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玉娇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玉娇梨

玉娇梨

长篇小说。一名《双美奇缘》。清初张匀撰。四卷二十回。写太常卿白太玄有女红玉,以诗名。其舅父受托择婿,得秀才苏友白。时有张轨如、苏有德冒友白名求婚,经白公面试,俱败露。友白北上,路遇女扮男装的卢梦梨。卢慕其才,伪以己妹之终身相托。友白人京应试,高中。卢因父丧,往依舅父白太玄。后太玄与友白俱易姓名游山阴,二人相遇。太玄奇友白之才,以红玉、梦梨两人相许,于是一夫二妇成婚。红玉早年寄居舅父家,曾因表姐名无艳而取名无娇,小说因名《玉娇梨》。其大旨与《平山冷燕》同。为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之一。有集文堂刊本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 好逑传   鸳鸯配 ☛
玉娇梨

玉娇梨

卜不矜作。《康熙秀水县志》著录。今无传本。按《玉娇梨》小说,亦名《双美奇缘》、《三才子》,荑荻散人作,成书于明末,今存清初刊本,属于明之人情小说。写明正统年间,苏友白与白红玉、卢梦梨的婚姻故事。红玉早年寄居舅父家,因表姐名无艳,曾取名无娇。红玉、无娇、梦梨,故书名《玉娇梨》。或谓荑荻散人即浙江嘉兴人张匀。而卜不矜亦是嘉兴(秀水)人。

☚ 阳燧珠   杖头钱 ☛

《玉娇梨》

玉娇梨

清康熙刊本《玉娇梨》叙书影

清康熙刊本《玉娇梨》正文书影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玉娇梨小传》,又名《玉娇梨三才子小传》、《三才子玉娇梨》、《第三才子》、《双美奇缘》、《双美奇缘三才子》。四卷二十回。题“荑秋散人编次”。后来刊本亦题“荻岸散人”、“夷狄散人”,其真实姓名不详,或谓即天花藏主人。成书于清初。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初刊本,藏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清初写刻本,藏国家图书馆;清初本衙藏板本,藏大连图书馆;清康熙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清合刻《平山冷燕、玉娇梨》丛书本衙藏板本,藏国家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院;清玉经堂藏板本;清合德堂刊本;清经纶堂藏板本;清聚锦堂刊本;清聚盛堂刊本。198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199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古典社会人情小说》丛书”排印本衙藏板本,198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排印本,1985年台湾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说丛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清康熙刊本,1993年华夏出版社《明清言情小说大观》排印聚盛堂刊本。

明朝正统年间,有一太常正卿姓白名玄,字太玄,因王振弄权,挂冠而归,隐居锦石村。白玄有一女名红玉,年方十六,姿色非常,性情聪慧。时朝廷遭土木之难,正统北狩,景泰登极,王振伏辜,白玄又起复为太常正卿。

一日,白玄正与妻舅翰林吴珪、御史苏渊饮酒赏菊,御史杨廷诏来访。杨廷诏为人言语粗鄙,外好滥交,内多贪忌,故白玄等三人均不喜他。席间众人作赏菊诗,白玄酒醉,红玉代父作了一首,众人见红玉才思敏捷,大感惊异。杨廷诏欲得红玉为媳,央相士前去说亲。吴珪出面作东请杨廷诏父子赴宴,以试其子才能如何。谁知杨廷诏之子杨芳中看不中用,白玄不满意,一口回绝。杨廷诏恼羞成怒,将白玄举荐去漠北迎请上皇。白玄将红玉托付给吴珪,委其替红玉觅一佳婿,自己义无反顾,欣然北去出使。

吴珪告假回金陵家中,将红玉改名无娇,与自己女儿无艳同住。这无艳年十七,人物只是中中。一日,吴珪去灵谷寺看梅,见到新考案首的苏友白,人才俊秀,诗思清新,欲为无娇说亲,遂央媒婆去说。苏友白听了媒婆之言,次日悄悄溜到吴家后花园中窥探,却将无艳当成无娇,心下不十分满意,便回绝了亲事。吴珪爱苏友白有才,又托门生去说合。苏友白要娶个绝色佳人,嫌无娇无貌,又回绝了。吴珪发起怒来,写书与学院,革了苏友白的秀才前程。白玄出使漠北,不辱君命,荣归故乡,接了红玉回锦石村去了。

苏渊巡按湖广,回京复命,差人来接侄苏友白入京。苏友白收拾行李前去,路上闻得相士“赛神仙”课灵,遂往句容镇寻赛神仙起课问婚姻之事。晚间苏友白借宿观音寺,住持和尚静心向苏友白言及红玉才貌双全,白玄欲择一才子为婿。苏友白听了不胜痒痒,翻来覆去,难以入睡,遂出寺闲步。苏友白见王文卿和张轨如二人正在作诗,原来红玉作了一首《新柳》诗,言有人和得其韵,方可论及婚嫁。苏友白观红玉诗,果然与众不同,心中大喜,立即和诗二首,与王文卿、张轨如约定,次日同去走访。次日,王文卿、张轨如二人因见苏友白才貌双全,有碍张轨如求亲,施一掉包计,将苏友白诗题作自己名字,将己诗当作苏友白的。苏友白同张轨如到白府,将诗递进而回。白玄见张轨如诗字字玑珠,不觉大喜,派人请张轨如来家一会。白玄见张轨如人物庸俗,心下存疑,又令张轨如和《新柳》诗一首,正巧张轨如还记得苏友白另一首诗,遂提笔一蹴而就。白玄以为张轨如却有真才,十分满意,先聘其为西席,教义子读书,待考验清楚后再处。

一日,张轨如闻白玄要赏红梨花,要他制一套时曲,张轨如忙请苏友白前来,央他代做,苏友白挥笔而成。张轨如胸有成竹,将苏友白作的时曲呈上,白玄大加叹赏。苏友白一人在白府无聊,到花园中闲走。红玉见一少年书生俊俏风流,央丫环嫣素去打探。苏友白见了嫣素,道及对小姐倾慕之情,又将自己的原诗托嫣素递给红玉。红玉见诗与张轨如的一字不差,知张轨如系剽窃,惟还不放心,欲面试一场。一日,杨廷诏升任浙江巡抚,白玄留其饮酒,命张轨如作陪。苏友白觑空悄悄入后园,红玉出题要苏友白立即作《送鸿》、《迎燕》诗二首。苏友白不假思索,须臾而成。红玉看了诗,赞不绝口,命嫣素传语苏友白,令他央吴珪来提亲。苏友白惶惶不安,只得厚着脸皮回金陵去求吴珪。

行不多远,苏友白遇见一同学苏有德,苏有德告诉苏友白学院复了其前程,吴珪钦诏进京了。苏友白一时高兴,将自己与红玉私定终身之事和盘托出。苏有德赠苏友白二十两银子,怂恿苏友白入京寻吴珪而去。其实吴珪正在家养病,尚未入京。苏有德去拜见吴珪,称为苏友白求亲。吴珪欣然作书一封,托苏有德带给白玄。苏有德凭这封书,作进门之阶,径往锦石村拜谒白玄。白玄见吴珪作书荐“苏生”前来,不知有假。白玄邀苏有德前来闲话,以试其才,命张轨如作陪。苏有德、张轨如知对方均系假冒,互相讥讽。白玄要二人赋诗,二人推醉装病,备极丑态,半日不成一字。白玄疑其有弊,派人去查,查明张轨如递进的《新柳》诗乃苏友白所作,学中考案首、吴珪所荐的苏生乃苏友白,非苏有德。苏有德、张轨如二人见事泄,无颜在此,均辞别而去。

苏友白入京途经山东,遇强人劫去行李,盘缠俱无,只得暂回客栈。店中有一老者,见苏友白一表人物,邀请为其亲戚李中书做诗四首,许赠盘缠。苏友白无奈答应,一挥而就。李中书有事耽搁,盘缠尚未见赠,苏友白等候得无聊,信步走出后园,遇一美少年。少年自称姓卢名梦梨,年十六岁。苏友白、卢梦梨两人一见如故,相会恨晚。卢梦梨言有一妹才貌双全,愿嫁苏友白。苏友白又惊又喜,欣然接受。卢梦梨赠苏友白白银三十两,助其上京,苏友白径自上路。正行间,遇叔父苏渊任按院出巡,叔侄相会。苏友白拜苏渊为父,父子相称,将自己与红玉之事和盘托出,苏渊教苏友白待科举后再去求亲。苏友白纳了北监,进京准备科举。转眼秋试之期,苏友白高高中了第二名经魁。第二年春闱,苏友白中了进士,及至殿试,又是二甲第一,选了浙江杭州府推官。苏友白去拜谒吴珪,谈起前为红玉提亲之事,苏友白悔之不及。苏友白出京赴任,先取道山东去见卢梦梨,却人去楼空,只得赴任去了。

白玄为红玉事烦心,欲去杭州寻访才子,正巧白玄妹子携儿女前来。原来白玄妹子之女正是卢梦梨,前卢梦梨女扮男装与苏友白作媒,其实乃是自媒。白玄见卢梦梨亦才貌双全,令其与红玉为伴,朝夕相处,自己径往武林去了。卢梦梨、红玉两位小姐在家如影随形,无话不谈,后来卢梦梨说出与苏友白相会定亲之事,红玉听后亦高兴非常,答应以后共事一夫。白玄到武林后,改姓为皇甫,到处留心少年子弟,见尽是些沽名钓誉之辈,并无一人有真才实学。

杨廷诏正任浙江巡抚,见苏友白人物风流,欲招为婿,央府尊作伐,苏友白因已定红玉、卢梦梨二女,再三不允。适张轨如亦在杭州,杨廷诏央张轨如去说亲,张轨如诡言红玉病死,劝其与杨廷诏联姻,苏友白悲痛欲绝,不忍再聘他女。杨廷诏怀恨在心,故意寻衅奈何苏友白。苏友白知杨廷诏有意刁难,遂挂冠而去。苏友白行至一寺,见一相士称“赛神仙”,想起前事,遂去起一课。相士断言苏友白必同娶一南一北姊妹二人,又言他是个翰林官,嘱他去山阴禹穴定有奇遇。苏友白将信将疑,望山阴而去。白玄因武林无一可人,亦往山阴禹穴而来,遇见苏友白。苏友白自称为柳秀才,两人一见如故,无话不谈,朝夕间论文作诗,谈今吊古,盘桓半月有余,却不知柳秀才即苏友白,皇甫公即白玄也。白玄见苏友白神清骨秀,学博才高,欲将红玉与卢梦梨同嫁苏友白,与苏友白言及此意。苏友白想红玉已死,卢梦梨下落不明,只得应允美意。苏友白回到杭州,闻自己被复了翰林,张轨如来负荆请罪,承认前说红玉病死乃子虚乌有。苏友白惊喜交加,但想又新定了皇甫公亲事,有些不妥,遂以柳秀才之名写书一封辞婚,托张轨如捎去。

红玉、卢梦梨二女在家接得吴珪、苏渊二人书札,见俱为苏友白作伐,大喜,以为亲事必成。白玄回至家中,言已为红玉与卢梦梨相得一婿柳秀才,二女听了,面面相觑,甚是不快。过不多日,吴珪告假回家,来看望白玄,知白玄已许婚柳秀才,亦甚是遗憾。一日,张轨如来拜谒,为苏友白作伐,又拿出给皇甫公的书信托白玄转交。白玄阅信,见柳秀才欲辞婚,不胜惊讶。

卢梦梨写书信叫一老仆去寻苏友白,老仆却寻到苏有德居处,误将苏有德当作苏友白,将书信给了苏有德。苏有德闻苏友白升任翰林,持书前去请罪,告知卢梦梨寄信之事。苏友白得卢梦梨下落,忙向锦石村而去。苏友白先以柳秀才之名会见皇甫公,谈起辞婚一事,说出自己实乃苏友白,白玄也说明自己即是白玄,二人大喜。吴珪与二女闻得柳秀才即是苏友白,亦喜出望外。此时苏渊也辞官回到白府,为苏友白主持婚事。洞房花烛之夜,苏友白始知卢梦梨乃女身,夫妻三人恩爱异常。后红玉生二子,卢梦梨生一子,三子俱登科甲。


玉娇梨 - 通俗小说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玉娇梨

 此书署“荑秋散人编次”,作者真实姓名和生平不祥。有人认为此书与 《平山冷燕》 同为天花藏主人所作,有待进一步深考。全书二十回,为明末才子佳人小说。有清初刊本、清初写刻本、本衙藏板本、康熙间刊本、合刻丛书本等。
 
 书叙明朝正统年间,金陵人白玄,官至太常正卿,归隐风光秀美的锦石村。其独女白红玉,姿色非常,性情聪慧,针黹过人,知书能文,尤长于诗词。景泰登极,白玄复职,携女进京,欲择佳婿。一日白玄跟妻舅吴珪(官翰林)、同年苏渊 (官御史) 正在赏菊吟诗,御史杨廷诏来访,托苏渊说人情,弄得大家很不高兴,规定不许谈论朝政,违者罚酒。杨廷诏逼白玄做诗,白玄不肯做,被灌醉睡在床上。红玉怕闹出事来,暗中代父作《赏菊》诗,为大家所激赏。白玄说明底细,杨廷诏事后便请人为其子杨芳说媒。经过考察,白玄发现杨芳不学无术,未允婚事。
 杨廷诏怀恨在心,故意荐白玄去虏廷候问上皇。临行,白玄将红玉托附吴珪,为其择婿,并父女相称。白玄走后,杨廷诏仍欲逼迫苏渊等硬做煤人。恰好湖广巡按有缺,苏渊便讨了此差,急急赴任去了。吴珪为防不测,告了假,暗带红玉,回到金陵,改名无娇,与其女无艳嫡亲姊妹相称。
 后吴珪在灵谷寺赏梅,读到苏友白题在粉壁上的咏梅诗,大为赞赏,访得其人,又是灵秀少年,便托张媒婆去说亲。原来苏友白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后代,苏渊的侄子。苏友白怕被人愚弄,必欲亲见无娇方能允婚。便私下里到吴珪后花园来窥探,结果错把无艳当无娇,便坚决拒绝。吴珪再次挽人做媒,苏友白仍坚辞不允,触怒吴珪,便写信给宗师,将苏友白黜退除名。
 白玄出使回朝复命,授工部侍郎,告病假还乡,接红玉回锦石村。
 时苏渊巡按湖广回来,进京复命,船至江口,派人送信给侄子苏友白,要他赶到江口,一起进京。苏友白骑马赴江口去会叔父,途中碰到一个人拦路硬要他的珊瑚马鞭,说是他的妻子丢失了,“赛神师”帮他起课,凭这条马鞭就能找到他妻子。苏友白就把马鞭给了他,但要他去折一根杨柳枝条来代鞭。那人爬到破庙旁一棵柳树上去折柳条,竟然看到破庙中有三个男子正在企图强奸他妻子。他急忙撞开庙门,救出妻子,那三个男人翻墙逃走。他便将珊瑚鞭还给了苏友白。“赛神仙”起课竟如此灵验,引发了苏友白去寻找他以问婚事的念头。苏渊在江口等侄儿,左等右等,老是不来,又派人找了几天,毫无踪影,只得开船离去。
 苏友白错过宿头,借宿在观音寺,寺僧偶然说起此寺香火之主白侍郎之小姐才貌超人,使得苏友白十分羡慕。后在村中碰上张轨如、王文卿二人正在绞尽脑汗和白红玉招婿的《新柳诗》,苏便做了两首,并约定第二天同去见白小姐。谁知送诗给白府时,张轨如有意将他的蹩脚诗和苏友白的佳作调了包,但字迹太劣,引起白红玉的怀疑,要父亲当面考他。白玄再要他做一首《新柳诗》,张便把苏所作另一首《新柳诗》抄上,混过了一关。红玉丫环告诉小姐张轨如相貌极丑陋,白玄看到女儿对此婚事不太乐意,便先叫张来当西宾,以便进一步考核。张预先知道白玄要他做《红梨花曲》,又叫苏友白代笔。但红玉在后花园窥见苏长得非常风流俊美,责怪丫环骗她,终于弄清了真相。经过《送鸿》《迎燕》二诗的考核,白红玉与苏友白私订终身,为了防止张轨如的陷害,要苏暂离锦石村进京赶考,并托其母舅吴珪前来说媒。
 苏友白因前拒绝过吴珪将无娇许他的婚事,感到左右为难,准备去找“赛神仙”起课。途遇苏有德。苏有德告诉他吴珪良心发现,又跟苏友白的宗师去说,恢复了苏友白的青衿。苏友白大喜失态,泄露了他与红玉的秘密。苏有德一方面怂恿苏友白进京,一方面到金陵吴珪处假说为其弟友白做煤,骗得吴珪写给白玄的亲笔信,冒名顶替前去白府招亲。白玄设宴招待苏有德,叫张轨如作陪,两人互相讽刺,令白玄更加生疑,要二人当场做出“今夕何夕”之诗,一装腹痛,一假呕吐,备极丑态。后白玄审讯门子,并查学案,知两人都是冒充苏友白的,至此真相大白。
 苏友白进京住店,拾到一百二十两银子,等失主还了银再赶路,天黑遭到抢劫,失去马匹行李。后经人介绍,为一乡宦做贺按台诗四首,主人心喜,送与盘缠行李。苏友白又在游园时巧遇美少年卢梦梨,梦梨以妹之终身相托,愿作小星。原来她是白玄之外甥女,女扮男妆,亲自私托终身的。
 苏友白赶路进京,途遇其叔苏渊,因无子嗣,遂过继与他,改为父子相称。进京秋试,苏友白高中第二名经魁; 第二年春闱,又高中第十三名进士; 及至殿试,又中二甲第一,选为浙江杭州府推官。吴珪此时进京,苏友白前去拜见,方尽知前情。
 苏友白回河南祭祖,枉道山东,欲会卢梦梨,谁知卢全家已避仇远走,只得先去河南祭祖。原来卢梦梨挈家投奔舅父白玄而来,表姐妹相逢,诗才又相匹敌,甚为相得。二人谈起婚事,愿效娥皇、女英,同事一舜。
 苏友白河南祭祖后,到金陵来拜白玄,谁知他已去杭州西湖游览,于是苏友白也追往杭州去上任。原来他的上司巡抚就是杨廷诏,硬要将女儿许给苏友白,便托张轨如作煤。张为了巴结杨,便谎说白红玉已死,强为做媒。苏友白坚决不肯,杨廷诏处处刁难,苏便挂冠而去。
 苏友白在路上遇到“赛神仙”,起了两课,“赛神仙”说他婚姻、功名俱佳,并指示他游览方向。苏友白化名柳秀才,在禹穴与化名皇甫员外的白玄巧遇。白玄爱他才貌,亲口许下一女一甥的婚事。苏友白奉旨改授翰林,张轨如闻讯登门陪罪,苏托他带一封辞婚书给皇甫员外。白玄回家说起已将女、甥许给柳秀才,二女极为不快。此时恰好张轨如所带之书送到。苏有德又将错投之卢梦梨亲笔信交给苏友白。于是,前嫌尽释。最后终于弄清,皇甫员外便是白玄,柳秀才便是苏友白。苏友白同日与二美成亲,春风得意,真不减于登科云。
 此书作者的婚姻观念比较进步,强调以才、貌、情三者统一为择偶的条件,并企图以此来统帅和结撰作品。如第一回的开场诗写道:


 六经原本在人心,笑骂皆文仔细寻。
 天地戏场观莫矮,古今聚讼眼须深。
 诗存郑卫非无意,乱著春秋岂是淫。
 更有子云千载后,生生死死谢知音。


 作者抬出六经来比拟自己的写情之作,可见他对这类题材的重视; 作者认为人生天地间不过是在演戏,对于表现男女情爱之戏古今虽聚讼纷纭,我们却必须独具只眼;《诗经》中保存了那么多反映男女情爱的郑、卫两国民歌,决非编者 (相传为儒家圣人孔子) 无意为之; 古往今来的作者编著了那么多反映男女婚姻情爱的小说难道都能归之为淫乱?作者设想,他会象杨雄写作他的学术著作那样,千载之后会有无数的知音读者感谢他创作出这种天地间至情的作品来的。
 但是在作品的实际描写中,仍然只着重写才、貌,而情的描写极少。作品中有些地方,如白红玉第一次窥见苏友白后,白红玉拿到苏友白所作《送鸿》和《归燕》诗后,卢梦梨男妆初会苏友白后,以及红玉与梦梨这对表姐妹月下谈论自己终身大事时,本来都可通过心理描写充分表现这两位深闺小姐对于苏友白的爱恋之情。可是作者都仅仅写成两位才女对于这位才子诗才的倾倒。
 再从苏友白这方面来说,也是如此。尽管苏友白再三强调“即有才有色,而与我苏友白无一段脉脉相关之情,亦算不得我苏友白的佳人”,而实际上作者所着力描写和宣扬的仍然是美色和诗才而不是恋情。苏友白第一次坚决辞婚的原因即在于对方不美。当张媒婆来做媒时,他就疑心“只怕这小姐未必甚美”;后来他躲在后花园外偷看,错把吴珪之女无艳当成白红玉,便“情兴索然”,甚至宁可秀才不当也坚决不同意这门婚事。中国古代向来以能娶貌丑而有才德的女子为美德,无艳尚不是一个丑陋不堪、矫揉做作的贵族女子,她“意态端庄”,“面庞平正”,苏友白连这样的女子都看不上眼,真有点“好色甚于多情”了。再说苏友白跟卢梦梨的一见倾心,更在于双方貌美。苏友白看到卢梦梨 “生得唇红齿白,目秀眉清,就和娇女一般”时,“又惊又喜”; 卢梦梨看到苏友白的美貌时,竟自惭形秽,从而一见定情,便私托终身。这只能是“色香援引”,还不是 “儿女相怜” ( 《合刻天花藏才子书序》)。
 而作者对于男女主人公才貌的描写,则是竭尽全力的。不仅在篇幅上所占比重很大,而且在艺术上也颇有一些可取之处。
 首先,作者以白红玉和苏友白的诗才为核心,设计了一个曲折多变的、颇能引人入胜的婚姻故事。由于白红玉诗才出众,出手敏捷,代父所作《赏菊诗》“字字清新俊逸,饶有别致,似不食烟火者”,引发出杨廷诏硬要为子求婚的情节。求婚不成,便设谋陷害,让白玄远使虏廷,便引出白玄托女于吴珪,吴珪将她改名为无娇,并因苏友白题壁诗卓异而向苏友白说媒,苏看错了人,坚决辞婚,被革去秀才等情节。从而又引发出苏友白巧遇张轨如、王文卿,写作《新柳诗》,张又调诗去招亲,终于被识破,白红玉因苏友白诗才卓异,便与他私订终身等情节。谁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苏友白在进京途中碰上苏有德,苏有德冒名顶替,前去骗婚,又终于因做诗不成而露馅。后苏友白殿试高中,来寻白玄提亲,偏偏白玄又去杭州西湖游览。好不容易两人在禹穴终于相逢,并且“或是分题做诗,或是看花品水,二人情投意合,日夕不离”,白玄终因苏友白才高学博,人物风流,决定将一女一甥许配给他。但当时二人俱用化名,苏友白认白玄为皇甫员外,白玄认苏友白为柳秀才,这戏剧性场面亦颇具吸引力。最后方历尽曲折,真相大白,以大团圆收场。整个故事虽不免有以误会、巧合等纯粹偶然因素为接榫的人工痕迹,但在关键处都离不开对于诗才的强调,有无诗才成了人物命运的判决书,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使情节变得集中、紧凑、曲折、多变,有利于设置重重悬念,使小说产生引人入胜的魅力。
 其次,作者强调才貌是男女双方婚配的先决条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婚姻上的封建门第观念和父母包办的观念,尽管它还很不彻底,但比起纯粹以 “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盲目包办的婚姻来毕竟是跨出了一步。再说,作者所强调的才是写作诗词之才,这在视举业为头等要务、以能做八股文为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明清之际,颇有点“不务正业”的味道。(当然,作者也要主人公去中举、做官,那是很矛盾的,那是为了先要生存、吃饭,然后才谈得上婚配,当时的读书人也只有这条路好走。)这种诗才,比起经邦济世、富国利民的经世之学来当然要差得多。但比起死守章句的义理之学来毕竟要高出好多。这一类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往往是屡试不售的落魄文人,他们对科举能使人做官是羡慕的,而对科举扼杀人才和考试中的种种弊端则又是痛恨的。他们对枯燥乏味的义理之学毫不感兴趣,他们在诗词创作上倒确有一套。于是,他们便通过小说,一方面发泄胸中的郁闷,一方面表现诗词创作的才华。这可借用 《合刻天花藏才子书序》 中一段话来说明:
 
 予虽非其人,亦尝窃执雕虫之役矣。顾时命不伦,即间掷金声,时裁五色,而过者若罔闻罔见,淹忽老矣。欲人致其身而既不能,欲自短其气而又不忍,计无所之,不得已而借乌有先生以发泄其黄粱事业。有时色香援引,儿女相怜; 有时针芥关投,友朋爱敬; 有时影动龙蛇而大臣变色; 有时气冲牛斗而天子改容: 凡纸上之可喜可惊,皆胸中之欲歌欲哭。

 
 借小说来泄愤,借小说来写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对诗词创作才华的自许,对绝色而有诗才的佳人的向往,对功名富贵的企羡,便构成了这一批带有一定概念化和公式化倾向的才子佳人小说。因为这批小说的作者要想冲决封建礼教的束缚由于勇气不足方向不明而又依违两可,要想驾驭这种题材由于生活不足小说艺术素养缺乏 (主要指典型环境典型细节的描写)而又捉襟见肘。
 复次,正是由于以上原因,他们的艺术情趣比较高雅,对于充斥于明代中后期的赤裸裸地表现肉欲横流、追求感官刺激的淫书是嗤之以鼻的。他们用自己的作品取代了这批淫书,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即使象《金瓶梅》这样在艺术上取得很大成就、暴露封建社会黑暗腐败异常深刻的作品,也由于性描写的肆无忌惮,而使它失去了理想的美和理性的光辉,从而发出一阵阵霉烂气味,败坏了空气,腐蚀了青年人的灵魂。《玉娇梨》等小说的大量出现,逐渐扭转了这种歪风,把小说艺术引向正道,以后才出现了 《红楼梦》等伟大作品,在男女情爱描写方面跨出了划时代的大步。《玉娇梨》等才子佳人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这种过渡性的功绩,是不容抹煞的。
 最后,《玉娇梨》的文字工夫的确不错,作者不仅对诗词确实下过苦功,颇知其中甘苦,所谓“一字源流千古远,几行辛苦十年深”,所以书中正面人物的诗词都显得清新俊逸,颇有韵味; 而且叙述描写文字也活泼生动,较少迂腐板滞习气。
 例如白红玉的《新柳诗》:


 绿浅黄深二月时,傍檐临水一枝枝。
 迎风无力纤纤挂,待月多情细细垂。
 袅娜未堪持赠别,参差已是好相思。
 东皇若识侬青眼,不负春添几尺丝。

其形象的生动、情思的婉转、韵味的浓郁、对仗的工整、声韵的铿锵等,确实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非故作高雅者能望其项背的。
 又如苏友白的《红梨花曲》,全曲均用拟人手法,写得颇有韵致。首曲《步步娇》写道:
 
 素影从来宜清夜,爱友溶溶月。谁知春太奢,却将满树琼姿,染成红烨。休猜杏也与桃耶,斑斑疑是相思血。
 
 先以清夜和皓月为背景,来烘托红梨花的艳色;复用“春太奢”的拟人手法,来直接渲染红梨花的艳色;最后以桃杏为陪衬,将红梨花的艳色比拟成“相思血”。此曲采用绘画中几度渲染的手法,把红梨花的颜色写足了,也写活了,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确实显示了作者的诗才。
 至于描述文字,可举苏友白投宿观音寺之前的一段为例:
 
 到得树林中,果然是一个村落。虽止有一二百人家,却不住在一处,或三家或五家,或东或西,都四散分开。此时天已暗了,家家闭户,不好去敲门。幸得是十二三之夜,正微有月,天便不黑,因望着塔影来寻寺。又转了一个湾,忽一声钟响,苏友白道: “好了! 今夜不愁无宿处矣!”再行几步,便到寺门。苏友白忙下马来,叫小喜牵着,竟进寺来。 这寺虽不甚大, 却到齐整洁净, 山门旁种着两带杉树, 尽疏落有致。苏友白此时也无心观看……
 
 以清疏的笔调传神地写出山村环境之清幽,山寺钟声之悠扬,以及主人公急于投宿、无心观赏的心境。以一概百,此例足以说明作者文字工夫确实是不错的。
 《玉娇梨》是最早译成外文的才子佳人小说之一,德国杰出的美学大师黑格尔在他的《历史哲学》一书中,便是引用《玉娇梨》来说明中国官员具有“极高的诗才”的,这也足以证明《玉娇梨》作者诗歌和叙述文字所达到的较高水平。
玉娇梨

玉娇梨

清初世情小说。又名《双美奇缘》。凡二十回。署“荑秋散人(又作荑荻山人,荻岸散人)编次”。书成于明末,刊于清雍正年间。作品叙写青年才子苏友白与宦家小姐白红玉(曾改名“无娇”)、卢梦梨的爱情故事。书名由两个女主人公的名字组成,显然是受了《金瓶梅词话》的直接影响所致。

☚ 醒世姻缘传   平山冷燕 ☛

玉娇梨

即《玉娇梨小传》。

玉娇梨

四卷二十回。题“荑秋散人编次”,后刊本有题“荑狄散人”、“荻岸散人”者。据《玉娇梨》、《平山冷燕》版本源流、语言特点及《平山冷燕》的序,一般认为二书作者均为天花藏主人 (详见 《平山冷燕》)。该书又名《双美奇缘》,长篇小说,叙才子苏友白和佳人白红玉、卢梦梨的爱情故事。书叙明英宗正统年间,太常正卿白玄有女白红玉,容貌出众,才情过人。御史杨廷诏为其子求婚于白家,被拒绝,怀恨而以派白玄去北庭迎请英宗皇帝相要挟,白玄慨然北行,将女儿托于内弟吴珪家,红玉改名无娇。吴珪归家金陵,看中书生苏友白,想为红玉择婿。而苏友白暗中查访错把吴珪女儿无艳当成无娇(红玉),不肯允婚。白玄归来,为女择婿,苏友白慕白小姐诗名前来,却又有张轨如盗去其诗,另一个苏有德冒名顶替。苏友白错过白红玉后,又遇才女卢梦梨。卢梦梨乃是白玄的外甥女。历尽波折之后,苏友白同时娶白红玉和卢梦梨为妻。因白红玉曾改名无娇,加上卢梦梨,各取名字最后一字,定书名为《玉娇梨》。又因苏友白经无数曲折同时娶二位美妻,故又名《双美奇缘》。该书为典型的才子佳人小说,男女主人公都是兼有诗才美貌,经历几番波折,男主人公应试得官,婚姻也归于团圆美满,其格调并不足称高。不过在苏、白、卢三位主人公的爱情抉择上,曲折表现了轻功利门第、重个人才貌的反传统婚爱观念。尤其是两位女子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大胆追求个人爱情幸福,表现了封建时代女性的觉醒。另外,通过白玄的刚直与杨廷诏的对比,也暗示了当时的官场斗争,暴露了封建政治的黑暗。艺术上,该书情节曲折,几番误会、巧合,或坏人从中作梗,也显得玄虚。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在当时读者甚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该书早在十九世纪初就有法、英、德文译本,在国外有一定影响。有清初刊本,康熙间刊本,本衙藏板本。另有与《平山冷燕》合刻丛书本。1981年,春风文艺出版社《明末清初小说选刊》出版排印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