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狼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狼跋

狼跋

《诗经·豳风》篇名。《毛诗序》云:“《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各家无异说,认为此诗赞美周公摄政,虽遭四方流言、幼主致疑,却处变不惊,王业终成,而又功成还政,圣德无瑕。今人或谓此为豳人讽刺周幽王宠臣虢石甫的诗(高亨《诗经今注》。诗二章,章四句。以老狼的跋前疐后起兴,喻周公处境的进退维谷,颇为生动。吴闿生评篇中“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两句诗云:“写圣人遭难而不失其度,舂容大雅,千载而下,如见其人。”(《诗义会通》)

☚ 九罭   鹿鸣 ☛

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公孙硕, 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
 公孙硕, 德青不瑕。

 本诗为赞颂一个贵人,称誉其安凝自重的德行风貌。
 全诗二章,每章四句。各章皆用一匹老狼的形象兴喻,“跋”,音拔,于此读簸,踏也。“胡”,乃颔下悬肉。“疐”,音至,踬蹶也。毛傅释云:“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诗中描写了老狼的这种窘况,后人因将“跋前疐后”作为譬喻“进退两难”的成语。
 作诗者在铺叙了老狼的情况后,转而描述篇中的主人公——公孙,意在颂扬, 首章美其风度, 末章赞其德行。“硕”, 朱熹《诗集传》:“硕, 大; 。 美也”。 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曰:“硕者, 心广体胖之象”。“疐”,音戏,古代一种复底 。“赤舄”,《诗集传》:“冕服之舄也”,乃是古代王公所穿最高贵的复底鞋。“几几”,《诗集传》:“安生重貌”,或释为形容鞋头饰物之美盛。篇中“公孙”的“孙”读逊,“瑕”,读胡,疵病之意。俞樾《古书疑义举例》解“不瑕”云:“不,语词。瑕与遐通,远也,言其德音之远也”。另是一解。通篇观之,作诗者首先叹服贵人的盛服凝然,风神安重,继而夸奖贵人的德音纯善,令闻广远。
 这首诗用老狼及其窘况来开篇,来引发对诗篇主人公的描写,其观察力十分细致,而设想更显奇兀,但却并非难以理解。传统的解释就此认为,诗篇主人公指的就是周公。老狼之前践胡、后绊尾的两难状况,是用来取喻周公恐惧流言的艰难处境; 下文所咏公孙 (周公) 的安重之貌,更反衬出周公的德行深盛。《诗集传》写道:“周公虽遭疑谤,然所以处之不失其常,故诗人美之,言狼跋其胡则疐其尾矣,公遭流言之变,而其安肆自得乃如此,盖其道隆德盛而安土乐天有不足言者,所以遭大变而不失其常也”。它还引证说:“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孔子厄于陈蔡而不以为戚,周公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而赤舄几几,德音不瑕,其致一也”。传统的解释虽自成其说,然持老狼的形象与周公的风致相印证,以“公孙”之词称周公,盖均可斟酌。
 故以为本篇系赞誉通常一贵人,因而赞美之余,可略添谐谑,以德音美好为篇中主旨,亦用行走维艰的狼的形象稍表善意的嘲戏。这一解释似与篇中用意较为贴切。
 或进而认为,此篇整个基调乃是反语,实际只是对此贵人 (公孙)的咒骂。“硕”是反语, 实即俗语中的“臭美”。“德音不瑕”也是反讽, 北京俗语有“德行”一词,宛可印证。这种看法是否平允恰当,亦可研究。
 作诗者在本篇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构成诗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对老狼形象的描摹,呈现了深入的观察力和活泼的联想力。以“赤舄几几”描写公孙,读来使人眼目灿然。它们都能给读者留下生动深刻的印象。

《狼跋》 - 翻译、译文、注释和鉴赏 - 诗经辞典 - 可可诗词网

《狼跋》

 狼跋其胡,狼前进踩住了颔下悬肉,


载疐其尾。狼后退又会被尾巴绊住。


公孙硕肤,周公谦逊有着大美风度,


赤舄几几。步履安重当政十分稳固。



狼疐其尾,狼后退被它的尾巴绊住,


载跋其胡。狼前进又踩住颔下悬肉。


公孙硕肤,周公逊位体现他的美德,


德音不瑕。令名卓著岂会犯有错误。



[注释] ①跋:脚踩。胡:颔下悬肉。②疐(zhi):踬,颠踬。③公:指周公。孙(xun):通“逊”。硕:大。肤:美。④赤舄(xi):以金为饰的红色鞋子。儿几:步履稳重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赞颂诗。《诗序》说:“《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


诗中所赞美的周公,姓姬名旦,为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武王死后,成王幼弱,当时天下初定,周公恐政局有变,及践阼代成王,摄政当国。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等不服,散布流言,诬其有觊觎王位之心,并联合商纣王之子武庚及东方夷族发动叛乱周公遂挥师东征平叛,使天下重归安定。及成王年长,乃还政逊位。此诗背景大致如此。


全诗共两章,均以意思相同的兴句起头。首章前二句“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是说,狼的颔下有一悬肉,前进时则将其踩住,后退时又会被尾巴绊住。诗人以狼的前后有难来比喻周公当时的处境是进退维谷:前进一步,摄政当国,则流言四起,幼主生疑,有身遭不测之虞;后退一步,明哲保身,又恐天下因武王驾崩而生叛周之心,无以告先王在天之灵。但尽管如此,周公却不失其圣,终能成就王业,犹如老狼虽跋前疐后,却不失其猛,仍能杀伤禽兽。


周公是如何不失其圣的呢?后二句作了具体描述。“公孙硕肤”是说,成王虽不知其心,疑其有篡夺之志,但周公却毫无怨言,不生忿怼之意,终存敬畏之心,保持谦逊大美的风度,让时间和事实作证。“赤舄几几”是说,周公虽遭诽谤,却处变不惊,稳重如山,不废摄政之举。正因为如此,他最终得到成王的支持,诛除四凶,镇安朝野。


在摄政期间,周公掌握着最高的权力,于进退两难之间促使了王朝的巩固和发展。但他功成不居,在摄政七年后,成王长,能听政,便还政于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次章的主旨即是颂扬其还政逊位的美德。需要提及的是,首、次两章中都有“公孙硕肤”一句,其文字虽同,但意思稍有差异。句中“公”指周公,“孙”通“逊”,有二意:一为恭顺,谦逊,一为辞让,逊位。此句在首章中意为“周公保持着对成王的恭顺,体现着谦逊大美的风度”,在次章中则解为“周公逊位于成王,有着功成不居的美德”。


不失其圣,终成王业,还政逊位,德音不瑕,这就是诗歌所塑造的周公的形象。这一形象的特征在于:他既外施王者之政,又内具圣人之德,而后者是主导的一面,后者决定了前者。诗人歌颂的重点也正是放在其“内圣”上面,正如《诗序》所言,这是“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


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经常标榜的政治理想,而体现这一理想的最早的政治家,当是周公。我们从此诗中,不仅看到了文学,同时也看到了政治

《诗经》之《狼跋》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狼跋

 〔原文〕
 狼跋其胡,
 载疐其尾。(韩疐作踬。)
 公孙硕肤,
 赤舄几几。(三家几几作己己。)
 (胡、肤,鱼部。尾、几,脂部。)
 狼疐其尾,
 载跋其胡。
 公孙硕肤,
 德音不瑕!
 (胡、肤、瑕,鱼部。)
 〔译文〕
 狼前行就踏着自己的胡,后退就踏着自己的尾。公孙又高又大,饰金的鞋头多漂亮。
 狼后退就踏着自己的尾,向前行就踏着自己的胡。公孙心宽体胖,美好声名传四方。
 〔评介〕
 《狼跋》二章,章四句。《诗序》说是周大夫赞美周公的诗。其谓:“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又郑《笺》谓赞周公摄政,“闻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终立其志,成周之王功,致太平,复成王之位,又为之大师,终始无衍。”朱熹《诗集传》又写道:“周公虽遭疑谤,然所以处之不失其常,故诗人美之,言狼跋其胡则疐其尾矣,公遭流言之变,而其安肆自得乃如此,盖其道隆德盛而安土乐天有不足言者,所以遭大变而不失其常也。”以上诸说虽然自成其说,但古今学者或不从此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解此诗者多牵涉成王不信周公,愚殊不取,已数辩之矣。”有人反驳说:“然持老狼的形象与周公的风致相印证,以‘公孙’之词称周公,盖均可斟酌。”今人多认为是讽刺贵族公孙的诗,诗中比喻贵族公孙像老狼一样,行走艰难,凶残贪婪。吃得胖胖的,穿着华美的礼服,但名声品德极差,故到处碰壁。此公孙为谁,不可考。或说指幽王时的虢石甫,但无确证。

诗词《狼跋》原文、译文、翻译和鉴赏点评 - 先秦两汉诗 - 可可诗词网

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公孙硕肤,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注释】 ①跋:践,踩。胡:兽颔下的悬肉。载:则,又。疐(zhi至):踩,牵绊。②公孙:当时对贵族的称呼,同《七月》一诗中的“公子”。硕肤:肥胖。马瑞辰《通释》:“‘肤’当读如‘肤革充盈’之‘肤’。硕肤者,心广体胖之象。”赤舄(xi戏):红色而以金为饰的鞋。亦名“金舄”,是古代王公穿的一种高贵的复底鞋。几几:安详貌。③德音:此处指品德声望。瑕:瑕疵。
 
 【译文】 老狼前行踩下巴,后退又踏长尾巴。公孙胖得像肥猪,足蹬红鞋踱方步。老狼后退绊长尾,向前又踩肥下巴。公孙心宽体又胖,品德名誉美无瑕?
 
 【集评】 《毛诗序》:“《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八)
 宋·朱熹: “周公虽遭疑谤,然听以处之不失其常,故诗人美之。”(《诗集传》卷八)
 清·方玉润:“诗亦善于形容盛德,曰:‘公孙硕肤’、‘赤舄几几’,令人想见诸葛君纶巾羽扇,指挥群才,从容得意时,有此气度也。”(《诗经原始》卷八)
 近·吴闿生:“此序明爽,最得诗人之意,而《毛传》乃以公孙为成王,与序不合。”(《诗义会通》,中华书局,1959年版)
 
 【总案】 这是一首讽刺公孙贵族的诗。这位大人心广体胖,脑满肠肥,穿戴着华贵的服饰,就像那肥胖的老狼一样,行走艰难,处境尴尬。“狼跋其胡,载疐其尾”与“狼疐其尾,载跋其胡”两句,用次序稍有变化的反复,形象地描绘出他进退两难的滑稽之处。然而末句又赞美他德行无瑕,岂不矛盾?纵观全诗,可认为“德音不瑕”,其实是反语。旧说此诗是美周公的,是因轻信了《尚书·金滕》这本伪书。诗的前几句充满揶揄嘲讽语气,状出一个贪官庸才的可笑模样,独后一句赞美其德行,难以信人。

《诗经》篇文之《狼跋》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狼跋

 

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公孙硕夫,赤舄几几
 狼疐其尾,载跋其胡。
 公孙硕肤,德音不瑕


 

 【注释】①跋(bá):践踏。胡:颔下垂的肉团。②载:则,又。疐(zhì):踩,绊。③公孙:指公子王孙。硕肤:肥胖,大肚皮。④赤舄(xì):红鞋。几几:鞋头尖尖而上翘。⑤德音:指名声。瑕:通“嘉”。美。
 【鉴赏】这是讽刺公子王孙之诗。
 此诗以幽默风趣的笔调,给公子王孙勾画了一个可笑的形象,简直就是一幅绝妙的漫画。
 全诗两章。每章首二句以老狼作比。狼是一种凶残贪婪的野兽。它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下巴上还垂着一个肉团,所以走起路步履艰难。向前走吧,踩着了下巴上的肉团;向后退吧,又踏着了尾巴。真是前后为难,狼狈不堪。诗以老狼比喻“公孙”是再形象不过了。每章后二句直接讽刺“公孙”。这个“公孙”身体肥胖,挺着个大肚皮,脚上穿的是一双红色饰金的鞋子,鞋头尖尖而上翘,显示出身份的高贵。他走起路来,迈着方步,摇摇晃晃,举止迟缓,很像一只老狼。别看他如此斯文,但他像老狼一样残忍贪婪。“德音不瑕”一句就是对“公孙”品性极坏的揭露。“德音不瑕”绝不是美词,它当与《邶风·日月》中的“德音无良”同义,即品行名誉不好。
 


 《诗序》说是“美周公”。意思是说,当那“四国”流言、进退失据之时,周公仍不失圣人的风度。他像一只老狼,左右为难。而周公在此困境中,却能始终皆善,令闻美誉完好无伤。此说显然有些滑稽。狼是一种恶兽,用以比喻周公,岂不自相矛盾?可知《狼跋》绝不是一首赞美诗。
狼跋

狼跋

〔原文〕
狼跋其胡,
载疐其尾。(韩疐作踬。)
公孙硕肤,
赤舄几几。(三家几几作己己。)
(胡、肤,鱼部。尾、几,脂部。)
狼疐其尾,
载跋其胡。
公孙硕肤,
德音不瑕!
(胡、肤、瑕,鱼部。)
〔译文〕
狼前行就踏着自己的胡,后退就踏着自己的尾。公孙又高又大,饰金的鞋头多漂亮。
狼后退就踏着自己的尾,向前行就踏着自己的胡。公孙心宽体胖,美好声名传四方。
〔评介〕
《狼跋》二章,章四句。《诗序》说是周大夫赞美周公的诗。其谓:“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又郑《笺》谓赞周公摄政,“闻流言不惑,王不知不怨,终立其志,成周之王功,致太平,复成王之位,又为之大师,终始无衍。”朱熹《诗集传》又写道:“周公虽遭疑谤,然所以处之不失其常,故诗人美之,言狼跋其胡则疐其尾矣,公遭流言之变,而其安肆自得乃如此,盖其道隆德盛而安土乐天有不足言者,所以遭大变而不失其常也。”以上诸说虽然自成其说,但古今学者或不从此说。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解此诗者多牵涉成王不信周公,愚殊不取,已数辩之矣。”有人反驳说:“然持老狼的形象与周公的风致相印证,以‘公孙’之词称周公,盖均可斟酌。”今人多认为是讽刺贵族公孙的诗,诗中比喻贵族公孙像老狼一样,行走艰难,凶残贪婪。吃得胖胖的,穿着华美的礼服,但名声品德极差,故到处碰壁。此公孙为谁,不可考。或说指幽王时的虢石甫,但无确证。

☚ 九罭   小雅 ☛
狼跋

lánɡbá

━┃ 比喻艰难窘迫。《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当斯之时,进退狼跋。”参见“狼胡”条。

☚ 狼胡   留滞 ☛

狼跋

原指狼前进时容易踩住颔下的垂肉,后用来形容进退两难。《诗经·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传:“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然而不失其猛。”《三国志·蜀书·法正传》:“主公之在公安也……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时也,进退狼跋。”

狼跋láng bá

见“狼狈”。

困迫

困迫

窘局 窘促 窘蹙 窘蹴 困穷 缺厄 厄困 迫蹙 狼跋 狼狈 狼惫
困厄窘迫:阸穷 隘穷
困顿窘迫:穷迕 局蹐
困苦窘迫:困隘 困顿
 处境困苦窘迫:狼艰狈蹶
 危险困隘:危隘
极其困顿窘迫:狼狈万状
(艰难窘迫:困迫)

☚ 窘迫   困窘 ☛

狼跋

即《诗·豳风·狼跋》。西周末期作品,讽刺周朝贵族公孙之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3:3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