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牒Dié

现行罕见姓氏。今陕西之韩城有分布。《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牒云氏所改,见 《姓觿》。蒲城有此姓。”“牒云” 乃代北地区姓氏。

牒(die迭)

公文。这里指具有身份证、通行证等功用的证件、文书。

☚ 法师   钦天监 ☛
当前位置:主页 > 汉字大全 > 通假字 >

 1.通“谍”,间谍。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九十三:宋徽宗 宣和元年春正月戊午,“是时朝廷已纳赵良嗣之计,将会金以图燕。会牒云辽主有亡国之相,(王)黼闻画学正陈尧臣善丹青,精人伦,因荐尧臣使辽。”
2.通“叠”,重叠。按: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谦部》:“牒,叚(假)借为‘叠’。”
《淮南子·本经训》:“积牒旋(璇)石。”汉 高诱注:“牒,累。”《後汉书·王符传》载其《浮侈篇》:“而今京师贵戚……且其徒御仆妾,皆服文组彩牒。”
  • 上一篇:牐
  • 下一篇:牓(一)

读音d·ie(ˊ),为ie韵目,属e—ie—üe韵部。徒协切,入,帖韵。
❶公文;凭证;证件;文书。
❷古代的书板。
❸书札。

上一条: 下一条:
{}6610床板。古方言。《方言》第五:「床,齐鲁之间谓之箦…其上版,卫之北郊赵魏之间谓之~。」

牒dié

文书;凭证
 △ 通~|度~。

文书或证件:通~丨度~︱戒~。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牒1
1  diè

公文、書憑之統稱。《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右師不敢對,受牒而退。”唐·白居易《杜陵叟》詩:“昨日里胥方到門,手持尺牒榜鄉村。”唐·李商隱《行次西郊作》詩:“夜半軍牒來,屯兵萬五千。”《新唐書·食貨志》:“納利錢受牒。”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簿契部 > 契憑 > 牒2
2  dié

指譜籍、簿録。如名牒、譜牒、玉牒等。《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後漢書·質帝紀》:“其高第者,上名牒。”《玉篇·片部》:“牒,譜也。”《正字通·片部》:“牒,天子譜系曰玉牒。”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奏札 > 牒3
3  dié

下屬呈上官公文之一種。《新唐書·百官志一》:“下之達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狀,三曰牋,四曰啟,五曰辭,六曰牒。”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函札部 > 簡札 > 牒4
4  dié

書札。《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右師不敢對,受牒而退。”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簿契部 > 名籍 > 牒5
5  dié

授官之簿録。《漢書·匡衡傳》:“平原文學匡衡才智有餘,經學絶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顏師古注:“隨牒,謂隨選補之恒牒,不被超擢者。”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公文部 > 公文 > 牒6
6  dié

呈報上級之公文。《新唐書·百官志》:“下之達上,其制有六……六口牒。”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章牘版籍部 > 版籍 > 牒7
7  dié

亦稱“誓狀”。神前誓詞之俗稱。《正字通·片部》:“牒:宋元豐以後,神前誓詞曰誓狀,今俗誓狀亦曰牒。”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函札部 > 簡札 > 牒3
3  dié

亦稱“牒狀”、“訟牒”。指訴訟之文狀。《魏書·源子恭傳》:“子恭奏曰:‘徐州表投化人許團並其弟周等,究其牒狀,周列云已有蕭衍黄門侍郎……案牒推理,實有所疑。”《南齊書·崔祖思傳》:“中丞雖謝咸、玄,未有全廢劾簡;廷尉誠非釋之,寧容都無訊牒。”《宋史·高宗紀》“置臨安府左右厢官,分掌訟牒。”《正字通·片部》:“牒:古人訟詞曰牒。宋元豐以後,始改訟词爲狀。”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衆器用部 > 響器雜用 > 度牒 > 牒
牒  dié

“度牒”的省稱。


古代名物 > 朝制類 > 文告契據部 > 文據 > 牒
牒  dié

古代官職任命書,猶後世之委任狀。《漢書·匡衡傳》:“平原文學匡衡材智有餘,經學絶倫,但以無階朝廷,故隨牒在遠方。”顏師古注:“隨牒,謂隨選補之牒,不被超擢者。”唐·韓愈《上張僕射書》:“九月一日,愈再拜受牒之明日,在使院中,有小吏持院中故事節目十餘事來示愈。”宋·周密《齊東野語·何宏中》:“金人憐其忠,授之以官,廷遠(何宏中)投牒於地,曰:‘我嘗以此物誘人出死力,若輩乃欲以此嚇我邪? ’”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卷宗部 > 訟狀 > 訴狀 > 牒
牒  dié

即牒狀。


古代名物 > 日用類 > 家具部 > 坐卧具 > 簀1 > 牒
牒  dié

即簀。

牒dié

〖名词〗
公文(1)。《北山移文》:牒诉倥偬装其怀。——公文诉状十分繁多装满了他的胸中。

牒dié

❶ 简札,古人用以书写的竹片、木片。《墨子·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为械。”《论衡·量知》:“截竹为筒,破以为~,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
❷ 公文。白居易《杜陵叟》:“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榜乡村。”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此指状子。)

*die

EBBA
❶公文,文书,凭证:通~/度~。
❷指家谱:家~/谱~。
❸古代书写用的简片:玉~/简~。
❹古代授官的簿籍。
❺诉状,讼词:讼~。

谱牒

谱牒

牒 谱录 谱谍 系世
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 宗谱 族谱
旧时家族世系的谱牒:家牒
记载族系及行状的书:谱状
记述宗族世系的书:谱系 谱第 谱籍
宗族的谱牒:宗牒
皇室宗族的谱牒:麟牒
记载谥号的谱牒:谥谱
(记本族世系人物的书:谱牒)

☚ 史书   宗教书 ☛

书(尺~;丛~;群~;字~;辞~;类~;农~;医~;旧~;老~;新~;原~;黄~;伪~;秘~;禁~) 椠 册 卷(卷秩;卷帙;长~;素卷;一~在手) 签轴 签帙 部帙 篇帙 缣缃 绨缃 缥缃 缥帙 竹素 蠹鱼 文籍
书的总称:简(简册;简策;简编;简帙;简籍;简牍;简牒;素简;觚简;篇简;编简;缃简) 编 籍(书籍;篇籍;载籍) 牒 牍(翰牍)书文 书帙 书本 书卷 书册 书策 素书 诗书 图书 篇册 篇卷 黄卷 黄书 芸编 芸帙 缃缥 缃帙 缃素 载记
书籍的美称:瑶编 银编
书籍和刊物:书刊
图书和报刊:书报
书的名称:书名
诗集选本的名称:诗钞
书卷的别称:黄妳 黄奶
许多书汇编成的一套书:丛书 丛刊 丛集 丛刻 丛编 汇编 文库
把有关的资料或著作收集编成的书:辑(辑录;专~;特~;剪~) 集录
该书因编辑排版等形式不同的本子:本(版本;善~;珍~;精~;秘~;孤~;残~;油印~)
图书经删节后印行的版本:节本
有错误的版本:误本
刻印的书本:刻本 镂本
诗的刻本:诗刻
诗作的刻本:诗印
书籍或碑帖最高的刻本或拓本:祖本
书籍文献极丰富:浩如烟海
书籍磨损残破:简断编残
书籍有文字缺漏:夏五郭公

另见:文章 作品 资料 写作

☚ 书   各种书 ☛

木板

木板

板(板子;板材;板片;松~;三分~) 牒
印书的雕版:梓(梓刻;付~) 版(书版;刻板;雕版) 枣梨 梨枣(付之~)
放置器物的木板:台板
架起来的搁板:案(案板)
做棺材的木板:板(大板;寿~)
雕花的木板:镂板
用以题诗的木板:诗牌
题上诗的木板:诗板 诗版
题诗的大木板:雄方
筑墙用的短板:
店铺的门板:铺板
遮雨护窗的木板:雨屏
搭床铺用的木板:铺板
房屋或器物的隔板:槅(~子)
天花板:顶格 顶隔 顶槅
在房内屋顶或楼板下加建的一层东西:天棚 顶棚
线板:针帖
(板状的木材:木板)

另见:神具 牌子

☚ 木材   皮子 ☛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公文

公文

牍(文牍;公牍;剡牍) 牒(牒文;牒案;牒牍;章~;通~;军~) 札(札子;札书) 方板 公函 公事 刀笔 简书 书檄 朱墨 言事 手本
公文草稿:文稿
旧时的一种公文:移(移文) 记(奏~;牒~) 牌(~文;行~) 禀(~帖;~文;~示;章~) 申(~文;~请)
文书,公文:文移 文劄
朝廷的公文:台检
朝廷中的简便公文:札子 札文
部颁的公文:部咨
上司的公文:宪件
命令下级的公文:饬令
上司批复的公文:宪批
呈报的公文:状牒
清代的官书:牒呈
下级官府回复上级的公文:应书
旧时用于同级官署的一种公文:咨(咨文)
零星少量的公文信函:只简片削
累积的公文:积牍
(机关相互往来联系事务的文件:公文)

另见:机关 政府 联系 文书

☚ 公文   各种用途的公文 ☛

牒dié

徒协切,入帖。
❶简札,供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汉书·路温舒传》:“截以为~,编用写书。”
❷书籍,薄册。《论衡·自纪》:“是故罕发之迹,记于~籍,希出之物,勒于鼎铭。”
❸文书,公文。白居易《折臂翁》:“是时翁年二十四,兵部~中有名字。”
❹讼辞。《魏书·源贺传》:“案~推理,实有所疑。”

〖牒〗 粵 dip6〔蝶〕普 dié

❶ 古代用來書寫、小而薄的竹簡或木片。班固《漢書.賈鄒枚路傳》:「温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編用寫書。」(温舒:人名。蒲:水生植物。)
❷ 各種記錄文件。司馬遷《史記.太史公自序》:「維三代尚矣,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舊聞。」
❸ 官方文書或證件,有成語「最後通〜」。左丘明《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右師不敢對,受〜而退。」
❹ 訟辭,狀子。高啟《書博雞者事》:「台臣慚,追受其〜。」(台:御史台,古代監察官員的機構。)

书于简牒之上的文书,又称牒书。首用于秦王朝。据《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规定,看管仓库官员的职责之一是:稻子收割后,应把酿酒的稻和糯稻,单独贮存,“到十月牒书数,上内史。”首次规定了牒作为上报中央的公文形式。到汉继续使用,《汉书·薛宣传》载:“始高陵令杨湛、栎阳令谢游皆贪猾不逊,持郡短长,……乃手自牒书,条其奸臧。”如薛宣的《手自牒书封与高陵令阳湛》当时牒与奏的性质功能近同。唐正式定制,据《唐六典》规定,尚书省的公文程式,“凡下之所以达上其制亦者有六:曰表、状、笺、辞、牒。……九品以上公文,皆曰牒,庶人曰辞。”如崔志远的《行墨敕授散骑常侍牒》,佚名者的《少林寺准敕改正赐田牒》、《旌张孝子牒》、《奉敕禁止三茅山樵苏牒》等,存世者已寥寥无几,足以证明,政府虽然规定牒文为文书程式之一,但在使用上并不广泛。宋代,牒常用作诉讼文书,据《正字通》释:“古人讼词曰牒,宋元丰以后,始改诉词为状。”《宋史·高宗纪》载:“置临安府左右厢官,分掌讼牒。”至清代演变成为“牒呈”。

书信。《曾巩集·回傅权书》:“能沿牒至此一相见否?荒隅之中,孤拙寡偶,钦企钦企。春暄,馀保爱保爱。不宣。”

☚ 素书   楮颖 ☛

牒dié

❶ (文书或证件) an official document or note;certificate:最后通 ~ ultimatum
❷ [书] (简礼) thin pieces of wood used for writing on in ancient China
❸ (姓氏) a surname:~ 舍乐 Die Shele

书信之一种,亦为文书之通称。《说文解字》:“牒,札也”《左传·昭公廿五年》:“右师不敢对,受牒而退。”又称“牒书”,《汉书·薛宣传》:“宣察湛有改节敬宣之効,乃手自牒书,修其奸臧。”颜师古注云:“牒书,谓书于简牒也。”简牍中文书多有明确称“牒”者,如1974年发现之居延汉简中,有《建武五年居延令移甲渠候官迁补牒》,出土于破城子遗址第二十二号房内,全册共五枚简,其内容为:
牒书吏迁、𢇛免、给事补者四人,人一牒
建武五年八月甲辰朔丙午,居延令丞审告尉: 谓乡移甲渠候官,从书从事,如律” (一简A面)
“甲渠·此书已发,传致官亭间,相付前掾党、令史循” (一简B面)
“甲渠候官尉史郑骏 迁缺” (二简)
“故吏阳里上造梁普年五十 今除补甲渠候官尉史
代郑骏” (三简)
“甲渠候官斗食令史孙良 迁缺” (四简)
“宜谷亭长孤山里大夫孙况年五十七事
今除补甲渠候官斗(食)令史
代孙良 (五简)
与此牒同地出土的,尚有建武三年(27)《燧长病书牒》等。牒与其他文书之区别,就已见资料判断: 其使用范围主要用于与人事有关的公文来往、如官吏之任免、鞠、罪责、债务、伤病、验问、举贤等。用于其他方面之牒则少见。

文书名。用于平级官司之文书,无临敬之意。然邻县通于邻州,虽不同级,用“牒上”,也不用申状。《清明集》卷1《朱佥判赴滁州乞牒官交割》:“此非本司所能决,牒军径自区处,并牒报。”《朱子语类》卷106《补任·南康》:“法:邻县有事于邻州,只是牒上。今却小郡与大郡便申状。盖虽是大郡,却都只是列郡,只合使牒。”《庆元条法事类》所载牒式为:“某司 牒 某司或某官
 某事云云
牒云云如前列数事,则云牒件如前云云。谨牒
 年月 日
具官姓 书字”(《庆元条法》卷16《文书》)。

牒dié

13画 片部 
(1) 簿册;书籍: 谱~(家谱)|史~。
(2) 文书或证件: 通~(一国通知另一国并要求答复的文书)|度~(旧时官府发给僧尼以证明身份的文件)。

牒()


睡虎地秦墓竹簡·秦律十八種35,戰國至秦
别粲、穤(糯)之襄(釀),歲異積之,勿增積,以給客,到十月牒書數,上内[史]。

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256,西漢
官各以二尺牒疏書一歲馬、牛它物用稾數、餘見芻稾數上内史,恒會八月望。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76,西漢
公粱亭校長丙坐以頌𣪠(繫), 毋𣪠(繫)牒, 弗窮訊。

元悦妃馮季華墓誌,北魏
至於乃霸乃王之盛,或相或公之美,固以史牒之所詳,於斯可得而略。

元謐墓誌,北魏
帝緒綿宗,備聞於金經; 瓊枝寶茂,騰芳於玉牒。

蕭翹墓誌,隋
忘懷昇黜,随牒字民。

李弘亮墓誌,唐
譜牒詳備。

内莊宅使牒,唐
一任貨賣者奉使判者準判牒知任爲憑據者。
《説文》: “牒,札也。从片枼聲。”

☚ 牘   牖 ☛
0000221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