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栽培史history of corn cultivation玉米(Zea mays L.)原产南美洲,约于16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发展成为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玉米又名番麦、御麦、玉麦、包米、珍珠米、棒子等等,名目繁多。1476年以前写成的《滇南本草》已有记载,嘉靖三十四年(1555)《巩县志》中也有“玉麦”之名,但对玉米的详细描述却首见于甘肃《平凉府志》(1560):“番麦,一曰西天麦,苗叶如薥秫而肥短,末有穗如稻而非实,实如塔,如桐子大,生节间;花垂红绒在塔末,长五六寸。三月种,八月收。”此后,明代田艺衡《留青日扎》、李时珍《本草纲目》及16世纪中叶部分地区的方志中均有记载。 此外,在中国西南山区和高寒地带分布一种植株低矮、果穗很小的土产小玉米,这种小玉米包括糯粒型、爆粒型和有稃型三大类。它们的地方种名称有“巴地黄”、“雪玉米”、“七皮叶”、“四行糯”等等,其中还有多穗的类型。此外,还发现与玉米亲缘密切的类玉蜀黍和野生薏苡等。西南僻远山区的少数民族栽培食用玉米应该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成书的《滇南本草》已有关于“玉麦须”,即玉米雌蕊花丝可以入药的记载。所以,中国玉米的起源除了从国外引入以外,似乎还可能有自己的演化过程。中国原始玉米和中南美洲原始玉米二者的关系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 玉米的传播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美洲玉米传入中国的时间据已掌握的资料,不迟于16世纪中叶。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大致有三条: ❶西北路,经中亚细亚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❷西南路,由欧洲传入印度、缅甸再传入中国西南地区。 ❸东南沿海,经中国商人或葡萄牙人由海路传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 玉米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大致是先边疆后内地;先丘陵山地后平原。一般可分为三个时期: ❶明季仅河南、江苏、甘肃、云南、浙江、安徽、福建、山东、陕西、河北、贵州等11省的方志中有零星记载,在粮食生产中尚无地位,属引种时期。 ❷清初至乾隆期间,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山西、广东、辽宁、台湾、广西等9省区相继引进,全国绝大多数省份已有栽培,尤其在四川、贵州、云南、湖南、湖北、陕西、安徽、浙江、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种植规模较大,北方各地也逐步推广,属发展时期。 ❸嘉庆以后至民国期间玉米已传遍全国,在北方平川地区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低产作物,南方不宜种植水稻的山丘地带也广泛种植,在部分地区跃居粮食作物之首,成为当地人民的主粮。进入20世纪后在全国粮食作物中仅次于稻麦而跃居第三位,为普及时期。 栽培技术 玉米引进的初期,往往被视为消遣作物,多在田头屋角或菜园中“偶种一二,以娱孩稚”。后来发现玉米高产、耐饥,适应性强,适合山区人民的要求,所以首先在山区广泛种植,成为山民的主粮。最早介绍玉米栽培技术的农书《三农纪》即主张“植宜山土,三月点种,每科须三尺许,种二三粒,苗出六七寸,耨其草,去其苗弱者,留壮者一株”。 19世纪以后由于土地与人口的矛盾日益尖锐,玉米栽培逐步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的方向发展,耕作制度日趋复杂多样。《区田试种实验图说》就详细介绍了玉米与麦、谷子、绿豆等间套轮作,达到一年三熟的栽培技艺。《救荒简易书》则总结了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可以一年两熟的经验。并主张沙地包谷在立夏断风前五日种之,则苗不为风沙所打而能早熟。易遭水患的洼地宜种快包谷,争取伏前成熟可免雨季水涝之害。同时还介绍了腊月或正月、二月种快包谷,麦收后即可成熟以免虫害的经验。 关于玉米的选育种工作,《多稼集》主张要选择健壮果穗,去其首尾,采中部子粒做种。并认为玉米品种久种会引起退化,应及时更新换种,还指出从北方引种“性能耐寒,移栽稍暖之地更可茂盛”。通过各地农民的长期选育,先后育成熟期不同、颜色各异以及株高不足一米的矮秆种和多穗型的“九子包谷”等多种类型的农家品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还育成了著名的糯质玉米,亦称蜡质种,俗称糯玉米。国外学者公认糯玉米源于中国,素有“中国蜡质种”之称。 玉米的利用 玉米除作粮食和饲料外,还有多种用途。《本草纲目》说它可爆玉米花,《尔雅谷名考》说它初结粒时剖而烹之,可为佳肴,并美其名为“珍珠笋”。《植物名实图考》卷二说“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秆干以供炊,无弃物”。这已经是对玉米的综合利用了。此外,玉米的籽粒、穗轴和花丝均可入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