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犍陀罗雕刻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犍陀罗雕刻

犍陀罗雕刻

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一个流派。公元1—6世纪盛行于犍陀罗 (相当于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其雕刻,大约在公元1世纪后期从佛传故事浮雕开始,逐渐向单独设龛供养礼拜的佛像发展。最初受希腊雕刻影响,人物造型粗拙,头部过大,构图简单,树木处理拘泥形式,作品如 《奉献》、《释迦牟尼初访婆罗门》 等。稍晚浮雕较多吸收希腊、罗马雕刻因素,呈现古典主义风格,人物造型精细、比例协调、姿态高雅静穆,构图单纯平衡,背景几乎是空白,代表作品有 《佛教僧人》、《祗园布施》。晚期浮雕更多吸收罗马雕刻因素,注重人物性格、特征、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刻画。代表作如 《摩罗的魔军》、《佛陀涅槃》。约3—4世纪的犍陀罗片岩高浮雕《帝释窟说法》、《佛陀说法》,构图错综复杂,装饰繁缛富丽,佛像异常高大,开启龛状窟的先河。单独佛像造型特征为脸呈椭圆形,与额头连成直线的笔直鼻梁、月牙形细长眉毛,深深的眼窝、薄薄的嘴唇以及丰满的下巴,都与希腊雕刻类似。而项上肉髻、眉间白毫和背后圆光则标明了佛陀的印度身份。佛像身披通肩式袈裟,类似希腊雕刻中的长袍,臂褶厚重,衣纹交叠,衣料质感很强,佛像面部表情平淡、冷静、半闭的眼睛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佛像全身比例不够匀称协调,后期更显得短粗低矮,其手势和坐姿都有固定程式,为后世所沿用。分立像和坐像两类。材料通常采用青灰色的云母质片岩,色调幽暗、沉着、严峻,增加了佛像古朴、庄严和静穆感,代表作品有 《佛陀立像》、《王子菩萨》、《苦行的释迦》 等。

☚ 铜鼓雕塑   斯芬克斯 ☛
犍陀罗雕刻

犍陀罗雕刻

古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一个流派。公元1—6世纪盛行于犍陀罗(相当于今巴基斯坦之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其雕刻,大约在公元1世纪后期从佛传故事浮雕开始,逐渐向单独设龛供养礼拜的佛像发展。最初受希腊雕刻影响,人物造型粗拙,头部过大,构图简单,树木处理拘泥形式,作品如《奉献》、《释迦牟尼初访婆罗门》等。稍晚浮雕较多吸收希腊、罗马雕刻因素,呈现古典主义风格,人物造型精细、比例协调、姿态高雅静穆,构图单纯平衡,背景几乎是空白,代表作品有《佛教僧人》、《祗园布施》。晚期浮雕更多吸收罗马雕刻因素,注重人物性格、特征、面部表情和身体动态刻画。代表作如《摩罗的魔军》、《佛陀涅槃》。约3—4世纪的犍陀罗片岩高浮雕《帝释窟说法》、《佛陀说法》,构图错综复杂,装饰繁缛富丽,佛像异常高大,开启龛状窟的先河。单独佛像造型特征为脸呈椭圆形,与额头连成直线的笔直鼻梁、月牙形细长眉毛,深深的眼窝、薄薄的嘴唇以及丰满的下巴,都与希腊雕刻类似。而项上肉髻、眉间白毫和背后圆光则标明了佛陀的印度身份。佛像身披通肩式袈裟,类似希腊雕刻中的长袍,臂褶厚重,衣纹交叠,衣料质感很强,佛像面部表情平淡、冷静、半闭的眼睛流露出沉思内省的神态,佛像全身比例不够匀称协调,后期更显得短粗低矮,其手势和坐姿都有固定程式,为后世所沿用。分立像和坐像两类。材料通常采用青灰色的云母质片岩,色调幽暗、沉着、严峻,增加了佛像古朴、庄严和静穆感,代表作品有《佛陀立像》、《王子菩萨》、《苦行的释迦》等。

☚ 铜鼓雕塑   斯芬克斯 ☛
000071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23: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