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勃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勃649—676年唐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西北)人。六岁能文。高宗麟德初年应举及第。善文词,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乾封初,东都(洛阳)造乾元殿,他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修撰,甚爱重。时诸王生活腐化,以斗鸡为戏。王勃戏为《檄英王鸡文》,让高宗看见,即日被斥退。后补虢州参军。恃才高傲,为同僚所嫉。后犯法当诛,遇赦除名。其父王福畤为雍州司户参军,因他之故出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往交趾省亲,先后作《滕王阁序》、《采莲赋》等,传世不衰。渡南海时坠水死,年仅二十八岁。有《王子安集》。 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拜朝散郎,转虢州参军。仪凤元年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受惊而死。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当世,称“初唐四杰”。勃虽早逝,但著作甚富,涉及哲学、历史、训诂、历法诸领域,然仍以诗赋成就最高。其诗颇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不得意的不平之鸣,亦有不少其它方面的写景抒情篇章。《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采莲曲》等是其代表作。骈文《滕王阁序》亦为后人传颂。在“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初唐诗坛,王勃能以其创作努力使“积年绮碎,一朝廓清” (杨炯《王勃集序》),在诗歌史上有重要地位。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 杜审言 杨炯 ☛ 王勃 王勃院本名目。题为新拟。文字材料见《金瓶梅词话》卷四。小说中描写“教坊司俳官跪呈上大红纸手本,下边簇拥一段笑乐院本”,可知这一院本曾是教坊司的一个演出本。演出自始至终没用一句唱。开始是“外扮节级上,开”,说昨日市上买了一架围屏,上写着滕王阁的诗,问人后说是“唐朝身不满三尺王勃殿试所作”。然后是“末”去抓寻一个“净扮秀才”冒充的王勃,到节级跟前闹了一场笑话。整个演出用外、末(即“副末”)、净三个脚色,以净为主;而且他扮演“身不满三尺”的王勃,必需走矮步。在演出临结束时,他直起腰来,引得观众大笑。 ☚ 长寿仙献香添寿 礼节传簿所载院本 ☛ 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郡望太原祁县(今属山西)。隋末大儒王通孙。王勃自幼聪慧绝众,号为神童。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撰《指瑕》十卷以摘其失。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上书刘祥道,刘表荐于朝,麟德三年应幽素举登第,授朝散郎。后为沛王府侍读。时诸王斗鸡,勃戏作《檄英王鸡文》,为高宗所恶,被逐出府。遂漫游巴蜀,后补虢州参军。勃恃才傲物,不为同僚所容。咸亨五年(674),因匿杀官奴曹达,犯死罪,遇赦革职。其父王福畤时为雍州司户参军,亦因此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勃赴交趾省亲(一说随父赴任),途经南昌,作《滕王阁序》。自交趾返,渡海溺水而卒。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同以文词齐名,号为“四杰”,亦云“卢、骆、杨、王四子”(郗雲卿《洛丞集序》)。勃为四杰之冠。杨炯称誉其作品“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王勃集序》),于纠正当时文坛积弊,颇有积极作用。所作体裁多样,古体、五绝、七绝皆佳,尤长五律。题材涉及羁情乡思、闺怨、送别、写景咏物,均情文并茂,具感染力。《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山中》、《蜀中九日》、《秋夜长》、《采莲曲》等,均为其代表作。胡应麟称其“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诗薮》)。原集有二十卷、三十卷本二种,久佚。明人张燮辑有十六卷本,清蒋清翊撰《王子安集注》,分为二十卷。另日本尚藏有古写本王勃集,多有集外佚作。《旧唐书》卷一九○上、《新唐书》卷二○一有传。近人阎察璩有《王勃年谱》。 ☚ 薛稷 杨炯 ☛ 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县)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少聪敏,十四岁上书自陈,对策高第,授朝散郎。沛王召为府修撰。因为沛王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逐出沛王府。后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革职。往交趾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王勃 勃属文初不甚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 援笔成篇, 不易一字, 时人谓勃为腹稿。 子安早握玄珠,天然艳发,登高而赋,钟石毕陈。盖其上薄云天之气,下缠幽寂之忿,蓄以疏才,发以盛藻,直举胸臆,俯瞰前古,宜其无可为节也。 王子才富丽径捷,称罕一时。赋与七言古诗,可谓独步;然律及诸作,未脱六朝沿染,而沉思工致,亦未易及也。 勃作华藻,沿陈隋之遗; 然骨气翩翩,意象老境,超然胜之矣。至居四杰之首,盖其才独秀也。 大历之还,易空疏而难典赡; 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唯王勃“送送多穷路”、“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五言绝亦舒写悲凉,洗削流调,究其才力,自是唐人开山祖。拾遗、吏部,并极虚怀,非溢美也。 唐初五言绝,子安诸作已入妙境。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 王、卢、骆三子五言,虽余绮靡之习,然王如“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鸟飞村觉暗,鱼戏水知春”、“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兰气熏山酌,松声韵野弦”、“花枝栖晚露,峰叶度晴云”、“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等句,语虽近靡,而风格自胜,断非六朝人语。 七言古……王长篇虽少,而稍见错综,与卢、骆体制少异。 王子安七言古风,能从乐府脱出,故宜华不伤质,自然高浑矣。 王子安《滕王阁》诗,俯仰自在,笔力所到,五十六字中有千万言之势。而其为序,不特囿于习气,且东补西凑,饾饤可丑。 骆好征事,故多滞响。王工写景,遂饶秀色。至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真是理至不磨,人以习闻不觉耳。 王勃绝句,若无可喜,而优柔不迫,有一唱三叹之音。 其源出于吴、何,而益谐音律,情词朗秀,结风隽响,但言外无妍,微伤深致。五言短绝,隽永见珍。《采莲曲》、《临高台》,亦杂言新体之遗也。 四子之中,(勃) 号为富丽,才思绮发,惜伤于浮艳耳。 王勃王勃(649—676年),字予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早慧好学,14岁时应举及第,授官朝散郎,入沛王府为修撰,后补虢州参军。因罪免职。上元三年秋八月,去交趾(今越南)探望父亲,返回时溺水,惊悸而亡,死时年仅28岁。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善作骈文,音律和谐,对仗精切,显示出非凡的才华。其《滕王阁序》十分有名,为前人推崇备至。存诗不多,精于五律。诗风“高朗”,笔调清新质朴,韵律宛转起伏,冲破了陈、隋、初唐时盛行的浮艳诗风,对唐代律诗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贡献。也得到了杜甫的肯定。有《王子安集》传世。 王勃650—676字子安,原籍祁州,移居绛州龙门(今山西龙门)。隋代著名学者王通之孙,初唐诗人王绩之侄孙。自幼聪敏过人,六岁能文。高宗麟德(664)年间,太常伯刘祥道巡察关内时,见而异之,曰:“此神童也”。因加表荐,对策高第,拜为朝散郎,年仅十四岁。沛王(李贤)闻其名,召署府修撰。当时诸王之间盛行斗鸡游戏,勃为沛王作《檄英王鸡》,激怒高宗,被逐出王府。后漫游巴蜀,曾任虢州(今河南灵宝县)参军。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因杀死逃奴获罪,后遇赦,被革职。上元三年,渡海赴交趾省亲,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王勃的文学成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他有“殷忧明对,坎凛圣代”的不幸遭遇,因此他的文学观,首先突出其抒感慨、泄愤懑的作用,如在《春思赋序》里,他说:“仆不才,耿介之士也。窃禀宇宙独用之心,受天地不平之气,虽弱植一介,穷途千里,未尝下情于公侯,屈色于流俗……此仆所以抚穷贱而惜光阴,怀功名而悲岁月也。岂徒幽宫狭路,陌上桑间而已哉!”又如他在《曲江孤凫赋序》、《慈竹赋序》、《涧底寒松赋序》等文章里,都强调“物有殊类而合情,士有因感而成兴。”因此,他特别注重以文言志,即用文来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基于此,他提倡一种刚健的文风,如在《平台秘略赞·艺文》中,他提到一种有望于来者的文学:“气凌云汉,字挟风雷。”他也曾称赞别人作品有刚健的骨气,如评其从舅诗为“气横霜暑”(《上从舅侍郎名》)。王勃所追求的是表现为感情昂扬激越的文字,其《山亭思友人序》里说:“大丈夫……至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正律,受山川之杰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思飞情逸,风云坐宅于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这段话很形象地说明了作者所追求的是一种感情浓烈、文风刚健的文学。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学方面,王勃所持的是一种退化观点,他在《上吏部裴侍郎启》里说:“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叙名流者以沉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骛,适先兆齐梁之危;徐、庾并驰,不能免周、陈之祸。……周公、孔氏之教,存而不行于代,天下之文靡不坏矣。”这里系统地阐明了退化文学观和淫文祸国论,其观点是不符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实际的,因此是错误的,他的目的是强调文学的政教作用,为了强调文学的政教作用而否定了屈、宋、建安,无疑是太偏激了。王勃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观点,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初唐时期文坛弥漫着六朝余风,为了针砭时弊,王勃才提出了过激的观点;二是因为政局稳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加强,因此强调文学的政教作用就是完全符合当时的思想和文化实际的了。 王勃 王勃650—676唐代重要诗人、辞赋家。新、旧《唐书》有传。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四杰”之一。王勃才华早露。6岁善辞章,9岁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以摘其失。高宗龙朔元年(661)至长安,拜名医曹元为师,尽得其要。麟德(664—665)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刘叹为神童,表荐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受朝散郎。后沛王贤闻其名,召为沛府修撰。时诸王斗鸡,勃戏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被斥出府。总章二年(669)旅寓巴蜀,漂泊各地,四处倚人。至咸亨二年(671)犹客蜀中。后归长安,友人虢州司法凌季友称虢州治所弘农盛产药物,求补虢州参军。任内尝匿死罪官奴曹达,恐事泄,杀之以塞口。事发当诛,会赦除名。其父福畤因故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王勃南下省亲,道出江中,为《采莲赋》以见意,其辞甚美。三年(676)八月,渡海溺水而死。王勃主张文章须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反对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文风。他的诗文即“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这对转变当时风气起了作用。他著述甚富,据闻一多《唐诗杂论》统计,有十余种,然多散佚。其赋今存12篇,有抒情,有咏物,内容丰富,辞藻绮丽,艺术性颇高,尤以《春思赋》、《采莲赋》、《涧底寒松赋》等为突出,极受后人称道。有《王子安集》。 ☚ 王炎 王起 ☛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著名学者王通之孙。勃才华早露,6岁能文,9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10卷以摘其失。14岁时,太常伯刘祥道巡行关内,他上书自陈,详道表之于朝,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666)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或三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 卢照邻 杨炯 ☛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为朝散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词齐名,称“初唐四杰”。撰有《滕王阁序》,见称后世。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知曹元有秘术,师事五年,尽得其要。因虢州多药草,后求补虢州参军。上元二年(675)往海南探父,堕水受惊而死。曾为《黄帝八十一难经》作序。 王勃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市)人。初唐诗人。生于650年,卒于675(一说676年)。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今存诗80余首(《全唐诗》编为2卷,《全唐诗外编》补20首),以离别怀乡之作最佳。今存文90多篇,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现存的王勃的文集,有明张燮汇编的《王子安集》16卷和清蒋清翊编著的《王子安集笺注》20卷。 王勃 056 王勃649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孙,王绩侄孙。“初唐四杰”之一。6岁即善文辞,14岁中进士。曾漫游蜀中,任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后遇赦除名。其父也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6),王勃南下探望父亲,渡海溺水,受惊而死,时年27岁。他主张文学应崇尚实用,对转变初唐的文风起了很大作用。其诗多五律和绝句,擅长抒发离别怀乡之情。骈体文不乏佳作,《滕王阁序》被誉为 “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有《王子安集》。 ☚ 骆宾王 张鷟 ☛ 王勃 王勃649—676Wang Bo唐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今山西河津),“初唐四杰”之一(参“初唐四杰”条)。他生于文学世家,祖父为王通,从祖父为王绩,自幼聪敏,6岁能文,9岁即作《汉书颜注指瑕》10卷。曾为沛王赏识,对策高弟,授朝散郎。时长安诸王盛行斗鸡,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认为是挑拨英王和沛王兄弟之间的关系,被逐出王府,客居巴蜀。因擅杀官奴,罪当诛,会遇赦免。后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年仅27岁。王勃虽生命短促,但学识渊博,著述很多,诗文均负盛名,在“初唐四杰”中成就最高。他存诗80余首,多为五言律诗和绝句,其中以离别怀乡、登山临水之作最为著名,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写得清新刚健,格调高亢乐观,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氛,为唐人送别诗之名作。其文以《滕王阁序》最负盛名,通篇文章意气高昂、笔调明快、对仗工稳、语言畅达,毫无骈体文常见的板滞堆砌之习,文中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历来为论者所激赏。王勃等“四杰”的创作,冲破了齐梁宫体诗的华艳诗风,为唐诗的健康发展开启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对五言律诗和七言歌行的成熟作出了贡献,原有集30卷,后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16卷。 ☚ 魏征 杨炯 ☛ 王勃 王勃650—676Wangbo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祖父王通,是隋代著名儒者和教育家。父王福畤,曾任太常博士等职。王勃才华出众, 14岁即以神童荐于朝廷, 对策高第, 授朝散郎,后为沛王李贤的王府侍读,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逐出沛王府。后游巴蜀,出任虢州参军,又因擅杀官奴曹达当诛,遇赦除名。其父因受牵连贬为交跤令,上元三年(676),王勃渡海省亲,溺水惊悸而死。王勃主张文学应尚实用, 他对当时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体诗风大为不满,认为应革除这种“争构纤巧,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风气,倡导写“壮而不虚, 刚而能润, 雕而不碎, 按而弥坚”(杨炯 《王勃集序》)的诗文,对转变诗风起了一定的作用。王勃诗文兼长。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 “初唐四杰”。王勃存诗80余首,多为五言律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别薛华》、《春游》等,均为佳作。其诗虽未能脱尽浮艳的宫体气息,但在其优秀作品中,能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 对旧宫体诗的狭小内容有所突破; 艺术上也表现出刚健清新的气息,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宫诗体的影响,表现了清新高华的风格。当然,王勃的某些诗也还残存有宫体诗的痕迹。王勃今存文90余篇,赋、序、表、碑、颂均有,且多为骈体。《滕王阁序》为其骈文杰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千古传诵之名句。王勃诗文在 “四杰” 中成就最高, 被称为 “四杰之冠”。有《王子安集》传世。 ☚ 刘勰与《文心雕龙) 骆宾王 ☛ 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代著名的学者,叔祖父王绩是隋末唐初的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王勃自幼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童年已显示出非凡的敏悟天才和深厚的学力基础。14岁时,王勃游览于吴越之地,在南昌滕王阁,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17岁时,王勃应试及第,授朝散郎,后被沛王李贤召为王府修撰。在沛王府,王勃很受重视,但因作《檄英王鸡文》,触怒高宗,被逐出沛王府,此时他20岁。其后前往四川 一带漫游两年左右。23岁时,王勃回到长安,次年补虢州参军,又因事获罪,遇赦而免。26岁时,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次年在经广州渡海时,不慎落水而亡。 ☚ 王昌龄 王维 ☛ 王勃650—676初唐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年少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其父受累贬交趾令,他南下探父渡海落水,受惊而死。为“初唐四杰”之首,诗文均负盛名。诗虽未能脱尽六朝华艳余风,但已自觉突破,发为清新质朴之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送别诗较有名,文以《滕王阁序》最为人称道。原有集三十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勃 王勃650—676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通之孙。少有才名,曾应幽素举,拜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王府修撰。诸王斗鸡时,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作虢州参军时,因擅杀官奴,犯死罪。遇赦后,渡海省亲,溺水受惊而死。工文词,为“初唐四杰”之一。论诗不满上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诗风。“思革其弊”,锐意革新。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明朗。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尤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亦长于骈文,代表作《滕王阁序》在唐代就已家喻户晓,其中佳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以写景新巧,为世所称。他还著有《周易发挥》、《次论语》等学术著作。明人张燮辑有《王子安集》16卷。 ☚ 魏徵 杨炯 ☛ 王子安集/王子安集佚文/王子安集注 ☚ 张说之集 王子安集 ☛ 王勃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祖王通为隋末著名学者。家学深远,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对策高第。历官朝散郎、虢州参军。王勃诗文,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誉称“初唐四杰”。他在文学上主张实用,力图改变当时文坛上“争构纤微,竟为雕刻”的诗风,并创作了许多“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改变风气起了很大的作用。其诗风格比较清新。王勃的文章为“四杰之冠”(《四库全书总目》)。所作多为骈文,但不乏佳作。尤其是《滕王阁序》,在唐代即已脍炙人口,传为天才佳作。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代所激赏。因此崔融称赞:“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旧唐书·文苑传》)所著文集,较早的三种本子均已不传。现有清人蒋清翊著《王子安集笺注》。 ☚ 李峤 杨炯 ☛ 为文檄鸡/滕王阁序 ☚ 北京三杰 为文檄鸡 ☛ 王勃wáng bó (650~676)《本草纲目》禽部第47卷鹜(2)。人名。唐代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年十四,授朝散郎,沛王李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旋补虢州参军。后赴交趾探父,渡海溺水惊亡。著有《王子安集》。 王勃 王勃649~676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少有才名,14岁时,上书自陈,被授为朝散郎。历任沛王府修撰、虢州参军,恃才傲物,以罪革职。其父受累,贬为交趾令。勃渡海省亲时,溺水受惊而死。原有集30卷,已散佚。后人辑有《王子安集》20卷。他在初唐诗坛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王杨卢骆”。其诗以五律和绝句见功力,其中一些登山临水、赠别怀乡之作尤为出色。如五绝《山中》写乡思,有景有情,余味无穷。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意境悠远,感情笃厚,格调高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一联尤为后人传诵。骈文《滕王阁序》辞采绚烂,气势奔放,颇负盛名。王勃诗较少六朝余习,为五言律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骆宾王 宋之问 ☛ 王勃650~676初唐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664年)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因替沛王李贤写游戏文字《斗鸡檄》,触怒高宗,遂遭斥逐。后往海南探父,溺水,惊悸而死,年27岁。少时即显露才华,天资颖悟,6岁能文,9岁读颜师古《汉书注》,撰《指瑕》10卷,纠其讹误。14岁写《滕王阁序》。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其文论思想上承曹丕、中继王通、下启陈子昂。他的诗数量不多,文是他创作里主要部分,也最能表现他的精神面貌。诗的风格清新,意境开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广为世人传颂。王勃原有集,已散佚。其友杨炯辑有《王子安集》。明人张燮辑有《王子安集注》12卷。 王勃650~676Wang Bo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Works: The Flaws of the Annotations of History of the Han Dynasty,Text of Calling to Arms to the Loyal Gamecocks,In the Mountain,etc. 王勃650—676唐朝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 (今山西河津)人。年十四应举及第,授朝散郎。时李贤为沛王,引为王府修撰。后因撰《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斥遂,补虢州参军。后犯死罪遇赦,其父受牵连,贬交趾,渡渤海省亲,坠水而卒,年二十八。后人誉为 “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650—676唐著名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六岁能文。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恃才傲物,坐事除名。后往交趾探父,渡南海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称“初唐四杰”。其诗偏与写个人生活,虽未尽脱齐梁绮丽风习,但意境较高,初步突破了宫体诗束缚。长于抒情,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为后世所传诵。绝句亦有佳作。又擅长駢文, 《滕王阁序》尤著名。著有《王子安集》。 王勃650—676唐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山西河津县)人。隋名儒王通之孙。年十四即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戏作檄英王鸡文,被高宗贬逐。补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勃少时即才华出众,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号为“初唐四杰”,他的诗文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名作有《滕王阁序》,气势雄放。诗以“高华”著称。虽未全脱六朝华艳之风,但已以格调清新,质朴见长。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王勃(唐·貞觀二十三年——上元二年 650~676) 絳州龍門 (今山西河津)人。字子安。高宗時任朝散郎,曾為沛王府修撰,以為沛王作“檄鷄文”,為高宗所聞,貶至劍南。上元二年赴交趾省父,溺死南海,年僅二十八。勃善詩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稱“初唐四杰”。妙工書法。原有真迹《王勃集》數十卷,後多散佚,僅存殘卷而已。其詩部份輯入日本版《王勃詩序》。著有《王子安集》十六卷。《舊唐書》、《新唐書》 皆有傅。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