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明
特明(Temin,H. M. 1934~),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因发现逆转录酶,与巴尔蒂摩和杜尔贝科共获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特明生于美国费城。1955年在费城斯沃思摩尔学院获科学士学位。1955年入加州理工学院当研究生,前一年半主修实验胚胎学;后改为动物病毒学(这时他已进入杜尔贝科的实验室做了一年博士后的研究工作)。这时他提出一个关于罗斯肉瘤病毒的原病毒假说。
1960~1964年特明迁居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市,在麦克阿达尔癌症研究实验室任襄教授。在此期间他又提出了关于DNA原病毒的假说。1964~1969年特明升任副教授和教授。1971年以后他还兼任威斯康星Alumni癌症研究基金会教授。
六十年代后期特明工作的半数时间是用于研究组织培养细胞(受罗斯肉瘤感染的和未受感染的)增殖的调控问题。结论是: 特异性血清因子在调控细胞增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小牛血清中对鸡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起促进作用的因子就是生长调节素。
1970年6月27日特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证实了可由逆转录酶的存在来解释遗传信息的传递机理,当时传统的理论(被后人称为“中心法则”)认为,DNA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然后再传递给蛋白质;此外无其他道路。而特明则提出,还存在着一条从RNA到DNA的“反向信息通路”。它和上述的中心法则是相反的。
早在1964年特明就曾预言,中心法则并没有排除遗传信息从RNA到DNA的反向流动。他认为存在着这样一种逆向转录的酶,可能有助于诸如肿瘤病毒的复制,当该病毒进入以DNA占优势的动物细胞后,从RNA向DNA传递信息的通路便更加符合生物学规律。特明当时就是迎着许多科学家的怀疑和反对,在麦迪逊实验室开展这样一项检验其预言的科学实验。
特明使用的肿瘤病毒只含有RNA而不含DNA,在无DNA存在的条件下,这些病毒使用了它们的RNA来引导健康细胞的DNA向着这样一条通路前进: 由受染的细胞来合成异常的DNA和异常的蛋白质。
后人的工作证实了特明的研究成果,在某些白血病、淋巴瘤和肉瘤病人的组织中发现了逆转录酶。特明获奖后发表了题为《DNA原病毒假说——RNA引导DNA合成的证实及其意义》的诺贝尔演讲。
霍华德·马丁·特明。病毒学家。生于宾夕法尼亚州费城。1955年毕业于斯沃斯莫尔学院。195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翌年到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执教,1969年升为教授。后任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恶性肿瘤研究讲座教授(1971—1980)、劳斯恶性肿瘤研究讲座教授。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和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细胞生理学》和《癌症研究》杂志副编辑,《病毒学》杂志编委。长期研究病毒致癌的机制,1964年提出寄主细胞一方面合成本身的DNA,另一方面又合成带病毒遗传信息的DNA,产生更多的癌细胞的观点。1970年其理论得到证实。为197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之一。著有《中间病毒学》、《病毒学档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