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病的中医辨证施治
牙龈病和牙周病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疾病之一。我国古代医学著作中就已有关于这些疾病的详细描述和丰富记载。中医辨证施治着重于对牙周病患者全身情况的调整,但有些患者的全身证候不够典型和全面,就应以牙周组织的局部病损特点为诊断的主要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必须配合必要的局部治疗,如洁治、刮治、药疗、牙周手术、咬合调整等;在治疗中和治疗后都应注意口腔卫生保健,采用正确的刷牙和牙龈按摩方法,以巩固治疗效果,防止复发。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为: 凡久病耗损、劳倦过度、生育过多、崩中漏下或遗传体质等,均可导致气血两虚或肾虚。牙齿健康情况是肾气盛衰的反应,因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它的主要表现为: 牙槽骨吸收,牙根暴露(牙宣),牙齿松动移位。凡嗜食膏粱厚味,或外感风邪,运化失调,中焦湿热、上薰口齿,循阳明胃经及大肠经脉而入于牙龈,它的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易出血,流脓、口臭等。
以上两类病因又互相影响,临床上常可表现为以某一种类型为主,而又有加杂,因此,在辨证中应抓住主要矛盾。一般可将牙龈病和牙周病分为下述四种类型: 胃经实火型、肾虚胃热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其中以肾虚胃热型最为常见,是慢性龈炎及多数牙周病的主要证候。
胃经实火型 本型病因为脾胃积热或胃有实火,循阳明经脉上炎于牙龈,见于各类龈炎、龈脓肿、牙周炎急性期、牙周脓肿等情况。本型的主要表现为: 烦渴饮冷,多食易饥,口臭,胃脘嘈杂,便秘,尿黄,牙龈肿痛,有脓性分泌物,易出血,舌质红绛、苔黄厚,脉洪大或滑数,如兼有湿热,则苔黄厚腻,胃纳较差。本型治法以清胃泻火为主,可用清胃汤(黄连、黄芩、生地、丹皮、升麻、生石膏)或牙周消毒饮(生石膏、黄芩、紫花地丁、蒲公英、玄参、生地、大黄),此外可用固齿露(白矾、风化硝、食盐各15g,加蒸馏水1000ml过滤)含漱或刷牙。
肾虚胃热型 本型病因为肾阴虚而兼胃火盛,慢性牙周炎多属此型。本型的主证为: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牙龈红肿、出血溢脓、口臭、头晕、目眩、耳鸣、低烧、颧红、手足心热、腰酸、盗汗、眠差、口干、便秘、胃脘嘈杂、呃逆、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尺脉弱,本证系肾阴虚、虚火上炎,兼胃热薰蒸之综合表现。本型治法以滋肾阴兼清胃热为主,可用玉女煎加味(生石膏、生地、知母、山萸肉、麦冬、牛膝、丹皮)。若湿热较重,小便短赤或便溏者,可去生地,加入藿香、银花、蒲公英、木通、车前子等解毒排脓,兼利湿热。
肝肾阴虚型 本型亦以肾阴虚为主证,虽不兼有胃热,但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也可导致牙龈肿痛等一系列症状,在辨证时应予注意。牙周炎及牙周变性患者中均可见此种类型。本型主证为牙齿松动,牙龈浮肿,隐隐作痛,时有少量出血,常致牙龈萎缩,牙根宣露,腰酸腿软,耳鸣目眩,经闭梦遗,或见午后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而不思饮,舌红苔少或剥落,有裂纹,脉沉细数,尺脉弱。
本型治法为滋肝肾之阴以固齿,常用六味地黄汤加味(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枸杞、骨碎补)或用左归丸。如虚火上炎之症较著,如龈红肿出血、口干咽燥等,可将上方中熟地改为生地,去骨碎补,加重丹皮剂量,再入黄柏、知母,则成滋阴降火的方剂,即知柏地黄丸。
脾肾阳虚型 本型兼有脾阳虚和肾阳虚的证候,可见于一部分牙周变性患者,或伴有其他全身性疾病的牙周病患者。本型主证为: 牙齿松动移位,牙间隙增宽,牙龈浮肿而充血不明显,龈袋渗出物少而稀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形寒肢冷,食减便溏、腰膝酸软,下肢浮肿等。舌淡胖嫩,常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本型治法以温补脾肾为主,可用肾气丸加味(熟地、山药、山萸肉、茯苓、泽泻、丹皮、枸杞、骨碎补、制附片、肉桂),或用右归丸,方中亦可酌加补骨脂、旱莲草、续断、生龙骨、生牡蛎等固肾健齿药物。
从上述辨证分型来看,牙龈病和牙周病主要是肾虚(肾阴虚为主) 和胃热两种类型,以及这两种类型的综合表现。大多数患者的辨证其本在肾、为虚,表现为牙齿松动;而其标在胃、为火,表现为龈肿痛溢脓。施治原则是补肾泻火,补肾中以滋阴为主,泻火中又以除虚火为主,同时应注意病情的缓急,如果炎症突出,则采用汤药内服,以先清热解毒排脓,待炎症控制后,再服用培肾、固齿的丸剂,丸剂疗效慢,常需连续服用3~6月,并应根据病情变化,酌情加减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