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王世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王世贞1526—1590明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年二十二,举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得罪严嵩。又其父王忬亦因严嵩构陷致死。严嵩败,王忬昭雪,他亦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攀龙卒,独立文坛二十年,名重海内。倡言复古,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当时产生了不良影响。晚年放弃复古主张,诗风渐趋平淡自然。于戏曲亦有成就。所撰戏曲理论《艺苑卮言》,论述南北曲的长短及其产生原因,时有创见。传奇剧本《鸣凤记》一说是他所作,一说为其门生作,经他补充而成。有《弇州山人四部稿》。 王世贞❶(1526—1590) 明太仓人。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天弢居士等。王忬长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郎中,出为山东青州兵备副使,以诉父冤免官。隆庆元年(1567 年)迁浙江右参政,自左参政历任山西按察使、湖广按察使。万历元年(1573 年)迁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寺卿,二年以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四年任大理寺卿,因忤张居正被罢职。十二年再起为应天府尹,改南京刑部右侍郎,病归。十五年起任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七年擢南京刑部尚书。卒赠太子少保。祀吴郡名贤。与唐顺之为莫逆之交,与范钦、项元汴等有藏书互抄之约。藏书三万余卷,博学嗜古,精鉴别。书工篆隶,博学有文名,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才望最高,与李攀龙等并称后七子。学问宏富,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与《续稿》,以及《凤洲笔记》《艺苑卮言》《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等。 共1首 (曲)明· 月昏昏,罢转霓裳队。 漏沈沈,忽呀铜龙闭。 冷清清,暗滴梨花泪。 懒丕丕,绣出鸳鸯翅。 流苏七宝围,破玉千金赐。 猛追寻,认做了前生事。 共1首 (词)明· 燕诉馀愁,蝉鸣新怨,千唆万弄斜阳。 斗大书斋,无端夏日偏长。 碧纱单挨流光。 觑残榴、褪尽红妆。 孤松犹瘦,清阴正稀,难据胡床。 常时河朔,避暑传觞,醉乡天远,归路仓皇。 隐囊纱帽,故人别号清凉。 但过何妨。 对弹棋、散帙焚香。 逞疏狂,高歌羽声,片片飞霜。 共1首 (词)明· 醉飞琼,恼乱瑶池清宴。 吉玲琤、凤钗敲碎,荡成满地飘霰。 送天桃、武陵几树,伴梨花、杜曲千片。 妒我春衫,妆他寒食,乍惊蜂蝶又猜莺燕。 五陵畔、杂和烟雨,宝马踏青转。 樊楼上、银筝细炙,红垆重暖。 怯寒色、条桑小妇,幕䍦轻护娇面。 展纤弯、一双莲瓣,屐齿香泥粉痕浅。 冷落流光,萋迷馀景,东风无计玉山软。 天公老、被伊瞒过,红日几时见。 空担阁、无主野芳,满目愁怨。 共1首 (词)明· 风僝雨僽。 渐柳眠无力,花如中酒。 睡怯象牙寒悄,幽梦几回浑不就。 燕搊华弦,莺调清管,细谱新词杜鹃噣。 行路方难,归期无据,愁与闷相守。 芳醪点出天公手。 解翻寒作暖,撺辰成酉。 枕畔华胥暂拖逗。 青眼朦胧,一任长门,送来银漏。 未举尊前,乍停杯后,半刻也堪白首。 共1首 (词)明· 是谁嫌我酒间过。 唆得病来磨。 无耐业缘尚在,清尊又倚清歌。 高阳旧侣,频频相劝,不饮如何。 屈指乾坤佳事,垆头领取偏多。 共1首 (词)明· 序:懋贤兄于予为先姑子同奔急难俄尔告归黯然问别 东风一骑。 几日发长安,欲留无计。 猛见柔黄,嫩绿压冰成水。 青山处处青螺小,隐孤村、夕阳鸦背。 那时离别,除非醉后,不教愁死。 记岁暮停桡淮沚。 急难甥舅,穷途兄弟。 雨妒霜骄,了却半生滋味。 临岐不尽心头事,怯乡愁、难更提起。 渭城人酒,点点滴滴,渭阳人泪。 共1首 (词)明· 剩水分江,柳堤梅垞,属玉联拳鸣唤。 浸玉濆珠,钓童浣女,芙蕖并头凌乱。 看皓月金波散。 俱涵一轮满。 水晶馆。 问东君、酒卮无恙,长日里、兰舫绣帆相绾。 掩映翠琉璃,似佳人、一对纤眼。 碧漱红酣,瀼东西、止隔花岸。 待年年岁岁,倒着接䍦还健。 共1首 (词)明· 细雨轻烟装小暝。 重衾不耐春寒横。 袅尽博山孤篆影。 閒自省。 天涯有个人同病。 十二巫峰围昼永。 黄莺可唤梨花醒。 两点芳波揩不定。 临晚镜。 真珠簌簌胭脂冷。 共1首 (词)明· 穿芽径字青,压水冰文绿。 山城初雪罢、添妆束。 谁家猎骑,揉碎千崖玉。 貂裘斜半揭。 马尾捎生,问人何处堪宿。 青帘高写,美酒新丰熟。 春色偏占早、花如簇。 珠帘十二,处处调丝竹。 夜阑金缕曲。 唱道明朝,扶头依旧醽醁。 共1首 (词)明· 记得秋娘,家住皋桥西弄,疏柳藏鸦。 翠袖初翻金缕,钩月晕红牙。 启朱唇、含风桂子,唤残醉、微雨梨花。 最堪誇。 玉纤亲自,浓点新茶。 嗟呀。 颠风妒雨,落英千片,断送年华。 海角山尖,不应飘向那人家。 惹新愁、高楼燕子,赚人泪、芳草天涯。 况浔阳,偶然江上,一曲琵琶。 共1首 (词)明· 频馀翡翠簪,渐缓鸳鸯带。 十二铸愁垆,百炼芳年改。 人是此生人,债是前生债。 精卫一丸泥,空去填东海。 共1首 (词)明· 青草茸茸正芳柔。 倩雨酿春愁。 问愁几许,刚来一寸,眼底眉头。 少年无限人间事,抛掷向东流。 而今只办,三杯软饱,涂抹穷愁。 共1首 (词)明· 翠垆烟,红烛雨。 雨底铜壶,滴到难挨处。 欲作新诗心自语。 身入中年,怕作关情句。 酒如油,花似雾。 谈笑风流,一霎抛人去。 病与穷愁相伴住。 笺恳天公,残日休如许。 共1首 (词)明· 未转头时是梦,此心安处为家。 一枰敲作冷生涯。 管甚三冬九夏。 脚底东西自在,人情厚薄由它。 杯盘随分有些些。 且向花前醉也。 共1首 (词)明· 风渐陡。排比饯花春酒。 憔悴一枝红欲皱。问花花恋否。 寂寞乍长清昼。无计与他拖逗。 犹胜销魂人去后。折来还在手。 共1首 (词)明· 画桡初见柳边来。 相逢青眼开。 六么檀句软金杯。 飞花小令催。 从别后,思难排。 柴门依旧苔。 起挼红豆独徘徊。 新词凭梦裁。 共1首 (词)明· 冰盘荐巧,珠帘堆莹,半捲生绡光致。 嫦娥妒眼便西沈,又早倩、羲和催辔。 多情瑞鹊,填桥度我,何不晓来回避。 但教三万六千年,也不弱、人间百岁。 共2首 (词)明· 风江秋,风叶愁。 孤云阁远屿,一雁落汀洲。 贪看十五焦山月,帆到金陵不肯收。 (词)明· 兰为楫,桂为桨。 春波既摇裔,春日仍骀荡。 归到横塘市欲收,平林一抹苍烟上。 共2首 (词)明· 落英堆砌无人管,几点蔫红。 偷入帘栊。 要与多情诉晚风。 鸳鸯被冷惊春睡,羞把菱铜。 蹙损眉峰。 不为风狂也似侬。 (词)明· 洞庭枫落胭脂冷,虿尾香钩。 舴艋轻舟。 一任霜风自在浮。 绿蓑衣底寒云腻,蒲底槎头。 缸面新篘。 纵有秋声不起愁。 共2首 (词)明· 杨花乱起。摇荡春光千万里。 无限长条。牵惹行人东陌桥。 杨花落尽。也有暮鸦来借问。 且管生前。身后浮萍最可怜。 (词)明· 杨花无语。昨夜月明今夜雨。 斜拂征鞍。不问行人便折看。 杨花且住。山鸟不啼春已暮。 试上章台。唯有东风依旧来。 共2首 (词)明· 朝来风面太嶙峋。 逢着怕他嗔。 篆烟磨冷,束书挨破,无计放吾颦。 故园兵火何时断,归梦碧山贫。 病骨难低,酒肠新窄,羞见意中人。 (词)明· 万群哀雁破苍茫。 无语立斜阳。 远山几点,高城干堞,纵是向昏黄。 欲将杯酒和情斗,情至酒先降。 剽掠腰围,拨扶心泪,酿作鬓毛霜。 共2首 (词)明· 愁似中酒。 难禁厮守。 织雨黏云,困花酣柳,猛见双雀金翘。 暗魂消。 那人偏自沾情绪。 丢不去。 只傍眉峰住。 倩他梦里,相会无那娇莺。 两三声。 (词)明· 无柰春去。 弄晴弄雨。 酽绿漓红,嫩寒柔暑,篱外谁展新蹊。 乳鸠啼。 五陵油碧斜阳外。 轮声脆。 几点平芜碎。 独馀病骨,依旧掩却帘栊。 怕东风。 共2首 (曲)明· 问先生酒后如何。 潦倒模糊,偃蹇婆娑。 枕底烟霞,杖头日月,门外风波。 尽皇都、眼眶瞧破。 仗青天、信脚胡过。 好也由他。 歹也由他。 便做公卿,当甚么么。 (曲)明· 问先生不饮何如。 一点篝灯,数卷残书。 冷却扁舟,闷他五柳,淡杀三闾。 太行路、都来胸腹。 帝京尘、满上头颅。 睡也忧虞。 醒也忧虞。 不得酕醄,怎便糊涂。 共2首 (词)明· 三月又三日,上巳复清明。 问君几许,高兴儿女队中行。 数点洗尘芳雨,一脉养花天气,信马出郊坰。 年少五陵子,金弹惹流莺。 过油璧,低粉面,按银筝。 管弦丝竹,何限应自胜兰亭。 共酌几杯春醑,也插一枝杨柳,归袖任纵横。 听取九门钥,隐隐下西清。 (词)明· 序:记丁未清明为上巳予与同人出游西郭杯酒落魄颇谐幽兴遂成水调歌头一阕今为庚申十又四年矣复遇上巳前一日清明偶与张郎及一二兄弟信步旧游虽风景不殊而憔悴非昔幽忧慸结徒增悽怆因复按前调遂成一词并书遗张及一二兄弟庶有和者消予磊块哉 迟日捲残雪,蒲柳弄新晴。 满城儿稚,欢笑为我报清明。 花破青楼冶女,草媚上阑游骑,金粉出辎軿。 几处上坟返,香泪湿盈盈。 对新景,追往事,叹飘零。 十年回首,一梦今日负平生。 依旧禁烟时月,也解来朝脩禊,憔悴不胜情。 满眼夕阳色,都在汉宫城。 共2首 (秋怨) (曲)明· 纤玉上虾须。 起唤银钩挂秋树。 恨龙沙天远,雁足无书。 铜壶冷,泪滴清,铅金剪涩,脂蔫红絮。 浓霜断角辽阳道,知他梦里何如。 (春怨) (曲)明· 丝雨殢东风。 点透流苏问残梦。 道衾儿閒半,冷暖谁同。 红将亸,唤转簧,莺香欲散,收回么凤。 倩他新织双鱼带,争信我,玉减珠松。 共2首 (词)明· 檀槽细压,紫溜泠泠,滴碎珠千斛。 鹔鹴初赎。 谁揩醒、卓女远山黛绿。 朱樱小蹙。 风袅处、山香几曲。 捧屈卮、徐露春芽,一样纤纤玉。 何事锦围翠簇。 只枝头一点,买断金谷。 灵犀轻嘱。 微酣后、记取夜来题目。 双鬟趁逐。 扶俺向、碧纱厨宿。 誇醉乡、还傍温柔,此际平生足。 (词)明· 中泠乍汲,谷雨初收,宝鼎松声细。 柳腰娇倚。 薰笼畔、斗把碧旗碾试。 兰芽玉蕊。 勾引出、清风一缕。 颦翠蛾、斜捧金瓯,暗送春山意。 微袅露鬟云髻。 瑞龙涎犹自,沾恋纤指。 流莺新脆。 低低道、卯酒可醒还起。 双鬟小婢。 越显得、那人清丽。 临饮时、须索先尝,添取樱桃味。 共2首 (词)明· 酒债寻常有。 闭閒门、落花芳昼,独吟搔首。 可怪袁君相赠后,镇日唯寻绿友。 到骄惹、传杯之手。 从事督邮何足较,但醉乡、别业吾能受。 君不见,洗愁帚。 清狂阮籍天应厚。 醉醒时、漫开青眼,阿咸为寿。 犹有焦生风格旧,试问无功知否。 待徙倚、临风频嗅。 曲沼游鱼堪投馔,况隔帘、歌鸟来行酒。 洗盏罢,酹杨柳。 (词)明· 春意归风雨。 到如今、缓红舒翠,一番重起。 况更索居无一事,镇日琴书而已。 待醉也、如何得醉。 多谢白衣能远致,把葛巾、忙却科头倚。 胸磊块,故应洗。 琼膏慢入清尊细。 似当年、掌分茎露,雪消春水。 欲折筒荷充泛驾,凭借曲生为驭。 直引到、华胥路里。 遮莫归来问名姓,道清真、袁粲频为主。 天下事,任公耳。 共3首 (词)明· 刚是子规催去。 又被鹧鸪留住。 行不得哥哥,烟雨江南何处。 难据。 难据。 央个醉乡为主。 (词)明· 韦杜去天尺五。 日炙锦蔫红腐。 占尽洛阳春,不放东君做主。 何处。 何处。 归梦一蓑烟雨。 (词)明· 残月碧梧金井。 屈戍绣霜初冷。 徙倚不成眠,红泪一双珠迸。 孤影。 孤影。 长自伴人宵永。 共4首 (词)明· 多少神仙官府在,少无拘束仙官。 此翁仙福渐来完。 庭前饶玉树,海上有青鸾。 为问青鸾消息地,一韩曾使三韩。 安期持底与传言。 如瓜双火枣,捧日一金丹。 (词)明· 有客青州常从事,雨中相对留连。 吾兄折简赤须传。 鹅儿黄似酒,鲟鼻大如船。 故国风光俱入眼,眼中偏爱偏怜。 欲因弹铗问当年。 先生何所有,苜蓿满新盘。 (词)明· 迟日三眠浑似柳,起来徐步闲庭。 中年风物易关情。 不知因个甚,撩乱没支撑。 我笑残花花笑我,此时憔悴休争。 来年春到便分明。 五原无限绿,难染鬓千茎。 (词)明· 拨乳酴酥新绿泛,金花巧胜初裁。 东风殢雨印泥苔。 腊随残漏尽,春逐烧痕来。 昨岁贪杯今岁病,病时依旧贪杯。 欲填新令雪儿排。 小园梅未吐,先报一枝开。 共4首 (词)明· 窗外閒丝自在游。 隔山花鸟弄𨊵辀。 一庭芳草怨清幽。 权把束书钩午梦,起沽村酒泼春愁。 放教残日过墙头。 (词)明· 一夜春波酿作蓝。 晓桑柔叶绿鬖鬖。 鸦鬟十五太骄憨。 织就双鱼成比目,偷将百草斗宜男。 更无心绪喂春蚕。 (词)明· 柏叶金花自趁人。 青丝白玉未沾唇。 半床衾冷半残身。 几度黄杨犹厄闰,一年衰草再逢春。 东风为我太慇勤。 (词)明· 金博山头半吐烟。 玉凌波底未舒莲。 韶光悄悄恨绵绵。 柔似女蚕春再浴,困如人柳日三眠。 细笺心语衬胸前。 共4首 (词)明· 尖侧东风,迷离烟雨,只解排比黄昏。 一灯清映,炯炯泪珠痕。 薰尽铜垆香灺,相思被、熨帖难温。 那堪更,穿花玉漏,点点出长门。 无端千万种,新愁旧事,来往纷纷。 总成就、天涯一病身。 挨得邻鸡报也,权撇下、几件销魂。 还禁架,杨花燕子,迟日悄庭阍。 (词)明· 玉露初零,金飙微送,银浦垂静还波。 七襄人倦,纤手掷鱼梭。 记得年时此夜,双星聚、乐事还多。 生绡底,天鸡唱醒,低语别牛哥。 黄昏肠断处,无情乌鹊,忘却填河。 渐转低、瑶斗蹙损青蛾。 方悟朱明宰闰,排年月、恨杀羲和。 常记取,人间天上,要好便多磨。 (词)明· 一雨催凉,千崖吐秀,万壑争效潺湲。 暂停篮笋,携杖翠微间。 点点龙鳞玉甃,堪怜处、屐齿敲悭。 朱栏外,粘天万顷,七十二峰间。 呼尊誇更有,松飙凤吹,云岫鸦鬟。 又谁送、黄鹂巧唱绵蛮。 漫问何山最好,争应道、还有何山。 能移兴,新晴月色,飞步上孱颜。 (词)明· 碧屿遥攒,绿波新剪,淡月微晕梨花。 薄罗香袖,十指秀琼芽。 任不寒暄半语,背人处、犹自怜他。 那堪更,朱唇皓齿,锦字走龙蛇。 瞥然还暂去,司空见惯,老子难挨。 强将来、对盏眉语交加。 怕被旁人看杀,洛城里、难坐羊车。 临岐约,羃䍦过访,休许露些些。 共4首 (词)明· 冬尽。 玉涩鸦寒,落照看看准。 别馆闭猧儿,为待郎来稳。 晕月旋收霜仍紧。 怕去路、香踪还认。 百计悽皇为他稳。 屐齿铺妆粉。 (词)明· 秋半。 密约刚逢,天上菱花满。 掩面扇纨轻,可体衫罗缓。 丢抹腰红勾双腕。 笑指那、嫦娥无伴。 窃药欺郎行偏短。 守广寒空馆。 (词)明· 长夏。 懒约钗钿,腕素偏幽雅。 越苧水精凉,楚簟玻璃砑。 如醉如醒朦胧者。 忽小弹、花阴墙下。 怕是萧郎故相惹。 去问他真假。 (词)明· 春暮。 密打窗纱,阵阵梨花雨。 韐匣迸胭脂,绮袖调鹦鹉。 轻暖软寒相劖剁。 做不痒、不疼心绪。 倩得张郎画眉妩。 任子规凄楚。 共4首 (词)明· 断风依约愁砧乱。乱砧愁约依风断。 无语对灯孤。孤灯对语无。 冷香留去影。影去留香冷。 思后梦来期。期来梦后思。 (词)明· 长干陌上无相识。一尊偏领春山色。 黄鸟转青枝。衔花堕接䍦。 不须愁远道。醉即眠芳草。 何处酒家胡。文君正倚垆。 (词)明· 白杨长映孤山碧。碧山孤映长杨白。 春暮别伤人。人伤别暮春。 雁归迷塞远。远塞迷归雁。 楼倚独深愁。愁深独倚楼。 (词)明· 高楼百尺攀星汉。东秦十二誇雄观。 野旷觉天低。天回海树齐。 谁教狂李白。独起千秋色。 而我亦歌呼。乾坤一酒徒。 共7首 (词)明· 无个事,湘枕睡初酣。 青织晚潮萦似带,碧攒春树小于簪。 遮莫是江南。 (词)明· 春睡足,钗玉自欹斜。 立傍镜台还胍胍,枕痕纤甲印桃花。 来试雨前茶。 (词)明· 閒嘱病,慎莫忌多才。 夜雨松它温锦带,霜天负我软金杯。 怕汝又安排。 (词)明· 随意步,芒屦破苍苔。 半壁雨收残日去,满江风送晚潮来。 此景亦悠哉。 (词)明· 回首处,薄业太湖干。 半艇春洲芦笋绿,一楼风雨杏花寒。 此景放谁看。 (词)明· 歌起处,斜日半江红。 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耐藕丝风。 家在五湖东。 (词)明· 无限事,断送在长安。 只见前人前事好,后人谁道后人难。 青史不胜寒。 共1首 (词)明· 经雨斜阳,压云西岭,冉冉欲堕还浮。 渐谯楼三点,唤起千愁。 与醉平分此夜,猛地里、醉去难留。 纱窗上,微风撼醒,揩拭双眸。 悠悠。 殢人住也,千百处攒心,几处堪休。 似粘天衰草,贩浪残舟。 悔杀太平风景,等閒过、抛掷东流。 寻思遍,何年向人,觅换眉头。 共1首 (词)明· 薄行总难熬。 刚把黄昏醉玉箫。 妾似凤凰桥下月,空捞。 郎似初三十八潮。 猛见旧鲛绡。 几点飞红晕翠涛。 点起那筹和泪滴,心苗。 火片真情冷地消。 共1首 (词)明· 序:俞仲蔚有画眉养之二十年竟以老死仲蔚不忍敝帷埋之花下余为词吊之 廿年恩养,念暖幌雕笼,一时勾了。 低声软语,泣别殢情京兆。 无柰春山顿老。 况冷断、如簧雅调。 辞君岂为无鱼,叹汝难同凡鸟。 惊起,钩帘浅照。 见妩月初生,似他波俏。 飘黄摧粉,总博绿愁红躁。 谁破芸窗乍晓。 怎忘得、双弯纤妙。 知否御爱开元,鹦鹉墓傍新旐。 共2首 (词)明· 东陌头。 西陌头。 陌上香尘粘碧油。 见花花自羞。 南高峰,北高峰。 两处峰高愁杀侬。 行云无定踪。 (词)明· 风满陂。 雨满陂。 雨雨风风无尽时。 孤帆天外迟。 莺儿飞,燕儿飞。 燕燕莺莺双翅低。 愁他掠翠帏。 共1首 (词)明· 小篮舆踏道场山。 坐里青山,望里青山。 渐看红日欲衔山,湖上青山,湖底青山。 一弯斜抹是何山。 道是何山,又问何山。 姓何高士住何山,除却何山,更有何山。 王世贞/研铭/墨铭/纸铭/笔铭 ☚ 惩忿窒欲箴 王世贞 ☛ 王世贞 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等同为明“后七子”,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凤洲笔记》等多种著述。 ☚ 王世贞 研铭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明嘉靖进士,除刑部主事,历郎中,出为青州兵备副使。其父王忬为严嵩所害,下狱论死,遂弃官归。后擢用,官至刑部尚书。与李攀龙齐名,世称“王李”,同为“后七子”首领。攀龙殁后,独掌文章之柄二十年。早年力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迨乎晚年,渐有所悟,不满于一味摹拟,亦不甚菲薄宋诗。其才高于攀龙,诗也较多可诵之作。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对戏曲有研究,所撰《艺苑卮言》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颇有创见。相传传奇《鸣凤记》是他的作品,今存。一说《金瓶梅》亦出其手,尚无确据。 ☚ 汪道昆 李贽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别号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正直,不附权贵。杨继盛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写诉状;杨死又备棺殓尸。严嵩对此极为嫉恨。世贞与李攀龙、谢榛、宗臣等唱和,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史称“后七子”。李殁后,世贞独主文坛二十年。至晚年,文学思想有所改变,趋向平淡。对戏曲颇有研究,所著《艺苑巵言》对南北曲渊源及其优劣,时有独到的见解。有传奇《鸣凤记》。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零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觚不觚录》一卷等。《全明散曲》辑其小令《春怨》一首。《明史》有传。 ☚ 宁斋 王克笃 ☛ 王世贞 王世贞王世贞 (1526—1590) 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才识渊博,好为诗文,弱冠登朝,与李攀龙齐名,世称 “王李”,同为 “后七子”领袖,共主文盟。及攀龙殁,独立坛坫者20余年,一时士大夫、山人、词客以至僧道,皆奔走门下。以厌于当时台阁体的萎靡文风,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影响所及,成为一时风尚。晚年文学主张稍变,作品风格亦渐趋平淡,主张不复如前之偏激。著作甚丰,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艺苑卮言》等。 ☚ 聚法师将往天台,止其徒玉公庵中,余为留信宿 夜听印师礼诵走笔偶成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右都御王忬之子。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为官清廉正直,不附权贵。因杨继盛冤狱案,触忤严嵩,吏部两拟提学,均为嵩所阻,出为山东副使,其父王忬亦被严嵩构陷下狱处死。《明史》卷二八七本传称“世贞始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探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王、李为“后七子”首领,从“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之名目,可知当日影响之大。其文学主张具见所著《艺苑卮言》。现传词九十馀首。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称:“太仓王世贞元美《望江南》亦胜馀子。‘歌起处,斜日半江红。柔绿篙添梅子雨,淡黄衫子藕丝风。家在五湖东。’犹有唐二主风韵。”沈雄《古今词话·词话》云:“王世贞自称弇州山人。于帖括盛行之日,而独以诗古文鸣世。词家亦皆不痛不痒篇什,而能以生动见长。以故汪道崑、李攀龙辈俱逊之。”清王奕清《历代词话》卷一○引《尧山堂外纪》云:“汪伯玉曰:诗如孙武、韩信用兵,宫嫔、市人,无不可阵。词则沾沾自喜,亦出人一头地。”王世贞著作甚丰,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续稿二○七卷,《弇山堂别集》一百卷,《四库总目提要》均已著录。另有《嘉靖以来首辅传》八卷,《觚不觚录》一卷,《读书后》八卷。还编有《画苑》十卷,《王氏书苑》十卷。其《弇州山人词》有《惜阴堂汇刻明词》本。 ☚ 赵时春 胡汝嘉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家世显贵,幼承家学,读书过目不忘。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入王宗沐、李先芳、吴维岳等人所主诗社,又与李攀龙、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等人唱和,后谢榛入京,七人常聚会论诗,相互唱和,被称为“后七子”。屡迁为员外郎、郎中,因得罪权奸严嵩,转为青州兵备副使。其父王忬以滦河失事及严嵩构陷,被处死刑。此事对世贞打击颇大,决心寄情山水,终老林下。穆宗隆庆元年(1567),世贞兄弟伏阙讼父冤,复忬官,世贞复出为河南按察司副使,整饬大名等处兵备,历浙江右参政,迁山西按察使。丁母忧归。服除,补湖广,旋改为广西右布政使,入为太仆卿,因不附权相张居正,令回籍听用。在乡栖迟于弇山园(即小祗园)中,与僧、道谈禅论道,读书著述。居正去世后,世贞起用为应天府尹,旋擢为南京刑部右侍郎,皆未到任。神宗万历十五年(1587),被任命为南京兵部右侍郎。万历十七年,擢为南京刑部尚书。卒于乡。世贞博学,数十年来,诗文著作始终不辍,初与李攀龙主持文坛,攀龙没后,独持文柄二十年,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竞相奔走其门下。在其影响与培植下,形成了“前五子”、“后五子”、“广五子”、“续五子”、“末五子”以及“四十子”等,可见其在文坛上的地位。世贞早期文学观点与李攀龙大体相同,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中年以后,其观点有所变化,领悟到“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宋诗选序》)。由于世贞身处当时政治斗争激流中,所以忠奸斗争、国事艰虞皆在其诗中有所反映,如:《乐府变》十章即事名篇,评议朝政,表现出强烈的爱憎;《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吏行》缕述了严嵩父子起家、显赫、衰败、垮台过程,历数了其父子误国罪行,揭露了封建时代当权者的腐朽、官僚政治的黑暗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江陵使》、《钧州变》、《楚愍王》等皆反映了明代诸侯王称霸一方及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其他如《太保歌》、《尚书乐》、《咏史》一百首等亦皆有丰满的社会内容。其晚年在南京写的二十首七绝,则透过南京表面的繁华,揭露了现实的弊端。其诗风格多样,早年注重格调,多气象恢宏之作;晚年倾向才思性灵,渐趋平淡。其古体乐府畅快淋漓,七绝恬淡自然,皆有可传之作。一生著作极富,有《宛委馀篇》、《世说新语补》、《艳异篇》、《凤洲笔记》、《王氏笔记》、《短长语》、《史乘考误》、《觚不觚录》、《剑侠传》、《权幸录》、《朝野异闻》、《王氏画苑》、《弇山堂别集》、《弇州史料》、《艺苑巵言》等。这些连同诗文皆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四部续稿》。清钱大昕为撰《年谱》,王瑞图为撰《年谱合编》。《明史》卷二八七、《列朝诗集小传》丁集上有传。 ☚ 杨巍 高岱 ☛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洲山人、诗亭遗老、天弢居士、志信道人、五湖长、贞元五湖长。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与李攀龙并称“王李”,与李梦阳、何景明合称“海内三才”。嘉靖八年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出为山东副使。因忤严嵩免官,严氏败后复起用,官至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首领。著有《弇洲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零七卷,《凤洲笔记》、《全唐诗说》等。一说传奇剧本《鸣凤记》为其所作。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续稿》二○七卷,《读书后》八卷。其文学思想主要见于《艺苑卮言》。 ☚ 谢榛 胡应麟 ☛ 王世贞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诗人。字元美,号凤洲,别署弁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省)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能抑豪富,惩墨吏,捐俸救灾,咨访贤才,不附权贵。曾积极支持夏言、杨继盛等反严嵩斗争。在京师与李攀龙、宗臣、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称七子。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李去世后,独主文坛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一时海内文士,多奔走门下。主张“文必西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其诗初期多模拟之作,晚年论诗主张有所改变,悟到了“代不能废人,人不能废篇,篇不能废句”,而有取于宋、元之诗,诗作亦趋于平淡自然。有《弁州山人四部稿》、《续稿》、《续稿附》。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因忤奸相严嵩,嵩杀世贞父王忬,并免世贞官,严氏败,世贞复被起用,累官至刑部尚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七四卷,《续稿》二○七卷,《读书后》八卷。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明代著名文学家、辞赋理论家。《明史》有传。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太仓县)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授刑部主事。时严嵩专权,杨继盛因弹劾严嵩下狱,王世贞竭力营救;杨被杀后,又哭于东市,料理后事。严嵩深恨之。王世贞与父、弟皆遭陷害。严嵩借故罢其官,杀其父王忬。严嵩败后复出。万历间(1573—1619)张居正柄权,王世贞被劾罢职。张居正死后,擢南京刑部尚书,后移疾归家而卒。王世贞与李攀龙齐名,同为“后七子”领袖,才高名显,意气盖世。倡导文学复古,早年诗文藻饰太甚,晚年转慕苏东坡,为文反复条畅,颇近苏轼文风。王世贞存赋16篇,骚辞17篇,大抵针对现实有感而发。其中《玄岳太和山赋》、《沉慅》两篇大赋,或讽刺,或志恨,模仿楚骚、汉赋体制,辞采铺叠,多用难字奥句,辞繁意寡;诸多咏物之作,虽比物兴感,但赋意平平。唯感时讽世,抒情言志之赋较为出色,如《老妇赋》、《登钓台赋》、《愁赋》等,文辞简炼条畅,谐谑泼辣,警透沈郁,意象鲜明,颇有苏轼文赋之韵味。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 ☚ 王夫之 王再咸 ☛ 王世贞明代文学家。 王世贞 122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江苏太仓人。家世显贵,祖、父均为进士、高官。少年登第,由刑部主事累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赠太子少保。中年因父亲被严嵩害死等变故,数次还乡家居。诗文兼长,精于史事,著作颇丰,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人续稿》、《弇山堂别集》、《弇州山人读书后》、《觚不觚录》、《朝野异闻》等多种。另撰有戏曲理论著作《艺苑卮言》。传说《鸣风记》传奇也出于其手。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领袖,李死后又独主文坛二十年,“声华意气,笼盖海内”,对明代文学有很大影响。 ☚ 归有光 李贽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Wang Shizhen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丁未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 ☚ 李攀龙 宗臣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戏剧家。字元美,号凤州,弇州山人。大仓(今属江苏省)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初任刑部主事,与李攀龙等相唱和,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史称 “后七子”,官至刑部尚书,著有传奇戏曲《鸣凤记》。在中国文学史上,戏曲及时地表现当时重大的政治事件,自《鸣凤记》始。该剧主要是描写当时震动朝野的严嵩集团与反严嵩集团的政治斗争。作者揭露了严嵩父子专权纳贿、祸国殃民,手下的狐群狗党趋炎附势、凶残横暴。作者还着意描写了杨继盛等人不畏权奸、不惧牺牲的精神。该剧在艺术上突破了以生旦悲欢离合贯串全剧的惯套。但剧作将矛盾的解决寄托给嘉靖皇帝,表现了一定的局限。 ☚ 汪道昆 李日华 ☛ 王世贞1526—1590明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诗文与李攀龙齐名,世称“王李”,同为“后七子”领袖。文主西汉,诗主盛唐,攀龙殁后独主文坛20余年,门客甚众,影响颇大。晚年不薄唐宋,诗文较前清真近情。又撰传奇《鸣凤记》,曲论《艺苑卮言》,颇有名。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和《续稿》二百零七卷等。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州,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自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初任刑部主事,后改任员外郎、郎中,最后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正直,不附权贵。当时杨继盛因弹劾严嵩入狱,他时进汤药,又代杨妻写中疏,杨被害死后,他备棺装殓,严嵩对此十分嫉恨。吏部两次拟提举,皆不用。他与李攀龙、宗臣、谢榛、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合称“后七子”。他与李攀龙同为文坛盟主。李死后,又独操文柄20年,声望极高。在表现其文学观的《艺苑卮言》里,虽未脱离前七子影响,但不像李攀龙那样偏激,而主张学习盛唐以前的作品,强调创作者的才思与作品格调密切联系起来,看到了才思生格调、格调因人而异的必然性。其诗富于才情,前期作品重视辞采,也未脱离模拟痕迹。后期诗风有变,也有抒发自己理想抱负,感伤政治时事,暗藏讽刺之作,受到世人称道。他对戏曲也有研究,他认为戏曲成功与否首先在于是否“动人”。他学识渊博,著书甚多。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续稿附》11卷,《读书后》8卷,《弇山堂别集》100卷,《嘉靖以来首辅传》8卷,《觚不觚录》1卷,还编摹《画苑》10卷,《王氏书苑》10卷。 ☚ 李攀龙 宗臣 ☛ 弇州山人四部稿 ☚ 宗子相集 弇州山人四部稿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州,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他与李攀龙同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王世贞在文学上也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与人所不同的是:他一方面主张“师匠宜高”,一方面又主张“捃拾宜博”。所谓“师匠宜高”,是说不读“唐以后文”,不学唐以后之作;所谓“捃拾宜博”,是要把先秦两汉文章以至韩柳诸家之文,选其佳篇,熟读涵咏。他认为只有这样,创作才能“由工入微,不犯痕迹”达到“气从意畅,神与境合”的地步。他还提出创作以格调为中心,强调作者的才思与作品的格调有密切关系。他在《艺苑卮言》中说:“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就是说由个人的才情产生一定的艺术构思,有了一定的艺术构思就显示出一定的音调,有了一定的音调就确定了一定的体格。这里强调的是离开了才思,就无所谓格调。他在艺术表现上比较重视辞采,认为“物相杂故曰文,文须五色错综,乃成华采;须经纬就绪,乃成条理”。他强调的是华采与法式,推崇的是一种华妙而精深的境界,并以此作为评论前人和当世作品的标准。 ☚ 李攀龙 李贽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幼有才华。嘉靖二十六年(1547)中进士。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著述颇多,主要著作有《弇州山人四部稿》、《弇州山堂别集》及传奇《鸣凤记》等。其散文创作亦甚夥,志传铭记等多为应酬趋时之作,倒是其小品散文,文笔清新隽永,并语涉诙谐。王世贞是明季文坛大家,为继承并鼓吹“前七子”复古理论的“后七子”的首领。其文学主张主要见于其重要理论著作《艺苑卮言》中,虽仍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又强调格调,持论不似李攀龙那样偏激。晚年甚至推崇归有光的散文“不事雕饰而自有风味”说明他也觉察到复古的流弊。 ☚ 宗臣 李贽 ☛ 独操文柄 ☚ 推崇唐顺之 独操文柄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弁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出为山东副使,因忤权相严嵩,罢官。严氏败,复出,累官至刑部尚书。有《弇州山人四部稿》、《续稿》、《弇山堂别集》及传奇《鸣凤记》(或云为他人所作)等。才学富赡,与李攀龙并为“后七子”领袖。力倡文学复古,坚持“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之说,间亦重视文学艺术特征,如论诗强调“才思”,要求“神与境会”等。早作尚模拟,多割剥古人字句以为己作。晚年渐悟模拟之非,风格稍趋自然平淡。诗以古体乐府较精,散文长于山水记游,代表作有《袁江流钤山岗》、《海游记》等。《鸣凤记》写严嵩父子专权误国事,题材重大,形式上突破了生旦离合的俗套。惜人物过繁,结构较散。 ☚ 梁辰鱼 李贽 ☛ 王世贞 王世贞1526—1590清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字元美,号凤洲,别号凤洲山人。江苏太仓人。嘉庆八年(1529年)进士,除南京刑部主事,后迁山东青州兵备副使。时严嵩父子专权,杨继盛弹劾严嵩十大罪而被陷入狱。世贞虽竭力营救,继盛仍被杀,乃为继盛料理后世,因而忤严嵩,嵩借故杀世贞父,并免世贞官。后严氏败,世贞复被起用,累官至刑部尚书。才学富赡,尤好诗文。与济南人李攀龙同为文学界“后七子”领袖,倡导文学复古运动,反对唐顺之等人的反复古理论。攀龙殁,独操柄文坛20年,门生满盈,影响颇巨。谓文必西汉,诗必盛唐,所作多摹拟造仿,而学者甚众,造成不良影响。晚年渐对专事模仿的文风不满,文学主张稍有改变,诗文较前清真近情,诗风亦渐趋平淡自然。诗以乐府古体为精,散文记游之类,亦所擅长,如《海游记》,即颇饶情趣。于戏曲尤有研究,所著《艺苑卮言》一书,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颇多创见。亦善作传奇,其《鸣凤记》(一说为他人所作)最为著名,揭露严嵩父子专权误国,迫害忠良,有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时代感,在明传奇中是较优秀的一部,并为传奇表现重大题材开了先河。惜事件过繁,结构松散,人物也欠鲜明。另著有《弇州山人四部稿》174卷,《续稿》207卷及《世说新语补》、《凤洲笔记》、《弇山堂别集》、《弇州稿选》、《全唐诗说》等多种著作。 ☚ 王千秋 王希岐 ☛ 王世贞1526—1590明著名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字元美,号凤洲、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右侍郎、刑部尚书。因其父王忬为严嵩所害,曾作长诗《袁江流钤山冈》,揭露严氏父子罪恶。早年与李攀龙、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称为“嘉靖七才子”,史称“后七子”,并为主将,倡导文学复古运动。晚年主张有所改变,对专事模仿渐表不满。对戏曲颇有研究,在所著《艺苑卮言》中,论述南北曲产生原因及其优劣,颇多创见。有《弇州山人四部稿》一百七十四卷、续稿二百零七卷及其它著作多种。 王世贞1526—1590明朝史学家。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太仓(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郎中。杨继盛因劾严嵩下狱死,他以棺殓之,嵩大恨。其父忬以滦河失事,为严嵩诬陷被杀。穆宗即位,他偕弟伏阙讼父冤,得昭雪复官。后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善诗,好古文,与李攀龙狎主文盟,攀龙殁,独操柄二十年,才最高,地望最显。声华意气笼盖海内。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参考图546)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