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石雕刻。係據清内府所藏宋代或宋人以前的《大禹治水圖》畫軸臨倣而成,故名。高二二四厘米,寬九六厘米,重達五千三百多公觔。底座爲六十厘米高嵌金絲褐色銅鑄座。玉料名貴,爲密勒塔山青白玉。通體立雕。“玉禹山”卓立如峰,重山疊嶂,流泉飛瀑,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山背面上端刻乾隆御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兩行大字。下端刻乾隆御製詩及其自注文,記述了玉料來源及製作動機。詩文下刻“八徵耄念之寳”方印。在山之前三面,以剔地起突雕琢法,巧妙地結合玉料原有形狀,靈活安排山水人物。山巖峭壁上聚集着無數治水民衆,再現了大禹及民衆改造山河之歷史畫面。山巔浮雲處還雕着一尊金神及所率領幾個雷公模樣之鬼怪。山正面鈐刻乾隆“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寳”方印。此器工程浩大,花費工日約十五萬個。若由一人單獨製成需四百餘年,須白銀一萬五千餘兩。是中國玉器寳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之玉器,亦是世界上最大玉雕之一。自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告成後,一直放於北京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樂壽堂内。是一件無與倫比之藝術珍品與無價之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