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燕歌行并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燕歌行并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𪭹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筯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前的《小序》告诉我们三点: 第一、这是一首“和诗”。它依“客”所示《燕歌行》的内容及韵所作的一首旧题乐府诗。大家知道,曹丕、萧绎(梁元帝)和庾信等人都作过《燕歌行》。它们大都写思妇怀念征夫之辞,而高适这首乐府诗却扩大了表现范围,多方面地描写了唐代的征战生活。 第二、这首诗是有感于张公(守珪)军中之事而作的。张守珪开元二十一年(732)为幽州长史、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因他与契丹作战有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二十六年(738)部将赵堪等人假借张守珪之命,令平卢使乌知义击契丹、奚之余众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张守珪隐瞒实情而谎报军功,事败露后,贬为括州刺史。 第三、高适的诗是听了“从张公出塞而还”的“客”的传闻,加上诗人过去北游幽燕的生活和军队的体验而写成的作品,具有充实的现实基础。
其实,这首诗虽然是从“张守珪征伐契丹战事”引发出来的,但它所描写的征战生活,却是多方面的。全诗二十八句,是比较长的一篇乐府诗,因此,把全诗分成几大段加以诠释讲解。
一、诗歌先叙立功受赏情况——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是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这里有几个词语须先作诠释: 汉家烟尘,这儿是借汉说唐;烟尘,喻指战争。据《资治通鉴》载,开元十八年(730)五月,契丹族可突干杀其国王李绍国,协迫奚族叛唐降了突厥,此后,唐同契丹、奚族的战争连年不绝。所以说,“烟尘在东北”。 残贼,据《旧唐书》记载:开元二十二年(734)六月,张守珪大破契丹,斩其王屈刺及可突干,但余党未平,不久,又叛唐。诗中“残贼”,当指此。 重横行,重,崇尚、看重。横行,即纵横驰骋。指为国效劳,奔走四方。《史记》有:“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见《季布列传》) 赐颜色,即赏脸、给面子,厚加礼遇。《新唐书》在《张守珪传》中云:守珪于开元二十三年败契丹后,“入见天子,会藉田华,即酺燕为守珪饮至,帝赋诗宠之。……赐金彩,授二子官,诏立碑纪功”。 这四句的大意是: 在开元时,东北地区常有战事发生;张守珪虽大破了契丹,但余党未歼又叛唐。男子汉原来就崇尚、看重为国效命,扫荡敌寇。因此,得到了皇帝玄宗的特别优宠,得到了无比荣耀。 二、记叙军队出征状况—— 𪭹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前二句是说,行军的声势很壮,军队击錞敲鼓出了山海关,打着各种旗帜,在碣石山间,连绵不断地前进。 𪭹金伐鼓,𪭹(chuāng创),撞击;伐,此作敲打解。金,鼓,前者是指古代军用铜制的錞(chūn纯)、镯之类的响器。《周礼·地官·鼓人》云:“以錞和鼓,以镯节鼓。”古时军队,常以“𪭹金”节止行军步伐;以“击鼓”,作为进军信号。榆关,即山海关。此乃通往东北之要隘。旌旆,即军中各种旗帜。旆,此泛指大旗。 后二句是说,军官带着军中紧急文书,在大沙漠中飞奔;匈奴的军队(即契丹敌军),已经开入了狼山之间。校尉,军中武职名,泛指军官。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紧急文书。瀚海,沙漠之别称。狼山,今内蒙和其他地方均有名为“狼山”者,此当泛指战争要地,并非实指。单于,古代匈奴称其首领为单于(单,chán)。猎火,古游牧民族在作战前,往往举行大规模的校猎。此指战火。
这是诗歌的主要部分,有以下三层意思: 第一层,写军内矛盾——苦乐不匀,不同态度 先看前边四句——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这四句大意是说,那山河荒凉景像一直延伸到边疆的尽头,敌人的马队像暴风雨般地发动了猛攻。前线展开了激战,战场上士兵已死去了一半,伤亡惨重;可是,主帅的营帐里,美人们却还在歌舞不停,人们正在欣赏称快! 凭陵,依恃暴力入侵,即逼压。陵,通“凌”。一说,陵,山陵。凭陵,凭借有利的优越地势。杂风雨,意即风雨交加,此喻胡骑来势猛烈。刘向《新序·善谋》有云:“韩安国曰:‘且匈奴者,轻疾悍亟之兵也,来若风雨,解若收电。” 后边四句是——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穷秋,即深秋。腓(féi肥),病,意指枯萎。一作“衰”。斗兵稀,指唐军伤亡过重而减员。身当恩遇,指受到朝廷的重视。当,此有“受”之意。未解围,据《新唐书·张守珪传》载:“知义与虏斗,不胜,还。” 这四句的大意是:季节已到了深秋,草木枯黄,驻守边城的唐军受到惨重伤亡,已大大减员。而将军们深受朝廷的恩宠却常常轻敌,所以,虽经力战也不能取胜,边境上的要地仍被围困着。 在这里,诗人用了军队内部将领与兵卒活动的鲜明对照,反映了唐军中苦乐不匀,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战士们苦战杀敌,将帅们骄纵淫逸。其结果当然不妙:伤亡惨重,未脱险境,孤城“未解围”。 第二层:两地相思——征人望乡,少妇念夫 由于战争连年,久不休止,征人不能还乡,引起征夫与家人的两地相思。你看——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这四句是说,士兵们穿着笨重的战甲,苦守在东北边地已经很久很久了,常常回顾故乡,可是“空回首”,想回家而不能,只有相思而已。而住在长安城内的少妇,由于别离了丈夫,依门伫望,久等而不归,也常落泪而哭,十分伤心,以至“欲断肠”地步。 这里有几个词语,须补释一下: 玉筯,筯同“箸”,此代指思归的眼泪。语出梁代诗人刘孝威的《独不见》有云:“谁怜双玉筯,流面复流襟。” 少妇城南,此乃倒文,即城南之少妇,与下文相应:蓟北征人。因为唐时长安居民住宅区在城南。蓟北,指蓟州往北一带地方,泛指东北边地。 这几句诗的中心意思,即:征人久战不归,思妇念夫断肠。。 第三层:转战绝域——它首先描绘了一幅塞外图景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这是一幅什么景象呢? 那是缥缈遥远的边庭(即边疆),那是极远极远的地方,只是无边无际,迷迷茫茫的一片,简直难以逾越。这是一幅荒凉的塞外风光。 在这种环境下,两军在对垒着,在紧张战斗着。于是,就有了下边的诗句——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上句写白天战场杀气腾腾,天昏地暗;下句写夜间军营戒备森严,警报频传。阵云,指战云;三时,意指历时很久,“三”,与“九”,相似,均表极数,不是确指。一说,三时是指晨、午、晚,即一整天,或说,指春、夏、秋三季。一夜,犹言彻夜、整夜。刁斗,军中煮饭、巡更两用的铜器。有柄,容积一斗,故称“刁斗”。 这第二大段三层意思综合起来,就是四个字:征战之苦。它从转战绝域,久戍不归,两地相思,到军中苦乐悬殊和荒僻塞外景色,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绘,把一个“征战之苦”,作了多侧面的浓重渲染。
在这段里,看到的是士卒们的高尚节操——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这是说,大家看,那些战士在战场上拿着雪亮钢刀,杀敌拼命,尽忠死节,难道只为了求功请赏?言外之意:为国捐躯是他们的壮志。 这样着力地刻划战士们的崇高境界,正是为了与前边的将帅的享乐和轻敌,形成鲜明的对照,以此颂赞斗士,隐刺将帅。 同时,也表明了战士自己的期望,愿得到一个善用兵、能体恤战士的好将帅——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最后两句,是赞颂汉代名将李广。(一说,指战国赵将李牧,亦可通)善于抗御强敌,又能抚爱士卒,借以讽刺唐代张守珪等将帅们的放荡、无能和任意役使战士的恶行。
一、高适这首《燕歌行》,所反映的内容确是多方面的。 它通过对一次行军出征的描写,高度赞扬了士兵奋不顾身,为国立功的精神,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长期戍边的思乡之情;揭露了军队内部将领与士兵之间的矛盾,讽刺了边防将帅的骄奢淫逸。它具有颇高的思想内涵,在唐代边塞诗中,确是独树一帜的。 但是,对于此诗的题旨到底是什么?在古典文学研究和注释中,却有若干不同认识。因此,以下着重讲讲这个问题。 眼下,有这样一些相异的甚至相左的认识: (一) 歌颂战士为国家利益而战。刘大杰认为:他们“不是为争取个人的功勋,而是为国家的利益。”(刘著《中国文学发展史》) (二)突出战士英勇气慨,讽刺将帅不得其人。朱东润等认为:“结束处突出广大士兵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慨,讽刺边地将领不得其人,则是全诗主旨所在。”(《中国历代古典文学作品选》) (三)希望将军体恤士卒。游国恩等认为:“结尾回忆李广,希望将军体恤士卒,点出了全诗的主题。”(《中国文学史》) (四)这是非战作品。吴国恒、王绶青认为:对于唐对契丹这次不义战争,“由于高适对现实持着较为清醒的客观态度,……记起张(守珪)的轻易用兵,并喜欢饮宴作乐,乃作诗以讽刺,创作名篇《燕歌行》。”(《文学评论》一九八○年第三期) (五)对将领的微讽和对战士的同情,是诗歌的主要倾向。这是前几年新提出的一种观点(详见一九八○年第三期《文学评论》)。他们认为:诗歌虽然以不义战争为其背景,但实际上,诗从出征写起,以至战争结束,除了有些颂扬性诗句之外,其主要部分都是对将军的微讽和对战士的同情。这成为此诗的主要倾向。当前通行的《大学语文》,已经采纳了一些合理因素,在自己的“题解”中表示了相类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我的看法,赞成第五种观点,它基本上符合诗歌内容与作者意图。这不仅可在此诗全部内容的剖析上得到内证,而且可从高适反映在他的全部“边塞诗”的基本内容和态度得到印证:他讴歌保边卫国的正义战争,反对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他勇于揭露战争的阴暗面,同情战士种种不平待遇等等。这就是高适在自己的边塞诗中所体现的基本立场和主要思想。《燕歌行》正是贯串着这种基本精神的。因此,它既不是一般的非战作品,也不是仅仅反映某一方面内容、某一次具体战事的东西,更不是纯粹为张守珪之流的不义战争唱赞歌,而是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了唐代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诗中所描画的场景和抒发的情调,有壮烈而雄迈高亢的,也有萧索而幽怨缠绵的,还有一些泼辣或含蓄,内容是错综交织的,感情也是复杂多变的。从表象上视之,许多现象似乎是矛盾的,而其实,它把上述各种因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鲜明而又浑然的统一体。这就是:忧国恤民(包括爱兵)的主题思想同雄浑悲壮、气骨鲠直的艺术风格的统一。 二、高适《燕歌行》在艺术上有何成就。 高适这首乐府歌行的边塞诗,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在这里,只剖析一下它的最大特色。这就是:调动多种艺术手段为自己的题旨服务。这可从以下若干方面得到体现。 (一)用概括描写与细致刻画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边塞景色和两地相思。诗中对于这方面的描写显得异常生动而深刻,且感情也十分丰富而深沉。大家只要细品其味,必有深深体悟和共鸣。 (二)采用“对照法”,揭露军内矛盾。这就是:一面忠诚勇敢、拼命奋战,视死如归;一面却纵欲作乐,不惜士卒,有亏职守。还有一边只为个人功勋奔波经营,一边则为保边卫国作出自己的贡献。如此等等描写,因为是通过“对照法”进行的,显得特别鲜明,揭露也异常深刻。 (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诗从用韵和声调上,也力求体现诗歌的情调和主题思想。全诗多次换韵,平仄交替。这是本诗在用韵上的一个特色。它每四句一转韵,字声平仄和诗情变化相一致,从而更好地反映诗歌的丰富生活内容和复杂的思绪。比如—— 在第一大段的头段四句用了仄韵,与边塞告急的情势正相吻合;接着四句改用平韵,有助于表现战士的昂扬气慨。 在第二大段中,前四句用仄韵,这是战场肃杀气氛所要求的;后边四句改为平韵,正同悲壮慷慨的激情抒发相合。接下去八句,均用仄韵,又是为了配合抒发悲怨缠绵之情而设的。 在第三大段,即最后四句转为平韵,更有助于英勇气慨的表现和义愤之情的抒发。 如此等等的平仄交替用韵,声随情移,抑扬有致,使诗歌之情调和韵味富于变化,时而雄迈高亢,时而悲恻幽怨;又时而昂扬激越,时而凄凉低沉。这样,就大大增强了诗歌摄引人心的艺术张力。 燕歌行并序[唐] 高 适 开元二十六年②,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③,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④。 汉家烟尘在东北⑤,汉将辞家破残贼⑥。 男儿本自重横行⑦,天子非常赐颜色⑧。 摐金伐鼓下榆关⑨,旌旆逶迤碣石间⑩。 校尉羽书飞瀚海(11),单于猎火照狼山(12)。 山川萧条极边土(13),胡骑凭陵杂风雨(14)。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15),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16),玉箸应啼别离后(17)。 少妇城南欲断肠(18),征人蓟北空回首(19)。 边庭飘飖那可度(20),绝域苍茫更何有(21)! 杀气三时作阵云(22),寒声一夜传刁斗(23)。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24)!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5)。 〔注释〕 ①本篇选自高适《高常侍集》。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思妇怀念征人的内容。②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开元,唐玄宗年号。③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以战功拜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④和(he贺),依照别人诗词的题材、体裁和格律作诗词。⑤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烟尘,战火。⑥残贼,凶残的敌寇。⑦重,推崇、看重。横行,往来冲杀无可阻挡。《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⑧赐颜色,赏识、器重之意。⑨摐(chuang窗)金,敲击铜制响器。摐,撞、击。伐鼓,敲鼓。下榆关,向山海关进发。⑩旌旆(jing pei京配),旌旗。逶迤(wei yi威夷),弯弯曲曲、绵延不断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11)校尉,武官名,地位低于将军。羽书,插有羽毛表示紧急的军书。瀚(han汉)海,大沙漠。(12)单于(chan yu缠余),本指匈奴酋长,这里泛指敌人的首领。猎火,古代游牧民族打仗之前,先行校猎,以为演习。燃起猎火是将要发动战争的信号。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13)极,穷尽、终点。(14)凭陵,仗势欺人、侵扰凌逼。杂风雨,形容敌势之猛如暴风骤雨。杂,交错。(15)穷秋,晚秋。腓(fei肥),病,这里是枯黄衰败的意思。(16)铁衣,铠甲,这里是身披铁衣的意思。辛勤久,长期在边疆戍守。(17)玉箸,白色的筷子,这里指思妇的眼泪。(18)城南,长安城南。长安宫廷在城北,居民住宅区在城南。(19)蓟北,蓟州(今天津市蓟县)以北,这里泛指戍守的边疆。(20)飘飖,长风吹荡的样子。度,过,这里是居住、生活的意思。(21)绝域,极远的边疆荒凉地区。苍茫,旷远迷茫,荒凉一无所有的样子。(22)三时,指早、午、晚。阵云,战云。(23)刁斗,军中白天用来做饭、夜晚用来打更的铜器,有把,开似三角锅。(24)死节,有气节的死,指为国牺牲。勋,功劳。(25)李将军,指汉将李广。史载其善于用兵,且待士卒宽厚。 〔分析〕 《燕歌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乐府诗集》卷三十二收有高适以前的同题作品十首,抒写的重点都在行役不归,妇人怨旷,而此篇则与之迥异,着力于边塞战争。诗前原有小序(见朱东润编《作品选》解题),据此可知,这篇和友人之作与张守珪出击叛奚之役不无关系,但全诗所写并不限于一时一地一人之事,而是依据诗人自己开元十八年“单车入燕赵”后数年间的经历见闻,对当时东北边塞战争的艺术概括。 高适的边塞诗,大都并不留意于对塞上奇伟瑰丽风光的描绘与赞赏,也不只限于对将士公忠体国、英雄无畏精神的歌唱,而常常是以一个政治家或军事家的眼光来观察塞上的事事物物。时而是对安边之术的思考,如“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时而是对主帅非人处置失当因致边事可虑的责难与忧心,如“五将已深入,前军止半回”(《自蓟北归》);时而是对边事的希望与理想,如“庶物随交泰,苍生解倒悬,四郊增气象,万里绝风烟”(《信安王幕府诗》),“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睢阳酬别畅大判官》)。总之,显示出了异于岑参的审美体验与评价。这种倾向也贯注于《燕歌行》中,而其艺术表现又颇具特色。 首先,它并非只选取某一具有特征意义的片断或典型细节,而是以简约又浓缩的笔墨描写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战争过程,借其发展变化以突现主题。全诗的结构,大概言之,可分两个层次,即前八句和以下部分。前八句极写唐军将士斗志之高昂,军容之盛大。以这样的军队,虽未必即能有征无战,所向披靡,但按诸常情,当可以完成其“破残贼”的任务的,事态的发展却颇出人意料。“山川”句以下,形势即急转直下:接战失利,伤亡惨重;兵力不足而又轻敌,虽经力战而无成效;征人久战不归,内心痛苦;为死节而不顾一切地进行拼杀战斗。先后写了三次战斗,每况愈下,一次比一次艰巨激烈,致使久战不能破敌,征人任苦任怨,究其原因,就在“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虽只寥寥七个字,却力重千钧,精光四射,笼罩全篇。远征统帅沉湎淫乐,不恤士卒,不以国事为重,既是战争本身——全诗的转折关键,同时也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再加以末句“至今犹忆李将军”的呼应点醒,其意更为显豁,揭示了问题的症结。 其次,通过行动和场面的叙写,自然景物的渲染,内心活动的展现,描绘了唐军将士——即诗中与远征统帅相对立的由“汉将”、“战士”、“征人”组成的群体形象。在篇幅短小的诗歌里,这形象可谓相当血肉丰满、生动感人;而且在它上面又涂上了诗人自己浓厚的感情色彩,使叙事与抒情水乳交融,更增强了感染力。首二句,以叙事手法直接写汉将的壮举与豪情。边境刚才报警,汉将立即辞家出征,欲破残敌,其反应之迅疾,态度之果断,意气之慷慨,均不难想见。下二句笔触深入其内心活动,写所以有壮举豪情的原由。天子对将士有异乎寻常的礼遇,言外之意自然是将士有异乎寻常的报国决心,这才有“摐金”二句金鼓齐鸣、军旗招展、借助声响、色彩所渲染的军威、气势。如果把这一镜头拉近,我们自不难看到那一个个同仇敌忾、斗志昂扬的场景。这是直接描写出征景象,从辞家写到出征,并以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场景描写相结合,绘形绘声绘神地突现了气壮山河的汉军将士形象。 但是,随着战局的变化,这一形象更加丰满感人。在敌人暴风骤雨般的迅猛进攻面前,由于主帅非人,先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继而“孤城落日斗兵稀”,以至于“力尽关山未解围”。在战士“半死生”、“斗兵稀”的生死关头,他们不曾溃散、逃生、乞降,而在竭尽余力地殊死战斗着,其慷慨的意气、报国的决心、昂扬的斗志,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所不同的只是由原先的雄壮美一变而为悲壮美。“山川”句、“大漠”句、“孤城”句的景色描写,又为这种美的表现创造了极为谐合的背景与气氛,增强了艺术魅力。 战争的失利,给征人还带来了种种难言的痛苦。“铁衣”四句,写他们久戍难归的思乡念家之情。吴乔曰:“此下理当接以‘边庭’云云,但迳直无味,故横间以‘少妇’、‘征人’四语。”(《围炉诗话》卷二)这一评语,十分精当。有了这四句,不仅丰富了征人的内心世界,使其活了起来,而且征夫虽有思乡念家情绪却未沉湎其中,虽怨而未怠,与下文的浴血奋战相照映,更显示了征夫的可贵品质,从而使形象更丰满更真切感人。“边庭”四句,意谓边地的所见所闻即日间战云密布,寒夜刁斗声声,在苍茫的绝域,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哪能于此飘荡转徙,长度日月?这是厌战语吗?不是,它是对主帅不力致使战争旷日持久前途难卜的不平语,同时也是对上四句征夫怨妇心态的反衬与补充,赋予了悲壮色调,强化了诗的情绪,为进一步塑造汉军将士的英雄形象作铺垫。读完末四句,自会了然。“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在自然条件恶劣将士不断牺牲久战不能破敌怨恨和怀乡情绪交加的情况下,他们仍在与敌血战,决心以死报国,从未计较个人的功名勋业,只希望能有“汉之飞将军”李广那样的统帅,既爱惜部下,身先士卒,又英雄善战,率领他们实现其“破残贼”的宿愿。曰“犹忆”,可见现实中并无其人,讽意愈显。而相形之下征人的形象却更见丰满更为光采照人了。 总之,作者对汉军将士的群体形象是通过出征和三次战斗的描写以及对征人思念怨妇的心态描绘去塑造的。出征时,军威气壮山河;初战激烈,将士战死半数,壮中寓悲;再战,“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悲中有壮;三战,“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悲而壮,壮而豪,特别是在征人有怨恨和怀乡情绪的情况下,他们仍能以大局为重,以大节为贵,置生命于度外,浴血奋战,这种精神更为可贵,正是作者“尚节义”、“以安危为己任”的思想的体现。综观全局,以壮为基调,辅之以悲的色彩,从初战起两相交融,交互作用到最后演成高峰,突现了持“节”报国的思想。诗末的“至今犹忆李将军”,不乏其意。 该诗属古体。古体诗本极自由,除用韵外全无其它格律的限制。但入唐以后由于近体诗的形成和影响,在七古领域内却俨然形成了两派。一派力戒律句、粘对、对仗,刻意于使它和近体诗判然有别,着力追求一种古拙的美,李白、杜甫、韩愈诸家的七古多属此类。一派则与之相反,着意援近体诗格律束缚以入七古。初唐四杰已开其端,高适、王维等更有所增益、发展,下而至于白居易、陆游亦多如此。《燕歌行》即这类入律古风的典型例子。诗中多律句,讲粘对,用对仗,而且多属工对,作者在追求一种整饬谐畅的美。邢昉谓此诗“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唐风定》),此言诚是。以“玉磬鸣球”般的音律叙写金戈铁马之事,抒发其悲壮的情怀,的确是本诗艺术的一大特色。 〔评说〕 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长篇滚滚,句虽佳,然皆有序,若得虚字斡旋影响,方得入妙。” 王夫之《唐诗评选》:“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少妇’、‘征人’一联,倒一语乃是征人想他如此,联上‘应’字神理不爽。结句亦苦平淡,然一匹衣着,宁令稍薄,不容有𥜛。” 吴煊等《唐贤三昧集笺注》:“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姿,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 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常侍第一大篇,与东川‘白日登山望烽火’一首,非但声情高壮,其于守珪有微词,盖于国史相表里也。” 燕歌行并序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①。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②。 𪭹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③。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④。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⑤。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⑥!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⑦。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⑧。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⑨,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⑩。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11)?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2)。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13)。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4)! 【作者小传】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二十岁时游长安求仕无成,长期客居宋州(今河南商丘)。天宝八载(749)举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次年卒,赠礼部尚书,谥忠。两《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翔实。其诗多作于显达前,擅写边塞军旅生活。“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但风格各异,“岑超高实”(刘熙载《艺概》卷二)。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今人有刘开扬《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高适集校注》。 【解题】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小序中“御史大夫张公”为张守珪,三年前因功拜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时为幽州长史、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采访处置使。据史载,开元二十六年张守珪部将被奚打败,守珪谎报胜利,次年事泄,被贬括州刺史。此诗所写当是刺张骄逸而不恤士卒。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曹丕、萧绎、庾信等都有此题诗,多写思妇怀念征人。此诗层次分明,描述生动,语多骈偶,但仍流畅自然。“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对比鲜明,为千古名句。 【注释】 ①汉家、汉将:借汉指唐。烟尘:指军事行动。东北:今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唐时为奚、契丹族聚居地区。残贼:残馀的敌人。开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张守珪先后大破奚、契丹的精锐部队,故称奚、契丹的馀党为残贼。②横行:在敌阵横冲直撞的英勇行为。非常:不同寻常。赐颜色:赏脸。开元二十三年,张守珪回东都献捷,玄宗赋诗褒美,拜他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还赐彩缎一千匹及金银器物等,给张守珪两个儿子做官,下诏在幽州立碑纪功。此即“赐颜色”的内容。 ③二句写军队出征时声势甚壮。 𪭹(chuang)金:撞击金属乐器。伐鼓:击鼓。榆关:即渝关,山海关,唐时为东北军事要地。旌旆(jing pei):旗帜。逶迤(wei yi):宛曲而绵长。碣(jie)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北。 ④二句谓双方开始军事行动。校尉:位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即羽檄,紧急军书,上插鸟羽,以示加速。瀚海:沙漠。单于(chan yu):古代匈奴君长的称号,后通称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升起的火,比喻作战。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五原县西北。⑤极边土:直到边境尽头。胡骑凭陵:敌人的骑兵仗着优势欺凌侵犯。杂风雨:形容敌军凶猛如风雨交加。⑥二句将战士与将军苦乐悬殊作尖锐对照。意谓战士在阵前拚命作战,死亡殆半,而将军却在帐中看美人歌舞取乐。⑦穷秋:深秋。腓(fei):枯黄,一作“衰”。斗兵稀:战士伤亡惨重,能战斗者减少,应上“半死生”。⑧二句谓战士们想到身受朝廷恩遇,常蔑视敌人,奋力死战,但力尽而仍未解除关山重围。⑨铁衣:铁甲,借指征人。玉筯:玉制的筷子,形容女子的两行眼泪,借指少妇。战士想象妻子别离后必为思夫而流泪。⑩城南:唐代长安宫廷在城东北,住宅多在城南。蓟(ji)北:唐蓟州治所在渔阳,今天津蓟县北。空回首:徒然望乡。此二句与沈佺期《独不见》“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同一写法。(11)绝域:极远的边疆。更何有:意谓极其荒凉,一无所有。(12)二句意谓早、午、暮看到的是杀气冲天化为空中的战云,夜间听到的是寒气中传来的刁斗声。三时:早、午、暮。刁斗:晚上宿营时用以报更或警戒的铜器。(13)血纷纷:一作“雪纷纷”。死节:为志节而死,为国捐躯。岂顾勋:哪里顾得上什么功名。(14)二句感慨当时没有李广那样体恤战士的将军。沙场:沙漠中的战场。李将军:指汉代李广。《史记· 李将军列传》:“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与此诗中的将军所为正成对照,讽刺意味很深。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