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猶猶(犹)Yóu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四川之长寿,福建之浦城,浙江之椒江,江西之新余,山西之太原、临汾、忻州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姓氏考略》据汉 《宋恩题名碑》注其源: 猶yóu❶獸名,猴屬,也叫猶猢,似猴而足短。揚雄《蜀都賦》:“猨蠝玃猱,猶豰畢方。”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二) 通“有”。按:参看徐仁甫《广释词》卷一。 北周宗懔《春望》:“一枝猶桂馥,十步有兰香。”按:“猶”、“有”互文见义。唐 杜甫《新安吏》:“白水暮东流,青山猶哭声。”又《负薪行》:“十猶八九负薪妇,卖薪得钱应供给。”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六) 通“若”,如果。按:清 吴昌莹《经词衍释》卷一:“猶,若也。亦若词也。” 《左传》襄公十年:“猶有鬼神,於彼加之。”《礼记·内则》:“子弟猶归器,衣服裘衾车马,则必献其上,而後敢服用其次也。”汉 郑玄注:“猶,若也。”《韩诗外传》八:“孔子曰:‘猶以周公为天下赏,则以同族为众,而异族为寡也。’”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七) 1.通“欲”(说见清 王念孙《读书杂志》)。按: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猶,叚(假)借为‘欲’。” 《周礼·秋官·小行人》:“其悖逆暴乱作慝猶犯令者为一书。”(《大戴礼记·朝事》“猶”作“欲”。)《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匪棘其欲。”清 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十:“《礼记》作‘匪革其猶’,是(猶)又与‘欲’通。”《墨子·明鬼(下)》:“此二子者,讼三年而狱不断,齐君由(欲)谦(兼)杀之,恐不辜;猶谦(兼)释之,恐失有罪。”清 孙诒让间诂:“毕云:‘“由”与“猶”同,故两作。’王云:‘“由”、“猶”皆“欲”也。’‘谦’与‘兼’同。言欲兼杀之兼释之也。”(说见《读书杂志·墨子(三)》) 2.通“裕”。 《荀子·正论》:“而圣王之生民也,皆使富厚优猶知足,而不得以有馀过度。” 3.通“瘉”,病。 《诗经·小雅·斯干》:“无相猶矣。”汉 郑玄笺:“猶,当作‘瘉’。瘉,病也。”清 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十据此谓“猶”与“瘉”通又《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猶。”郑笺同。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三) 通“悠”。猶然,即“悠然”,舒迟、从容不迫貌。 《庄子·逍遥游》:“宋荣子猶然笑之。”《荀子·哀公》:“故猶然如将可及者,君子也。”唐 杨倞注:“猶然,舒迟之貌,所谓瞻之在前,忽然在後。《家语》作‘油然’。王肃曰:‘不进貌也。’”清王先谦集解引清郝懿行曰:“猶然即油然,《家语》作‘油’是也。”《礼记·檀弓(上)》:“丧事虽遽不陵节,吉事虽止不怠,君子盖猶而。”注:“舒疾之中。”疏:“君子之人,於丧事之内得疾之中,於吉事之内得舒之中。”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四) 通“摇”,摇动。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猶,叚(假)借为‘摇’。” 《礼记·檀弓(下)》:“人喜则斯陶,陶斯咏,咏斯猶,猶斯舞。”汉郑玄笺:“‘猶’当为‘摇’,声之误也。秦人‘猶’、‘摇’声相近。摇谓身动摇也。”按:汉 许慎《说文解字》引作“摇”,云:“动也。”清 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十据此谓“猶”与“摇”通。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八) 通“诱”,诱导。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猶,叚(假)借为‘诱’。” 《庄子·人间世》:“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高亨新笺:“亨按:此十一字为一句。猶者诱也。化猶,即‘化诱’也。”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一) 1.通“猷”,计谋;规划;道,法则。 《诗经·小雅·采𦬊》:“方叔元老,克壮其猶。”汉郑玄笺:“猶,谋也。”《左传》成公八年:“行父惧晋之不远猶而失诸侯也。”《商君书·赏刑》:“明赏之猶至於无赏也,明刑之猶至於无刑也,明教之猶至於无教也。”高亨注:“三‘猶’字皆当读为‘猷’。” 2.通“蕕”,臭草;恶臭。 《管子·地员》:“下土曰五猶,五猶之状如粪。”郭沫若等集校引张佩纶《管子学》曰:“《左定六年传》‘姑蕕’,《释文》:亦作‘猶’。《僖四年传》‘一薰一蕕’,杜注:‘蕕,臭草也。’《周礼·内甕》‘牛夜鸣则㾞’,郑司农注:‘㾞,朽木臭也。’郑注:恶臭也。 恶如粪,故曰‘五猶’。” 3.通“由”,用。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猶,叚(假)借为‘由’。” 《尚书·盘庚》:“先生有腹,恪谨天命,兹猶不常宁。”清 王念孙曰:“‘猶’与‘由’通。由,用也,言先王敬谨天命,兹用不敢常安也。”又《无逸》:“古之人猶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王念孙曰:“‘猶’亦与‘由’通,言古之人用相道告,相安顺,相教诲也。”(均引自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卷三)汉徐幹《室思》诗:“重新而忘故,君子所猶议。” 4.通“由”,经由,自,从。按:“猶”之本义为母猴。 《孟子·公孙丑(上)》:“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难也。”《礼记·杂记(下)》:“猶是附於王父。”注:“猶,当为‘由’。”(清 钱坫《十经文字通正书》卷十据此谓“猶”与“由”通。)又《杂记(下)》:“则猶是与祭也。”汉 郑玄注:“亦当为‘由’。”汉桓宽《盐铁论·晁错》:“口诵其文而行不猶其道。”汉 王充《论衡·谈天》:“猶此考之,则无恍惚,明矣。” 5.通“由”,由于,因为。 《公羊传》庄公四年:“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猶无明天子也。”清 惠栋《古义》:“‘猶’、‘由’同。”《吕氏春秋·论威》:“举凶器,行凶德,猶不得已也。”(按:《太平御览》四百三十七引“猶”作“由”)陈奇猷校释:“‘猶’、‘由’古通。……猶不得已也,盖谓由於不得已而行之。”晋 潘岳《河阳县作》诗之一:“福谦在纯约,害盈猶矜骄。”唐 刘知幾《史通·烦省》:“余以为近史芜累,诚则有诸,亦猶古今不同,势使之然也。” 6.通“由”。按:“猶来”,即“由来”,向来,从来。 唐 李白《代赠远》诗:“渴饮易水波,猶来多感激。”又《怨情》诗:“新人如花虽可宠,故人似玉猶来重。”又《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猶来贱奇璞。”唐崔塗《声》诗:“欢戚猶来恨不平,此中高下本无情。”宋 苏轼《答氈帐》诗:“莫嫌雪裏閒氈帐,作事猶来未合时。” 7.通“油”,油然。 《逸周书·官人》:“喜色猶然以出。” 8.通“尤”、“訧”,诟病(诟骂相病害);罪过,过失;用作动词时为指责、诟骂之意。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猶’叚(假)借为‘訧’。”又云:“‘猶’、‘尤’双声。” 《诗经·小雅·斯干》:“式相好矣,无相猶矣。”又《鼓钟》:“淑人君子,其德不猶。”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猶(五) 通“如”,若,同(参看杨树达《词诠》卷七)。按:方音“於”、“猶”与“如”双声,故可通假。 《诗经·召南·小星》:“寔命不猶。”《论语·先进》:“过猶不及。”《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猶缘木而求鱼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卷七:“月本无光,猶银丸,日耀之乃光耳。”
猶读音·iao(ˊ),为iao韵目,属ao—iao韵部。余昭切,平,宵韵。 上一条: 軺 下一条: 摿 猶“犹”的繁体字。 上一条: 犹 下一条: 莸 猶攸yǒu❶同“猷”。图谋;谋划。例:他当领导,辄想闹~几个、挑(tǎo)~几个,不给集体谋~事。 ![]() ![]() 猶犹(14次) 尚;仍。虽九死其~未悔 唯昭质其~未亏 虽体解吾~未变兮览余初其~未悔 余~恶其佻巧 览察草木其~未得兮 时亦~其未央芬至今~未沫《离》 ~有曩之态也《章·诵》 羌冯心~未化《章·思》 虽过失~弗治《章·日》 鸟兽~知怀德兮《辩·五》 夫黄鹄神龙~如此兮《惜》 志~卑夫禹汤《哀》 猶❶謀也。《詩經·小雅·采芑》: “方叔元老,克壯其猶。” 毛傳:“猶,道也。”鄭玄箋: “猶,謀也。” 《詩經·小雅·巧言》: “爲猶將多,爾居徒幾何。” 鄭玄箋:“猶,謀。” 《詩經·大雅·文王》: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 鄭玄箋: “猶,謀。”《詩經·大雅·板》: “出話不然,爲猶不遠。” 毛傳: “猶,道也。” 鄭玄箋: “猶,謀也。”《詩經·大雅·桑柔》: “秉心宣猶,考慎其相。” 鄭玄箋: “猶,謀。” 《詩經·魯頌·泮水》: “式固爾猶,淮夷卒獲。” 鄭玄箋: “猶,謀也。”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陸獸部 > 猴科 > 猶1 猶1 yóu 亦作“𧳫”,亦稱“猶猢”。獸名。似麂之猿猴。《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郭璞注:“健上樹。”郝懿行義疏:“猶之為獸,既是猴屬,又類麂形,麂形似麕而足如狗,故猶從犬。”《禮記·曲禮》:“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猶與也。”《說文·犬部》:“猶,玃屬。从犬,酋聲。”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山多猶猢,似猴而短足,好遊巖樹,一騰百步,或三百丈,順往倒返,乘空若飛。”清·郝懿行《爾雅義疏·釋獸》:“酈注所說猶猢,即是《爾雅》之‘猶’,其謂之猢者,俗謂猴為猢猻,猢,猴聲轉。”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犬科 > 猶3 猶3 yóu 獸名。五尺大犬。《尸子》卷下:“五尺大犬爲猶。” 古代名物 > 獸畜類 > 畜部 > 犬科 > 猶2 猶2 yóu 獸名。犬之子。《說文·犬部》:“隴西謂犬子爲猶。” 猶yóuAA71 猶yóuY246 〖猶〗 粵 jau4〔由〕普 yóu ❶ 猶如,好像。蘇洵《六國論》:「以地事秦,〜抱薪救火。」❷ 副詞,依然。《六國論》:「刺客不行,良將〜在。」 ❸ 副詞,尚且。韓愈《師說》:「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且從師而問焉。」 猶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