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犯罪人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犯罪人格亦称犯罪个性,西方犯罪学概念。不同的人格理论对于犯罪人格这一概念有着不同的界定,其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犯罪人格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的人所特有的一种有别于正常人的个性。有关这种个性的形成,素质论认为是先天遗传的结果;精神分析论认为是本能使然; 二十世纪出现了社会化不完全来解释犯罪人格形成的理论,认为犯罪人格的形成与行为人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环境、早期教育、人际交往等有关。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criminal personality导致一个人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人格特征的有机结合,即形成了犯罪的个性心理结构,亦称“犯罪个性”或“犯罪性格”。犯罪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由于不良的环境影响和教育,造成人格社会化的严重缺陷,以致不能适应各种社会关系,导致反复发生违法犯罪行为。犯罪人格具有以下人格特征:(1)社会认知的偏执性。对于各种社会现象的认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已经形成的各种错误观念、思维定势的影响,以偏概全,以自己的主观判断代替事物的本质,从而导致对社会客观现实的歪曲反映。(2)情感的扭曲性。缺乏罪责感和自我否定的情感。往往把自己应负的罪责推诿于社会和他人,把自己看作是受害者,毫无自责和悔改之心。(3)犯罪意志的顽固性。在进行犯罪活动中,很少有动机斗争,犯罪目标明确,行动果断,缺少恐惧与犹豫,具有坚持犯罪目的的畸形意志力。(4)对惩罚的耐受性,对于拘押、受审和刑罚惩罚的心理承受力强,一般的惩罚不易产生顺从行为。(5)对教育改造的排斥性。对于司法机关的教育改造和说服教育不易产生认同感,或表面认同顺从, 内心抵制排斥, 阳奉阴违。由于以上的人格特征,必然导致个体对社会道德、法律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否定与蔑视。 ☚ 反身角色扮演 犯罪心理结构 ☛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criminal personality亦译“犯罪个性”。在思维、道德感等方面具有犯罪倾向的人格特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趋于犯罪的稳定的人格结构,是促成犯罪行为产生的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美国精神病学家约奇逊和萨米诺在合著的《犯罪人格》中认为,犯罪人具有一种独特的人格类型,突出地表现在认知和道德感方面。在认知和思维方面表现为性情多疑、追求享乐、具领袖欲、易冲动、头脑简单、孤立地看问题、寻求感官上的强烈刺激、活动过多、思维闭锁(不与外界联系)、欺诈、动力定型、愤怒、多愁善感、傲慢以及一般的智力水平。在道德感方面表现为逃避道义责任,不为他人着想,自私自利,不履行工作义务,不考虑法律规定。一些学者提出,应正确理解犯罪人格,犯罪人格并非是犯罪人特有的人格,也并非是决定犯罪行为的人格;犯罪人格不仅是身心因素造成的,应看到更多社会因素的影响。 ☚ 犯罪目的 原发型渐变模式 ☛ 犯罪人格 犯罪人格亦称“犯罪个性”、“犯罪性格”。经常犯罪的个体的具有犯罪倾向的各种人格特征的组合。特征是: (1) 偏执的社会认知;(2) 扭曲的情感;(3) 顽固的犯罪意志;(4) 耐受惩罚;(5) 排斥教育改造。 ☚ 法律意识 犯罪心理痕迹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