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文據 > 牒狀 牒狀 diézhuàng 即文書,證券。《新唐書·百官志二》:“〔司記〕掌宫内文簿入出,録爲抄目,審付行焉。牒狀無違,然後加印。”清·蔣士銓《第二碑·題坊》:“驗先朝牒狀,紅泥出印牀。”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牒狀2 牒狀2 diézhuàng 謂文狀案牘。《新唐書·百官志》:“司記二人,掌宫内文簿入出,録爲鈔目,審付行焉。牒狀無違,然後加印。”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函札部 > 簡札 > 牒3 > 牒狀 牒狀 diézhuàng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卷宗部 > 訟狀 > 訴狀 > 牒狀 牒狀 diézhuàng 省稱“牒”。即訴狀。《魏書·源子恭傳》:“蕭衍亡人許周自稱爲衍給事黄門侍郎,朝士翕然,咸共信待。子恭奏曰:‘徐州表投化人許團并其弟周等,究其牒狀,周列云已蕭衍黄門侍郎……推究二三,真僞難辨,請下徐揚二州密訪,必令獲實,不盈數旬,玉石可覩。’於是詔推訪,周果以罪歸闕,假稱職位,如子恭所疑,”又:“案牒推理,實有所疑。”清·王夫之《薑齋詩話》卷二:“《春秋》則以俗吏爰書、訟魁牒狀醜詆之詞,取已往之君臣,恣其詬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