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狂飙突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狂飙突进 狂飙突进发生于18世纪70年代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简称“狂飙运动”。参加狂飙突进运动的主要代表作家是青年时代的歌德和席勒。他们反对封建专制暴政和封建压迫,反对虚伪的道德风尚,批判封建旧文艺,要求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歌颂自然,推崇天才。作品以抒情诗为主,富有狂飙的幻想和奔放的热情,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有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等。我国五四时期的创造社作家郭沫若等受狂飙突进运动作家的影响,故1921年夏创造社成立后被人称为中国新诗上“一支狂飙突进的异军”。 ☚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十四行诗 ☛ 狂飙突进 狂飙突进18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一批青年作家发动的文学运动。文学史家称这一时期为“天才时期”或“天才时代”。得名于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狂飙突进一词象征着一股强大的摧枯拉朽的力量,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和特色。这场运动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对德国四分五裂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与封建贵族之间的政治斗争,显示出鲜明的政治色彩。它继承和发展了启蒙运动的主要观点,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充分肯定个人的自由发展,崇尚天才。“天才”被认为是不受任何社会和形而上学条规限制的自由人; 强调人或艺术的自然发展; 受到卢梭“返回自然”口号的影响; 特别强调感情,认为在理性与感情的结合中感情具有巨大的作用。这一运动的精神领袖是思想家赫尔德。他的《论德国现代文学的片断》被认为是代表狂飙精神的重要作品。青年时代的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旗手。一般史学家认为:1770年他们在斯特拉斯的相会标志着狂飙突进的开始。法兰克福的“赫尔德——歌德派”、“哥廷根林苑派”和以席勒、舒巴特为主要力量的南德派,构成运动的三支主力,掀起德国资产阶级全国规模的“文学革命”。 ☚ 启蒙运动 湖畔派 ☛ 狂飙突进 狂飙突进1770—1785年间在德国发生的一次声势浩大的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学运动,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因作家克林格尔 (1752—1831) 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 而得名。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 (1744—1803)。参加者大多数是青年人。他们以 “天才、精力、自由、创造” 为口号,要求突破德国社会死气沉沉的气氛,反抗封建压迫和虚伪的道德风尚; 推崇热情,主张个性解放,呼唤民族意识的觉醒; 歌颂自然,提倡民族风格,而他们的社会理想是卢梭的“返回自然”。由于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次运动只局限在文学领域,没有能够发展成为政治革命。狂飙突进的作家运用得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歌德的 《铁手骑士葛兹·封·伯利欣根》 和席勒的 《阴谋与爱情》,是该运动的代表作。在小说方面影响最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 ☚ 结构主义 存在主义 ☛ 狂飙突进 狂飙突进Sturm und Drang18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在德国掀起的一次全国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由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 而得名。这一运动的主要倾向是反对僵化的习俗和“不自然”的封建秩序,要求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祖国的统一。它抨击虚伪的道德风尚和没落、僵化的封建文化,提倡创作自由和个性解放,充分肯定人的地位。在这一点上它继承了启蒙运动理论家关于自然与人权的思想,赋予人的内心情感以更多的价值。这一运动的参加者认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和创造的本源,也是人类的本源,拥护卢梭“回到自然”的口号,歌颂自然;崇尚人的天才,尤其重视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强调从本民族的历史中汲取题材。这场运动的文艺理论家赫尔德、歌德和席勒等人的作品热情奔放,充满着狂热的幻想,具有浪漫的色彩与感伤的气氛。如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铁手葛茨·封·伯利兴根》具有显著的狂飙风格。 尤其在戏剧中他们热情地抒发对时代的感受。他们在形式上突破传统的规则,如戏剧的“三一律”等。但这一运动只出现在文学领域,没有成为政治运动,到80年代逐渐衰落。 ☚ 尼贝龙根之歌 德国宫廷史诗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