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玄学与反玄学思潮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玄学与反玄学思潮 玄学与反玄学思潮三国两晋时期两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思潮,它们之间的斗争构成了当时哲学斗争的主题。东汉末年,儒学愈来愈神学化,谶纬迷信盛行,同时又趋于烦琐,成为章句之学,无力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而当时门阀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权地位日益确立,需要新的精神武器,玄学于是应运而生。玄学的主要经典是《周易》、《老子》和《庄子》。他们力图通过对三玄的探索,阐发道家崇尚的自然和儒家崇尚的名教之间的关系,玄学是一种揉合儒道的新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玄学始于曹魏正始年间,魏末的代表人物是何宴、王弼,他们崇尚《老子》辅以《周易》,提倡贵“无”,主张以寂然不动的“无”为世界的精神性本体。他们提出以自然为本,名教出于自然,认为尊卑名分都是自然的必然结果,制定名教的圣人就是体自然而用。即“天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无名论》)宣传“以寡治众”,“君主无为”。曹魏中期,因司马氏名义上标榜名教,实际上却大肆杀伐翦除异己。一些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士大夫就寄情旨酒,标榜老庄,攻击司马氏所宣扬的名教,其代表人物是嵇康和阮籍。他们认为名教和自然是对立的,猛烈抨击名教和礼法,公开痛斥“六经为芜秽”,“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进而揭穿古代圣贤的虚伪和欺骗,“非汤武而薄周礼”。阮籍认为名教是一切罪恶的根源,认为“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阮步兵集》)他讽刺笑骂遵守礼法的君子如同裤裆里的虱子,“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裤裆。(《阮步兵集》)主张“毁弃礼法,“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达于“自然”必能“通于治化”。幻想无君无臣的“自然”社会。他们的思想被称为玄学的“异端”。魏晋之际的裴顾认为,贵无学说不符合事实,“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的,提出“济有者皆有也,虚无奚益于已有之君群生哉”。(《崇有论》)即宇宙的本体是“有”,而非虚无。强调必须重视礼法名教等统治权力的现实运用,才能“绥理群生”,“理既有之众”。认为“自然不离名教”,反对寄生思想和纵欲主义。西晋政权建立后,一些清谈名士屈从于司马氏,玄学完全变成了为西晋统治者及门阀利益服务的思想工具,达到了它的完成形态。向秀、郭象是这一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庄子注》的形式反对“贵无”和“崇有”学说,认为万物皆“块然自生”,“生物者无物而物自生耳”,提出了“万物独化于玄冥”的理论。他们主张“名教即自然”,君臣、上下之分乃是“天理自然”的体现,从而统一了名教和自然的矛盾,把玄学理论推向了顶峰。在玄学思潮流行的同时,反玄学思潮也随之产生。反玄学思潮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以嵇康、阮籍和裴顾为代表的玄学异端,另一方面是以杨泉和鲍敬吾为代表的从玄学阵营外部进攻的反对派。魏晋之际的杨泉著有《物理论》,阐述了无生于有的观点。他指出“所以立天地者,水也;成天地者,气也”,认为由“水”产生的“气”是自然界万物发生和运动的基础。他讽刺玄学是“夫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太平御览》引《物理论》)东晋时期鲍敬言的“无君论”是反玄学思想中最激烈的主张。他根本否认儒家“天生蒸民,而树之君”的说法,认为天地都是自然的存在,无所谓尊卑之分。君主是一切罪恶的根源,他的理想图景是无君主、无国家的自然社会。反玄学思潮推进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的发展。 ☚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的论战 梅叶对封建制度的批判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