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仙鹤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仙鹤草 中药名。 出《伪药条辨》。别名:龙牙草,瓜香草,黄龙尾,脱力草,地仙草。 为蔷薇科植物龙芽草Agrimonia pilosa Ledeb.var.japonica(Miq.)Nakai的全草。 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根状茎褐色,横走,短圆柱状,有时分枝,著生细长的须根,秋季地上部分枯萎时,自短小的当年根状茎先端生一冬芽,白色,圆锥形,向上弯曲。茎直立,绿色,老时带紫色,上部分枝,有开展的长、短两种毛。 叶互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7~21片,大小相间排列,顶生小叶片较大,椭圆状卵形或倒卵形,先端尖,基部楔形,两侧边缘各有尖锯齿7~13个(常9~11个),两面均绿色,有长柔毛,下面密布细小的金黄色腺点,上面腺点较少。夏季茎顶抽细长的总状花序,上生许多黄色小花。 苞片2,萼筒倒圆锥形;花瓣5,长方倒卵形,先端微凹;雄蕊10个或更多;心皮2个,贴合,上部露出2枚花柱。 瘦果小,藏于外面有槽和顶端有一圈钩刺的萼筒内。 生于山野、草坡、路旁。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野生品于夏秋采收,栽培品于开花前枝叶茂盛时,割取全草,切段晒干。干燥的的全草茎基部木质化,淡棕褐色至紫红色,径4~6毫米,光滑无毛,茎节明显,上疏下密,有时有残存托叶;上部茎绿褐色,或淡黄棕色,被白色柔毛,叶灰绿色,皱缩卷曲。偶见花枝或果枝。气微,味微苦涩。 以梗紫红色、枝嫩、叶完整者为佳。主产浙江、江苏、湖北。 此外,安徽、福建、广东、河北、山东、湖南等地亦产。味苦辛,性温,入肺、肝、脾经。 功能止血,健胃。治妇人月经或前或后,赤白带下,崩漏,赤白血痢,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劳伤脱力,面寒腹痛,风痰腰痛,痈肿,瘰疬,跌打,创面出血。内服:煎汤9~15克(鲜者15~30克);捣汁或入散剂。外用:捣敷。 ❶ 治鼻血及大便下血:仙鹤草、蒲黄、茅草根、大蓟。煎服(《四川中药志》)。 点水酒服。 ❻ 治疟疾,每日发作,胸腹饱胀:仙鹤草9克,研成细末,于发疟前用烧酒吞服,连用3剂(上2方出《贵州民间方药集》)。 ❽ 治吐血:仙鹤草、鹿衔草、麦瓶草。熬水服(《四川中药志》)。 ⑾治痈疽结毒:鲜龙芽草120克,地瓜酒150克。冲开水,炖,饭后服。 初起者服3~4剂能化解,若已成脓,连服十余剂,能消炎止痛(《闽东本草》)。⑿治蛇咬伤:鲜龙芽草叶,洗净,捣烂贴伤处(《福建民间草药》)。 现代临床用于: ❸ 止血:仙鹤草及由其茎、叶所提取的仙鹤草素,其止血作用已为临床所证实,并早已制成各种剂型广泛应用于各种出血病症。近年又将仙鹤草制成止血粉,用于外伤出血、内脏手术时出血或渗血(包括颅内、胸腹部手术)。 日1次,7次为1疗程。 同时配合补液以纠正脱水,用阿托品以抢救休克及止痉。 ❼ 预防流感伤寒型的钩端螺旋体病有一定作用,用仙鹤草15~30克煎服,日1剂,连服5~7天。 全草含仙鹤草素、仙鹤草内酯、鞣质、甾醇、有机酸、酚性成分、皂甙等。 根含鞣质8.9%,茎含鞣质6.5%,叶含鞣质16.4%。茎、叶还含木犀草素-7-β-葡萄糖甙和芹菜素-7-β-葡萄糖甙。 全草尚含维生素C、K,挥发油。药理作用: 但亦有报道认为,浸剂既不能使血管收缩,也不能促进血液凝固。 其消炎作用在于仙鹤草中含有能生成缩合型鞣酐的鞣质的收敛作用之故。 仙鹤草嫩叶煎剂局部应用,对阴道滴虫病亦有良好效果。 仙鹤草内酯能降低离体兔肠的收缩幅度及张力,并使肠运动停止于松弛状态,也能抑制在体小鼠肠的蠕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