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仙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仙茅 【概况】: 异名 独茅(《开宝本草》),独脚仙茅(广东、广西),千年棕、独脚仙茅(江西、湖南),地棕(湖南、广东、四川),小棕苞、假虫草(云南)。 基源 为石蒜科仙茅属植物仙茅的干燥根状茎。仙茅属全世界10余种,分布于热带地区,中国约7种。仙茅、大叶仙茅为药用植物。 原植物 仙茅Curculigo orchioides Gaertn.,又名仙茅参、山棕皮、尖刀草(云南)。 历史 仙茅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海药本草》谓仙茅“其叶似茅,久服轻身,故名。”《开宝本草》云:“又名独茅,婆罗门参。”《图经本草》谓:“仙茅生西域……,今大庚岭、蜀川、江湖两浙诸州亦有之,叶青如茅而软,腹略宽,而有纵纹,又似初生棕榈,秧高尺许,至冬尽枯,春初乃生,3月有花如栀子,花黄色,不结实,其根独茎而直,大如小指,下有短细肉根相附,外皮稍粗,褐色,内肉黄白色,二月八月采根曝干。”以上描述与本种相符。 本品为少常用中药。药材主产四川。此外广西、云南、贵州、广东各地亦产。 行销中国各地。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0~40cm,根状茎向下直生,圆柱形,长可达30cm,粗约1cm,肉质,外皮褐色;须根常丛生,两端细,中间粗,长可达6cm,肉质,具环状横纹。地上茎不明显。叶基生,3~6枚,披针形,长10~30cm,宽0.1~2.5cm,顶端渐尖;基部下延成柄,柄基部扩大成鞘状;叶脉明显,两面疏生长柔毛,后渐光滑。 花葶极短,隐藏于叶鞘内;苞片披针形,膜质,具缘毛;花黄色;直径约1cm,下部花筒线形,长约2.5cm,上部6裂,裂片披针形.被长柔毛;雄蕊6枚,子房下位,花柱细长,柱头棒状,浆果长矩圆形,稍肉质,长约1.2cm,顶端宿存有细长的花被筒。呈喙状。种子稍呈球形,亮黑色,有喙,表面有波状沟纹。花果期4~9月。 (图见《中药志》.第2册.318页.图242)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600m以下的林中、草地或荒坡上。 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生药】:栽培 适于温暖环境,能稍耐荫蔽和干旱,宜在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种。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在3~4月播种,按行距24~30cm开沟,深4cm,将种子拌入草木灰或细土后播下,播后覆薄土,每亩用种子量2~2.5kg,幼苗出土后结合松土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培育2年后即可移栽,亦可将根茎折成2cm长的短节繁殖,培育1~2年后移栽。移栽可在秋末或早春进行,按行株距各23~27cm穴栽,深10cm左右每穴栽苗2~3株,栽后覆土压紧。 生长中注意中耕除草,追肥2次。 采集 2~4月发芽前或7~9月苗枯萎时挖取根茎,洗净,除去须根和根头,晒干。 或蒸后晒干。 鉴别 性状 根茎圆柱形,略弯曲,长3~10cm直径3~8mm表面棕褐色或黑褐色,粗糙,有纵沟及横皱纹与细孔状的粗根痕。质硬脆,易折断,断面平坦,略呈角质状,淡褐色或棕褐色,近中心处色较深,并有一深色环。气微苦辛。以条粗、表面黑褐色者为佳。 显微 根茎(直径0.8cm)的横切面:木栓层为4~7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广,有少数根迹维管束;内皮层明显。中柱维管束散列,中柱鞘处排列较密;维管束周木型或外韧型。 基本组织中散有粘液细胞,类圆形,直径84~168μm,内含草酸钙针晶束,长约84μm,薄壁细胞内充满淀粉粒。(图见《中药志》.第2册.第2版.图243) 理化 取样品粉末5g,加乙醚10ml,室温浸泡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小体积,点于硅胶G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甲酸(6∶3∶1)为展开剂,展距12cm置荧光灯(365nm)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166) 加工炮制 常用炮制方法有切制和酒制。 ❶ 切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稍润,切段,干燥。 ❷ 酒制 取净仙茅,喷淋黄酒拌匀,稍闷后,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放凉。每仙茅100kg,用黄酒10kg。 此外,尚有米制、泔制等。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化学】:含酚甙类成分有:5,7-二甲氧双氢杨梅素3-O-α-L吡喃木糖基-4-O-β-D-吡喃葡萄糖甙(5,7-Dimethoxydihydromyricetin-3-O-α-L-xylopyranoy-4-O-β-D-glucopyranoside)、5-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苯甲酰、2′,6′二甲氧基-苯甲酸酯、仙茅甙(Curculigoside)、苔黑酚葡萄糖甙(Orcinol glucoside)、2,4-二氯-3-甲基-5-甲氧基苯酚-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甙,即仙茅素A(Curculigine A)(1)、地衣酚-3-β-D-吡喃木糖(1→6)-吡喃葡萄糖(Corchioside A)(2)[1-5]。 其它成分有:丝兰皂甙(Yuccagenin)和石蒜碱(Lycorine)二种生物碱,3-甲氧基-5-乙酰基-31-三十三烷烯、21-羟基四十烷-20-酮、4-甲基十七烷酸、4-乙酰基-3-甲氧基-5-甲基三十烷、4-羟基三十烷-25-酮、8-羟基三十烷-29-酮、N-乙酰基-N-羟基甲酸甲酯、3-乙酰基-5-甲酯基-2H-3,4,5,6-四氢-1,2,3-5,6,-氧杂连四氮苯、N,N,N′,N′-四甲基琥珀酰胺、三十一醇、β-谷甾醇、豆甾醇、环木菠罗烷醇、蔗糖。此外,还含鞣质4%、树脂、甘露糖、葡萄糖[6~13]。 参考文献 [1]CA 1976;85∶43707h [2]CA 1984;100∶56826z [3]中草药 1986;17(6)∶8 [4]中草药 1987;18(5)∶2 [5]CA 1989;111∶130757y [6] CA 1978;89∶160126m [7]CA 1982;97∶141652d [8]CA 1985;102∶42854m [9]CA 1983;99∶50270c [10]CA 1985;102∶42834e [11]CA 1989;110∶132190m [1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64 [13]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75 。【药理】:❶ 耐缺氧、耐高温 仙茅醇浸剂ig或ip可显著延长小鼠在缺氧或高温环境中的存活时间,说明仙茅有耐缺氧、耐高温等适应原样作用[1]。 ❷ 镇静、抗惊厥 仙茅醇浸剂[1]和石蒜碱[2]可显著延长戊巴化妥钠的催眠时间。仙茅醇浸液可显著延长印防己毒素所致小鼠惊厥的潜伏期[1]。 ❸ 抗炎 仙茅醇浸剂可显著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度[1]。 仙茅醇浸剂虽不能提高正常小鼠T淋巴细胞百分率,但对环磷酰胺所致免疫功能受抑制小鼠的T淋巴细胞降低有明显的升高作用[1]。仙茅水提液可促进抗体生成并延长其功效[2]。 ❺ 雄激素样作用 切除睾丸的雄性大鼠给仙茅醇浸剂ig,连续21d,可使大鼠精囊腺重量显著增加[1]。仙茅煎剂给大鼠ig,5d可使垂体前叶重量、卵巢重量、子宫重量都明显增加。 卵巢HCG/LH受体特异性结合力增加,血浆LH无变化[2]。 仙茅丙酮提取物对艾氏腹水癌实体型有抑制作用[5]。 毒性 仙茅毒性很低,醇浸剂给小鼠1次ig 150g生药/kg,7d内未见死亡[1]。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药杂志 1989;14(10)∶42 [2] 抗衰老中药学.中医古籍出版,1989∶119 [3] Planta Med 1983;47(1)∶52 [4]药学通报 1960;8∶(2)59 [5]药学杂志(日) 1964;84∶373 。【药性】:性味 辛,温。 有小毒。 ❶ 《海药本草》:“甘,微温,有小毒。” 归经 入肾、肝经。 ❶ 《滇南本草》:“入肾、肝二经。” 功效 温肾阳,壮筋骨。 主治 阳痿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脚冷痹,痈疽,瘰疬。 ❶ 《海药本草》:“主风,补暖腰脚,清安五脏,强筋骨,消食。宣而复补,主丈夫七伤,明耳目,益筋力,填骨髓,益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7.5~15g;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凡阴虚火旺者忌服。 ❶ 《雷公炮炙论》:“易犯铁,斑人须鬓。” 配伍应用 ❶ 配淫羊藿、菟丝子,治阳痿,精冷,小便频数,遗尿。 ❷ 配杜仲、桑寄生,治腰膝冷痛,四肢无力。 ❺ 配女贞子、枸杞子,治头昏耳鸣。 方选和验方 ❶ 仙茅丸(《圣济总录》)壮筋骨,益精神,明目:仙茅1000g(糯米泔浸5日,去赤水,夏月浸3日,铜刀刮锉,阴干,取500g),苍术1000g(米泔浸5日,刮皮,焙干,取1000g),枸杞子1000g,车前子360g,白茯苓(去皮)、茴香(炒)、柏子仁(去壳)各240g,生地黄(焙)、熟地黄(焙)各120g。为末,酒煮糊丸,如梧子大。 每服50丸,食前温酒下,日2服。 6味等份,煎成浓缩液。口服2次,每次15~30g。 ” ” 单方应用 ❶ 江西《草药手册》:“治滑精、白浊:仙茅15g,莲心6g。水煎服。” ” 食疗 ❶ 仙茅炖肉(《华夏药膳保健顾问》)治肾虚阳痿,耳鸣:仙茅、金樱子各15g。 洗净捣碎布包,与肉同炖1~2小时,吃肉喝汤。 【医药家论述】: ❶ 李时珍《纲目》:“仙茅,性热。补三焦、命门之药也。惟阳弱精寒,禀赋素怯者宜之。 若体壮相火炽盛者,服之反能动火。”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