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变性periodontosis又叫青少年特发性牙周炎,系牙周膜结缔组织纤维发生非炎性退行性变性。本病以青少年女性多见。临床表现:牙槽迅速吸收,牙龈上皮附着增生且向根部迁移,可使较多牙齿过早出现松动、移位,牙周袋形成,继之引起感染。治疗:可给维生素A、D、C,局部按摩或封闭等。 牙周变性periodontosis是指牙周组织非炎症性变化。临床上较少见。主要表现为牙周组织退行性变和萎缩。多见于青年,女性多于男性,故亦称“青少年特发性牙周炎”。病因至今未明确。治疗原则应予全身与局部兼顾的综合治疗,以促进牙周组织修复。 牙周变性 牙周变性牙周变性是牙周组织的慢性退变性疾病,其特点为牙周膜中的结缔组织有非炎症纤维变性,牙槽骨发生吸收以致牙齿早期就出现松动移位,上皮附着根向增殖,形成牙周袋,而后出现继发性感染,引起炎症症状; 如果病变继续发展,牙周组织破坏继续加深,终至牙齿脱落。本病一般发生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女多于男。 牙周变性的病因,至今未明。多数人认为是由全身因素所引起的变性病,但也有人认为是一种炎症,在青少年中发病的称为少年性牙周炎,可能是由一种革兰阴性厌氧杆菌所引起,因为在牙周袋中找到这种细菌。祖国医学对肾虚、胃火及气血不足等原因所引起的疾病的描述,颇类似牙周变性的症状,因此有人认为肾虚、胃火、气血不足是牙周变性的原因。此外,内分泌紊乱、新陈代谢不平衡、营养物质缺乏,特别是维生素C缺乏; 机体的物质代谢紊乱,特别是钙磷代谢、蛋白质代谢、糖代谢等紊乱,均与之有关。也有人认为牙周变性的发病与某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梅毒、胶原疾病以及遗传因素有关。 牙周膜及牙槽骨的改变,是牙周变性最早的组织病理改变,但也有人认为牙周变性首先是牙骨质停止沉积生长,可是多数学者仍同意前一种看法。牙周膜中的主纤维变性、折断,被疏松的网状的结缔组织所代替,同时牙槽骨出现吸收,邻接的牙周膜主纤维则失去附着,支持骨的小梁变细,破骨细胞很多,出现骨吸收的区域。牙周袋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结合上皮沿着牙骨质面根向移位,这可能是由于龈纤维、牙槽突纤维失去附着而引起。由于牙周袋的形成,则可出现牙周组织的炎症。又由于临床牙冠及牙根的比例改变,从而出现继发性创伤颌,这就导致牙周症状的加重和牙齿的病理性移位。牙周变性的基本损害,全口的牙周组织是一致的,但临床上所见的牙周损害,各个牙可有不同,这是因为伴有其他致病因素之故。根据Orban及Weinmann的报告,牙周变性的基本损害,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牙周膜的主纤维变性,由于牙槽骨的吸收而牙周膜变宽,疏松的结缔组织代替致密的纤维束,毛细血管增殖,这时还没有上皮附着的增殖和炎症反应。第二期,其特点主要是上皮附着沿着根面的迅速增殖,牙周膜中的上皮剩余也可增殖,开始有散在的细胞浸润。第三期,增殖的上皮附着从根面分离,龈沟加深而形成牙周袋,这时因伴有其他因素的参与,使牙周组织的损害更加严重和复杂。 牙齿松动是早期症状,常出现于其他症状之前,单根牙较多根牙更为显著,这时在X线照片上,牙槽骨可能破坏不大,而牙周膜间隙显著增宽。牙齿移位常见于单根牙,上颌切牙唇向移位最明显,使牙间隙加大,形成扇形排列。因牙齿松动移位,使牙失去接触点,而发生食物嵌塞,由于牙间乳头的退缩,又可引起水平食物嵌塞,这又可导致牙龈的炎症。牙周袋的形成,常常是宽而深的,有龈下牙石,也可有慢性溢脓,如引流不畅,也可出现急性牙周脓肿,表现出各种急性症状。牙龈可以退缩,牙根暴露,可以出现对冷、热、酸、甜等感觉过敏症状。牙周支持组织损害较大时,可出现继发性创伤性颌,而出现相应的症状。牙周变性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点,早期病人牙周组织可以完全没有炎症,也无牙周袋,但全口牙或多数牙松动;牙齿可以移位,特别是上前牙出现牙间隙,呈扇形排列;晚期则可有广泛而深的牙周袋。患者多为青年,女多于男。在X线片上显示出牙槽骨破坏严重,硬板消失,骨小梁变细,骨髓腔增大,牙周膜间隙普遍增宽,但在早期骨质破坏并不明显。 牙周变性由于病因不明,尚无针对病因的疗法,在临床上常采用综合治疗。对可疑的致病因素,应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必要时可采用支持疗法。对牙周组织已出现的致病因素和病变损害,则应进行有计划的治疗。其步骤仍是药物治疗、洁治术、刮治术、颌改正术;消除牙周袋的治疗,可根据情况采用再附着刮治术、翻片刮治术、龈切除术等;对松动牙尚可保留者则作夹板固定,对不可救治的牙则须拔除,在修复失牙时同时作夹板固定。 ☚ 创伤性颌 牙周萎缩 ☛ 000172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