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成中国古代指案件审理终结,可以结案。源于 《礼记·文王世子》: “公族无宫刑,狱成,有司谳于公,其死罪,则曰某之罪在大辟。”《隋书·刑法志》: “狱成将杀者,书其姓名及其罪于拲(拱),而杀之市,唯皇族与有爵者隐狱”。《唐律·名例》“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注:“狱成,谓赃状露验及尚书省断讫未奏者”。疏议:“赃状露验,谓所犯之赃,见获本物;状,谓杀人之类,得状为验,虽在州县,并名狱成。及尚书省断讫未奏者,谓刑部覆断讫,虽未经奏者,亦为狱成。”司法机关已掌握证据或已审理结束只是未经皇帝核准者,都称狱成。明、清律中也有类似规定。 狱成 狱成犯罪人所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依法应追究其刑事责任者,称狱成。《唐明律合编》: “狱成者,虽会赦犹除名。即监临主守于所监守内,犯奸盗略人,若受财而枉法者,亦除名;狱成,会赦者,免所居官。” ☚ 狱讼 狱城 ☛ 00018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