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犍陀罗雕塑艺术东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犍陀罗雕塑艺术东传

汉晋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吸取古希腊末期雕刻手法、以犍陀罗为中心的佛教艺术也同时向东传播。自1世纪末叶兴起,这种艺术便成为中亚细亚和天山南路的主要艺术潮流。5世纪中叶,在它的本土消失之后,犍陀罗艺术仍分南北两支继续发展,南支进入德干高原以南的南印度,北支在新疆南部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从中国新疆境内沿古代西域交通的南北两道发现看,佛像姿态端庄、线条柔和,佛像台座上刻莲花瓣,下部须弥座左右分刻两大圆形麒麟图案。与此同时,在河西走廊和沿黄地区的山、陕黄土高原,犍陀罗艺术也得到广泛传播,开凿于后秦(384年~417年)、西秦(385年~431年)的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早期洞窟内,造像仍保持雄健高大的风格,鼻高耳垂,眉细眼大,肩宽腰细,服饰多内着僧祇支,外着半披肩袈裟,衣纹呈凸起的均衡密褶的犍陀罗式样; 大同云岗开凿最早的洞窟,雕像鼻梁高直,薄唇阔肩,衣服短窄露出足部,衣纹作平行褶皱; 开凿于北齐文宣帝(550年~559年)时的河北磁县南北响堂山石窟,佛像的佛光仍取圆形,装饰纹样仍以古希腊抱琴式,浮雕采用唐草、莲花、火焰宝珠组成烛台式样。自5世纪之后,在沿黄地区构图的犍陀罗式风格、装饰手法已开始被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吸收,并加以融合陶冶。如大同云岗石窟有洞窟53个,造像10万多个,主要是5世纪末叶的作品,佛像佛光作舟形,阴刻花纹,都是中国传统风格; 河南洛阳龙门共有洞窟和壁龛数千个,造像3/10属于北朝,其中古阳洞和宾阳洞是北魏后期的代表作品,特点是面部秀润,表情温和,唇厚肩窄,衣服较为宽松,衣纹飘动流畅,雕像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沿黄地区接触的犍陀罗艺术已经是它的尾声,七八世纪时,随着唐代政治势力的扩展,唐式风格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也向西推进,犍式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在天山南路互相变化、互相吸收,8世纪末叶吐蕃占领南疆以后,犍式艺术东传也就达到了它的最后阶段。但无论如何,犍式艺术对中国风格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北魏艺术中流行的莲花拱和袴腰拱即由犍式装饰艺术演变而来; 犍式植物悬华状装饰,在内地变为珠玉璎珞的装饰图样; 犍式常用的忍冬花饰也被中国风格结合而广泛采用,并一直延续到八九世纪。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