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独联体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独联体dúliántǐ

〈名〉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简称。是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共和国、乌克兰等国家组成的国家联合体。这个联合体既不是国家,也不是高于国家的机构,只是一种协商机制。
 ◇ “独联体”举行首次峰会,叶利钦透露俄要建3至4万人的国民卫队。(文汇报.1991.12.31)
 ◇ 普京今年相继出访白俄罗斯、乌克兰、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独联体国家,加强相互间多层次合作,推进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人民日报.2000.12.19)

独联体dúliántǐ

独立国家联合体。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由白俄罗斯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于12月8日签署成立协议。该联盟既不是国家,也不是国家之上的机构,只是一种协商机制。例如:“由于前苏联的解体,相当数量的独联体国家人才正在涌向美国、以色列和其他国家。”(《科技日报》1992.1.29)“今年元月份,仅满洲里口岸,对蒙古、独联体,东欧签订的贸易合同就达2.4亿瑞士法郎。”(《人民日报》海外版1992.2.27)

独联体Dú lián tǐ

(见独立国家联合体)

独联体

独联体dúliántǐ

“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简称。

相关链接


1991年12月8日,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三国领导人在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共同发起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议。1991年12月8日在哈萨克阿拉木图发表《阿拉木图宣言》,宣告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不复存在。1991年至1994年,先后有12个成员国加入独联体。2009年8月,格鲁吉亚宣布退出独联体。目前(截至2009年8月),独联体有11个成员国: 俄罗斯联邦、白俄罗斯共和国、乌克兰、摩尔多瓦共和国、亚美尼亚共和国、阿塞拜疆共和国、塔吉克共和国、吉尔吉斯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共和国和土库曼斯坦共和国。
《独联体章程》规定:独联体不是国家,也不拥有凌驾于成员国之上的权力,独联体以所有成员国的主权平等为基础,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邻、族际和谐、信任、谅解及互利合作关系服务。各成员国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实行协调的政策,采用包括观察员小组和集体维持和平部队等手段,保证独联体内部安全。独联体最高机构是独联体元首理事会和独联体政府首脑理事会。
☚ 独立学院   独生子女 ☛
独联体

独联体

前苏联解体分为15个独立的国家后,又重新结成的一个联合体。
前苏联的解体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苏联的前身——俄罗斯帝国占据东欧和中亚、北亚共228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约占1/2欧洲和1/3亚洲的面积。这样一个巨型国家是俄罗斯对周边众多民族进行3个半世纪的兼并扩张后形成的,其自身的发展孕育着解体的危机。前苏联大体上继承了帝俄的版图,大俄罗斯主义的痼疾埋下了许多民族冲突的火种,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使这些火种燃成了熊熊烈火。导制苏联的解体。
前苏联一分为15: 有哈萨克、乌兹别克、塔吉克、古尔吉斯、土库曼、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哈萨克斯坦等15国。1991年12月30日明斯克首脑会议签订了 《独立国家联合体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临时协定》,规定独联体的协调机构由国家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组成。元首理事会每年开会不得少于两次。政府首脑理事会由各成员国政府总理组成,每3个月至少召开一次会议。在上述两个会议上,会议主席都按各国名称的俄文字母顺序轮流担任。成员国在理事会都拥有一票表决权,理事会的各项决议必须根据一致通过的原则作出。任何国家都有权声明不参与某一问题。1993年1月22日明斯克首脑会议上,俄罗斯、白俄罗斯、亚美尼亚,给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和塔吉克斯坦7国领导人签署了 《独联体章程》。章程规定成员国将形成共同的经济空间并在集体安全和军事政治方面而进行合作。确定要建立协调协商委员会和经济法院。协调协商委员会是常设的执行和协调机构,负责执行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理事会的决定,制定和协调在所有领域合作的方案。同年12月24日,在土库曼斯坦首都阿什哈巴德独联体12国元首首次聚会,通过 《阿什哈巴德宣言》,主张保留几十年共同历史中形成的所有好的东西,并要在此基础上发展崭新的合作。并决定独联体协调协商委员会主席选举产生,任期半年。叶利钦被当选为主席。
形成独联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民族分离主义。最初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要求摆脱苏联而独立。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独立,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紧随其后发表了向独立过渡的宣言。这三国宣布独立对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接着,乌克兰宣布废除1922年关于成立苏联的协议,乌克兰离异使苏联危在旦夕。
(2) 俄罗斯民族本位主义。俄罗斯民族主义通常表现为扩张主义。然而,长年与美国军备竞赛造成的经济衰竭,侵略阿富汗的失败,在 “公开性” 中各少数民族对俄罗斯人积怨的喷发,使俄罗斯人产生了摆脱其他欠发达民族的拖累、发展本民族经济文化的思想。这种民族本位主义左右了苏联剧变时俄罗斯人的意识,又正好符合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向中央夺权的要求。于是,叶利钦提出 “复兴俄罗斯” 的口号,并支持立陶宛等国独立,抢先瓜分苏联财产。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同克拉夫丘和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关于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的协定,埋葬了苏联。
(3) 主张保存联盟的共和国。哈萨克是这种力量的代表,它在别洛韦日协定签署后才最后一个宣布独立。他们决定以创始国身份加入独联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1个共和国首脑在阿拉木图会晤,签署了 《阿拉木图宣言》 和 《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
(4) 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联盟中央。戈尔巴乔夫是在立陶宛刚宣布独立的严峻形势下当上苏联总统的。他在与立陶宛分离势力对峙时曾经动用武力,但在美国干预和叶利钦等人的反对下很快放弃了强硬手段,致力于采用政治让步来保留联盟。戈尔巴乔夫的新联盟草案几易其稿,以“主权国家联盟” 退到 “邦联”。最后这些草案统统变成了废纸,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职务,把苏联的国宝——核密码按钮交给了叶利钦。
(5) 以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为代表的力量。他们不满戈尔巴乔夫的退让,试图凭借掌握的武装力量挽救苏联。但是,这部分人缺乏坚强领导和充分准备,又深受戈尔巴乔夫 “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 的影响,在关键时刻不敢动武。1991年 “8.19”事件失败后,苏联的核心力量——共产党毁于一旦,苏联的解体像雪崩一样地爆发了。
(6) 美国等西方国家是外部干预苏联解体的主要力量。苏联的垮台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夙愿,他们一贯运用经济手段和舆论声援来反对坚决维护苏联的力量,支持民族分离主义。
以上六种力量相互合作,进行反复较量,促使苏联的解体、独联体的诞生。
独联体的走向。1997年3月28日独联体国家首脑会在克里姆林宫举行。各国元首就独联体的走向发表了各自的主张。这次会议被认为是独联体历史上一次比较重要的会议。叶利钦在会议上发表讲话声称: 独联体国家无一例外地处于危机之中,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人为地相互隔绝。因此,现在的问题是,要么在独联体范围内重建互利的生产联系和其他联系,从而恢复实力,这就需要实行一体化; 要么放弃一体化,只指靠国际财政援助,那样就会丧失本国加工工业,靠出卖自己的资源来维持生存。叶利钦的讲话各国元首们表示赞同,赞同一体化政策。
纵观独联体所在地区近代百年的历史,这个地区100多个民族同俄罗斯在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着密切联系,俄罗斯是这个地区唯一的核心,大俄罗斯主义难以根除。这些特征决定了独联体化特有的优势和巨大的困难。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巨大的压力迫使俄罗斯等国推进一体化,拉拢一些独联体成员使一体化受阻。在这些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在世界加速走向多极格局、地区一体化广泛发展的大趋势下,独联体一体化将在艰难曲折中逐步前进。

☚ 俄罗斯司法制度   南斯拉夫政治制度 ☛

独联体

参见“独立国家联合体”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