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栽培史history of oat cultivation燕麦(Avena sativa L.)是仅次于大小麦的第三种麦类作物,在中国的栽培历史也很悠久。燕麦的别名很多,有玉麦、油麦、铃铛麦、莜麦、苜麦、雀麦等。燕麦有皮燕麦与裸燕麦(A. nuda L.)之分。 栽培燕麦起源于野生燕麦(A. fatua L.)野生燕麦广泛分布于亚、非、欧三洲的温、寒带。中国各地亦有分布,华北北部长城内外和青藏高原尤多。古乐府的“道边燕麦,何尝可获”,即指野生燕麦而言。在秦陇巴西的高寒地区,如松潘草原和青藏高原已有相当长的栽培历史。有人认为东汉张衡《南都赋》中“冬稌夏穱”的“穱”,即燕麦。中国也可能是燕麦的原产地之一。 燕麦比大小麦更能适应高寒地区的生态环境,又是牧区的重要饲料作物之一,所以在内蒙古、甘肃、河北、山西、青海、西藏、新疆、陕西等地的山区和农牧区均有较大面积的栽培。有些地方还把它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如康熙十四年(1675)山西《和顺县志》说它已“当五谷之半”,《宁武县志》还说“种者十八九”。此外在云南、贵州、四川和西康也有部分地区栽培。 燕麦在北方概为春播作物,每年于立夏前后用点种法下种,不加耕锄,至白露前后,即可收获。播种失期者,俗谓之青莜麦,专供饲牲畜之用。在南方则多为秋播,利用春季凉爽气候生长发育,在夏季高温来临之前即可收获。 燕麦的食法很多,不但可以作面蒸食、作饼,亦可作粥。茎秆可作燃料,亦可饲牲畜,还可编织草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