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玉簪记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玉簪记 玉簪记传奇剧本。明高濂作。写南宋书生潘必正与陈娇莲自幼订有婚约,曾互换玉簪及鸳鸯扇坠为凭。后兵荒马乱,娇莲与父母失散,入女贞观为道姑,改名妙常。必正在临安应试落第后,因其姑母潘法成即女贞观观主,乃来观中暂寓。一日妙常奏琴,必正以情挑之,二人相恋,私下定情。观主察觉此事,迫必正去京赴试,并亲自送他登舟启航。妙常闻讯,不顾教规约束,潜出雇小舟追上必正,互赠玉簪及鸳鸯扇坠为表记。后必正进士及第,与妙常成婚。作品歌颂了爱情与青春。人物心理刻画细致,曲词优美,且富有喜剧色彩。昆剧以及其他剧种的《琴挑》、《偷诗》、《秋江》等折子戏,均源出于此。 ☚ 属玉堂传奇 红梅记 ☛ 玉簪记 玉簪记全称《萱草堂玉簪记》。关汉卿作。《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著录。今无存本,本事不详。 ☚ 浇花旦 江梅怨 ☛ 玉簪记 玉簪记❶高濂作。全名《三会贞文庵玉簪记》,亦作《女贞观重会玉簪记》。今存多种明刊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明万历间继志斋刊本。万历元年刊本《词林一枝》收入此剧折子戏,据此,此剧当作于嘉靖、隆庆年间。此剧本事,最早见于《古今女史》,又有《张于湖宿女贞观记平话》和《张于湖传》,后又有《张于湖误宿女贞观》杂剧。全剧共三十四出。写南宋潘必正应试落第,寄居于姑母主持的金陵女贞观,与道姑陈妙常相爱。姑母发觉,逼必正去临安再次应试。妙常送别,互赠玉簪、鸳鸯扇坠为表记。后必正及第授官,终与妙常结为夫妇。吕天成《曲品》云:“词多清俊”。《剧说》引《隽区》云:“《玉簪》几于淫矣,而措词亦有可观。”祁彪佳《曲品》评曰:“惟着意填词,摘其字句,可以唾玉生香;而意不能贯词,便如徐文长所云‘锦糊灯笼,玉镶刀上’,讨一毫明快不得矣。”凌濛初《乔合衫襟记》,高宗元《增改玉簪记》,均据此剧改编。好事者甚至作《金簪记》传奇,以求与《玉簪》成为“双美”。明清戏曲选集,如《词林一枝》、《摘锦奇音》等十多种,都选有《玉簪》折子戏。明清小说、戏曲作品和笔记杂录,如《快雪堂日记》、《占花魁》、《梼杌闲评》、《红楼梦》等二十多种,都写了戏班、串客、卖艺人演唱《玉簪》,可见此剧流传之盛。封建卫道者们抨击此剧为“淫媟之戏”,禁学禁演。今昆剧尚能演《茶叙》、《琴挑》、《问病》、《偷诗》、《秋江》等出。京剧、川剧、滇剧、秦腔、湘剧、柳子戏、新昌高腔均有此剧目,评剧、锡剧名《陈妙常》,黄梅戏、湖北花鼓名《云楼会》,楚剧名《白云楼》,弹词名《白玉簪》。但黄梅戏《云楼会》,妙常作妙婵,《追舟》之后,又有所增饰,为《玉簪记》所无。川、京《秋江》一折很有名,屡在国外演出。 ☚ 斩祛记 节孝记 ☛ 玉簪记 玉簪记黄治作。有清道光间刊本。为《味蔗轩春灯新曲》之一。四折。写明武宗与宠妃刘氏事。毛奇龄《武宗外纪》有云:“初上之南征也,移刘美人居通州,约上先行而后迎美人以从。临行,美人脱一簪请上佩之,且令迎者执为信。”剧即取材于此。玉簪,一名玉搔头,与李渔《玉搔头》名异事同,与明高濂《玉簪记》名同事异。 ☚ 雁书记 红楼佳话 ☛ 玉簪记yù zān jì明代高濂编写的传奇(存《六十种曲》),写尼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爱情故事: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五四·1274) 玉簪记戏曲。明高濂撰。濂字深甫,号瑞南,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事迹未详。约万历年间在世。此剧取材话本小说《张于湖误宿女贞观》,写道姑陈妙常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教戒律,与书生潘必正结合故事。富于喜剧气氛,心理刻画细腻,曲词优美。今昆剧《茶叙》、《琴挑》、《偷诗》、《秋江》等折子戏,均出于此。有明万历间文林阁、继志斋、长春堂刻本,汲古阁原刻本,李卓吾评本等。《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据继志斋刻本影印。 《玉簪记》川剧传统剧目。高腔,大幕。剧本载于 《四川地方戏曲选》。宋代,书生潘必正寄居女贞观中读书,与青年道姑陈妙常发生恋情。不料此事终被观主——必正的姑母察觉,于是以上京赴试为由,逼侄立即离观动身。必正临行前向众道姑辞行,唯独不见妙常,恋恋不舍。但姑母再三催促,只得抱憾而去。妙常失去必正,万分焦急,不顾道观清规,赶至秋江追寻。后终与必正相会,互赠信物玉簪、鸳鸯坠以定百年之好。必正高中任官,与妙常结为夫妻。此剧 《逼侄赴科》、《秋江》常作单折演出,均属川剧著名折子戏。 玉簪记 076 玉簪记传奇剧本。明高濂作。题材取自《国色天香》、《燕居笔记》等书,以及元、明杂剧。写书生潘必正与陈娇莲自幼订婚,以玉簪和鸳鸯扇坠彼此为凭。金兀术南侵时,陈娇莲与母逃难,失散后入女贞观为道姑,法号妙常。府尹张于湖赴任途中入观挑逗妙常,为其所拒。潘必正落第后往金陵女贞观访问姑母,暂寓观中,与妙常经过茶叙、琴挑、偷诗等交往,产生爱情,私结姻好。观主发现后逼必正赴试,妙常雇小舟追上,哭诉别情,再赠玉簪等为记。后必正及第得官,路经金陵,迎娶妙常归去。此剧曲词优美,心理刻画细腻,喜剧色彩浓厚,具有反封建意义。 ☚ 幽闺记 绣襦记 ☛ 玉簪记 玉簪记传奇剧本。明高濂作。有多种明刊本。其中以《六十种曲》本较流行。写南宋书生潘必正与陈妙常冲破封建礼教和道教清规的约束、争取婚姻自由的精神,富于喜剧气氛,人物心理刻画细致,曲调优美。昆剧以及各种剧种的改编本《琴桃》、《偷诗》、《秋江》等均出于此。 ☚ 浣纱记 珍珠记 ☛ 《玉簪记》yu zan jiThe Jade Hairpin→高濂 (Gao Lia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