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牛李党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Niu li dangzheng

唐朝后期朝廷大臣之间的派系斗争。一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 一派以李德裕为首, 故有是称。牛李之争的起因及分歧焦点史学界众说不一,从酝酿到结束,历时约半个世纪,是唐后期的重大政治事件。宪宗元和(809—820)年间,牛僧孺、李宗闵等人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制举, 对策时痛诋时政, 引起当朝宰相李吉甫 (李德裕之父) 不满, 向宪宗陈诉, 导致主考官被贬, 牛僧孺等不予重用, 埋下党争前因。在如何对待藩镇割据的问题上,李吉甫一派主张武力平叛,另一派宰相李绛、李逢吉等主张以安抚为主, 遂形成对立派系。穆宗至文宗时期, 党争循序展开, 两派交相进退。穆宗长庆元年 (821), 因礼部贡举不公, 经李德裕等证实, 李宗闵等因涉嫌私情,被贬,两派遂由公怨转成私仇,更相倾轧, 互引宦官为援。武宗时期, 牛党失势, 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相,李党自此独掌朝政,牛党领袖牛僧孺、李宗闵被贬职流放。宣宗时期,牛党重新得势,执掌朝政,牛党纷纷被召还朝。李德裕被贬到崖州(今海南琼山东南),后死于贬所。牛李之争以牛党获胜结束。两派之争,既有公事,也有私仇,政治主张除对待藩镇所持态度有别外,在选举制度,对待文化传统等方面亦多有分歧,牛党拥护进士科取士,相互援引,结成朋党;李党则主张改革选举制度,以抑进士科所带来的浮华之风。李德裕于会昌(841-846)年间执政,在讨平泽潞叛镇、破回鹘、废佛等方面,颇有建树,为人称道。文宗曾慨叹说:“去河北贼(藩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旧唐书·李宗闵传》)表达了对两党长期争斗厌倦又无可奈何之心情。

☚ 藩镇割据   渤海 ☛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

唐穆宗至唐宣宗时期(821—859)统治阶级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权力之争,又名 “朋党之争”。斗争的两派,一派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出身进士科的新权贵; 一派是以李德裕为首、依靠门第步入朝班的旧权贵。两派争执有二: 一是如何选拔官吏。牛党主张以科举考试为取士标准,提拔那些出身寒微而确有真才实学的人,按才能授予官职,不应按门第封官进爵; 李党则认为公卿子弟熟悉政事,寒门子弟纵然有才,也难胜重任。二是如何处置藩镇割据。李党主张藩镇割据是朝廷的一大隐患,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与中央分庭抗礼,势力越来越大,政府不能养虎为患,应以武力给予坚决镇压,否则后果难以设想; 牛党则认为对待藩镇应从现实实际出发,承认藩镇割据这一现实,以求相安无事。先是牛僧孺受李逢吉推荐执柄宰权,贬李德裕为浙西观察使,牛党得势。唐文宗时,两党并用,双方互相排斥,势同水火。文宗慨叹道: “去河北贼非难,去此朋党实难。” 武宗时,李德裕为宰相,李宗闵贬死,牛僧孺被黜,李党得势。唐宣宗时,牛党白敏中、令狐绹先后为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 (今广东儋县西北) 做司户,死在任所。牛僧孺虽奉诏还京,但不久病死。牛李党争,历时近四十年,双方都未能解决唐后期统治者面临的危机,只停留在争辩、排斥异己中。

☚ 百牛拉倒圣德碑楼   舅甥会盟碑 ☛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Niuli dangzheng

唐代后期朝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两集团分别以牛僧儒、李宗闵和李德裕为首,党争长达40年之久。牛僧儒、李宗闵同是宪宗元和(806—820)年间进士,在对贤良方正策时,指斥朝政得失,得罪了当时的宰相李吉甫。唐穆宗时,与李吉甫政见不同的李逢吉为相,李逢吉引荐牛僧儒为相,借以排挤李吉甫之子李德裕。李德裕以门荫入仕,认为进士浮华不实,主张朝廷显官都应是公卿子弟,但力主裁抑藩镇势力。牛党多进士出身,通过科举以门生、座主、同年相援引,认为选官应以文辞为重;对待藩镇则主张姑息容忍。唐文宗时,两党并用,兼任李宗闵、牛僧儒、李德裕为相,结果每次宰相换人,朝廷官员随之纷纷变动,竟使文宗感叹“去河北贼(藩镇)非难,去此朋党实难”。(《旧唐书·李宗闵传》)唐武宗时,李德裕为宰相,牛党受到排斥,主要人物都被贬官岭南。唐宣宗即位,牛党得势,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广东琼山),旷日持久的牛李党争才告结束。牛、李党争加剧了唐后期的政治动荡,反映了统治集团的日益腐败。

☚ 藩镇割据   甘露之变 ☛

牛李党争

唐代穆宗至宣宗年间(821—859)外廷官僚士大夫间的朋党之争。牛党以牛僧儒、李宗闵为首,李党以李德裕为首。两党以对待进士科举的态度和在藩镇、吐蕃等问题上采取的作法不同而逐渐形成对立的政治派别,并借助与皇帝、宦官的关系轮番执政,相互排挤。两党之中,李党排斥进士科举而主张选用公卿子弟。牛党则主张选人以进士为先并通过科举互相援引。李党对于藩镇力主裁抑,且对吐蕃的进攻采取强硬态度,牛党则对藩镇、吐蕃皆主张妥协,反对战争。穆宗时牛僧儒因李逢吉引荐一度为相,李德裕出为浙西观察使。文宗时,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接受维州(今四川理县薛城镇西)吐蕃副使悉怛谋归唐,牛僧儒为相则令执送归还吐蕃。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儒也被黜。宣宗时,牛党得势,李党全遭贬逐,李德裕被贬死崖州,牛僧儒还朝后也病死。两派斗争近40年。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

唐代穆宗至宣宗年间 (821—859),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朋党间的斗争。一般认为,两派之间的斗争源于对藩镇割据势力的不同态度,李德裕为首的李党力主中央集权,对藩镇采取强硬的态度,与之对立的牛僧孺则对藩镇采取姑息放任政策。也有人认为,牛党代表着庶族地主阶层的势力; 李党代表士族门阀的势力,反对进士科,二派之间是改革与保守的斗争。穆宗时,牛僧孺因得李逢吉引荐,一度为相。李德裕则出任浙西观察使。文宗时,李德裕为西川节度使,接受吐蕃的维州 (治今四川理县薛城镇西)守将悉怛谋的归唐,派兵收复维州。牛僧孺居相位,却令执送归还吐蕃。武宗即位,李德裕为相,致力削平藩镇的叛乱,大举灭佛,李宗闵被贬死,牛僧孺亦被黜。但到了宣宗时,一反武宗所为,牛派得势,李派全遭罢斥,李德裕四次贬官,最后被贬死崖州,牛僧孺还朝后也病死。两派斗争将近40年。其结果,使朝政更加腐败,藩镇势力更为膨胀,统治者的力量在内讧中进一步削弱。

☚ 南衙北司之争   甘露之变 ☛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

唐穆宗至唐宣宗年间(821—859),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党与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之间的斗争。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牛僧孺、李宗闵等在对策中“皆指陈时政之失,无所避”,为宰相李吉甫所痛斥。牛僧孺、李宗闵长期未被任用。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李德裕攻击李宗闵科举舞弊,取士不实,李宗闵被贬为剑州刺使。二年后,牛僧孺为宰相,与李宗闵共同排挤李德裕外出为浙西观察使,牛李党争正式形成。文宗时,两党斗争日趋严重,牛僧孺、李宗闵与李德裕相继上台掌权,两党倾轧、排挤达到高潮,“每议政之际,是非锋起”,致使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实难”之叹。武宗时,李德裕为相,李宗闵被贬,死在封州,牛僧孺亦被黜。宣宗时,牛党成员白敏中为相,李党全遭罢斥,李德裕几经贬谪,病死于崔州,李党势力瓦解。牛僧孺被召还朝,不久也病死,两党斗争,始告结束。两派斗争各有宦官支持,持续将近40年。

☚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对立   “反暴君”论与“君权神授”论的对立 ☛

牛李党争

唐代后期的朋党之争。穆宗年间(821—825),朝臣中逐渐形成了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和以李德裕为首的两个朋党。穆宗、敬宗朝(821—827),牛僧孺得李逢吉援引,担任宰相,牛党得势,李德裕被贬为外官。文宗时(827—841),两党参错并进,交替当朝,斗争异常激烈。文宗叹息说: “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武宗朝(841—847),李德裕为相,李党得势,牛僧孺被黜为外官,李宗闵被贬死。宣宗时期(847—860),牛党取得完全胜利,李党又被贬斥,后李德裕死于崖州(广东儋县西北)贬所。但牛僧孺还朝不久也病死。至此,激烈斗争了四十年的两党斗争才逐渐平息。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0: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