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狮子舞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狮子舞 狮子舞古代民间舞蹈。约起源于南朝宋。据《宋书·宗悫传》载,为宗悫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在军中所创,后传人民间。一般由两人配合,穿一只狮子“形套”;一人擎狮头,双足作为狮子前肢;一人充狮子身尾,双足作为狮子后肢。表演时翻滚跳跃、搔耳抓痒;另由一人扮的小狮若干,围大狮攀上爬下、翻扑戏弄;并有一人扮作“狮郎”,手执彩球或其他物件逗弄狮子。唐代,《狮子舞》属立部伎的龟兹部。据杜佑《通典》载,舞狮时,有一百四十人组成歌舞队,歌《太平乐》随舞。 ☚ 白纻舞 垂手舞 ☛ 狮子舞民间舞蹈。亦称耍狮子。此舞在我国源远流长,自河北、山东等地传入辽宁省已有二、三百年历史,广泛流传于辽宁省城乡各地,深受群众喜爱。每逢新春佳节都有舞狮以示庆贺的习俗。狮子舞中的大狮(或雄、或雌)由两人合扮,共披一张狮皮。居前者擎狮头,两足为狮子的前肢;在后者充狮尾,上身前俯90°,双手抓住前者腰部,两足为“狮子”的后肢。小狮则由单人扮演,身披一张与四肢连成一体的狮皮,头戴狮头。逗引狮子的领狮人,一身武生装束,手持绣球起舞。主要用大鼓、大钹、小钹等打击乐伴奏,配以唢呐吹奏民间流行的曲牌,随着人、狮情绪、动作的变化,鼓乐节奏或紧或疏、时轻时重。 狮子舞西域杂技之一。又作五方狮子,传自波斯、龟兹。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有狮子舞俑。 狮子舞中国民间舞蹈。公元前10余世纪已在民间产生,后被引入宫廷,逢年过节,各地均跳狮子舞欢庆。一般由2人合作,1人扮狮头另1人扮狮尾,称太狮,也有1人披狮皮表演的,称少狮。又分文、武两类,文狮重表演,动作风趣,武狮重武功技巧,动作难度大。流传各地还有高脚狮、火狮、板凳狮等10余种。1953年,狮子舞荣获第4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金质奖。 狮子舞 狮子舞徽州狮子舞历史悠久,盛行城乡。主要用竹、木、膏、泥、铜片特制狮头,绸缎、苎麻染织狮衣,由二人穿戴装扮表演。表演时有狮童或魁星以彩球诱狮。有狮童的母狮要生小狮。表演有“显脸”、“跳四门”、“狮子啸天”、“金扁担挑水”、“登桌高翻”等程式。狮子舞以抑扬顿挫的锣鼓点子为演出指挥。气氛浓烈,戏谑风趣。除了在舞台上演出外,还可在地摊、街头,屋堂、店堂演出,历来为群众喜闻乐见。 ☚ 麒麟舞 蚌壳舞 ☛ 狮子舞 狮子舞清道光年间传入新城铺、八方等村,表演时两人合作,一人顶狮头,一人披狮身,一人执绣球引逗,腾上跳下。传统动作有“就地十八滚”、“走方桌腿”等。 ☚ 跑驴 架鼓 ☛ 狮子舞 167 狮子舞流行于我国各地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之一。狮子象征着吉祥、勇敢和力量。早在汉代《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记载。有舞狮以服瘟降魔的传说。狮子舞的狮型一般由两人组成,前者舞狮头,后者舞狮身。这样二人合成一只大狮子称“太狮”。由一人披戴狮型的小狮子称“少狮”。手拿一个能转动的绣球,在前引逗狮子起舞的少年叫“狮子郎”。动作有转球、抛球、抖球等。狮子舞分文、武两类:文舞有搔痒、舐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舞有跳跃、滚翻、高举、腾转等动作。此外,各地有“手狮舞”、“手摇狮”、“火狮子”、“板凳狮”、“线狮”、“醒狮”等多种狮型、样式和舞法。 ☚ 踏跷 跑旱船 ☛ 狮子舞 狮子舞唐代宫廷舞蹈。唐以前狮子舞已在 民 间 流传。狮子本不产于我国,汉时经月氏和安息国 (古 波斯) 使者作为贡品进献给汉王朝。由于狮子的外貌及勇猛被看作威武和祥瑞的象征,人们逐渐在模拟狮子的形象动作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形式,这种拟兽的表演者并被冠以一个专门名称“象人”。经过三国、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狮子舞有了较大的发展与创新,不仅在服饰化妆上形似,而且采用丰富的舞蹈语汇,刻画狮子的各种情态,力图做到神似。宫廷立部伎中的“太平乐” 亦称“五方狮子舞”,表演规模相当大,舞者披着缀毛的假狮皮,装扮成五个颜色不同的狮子,各立一方,表演狮子“俛仰驯狎”的各种情态。另有二人扮成“昆仑象” (即黑人) 牵着绳,拿着拂逗弄狮子,旁边还有由一百四十人组成的大型伴唱队,高唱太平乐歌,场面雄伟壮观。唐末,经过安史之乱后的宫廷乐舞,人员大大缩减,狮子舞的大型伴唱队已不存在,但舞者人数却有所增加,据《乐府杂录》载,每一狮子有十二个“狮子郎”配合舞蹈,他们头戴红巾,身穿彩衣,手拿红拂子,伴奏乐曲仍为 “太平乐”。唐时宫廷狮子舞虽源于民间,但是某种狮子舞不能随便演,也不能随便观赏。诗人及画家王维,曾任太乐丞,只因伶人为他表演了黄狮子,被除官贬了职。黄是皇帝的象征,黄狮子也只能供皇帝消遣,否则就是越礼、犯罪。唐以后,狮子舞一直在民间流传,至今,成为我国历史悠久、流传很广、样式繁多的优秀民间舞蹈。 ☚ 立部伎 健舞 ☛ 狮子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历史悠久,汉代已有记载。一般由两人合演一头大狮,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分“文狮”、“武狮”两种。多用打击乐伴奏。后经加工提高,采用许多高难度动作,成为舞蹈与杂技结合的艺术舞蹈形式。 狮子舞 狮子舞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广泛流行于山东各地。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一般由两人合作扮一头大狮子,另一人扮武士,持彩球逗引。在表演上可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画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表现了双狮争球、窜山越岭、人与狮斗、生儿育女等。流传在莘县温庄的狮舞却与众不同。虽为双狮争球,但双狮是由火花组成的狮形,每狮有三千六百根火稔为狮毛,点燃后火花四溅,双火狮窜蹦跳跃,争夺火球,形式新奇罕见,场面十分壮观。在古人心目中,狮子是一种能避邪的神兽。狮子舞的历史悠久,汉代即已流行。唐代为立部伎的一种,有人说它是由当时外国传来的乐舞改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加工提高,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舞蹈。 ☚ 俞伯牙摔琴 独占花魁 ☛ 狮子舞lion dance 狮子舞lion da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