫南书房行走,十三年冬,清废帝溥仪被逐出宫,王国维拟自杀未遂。次年,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民国十六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王国维在哲学、史学、文学、文字学、考古学等诸多领域,均有重大成就。著有《观堂集林》二十四卷、《观堂别集》四卷、《静安文集》一卷、《续集》一卷,合其他学术著作,共约六十馀种,辑为《王忠悫公遗书》、《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陈寅恪云:“先生之学,博矣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其有关词学著作,有《苕华词》(一名《人间词》)、《观堂长短句》、《人间词话》、《清真先生遗事》、《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二十卷)等。 ☚ 夏敬观 林大椿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后改国维,字静安,一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改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1898),赴上海,先后在《时务报》任职,并入罗振玉创办之东文学社学习。光绪二十七年,得罗振玉资助,留学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学习。次年,因病回国,先后在上海南洋公学、通州师范、苏州师范讲授哲学、心理学及伦理学。光绪三十二年,随罗振玉至北京。次年,任学部图书馆编辑等职。武昌起义后,随罗振玉赴日。1916年,回国,任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3年,应当时尚在清故宫内保持一小朝廷的溥仪之召,为“五品南书房行走”。1924年,溥仪被逐出宫后,常欲自杀,因家人监视甚严,未遂。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1927年,自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投昆明湖自杀。国维青年时期多得罗振玉奖掖与资助。学习过物理、数学,懂日语、英语,受康德、叔本华与尼采之思想影响较大。身体羸弱,性格偏于内向而忧郁。治学由哲学而文学而史学。对甲骨文、古代史、辽金元史、宋元戏曲史的研究都有重要的贡献。文学评论以《人间词话》与《红楼梦评论》最著名。诗早年学陆游,自述“平生于诗最不喜用僻韵”,“排律用通韵法”(《与缪荃孙书》)。自评长诗《颐和园词》“虽不敢上希白傅,庶几追步梅村”,“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与铃木虎雄书》)。存诗始于光绪二十四年,共约一百九十多首。钱鍾书《谈艺录》评其《观堂丙午以前诗》“甚有诗情作意,惜笔弱词靡,不免王仲宣‘文秀质羸’之讥。古诗不足观;七律多二字标题,比兴以寄天人之玄感,申悲智之胜义,是治西洋哲学人本色语”,“所作平易流畅,固得放翁之一体”,“属对不免偏枯”。钱仲联《梦苕庵诗话》称其《读史二十首)“议论奇辟”,“自是第一流人吐属”。《观堂外集·观堂丙午以前诗》与赵万里编《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只收光绪三十二年以前之诗。罗振玉编《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只收《颐和园词》等诗。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周锡山编《王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收辑最多。生平事迹见萧艾《王国维评传》、陈鸿祥《王国维年谱》(齐鲁书社1991年版),袁英光、刘寅生《王国维年谱长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 秋瑾 高旭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任学部图书局编辑、清华研究院教授等职。一九二七年自沉于北京颐和园。重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及《观堂集林》。他对古诗的评论见于《人间词话》。 ☚ 刘熙载 郭沫若 ☛ 王国维 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光绪秀才。受罗振玉赏识资助,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留学日本。次年回国主编《教育世界》杂志。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1907年在学部总务司行走,旋任学部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研究,撰有《宋元戏曲史》、《人间词话》等名著。辛亥革命爆发后,以前清遗老自居,携眷随罗振玉逃居日本。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文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考释,主张以出土文物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研究颇有贡献。1916年回到上海,继续从事学术研究。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次年入清宫,在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六十余种,编为《观堂集林》、《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等。 王国维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海宁(今属浙江省)人。近代著名学者、词人。早年向往西学,深受叔本华、尼采哲学思想影响。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东渡日本求学。回国后,先后任通州、苏州师范学堂教习。光绪三十二年入京,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学部图书馆编辑等职。辛亥革命爆发后,避居日本。1916年回国,任仓圣明智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通讯导师。1923年起,任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起清华大学文学院教授。两年后,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入京后致力于词曲、甲金文、汉简和历代石经的研究,在哲学、教育、文艺、史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等多方面均有成就。精研词学,尤工于词。讲究意境,琢字炼句,风格凄清幽远。内容多厌世情绪。论词主“境界”说,提倡“自然”。著有《观堂长短句》、《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62种著作,其中43种被后人辑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当代有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王国维文集》四卷本。 王国维学者、教育家。初名国桢,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清秀才。早年研究哲学、文学,受康德、叔本华与尼采影响甚深。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起,任学部图书局编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开创了研究中国戏曲史的风气。辛亥革命后去日本,以清遗老自居。后回上海,在哈同所办仓圣明智大学执教。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致力于甲骨文、金文和汉晋简牍的考释,主张以地下实物资料参考文献史料,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1925年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后在北京颐和园投水自尽。生平著作62种,分别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今人编有《王国维全集》。 王国维 王国维参见“美学”分部“王国“维”条。 ☚ 夏敬观 陈匪石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号静安,浙江海宁人。以诸生留学日本,晚年主讲清华大学研究院。最初研究西方哲学,忽于1907年30岁时因作词成功而转向文学,对词学研究发生兴趣。此后数年内完成了《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人间词话》、《校补南唐二主词跋》、《跋赤城词》、《唐宋大曲考》、《清真先生遗事》、《片玉词跋》、《花间集跋》、《尊前集跋》、《草堂诗余跋》等专著和论文。1911年后其学术研究兴趣转向戏曲和史学。王国维以境界说为中心引入系列的西方哲学与美学观念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尝试建立新的词学理论体系。他用外来观念与我国固有材料相参证,在词学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对现代词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夏敬观 论著 ☛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 又作静庵, 号伯隅、 观堂、 永堂。 近代著名学者、 文字音韵训诂学家。 浙江海宁县人。 15岁入州学, 22岁至上海, 在《时务报》 任书记校对, 并在东文学社从罗振玉学。1911年东渡日本,专攻经史小学,并协助罗整理编订甲骨金石文物。 1916年回国后在上海为英人哈同编《学术丛编》,兼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2年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1923年被清废帝任为南书房行走,1925年被聘为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杀。 他在甲骨学、 金文学、 器物学、 音韵训诂诸领域都取得重大成就,平生著述62种。代表作有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续考》、 《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 《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 《宋代金文著录表》、 《国朝金文著录表》、 《毛公鼎铭考释》、 《流沙坠简》、 《魏石经残石考》、 《汉代古文考》、《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古本竹书纪年辑校》、《唐韵别考》 等。 有 《观堂集林》、 《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等行世。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年)中国学者、语言文字学家。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早年就学于杭州崇文书院,后在罗振玉所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哲学、文学。1901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在南通师范学堂、江苏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心理学、逻辑学。1909年,任学部图书馆编译,从事中国戏曲史和词曲的研究。1911年底避居日本京都,专门研究经史及古文字。1916年回国。1923年任清故宫“南书房行走”,给废帝溥仪当老师。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投昆明湖自尽。 ☚ 章炳麟 刘师培 ☛ 王国维公元1877——1927字静安,一作静庵,号观堂,亦号伯隅。近代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曾师事罗振玉,博涉广闻,好古敏求。政治上较为保守,曾先后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讲习,清华研究院教授等。早年治哲学,中年转攻文学、后又治历史、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皆有建树。而对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的考释,尤为精确、创获最多。主张用地下史料参订文献史料,对史学界有较深刻的影响。主要撰有《殷墟书契考》、《流沙坠简考释》、《说文练习笔记》、《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两周金石文韵读》、《观古堂金文考释五种》、《唐韵佚文》、《联绵字谱》、殷墟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韵学余说》、《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戏曲考源》等书,共62种,均传于世。另外,又将有关古代韵书、字书和史迹考证的短篇汇编为《观堂林集》和《观堂别集》。 王国维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浙江省海宁市人。1877年12月3日出生。青年时肄业于杭州崇文书院。1898年赴上海,入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哲学、文学等新学。曾留学日本,归国后1903年起先后担任通州和苏州师范学堂心理学、伦理学教习。幼入私学,15岁入州学,曾2次应乡试,皆落第,后到上海,在康有为、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任书记、校对,从此接受西方文化。1906年随罗振玉入北京,次年在学部任职。辛亥革命后于1911年12月避居日本京都,开始致力于经史、古文字研究。1916年回国,在上海英国人哈同所办的仓圣明智大学任教授。1922年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所导师。1925年受聘为清华研究院教授。较早介绍西方哲学、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第一个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育、智育、美育和体育多方面发展的完人。1927年6月2日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王国维在语言文字学研究方面的成就,以甲骨文最为突出。此外,在金文研究、音韵学、训诂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殷虚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1917)、《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考释》(1917),《宋代金文著录表》《国朝金文著录表》(1914),《王忠悫公遗著》(罗福颐辑,1932年上虞罗氏石印本);《观堂集林》(1921),另有考释金文的论文10余篇,均收入《观堂集林》。著述丰富,有《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又名《宋元戏曲考》)、《曲录》等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42种,其余文章已汇编为《观堂集林》。 王国维 158 王国维1877—1927史学家。字静安,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早年入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学习日文。1901年主办《农报》,并任《教育世界》主编。次年赴日留学,进入东京物理学校,后因病回国。辛亥革命后进行史学研究,曾任北京大学、清华研究院教授、清宫南书房行走等。他是以甲骨文、金文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创者。他在罗振玉等人的基础上,对甲骨文、金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对古文字、古器物、汉魏碑刻、敦煌文献等进行了大量的考据、考证,并以此为基础,在商周史、汉唐史、西北史、蒙古史研究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其治学态度严谨、认真,注重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国内外学术界影响巨大。一生著述甚丰,代表作有《殷周制度论》、《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后将其著述编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某些考证文章编成《观堂集林》。1927年,在北京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 ☚ 罗振玉 陈垣 ☛ 王国维 100 王国维1877—1927学者,清末秀才,曾留学日本。一生“为学三变”,早年醉心西学,钻研哲学;后转而研究艺术;晚年“尽弃前学专攻经史”。哲学上受康德、叔本华、尼采影响颇深。在认识论上强调先天直观经验,他推崇叔本华唯意志论哲学,反对程朱超自然理学观,认为“所谓理者,不过理性、理由二义,而二者皆主观上之物也。”“意志为吾人之本质,因之以推论世界万物之本质矣。”并赞扬王阳明“物理不外吾心”观点,因袭了自孟子到王阳明及自康德到叔本华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偏爱道家超功利美学思想,宣扬为艺术而艺术的美学观。其美学思想核心是“境界说”。自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一言以蔽之,自然而已矣。”他还揭示艺术中个别与一般的关系。”夫美术所写者,非个人之性质,而人类全体之性质也。惟美术之特质贵具体,而不贵抽象。”在方法论上强调实证精神。历史观上接受了卢梭社会契约论及叔本华生存意志论,把国家起源归于人之生存欲望。他还宣扬英雄拯救时危的思想。著作有《论性》、《释理》、《红楼梦评论》、《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原命》、《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43种。译有德国海甫定 《心理学》等。 ☚ 蒋维乔 陈独秀 ☛ 王国维 180 王国维1877—1927古文字学家。在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均有建树,尤以古文字学方面成就宏富。他自1914年开始治甲骨刻辞,先后考释出当时所得甲骨文单字总数的十之二三。又首创以甲骨刻辞资料证史的方法,后演变为利用文献典籍和地下发掘材料相互印证以考证古史的“二重证据法”。他首开甲骨缀合先例,并与罗振玉一起发现、确证了甲骨文的合书,为甲骨文研究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结合青铜器实物对金文进行考释研究,立论精审;在简牍、石经等方面也均有创获。其小学及史迹考证文章结集为《观堂集林》和《观堂别集》。所著尚有《殷墟书契考》、《尔雅草木虫鱼鸟兽释例》、《两周金石文韵读》等。 ☚ 罗振玉 张相 ☛ 王国维 184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词人。博学多才,有多方面的成就。在文学研究方面,著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等,都是具有开创性的著作,对美学、文艺理论有重要贡献。其创作以词为长,自视甚高,尝言:“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有能及者。”作品讲究意境,工于锤炼,刻画生动,功力深厚。词集有《观堂长短句》、《苕华词》 (一作 《人间词》)。 ☚ 秋瑾 于右任 ☛ 王国维 222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戏曲史家。生平著述甚丰。有关戏曲者计有《宋元戏曲考》1卷、《唐宋大曲考》1卷、《戏曲考源》1卷、《古剧脚色考》1卷、《优语录》1卷、《录鬼簿校注》2卷、《录曲余读》1卷、《曲录》6卷。王国维首创对宋元南戏和元杂剧的研究,认为元杂剧“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以《宋元戏曲史》一书填补了中国文化史的空白。其重要性在于: ☚ 焦循 吴梅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Wang Guowei近代学者、词人。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出身于中小地主兼商人家庭。自幼受传统封建教育,16岁考取秀才,后放弃举业,受康、梁改良思想和维新运动影响,学习新学,研究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哲学著作。1903年起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讲授哲学、心理学、伦理学、逻辑学等课程,并致力于文学研究,有《静安文集》。1906年起开始专力于宋词、元曲研究,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辛亥革命爆发后,从事考古及古文字研究。晚年相继受聘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1927年6月投北京颐和园昆明湖而死。王国维是近代在哲学、教育学、文学、史学、文字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以史学研究成就最高。文学研究吸收西方的方法和理论,有一系列重要著作。《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论及作者对文学的基本理解。《红楼梦评论》第一次从美学角度探究《红楼梦》,是红学史上一篇重要专著。《宋元戏曲考》等戏曲方面的论著,阐述了作者关于戏曲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作家、作品的评论等方面的独到见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发表于1908年,熔中西美学于一炉,以“境界说”为中心,独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文艺理论体系,对后人影响很大。王国维有词不及百首,讲究意境,具有哲学意味,内容多抒发其愁苦,悲观的情怀。著作编为《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 ☚ 邹容 吴沃尧 ☛ 王国维美学上提出“古雅说”、“游戏说”、“天才说”、“境界说”等。认为美的本质是一种超功利的纯粹“形式”,是主观欲念的体现。把美分为“优美”、“壮美”、“古雅”三类。把诗歌的审美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是人的精力发泄方式之一,是一种消遣或治疗人生痛苦的药剂。艺术美的创造是“天才”的活动,其审美价值决定于天才的大小。他以创造出具有“真景物,真感情”的总体艺术形象的境界为艺术的最高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的尺度。倡导美育。著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观堂集林》等。参见“历史”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早年受康德、尼采等学说影响。1903年起,任通州、苏州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逻辑学、心理学,著有《静安文集》。1907年始,任学部图书局编译,著有《曲录》、《宋元戏曲考》、《人间词话》等。辛亥革命后,携家东渡日本。专治古史、古器物、古文字、音韵学,尤精于甲骨、金文和汉简的考释。所著《殷卜辞中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等影响颇大。1923年夏任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兼考西北史地与蒙古史料。1927年夏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他重视小说戏曲史的文学地位,开戏曲史研究之风。主张以地下史料验正文献资料。学识广博,生平著作62种,多汇集于《观堂集林》、《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之中。参见“哲学”、“文学”、“美学”、“语言文字”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近代思想家。哲学上推崇康德、叔本华和尼采。以康德哲学为本,强调先天经验直观,认为时空、因果律等都是先天预定的;又借叔本华学说,认为理性、理皆为主观之物,人的本性就是欲望,欲与生活、痛苦三者为一。认为人是极端自私利己的,生活本身就是痛苦。参见“文学”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见“历史”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近代学者。文学方面的重要著作有《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文学小言》、《屈子文学之精神》、《人间词话》、《宋元戏曲史》、《观堂长短句》等。于小说、戏曲、词的研究颇多贡献。其艺术论的中心与精髓为“境界”说。所作词往复幽咽,动摇人心,独具风格。参见“美学”、“历史”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1913年后,从事甲骨文及考古学研究,于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详加考释。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及蒙古史料的研究整理工作。生平著作共6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42种,某些考证文章曾汇编为《观堂集林》。参见“美学”、“历史学”中的“王国维”。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近代杰出学者。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清朝秀才,未中举。1898年到上海,在改良派报纸《时务报》任书记、校对。同年6月,入罗振玉主办的上海东文学社学习。1901年,留学于日本东京物理学校。翌年,因病辍学回国。先后在上海、南通、苏州等地任教,并致力于哲学、文学的研究。1911年12月随罗振玉赴日本京都,集中精力研究甲骨文、金文和汉简。1916年回国,1922年任北京大学导师。1925年任清华大学文学研究院教授,讲授经史、小学等科。王国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前期比较同情资产阶级改良派,后期则变为封建主义保皇派。他的学术成就很卓越,以史学研究成果为最,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周制度论》和《观堂集林》等。运用甲骨文资料,参订文献记载,创获极大,突破了传统的封建史学,故而对史学界的影响很大。他对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思想著作研究颇深,于文学理论方面,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发生过重要的启蒙作用。其文学创作,也别具特色。重要著作有:《叔本华之哲学及教育学说》、《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和《宋元戏曲史》等多种学术著作。《红楼梦评论》是红学史上的一篇重要专著。《人间词话》是其文学批评的代表作,建立了他自己的一套文艺理论体系。1927年,在颐和园昆明湖投水自尽。 ☚ 邹容 柳亚子 ☛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学者。著有《观堂集林》等。他的“境界说”对我国后来的文学理论影响较大。在《宋元戏曲考》中,他说:“写情则泌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也。”在《人间词话》中,他还要求作者“写真景物,真感情。”这就是说抒情作品应该写“泌人心脾”的真感情;叙事写景的作品应该“在人耳目”,毫无娇柔妆束之态;人物表现应该性格化;“述事则如其口出”,即形象鲜明生动、情景交融,富有强烈的感梁力。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境界”,才能达到艺术上的“不隔”,“隔”就无所谓“境界”了。这样他就引出了“隔”与“不隔”的观点。他认为,如果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模糊,感情晦涩“如雾里看花”是为“隔”;反之,如果“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所以,他反对多用僻典,生涩字词或专事雕饰。在创作方法上,他认为“境界”又“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由分。”他以“造境”和“写境”来区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用理想与写实来区分文学史上两大流派,这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验总结,也是世界文学的普遍规律。他还认识到,写实和理想两派是紧密相连的。写实派虽以直接描摹“自然之物”为主,但当他在选取描写对象时就包括了理想的成份;理想派虽以创造“虚构之境”为主、但“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也就是说,任何创造,其根底仍然不能不是现实生活。这一见解是精辟的。由此,他认为,作者“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就是要求作者要深入“宇宙人生”对事物进行认真的观察和体验,以便“写之”;另一方面,又要求作者不要被它所局限,还要“出乎其外,”站在更高的层次来审视它。这个观点也是正确的。此外,他还把“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前者不能纯然摆脱个人的得失之情,侧重情浓缩于景,情感色彩强烈、执着;后者则彻底地消除了个人功利之念,纯客观地观察事物,侧重景浓缩于情,情感色彩淡泊,超然。这其中有合理的因素。但是,作为一切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一般地说是不可能不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也就不可能真正存在所谓“无我之境”。这反映了他唯心主义艺术观的倾向。 ☚ 梁启超 刘师培 ☛ 王国维1877~1927Wang Guoweimodern scholar,lyric writer and literary critic. Works: Prosody of Ci Poetry,A Critique of A Dream of Red Mansions,Remarks on Lyric from the Human World,etc. 王国维1877—1927近代著名学者。浙江海宁人,字静安,号观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赴上海,掌时务报馆文牍,业余入东文学社习日、英语,喜读康德、叔本华、尼采著作,思想颇受影响。后历在湖北农业学堂、江苏通州、苏州师范学堂任教。三十二年(1906)赴京任学部图书馆编译。辛亥革命后,流寓日本东京,辛勤治学。1916年归国,任上海哈同氏《学术丛编》编辑。在沪期间,著述渐多。后赴北京,于1923年夏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1925年任清华学校(后改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导师。1927年夏,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生平治学方面甚广,先后涉及哲学、文学、戏曲史、甲骨金文、古器物、殷周史、汉晋木简、汉魏碑刻、敦煌文献、西北地理、蒙古史等学科,皆造诣精深,并以突破性的成就发表为各种创作、考释、校注、跋论、专文,在学术界产生巨大影响。其名著,文学方面有《人间词话》,戏曲方面有《戏曲考源》、《宋元戏曲史》,殷周汉魏金石文及古史研究、敦煌文献研究等方面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周制度论》、《胡服考》、《毛公鼎考》、《散氏盘考释》、《古史新证》、《周开国年表》、《汉代古文考》、《魏石经考》、《唐写本敦煌杲户籍跋》等,西北史地和蒙古史方面,有《西域井渠考》及《鞑靼考》、《辽金时蒙古考》、《圣武亲征录校注》等有关蒙古史研究的奠基性名作。1905年曾辑旧撰诗文为《静安文集》行世。1921年复辑辛亥革命后重要论著成《观堂集林》20卷,1932年刊行。其遗著有罗振玉汇辑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及赵万里等重订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 王国维1877—1927近代学者。字伯隅,号静安,又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父乃誉,本为儒生,后弃儒经商。他三岁丧母,六岁入塾读书,十五岁进州学。两次赴杭州应乡试,未中,放弃举业。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到上海,在汪康年办的《时务报》做书记校对,以业余时间去罗振玉所办的东文学社,跟日本人学习外文及理化等学科。1900年学社停办。次年应罗之招,赴武昌,在罗主持的农务学堂任译授。同年秋,受罗资助去日本东京物理学校读书。1902年因病回国,为罗编译《农学报》及《教育世界》杂志。他专心研究尼采、康德及叔本华著作,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过大批论文。次年,受聘于南通师范学堂,任心理、论理学教员。1904年随罗去江苏师范学堂,任心理、论理及社会学教员。1906年随罗入京,先在学部总务司行走,后任学部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修。他潜心于词曲研究,先后有《人间词甲稿》、《人间词乙稿》和《人间词话》问世,还写成《曲录》、《戏曲考源》、《宋大曲考》等数种整理与研究古代戏曲的著作,后写成《宋元戏曲史》。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携眷随罗逃居日本东京,以研究整理罗振玉“大云书库”所藏经史、古器物为事,考释甲骨文与“流沙坠简”,先后写成《简牍检署考》、《流沙坠简考释序》、《殷虚书契考释序》以及其它考古学论文多篇。1916年回国,为犹太富商哈同编辑《学术丛编》,并从事甲骨文及考古学的研究。1918年兼任哈同办的仓圣明智大学教授。次年,应藏书家蒋孟苹之请,为他编写《密韵楼书目》。1921年,他将辛亥以来的主要著述辑为《观堂集林》 二十卷。1923年4月,被召到故宫,给废帝溥仪当老师,受五品官禄。1924年由胡适推荐,任清华研究院教授,除研究古史外,兼作西北史地及蒙古史科的研究整理工作,曾刊行《蒙古史料四种校注》。1927年6月2日,在北京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他生平著作共六十二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的有四十二种。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近代著名学者。浙江海宁人。清秀才。光绪二十四年(1898)到上海,在《时务报》充当书记校对,并入东文学社学习外语,受罗振玉赏识。二十七年去日本,入东京物理学校学习自然科学,研究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受到德国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次年归国。二十九年起,任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教习,讲授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著有《静安文集》。三十三年赴北京,任学部所属图书局编译、名词馆协修,治学兴趣集中于文学方面,尤潜心于词曲,著《人间词话》、《人间词甲稿》、《乙稿》、《曲录》、 《宋元戏曲史》等。辛亥革命后复去日本。以清朝遗老自居。从此,尽弃前学,专治经史。四年后返上海。自1913年起,从事中国古代史料、古器物、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考订,尤致力于甲骨文、金文、汉晋简牍以及历代石经的考释,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后改写成《古史新证》)、《两周金石文韵读》、 《观堂古金文考释》、《殷周制度论》等。1922年被召北京故宫“南书房行走”,给逊帝溥仪当先生,并检点故宫所藏青铜器等文物。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教授。1927年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生平著作共62种,其中42种收入《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部分考证文章及诗词收入《观堂集林》。 王国维 王国维1877—1927中国学者。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永观。浙江海宁人。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留学日本,次年因病回国,从事翻译工作。又在通州、苏州等地师范学堂任教,讲授心理学、逻辑学和哲学等课程。1907年根据英文本翻译出版丹麦霍夫丁著的《心理学概论》,1910年(宣统二年)根据日文版翻译出版美国禄克尔著的《教育心理学》。两本译著所用的术语均与现代心理学的术语十分接近,对西方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著作编为《王国维全集》。 ☚ 吴景鸿 马约翰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