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燕歌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燕歌行

燕歌行

乐府歌曲名。《平调曲》之一。以三国魏曹丕所作为最早,写女子怀念远行丈夫。《乐府诗集》此篇解题说: “《乐府解题》曰: ‘晋乐奏魏文帝《秋风》、《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广题》曰: ‘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后人所作,多写征戍之事,以唐高适所作最为著名。参见诗名篇“燕歌行”条。

☚ 君子行   从军行 ☛

燕歌行

燕歌行

古诗篇名。三国魏曹丕作。写女子怀念远行丈夫。全诗皆用七言,先写秋风萧瑟,草木摇落;次写闺中少妇触景兴怀,思念征人;最后写天上牵牛织女隔河相望,令人倍伤孤独。形象生动,情致委婉,音韵和谐,结构谨严。

☚ 龟虽寿   白马篇 ☛

燕歌行

燕歌行

七古。唐高适作。原为乐府《平调曲》名,写女子怀念丈夫,而后人所作则多言征戍之事。此诗乃有感于幽州唐军两次战败而作,主旨在于揭露边防将领骄傲轻敌,荒淫无道,并对边防士卒所受痛苦和牺牲深致同情。全诗悲壮淋漓,郁勃深沉,富于艺术感染力,是唐代边塞诗中优秀篇章。

☚ 静夜思   黄鹤楼 ☛
燕歌行

燕歌行

❶乐府篇名。见《乐府诗集》卷三二《相和歌辞·平调曲》。燕,古地名,今河北北部和辽宁一带。《乐府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乐府正义》曰:“燕自汉末魏初,辽东西为慕容所居,地远势偏,征戍不绝,故为此者,往往作离别之辞。”内容写征戍离别之情。古辞今不传,后代多有诗人以此题所作之诗,其中以魏曹丕、唐高適的最为著名。
❷魏诗篇名。乐府旧题。曹丕作,见《文选》卷二七,亦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平调曲》。共二首,其中第一首尤为出色。此诗写女子秋夜怀念远游在外的丈夫。先感物起兴,渲染萧瑟索寞的环境气氛;继而由景入情,直接抒写妇人对丈夫的刻骨思念;末补写夜景,以赋寓比,借传说中之牛、女事,表达女子独守空闺的哀伤。全诗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语言委婉清丽,音韵和谐流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王夫之评曰:“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古诗评选》)该诗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七言诗的形成发展颇有贡献。
❸唐诗篇名。七古。高適作,见《高常侍集》卷五。乐府旧题,亦见《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平调曲》。该诗在抒写征夫思妇离别之情的旧题中,融进较深的社会内容。作于开元二十六年(738)。诗前小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即张守珪。史称营州都督、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的部将在与奚、契丹作战中先胜后败,“守珪隐其败状,而妄奏克敌之功,事颇泄。”(《旧唐书·张守珪传》)此诗当与此有关,但又概括描写一般边塞征战之状况,具有更高的典型意义。全诗分三段。首段叙出征和沙场战前情景,次段写战斗的激烈和艰苦,末段抒发感慨,点明诗旨。士兵的爱国热情,边将的腐朽无能以及军中苦乐不均之情状都得到生动表现。此诗为高適的“第一大篇”(赵熙语,引自《高適诗集编年笺注》),善于通过刻画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渲染战场悲壮气氛,烘托士卒凄怆心情,浴血沙场的士兵和醉生梦死的将帅之对比描写贯串全篇,在歌行体中运用许多排偶句子,“七古言中时带整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音调铿锵,且具整齐错落之美。诗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属对工整,对照鲜明,吴汝纶评曰:“二句最为沉至”(引自《唐宋诗举要》卷二),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 君子行   从军行 ☛
燕歌行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首诗不仅以委婉细腻的感情和清新明丽的语言受人称道,而且更以一种创造性的崭新的七言诗体为世所重。《燕歌行》以前,规范的七言诗,相传有汉武帝与群臣的联句《柏梁台诗》,但非一人所作,且真伪难辨;其余带有七言节奏性质的诗歌,也只是骚体形式,尚处在向七言诗演进的过程中。到了曹丕写出这首《燕歌行》,中国古典诗歌才有了真正的完整的七言诗,它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
☚ 步出夏门行   七哀 ☛

燕歌行

 


 燕赵佳人本自多,辽东少妇学春歌,
 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前月似蛾。
 如何此时别夫婿,金羁翠眊往交河。
 还闻入汉去燕营,怨妾愁心百恨生。
 漫漫悠悠天未晓,遥遥夜夜听寒更。
 自从异县同心别,偏恨同时成异节。
 横波满脸万行啼,翠眉暂敛千重结。
 并海连天合不开,那堪春日上春台,
 乍见远舟如落叶,复看遥舸似行杯。
 沙汀夜鹤啸羁雌,妾心无趣坐伤离。
 翻嗟汉使音尘断,空伤贱妾燕南垂。


 《周书·王褒传》载: “褒曾作 《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土并和之,而竞为凄切词。” 《乐府诗集》之 《相和歌辞》收南人此题四作,都是居南写北的悬想之辞。此题伊始之作是曹丕二首,吴竞 《乐府古题要解》 论其旨: “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梁元帝萧绎这首就内容是步于其后。
 诗的主人公是末句“燕南垂”之“贱妾”。通篇借她的口吻,道出怀念远方征戍的丈夫。起手四句罗列五个地名,题目是“燕歌”,作者则设想得更为遥远广阔: 辽宁辽河以东的辽东郡、东北的黄龙戍,甚至连置于朝鲜地的玄菟城都包括在内。与之相比,则燕、赵、交河则为“南”了。作者没有把北方写得“寒苦”,而是人美地暖: 佳人自多,少妇春歌,锦花明月,一片风光。把北地描绘得温馨可人,南人或有之: “燕帏缃绮被,赵带流黄裾。” (萧悫《秋思》 ) “贱妾”是燕人,这四句是自道所处北方之美、春意蓬勃。首句是借汉古诗“燕赵多佳人”变为七言,增嵌“本自”,也明自有所本。“燕赵佳人”是疑固意象,具有感发力和再生力。南齐诗“赵女修丽姿,燕姬正容饰。” (施容泰 《杂诗》 ) 即其一例。“辽东”三句围绕此句浓墨重彩地渲染。四句一点三染,拓展一片气氛和阔大的环境,即是思妇浩茫心事的外映,笔笔蓄势。“如何此时”一语将前四句挽住,语气感慨,言此正是少妇佳人怀春之时,夫妇当厮守共处,岂能分别。然世事苍黄多迁,而偏偏有别,故生“如何此时”之叹。“金羁翠眊往交河” ,就“别夫婿” 勾勒一笔。“眊”字,疑是“毦” (以羽为饰) 的讹字,“翠毦”语出旧题龙辅撰的 《女红余志》 ,与“金羁”一起描摹夫婿所骑马的缰绳鞍鞯的华丽讲究,衍出其人英俊年少,而更不应有“儿女在歧路”之怅事。此二句从时空两层夹写: 丈夫去得太远,别的不是时候,为一篇闺怨之根。此为全诗第一层。
 “还闻”二句写别后闺妇系念,怨恨骤生。曰“闻”,由鱼雁传书而知。曰“还”,则包孕初闻在内。“入汉去燕营”,“汉”字后探后省去“营”字。“入”、“去”为句内互文。那么这五字应是“入汉去汉营,入燕去燕营。”入径往交河而去,日日不息,愈往愈远,消息时或传来,故曰“还闻”。人越是远去,闺妇则更怨深。次句“怨”、“愁”、“恨”缀集一句,“百”字和“入”、“去”因果联系脉络细密。这是别之初。“漫漫”二句,正是写“时序迁换,行役不归”。长夜寒窗空闺独守的凄切之苦。“寒更”点明冬夜,“漫漫悠悠”、“遥遥”以形其长。“天未晓”见出思妇双眼炯炯,探目窗外,长夜漆漆。难熬的枯寂,清冷的更声,两句从感觉、视觉,道尽了“贱妾茕茕守空房”、“耿耿伏枕不能眠”的孤苦滋味,四个叠音词传出绵绵不尽的情思。以上四句写别后相思,为第二层,与第一层别时情事,连为一气。
 “自从”以下十二句,写久别后的相思之苦,为第三层。“异县同心别”,是过去分别的回忆。别而曰“异县”,则指“送子涉淇,至于顿丘”那类送君千里难于一别的情事,于此补笔出之,见其经营之惨淡。语本汉乐府“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饮马长城窟行》) 别而曰“同心”,言两情如一,难分难解。语出“古诗十九首”其六“同心而离居,忧伤而终老”。此句承前“别夫婿”句,同时以“自从”将上二层收住,与下句形成流水对,辞偶意走,说到今日,拓展出下半篇情思。“异县”挥手,转瞬一年,又是锦花春歌季节,今春与昨春顿成枨触,故有 “同时”而 “异节”之撩拨春情,所以 “偏恨”——特别恨。接下 “横波啼”、“翠眉结”两句,缘 “恨”而来,观其后八句皆根此而生。状 “恨”之多,出之泪多,眉颦,而言 “万行”、“千重” ,皆浓腻得冲不开的字眼,浓墨重笔,沉沉见意。动词 “啼”、“结”置于句末,情之质重至极。乍看,两句一意。细思,则语有彼此,泪 “满脸”者,不能自已; “眉暂敛”,则稍有自慰。情感轻重为降幂排列。李清照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为升幂组合,皆善言情者,后之淡语而情挚,故具出蓝之色。再寻味,眉敛而曰 “暂”,这瞬间过后,恐怕又是 “横波满脸”了,其间“满”——“暂”——“满”情感波动层态灼然可见。《玉台新咏》 “暂”字作 “渐”,意味就淡薄多了。
 “并海连天合不开”是说怨情溢海弥天,充斥四极,而无法冲破、涤除。合,犹应、当。杜甫 《释闷》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应、合对文。接用递进加深的反振语 “那 (岂) 堪”,开荡出登台眺望三句。“春日春台”与篇首之 “春歌”再再重复,用意转深。使篇中之 “异节”,今昔时同人离之感又为映发。“远舟落叶”、“遥舸行杯”之喻,衬出思妇骀荡不定的春情,借登台所视空间广阔以形茫茫无尽的心绪。“乍见”、“复看”,示其无聊与孤寞。
 以上六句说的是日间,末四句申入夜中。“沙汀”二句当是倒装句,因那夜鹤的长鸣是 “妾”所听,且从凄厉的啸声感到是 “羁雌”在呼唤伴侣,这是从 《诗经》 女子怀人的 “有鷕 (yao)雉鸣”,“雉鸣求其牡(雄雉)”(《邶风·匏有苦叶》 ) 化出,鸟尚如此,人何以堪。而此刻正 “妾心无趣”,意绪难理,那雌鹤之啸,在静夜就别具一层穿透力。两情久别,又偏逢汉使中断,连渴盼报平安的家书竟然全无。当日初别,“入汉去燕”行踪具悉,“还闻”之日,尚且“百恨”生,今久别转却 “无闻”,不仅使她感而 “嗟”,而且“翻嗟”——再再深深喟叹。然则叹有何用,伤又如何,行踪不知,生死不 卜,此尽 “空伤”之情。“音尘断”与作者所和王褒之 “自从昔别春燕分,经去一年不相闻”。措意相近。结末以 “燕南垂”点明思妇所处,与前之“交河”遥遥相应,使 “翻嗟”、“空伤”更具感发力。
 全篇就怨离别恨铺衍,通过别初春光、别后寒夜、久别成异节之今日,三个时段的推移,多层次渲染、展示 “并海连天”的愁怀。昔别之 “百恨”,今日之 “偏恨”,气脉连缀一片。三时段,重点写今春之日夜。今之 “鹤啸”与昔之 “寒更”是为听觉而相映,“金羁”、“舟舸”的视觉,“漫漫悠悠”、“无趣”的感觉,啼泪、“眉敛”、“翻嗟”、“空伤”情感直发,如春蚕作萤,愈缚愈紧,缠绵悱恻,沉挚婉曲。再加上“黄龙”、“漫漫”、“横波”、“乍见”八句,两句一意,在流畅圆润的往复中,使“剪不断,理还乱”的愁绪,更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首言情之作,和他的“怨黛舒还敛,啼红拭复垂。” ( 《代旧姬有怨》 ) “摇兹扇似月,掩此泪如珠。” ( 《戏作艳诗》) 自有自然、追琢之别,不同于那些“娇音满耳,含情一粲,蕊气扑人”的艳诗(陆时雍《诗镜总论》),情感颇然为深。即以此论,所谓“湘东直率之性,笔短风姿,强属腴词,不能工琢”之论(《采菽堂古诗选》 ),取人太苛,未为公允。

古诗《燕歌行》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风光迟舞出青蘋, 兰条翠鸟鸣发春
 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
 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
 五重飞楼入河汉,九华阁道暗清池
 遥看白马津上吏,传道黄龙征戍儿
 明月金光徒照妾,浮云玉叶君不知
 思君昔去柳依依,至今八月避暑归。
 明珠蚕茧勉登机,郁金香花特香衣。
 洛阳城头鸡欲曙,丞相府中鸟未飞
 夜梦征人缝狐貉,私怜织妇裁锦绯
 吴刀郑绵络,寒闺夜被薄。
 芳年海上水中凫,日暮寒夜空城雀。

 
 燕为北方边地,历来征戍不绝,因此,《燕歌行》 大多写闺思离别之情,萧子显的这首诗,可说是承袭了传统的创作主题,写的是一位少妇对其远戍边地的丈夫的思念和真挚的情感。
 本诗实际上可分为两部分,从开头至 “浮云玉叶君不知”为第一部分,写夫妻的离别。
 “风光迟舞出青蘋,兰条翠鸟鸣发春。洛阳梨花落如雪,河边细草细如茵”四句,先从节令写起,描绘出一派春日融融的美丽景象: 春风缓缓吹拂大地;春气发动,翠鸟在兰花丛中快乐地歌唱; 无边的梨园繁花盛开,当微风吹动时,片片落花犹如漫天飞雪; 河边上,春草萋萋,绿草如茵。
 按理,景色的描写是为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的,如宋玉的 《九辩》 ,一开头便写秋气之萧瑟,以见 “贫士失职”之悲哀,可说景与情合。但这首诗的春景,并不能引起主人公的喜悦,什么原因呢?原来是 “桐生井底叶交枝,今看无端双燕离”,她用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 《孔雀东南飞》诗句) 的梧桐树和原来应该成双成对比翼齐飞的春燕却毫无道理地被拆散的痛苦作对比,已隐喻出自己与丈夫的痛苦离别。受离别痛苦的人见到春天里成双成对的飞鸟自由翱翔,更增添无限愁绪。因此 “五重飞楼入河汉,九华阁道暗清池”就写出耸入云霄的飞楼,华丽无比的阁道,在主人公眼里,都只是一片灰暗的色调。
 以上八句诗中,作者仅在第六句 “今看无端双燕离”透露了一点消息,使人猜测主人公正在为离别而痛苦,但并未具体写出离别的原因,直到九、十两句,方才写出实情: “遥看白马津上吏,传道黄龙征戍儿。”原来,该死的战争爆发了,不言而喻,女主人公的丈夫也是在劫难逃,被征召上前线,征伐北燕去了。后两句 “明月金光徒照妾,浮云玉叶君不知” ,描写出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凄凉的情绪: 上句作者用一 “徒”字,写出虽然明月多情,但对自己来说毫无意义的感伤,下句的 “浮云玉叶”是比喻,明写天上美丽的云彩,实喻自己动人的风貌。然而,那远在边关的夫君对这一切也是不可能知道的。上句的 “徒照妾”和下句的 “君不知”,都是同一个意思,描写出女主人公在丈夫去后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可怜处境。
 自 “思君昔去柳依依”至结束,是本诗的后半部分,它集中描写女主人公对远离别的丈夫的真挚感情。“思君昔去柳依依,至今八月避暑归”两句,承上而言,点明了离别的时间是在 “杨柳依依”的春天,而如今已是避暑归来的八月中秋。季节已经变化了,自己的丈夫却仍然归期无日,因而她想到应该为丈夫送去寒衣了。“明珠蚕茧勉登机,郁金香花特香衣”两句描写了她夜织的情景: 将蚕茧缫成丝,在织机上织成绵绯,并取郁金香花来熏衣,使之芳香宜人。这里“特香衣”一作“持香衣” ,似以后者为宜。这当是南朝时流行的织制法。与作者同时代的王筠在其 《行路难》 一诗中也写到这种情景: “情人逐情虽可恨, 复畏边远乏衣裳。 已缫一茧催衣缕, 复捣百和裛 (一作薰) 衣香。”
 接着“洛阳城头鸡欲曙,丞相府中鸟未飞”两句,诗人借用典故,写出在夜深人静的时刻,少妇因为“夜梦征人”,醒后难以入睡。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中对征人的夜梦,正表示女主人公日间思情绵绵,于是她连夜为丈夫制作寒衣。“缝狐貉”和“裁绵绯”的描写,把这位“织妇”对丈夫的无限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难怪他要用“私怜”两字来描述这种心情。诗人通过夜织和缝制寒衣描写,在我们面前形象地塑造了一位多情的少妇可爱而又可怜的栩栩如生的动人形象,令人难以忘怀。
 最后四句: “吴刀郑绵络,寒闺夜被薄。芳年海上水中凫,日暮寒夜空城雀。”描写了战争给正常家庭生活带来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不得不忍受着离别痛苦的主人公的无限同情。吴刀即吴地所产锋利的剪刀,是妇女裁衣的用具。少妇在寒夜之中自己盖着薄薄的被子,却用最好的丝绵给远征的丈夫裁剪制作冬衣,两相比较,更足以看出少妇的针针线线凝聚着无比深情的爱。最后两句实际上是作者为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而发出的同情的叹息。“芳年海上水中凫,日暮寒夜空城雀”。前句用的是典故,《晋书·张华传》记载,晋惠帝时,有人拿了三丈长的鸟毛给张华看,张华见后悲伤地说: “此谓海凫毛也,出则天下乱矣! ”所以这句诗是说: 正值青春芳年却不幸遇上了战乱的时代,真是可悲; 后句描写在寒夜里女主人公孤苦伶仃地倾听空城中发出的阵阵鸟雀的悲鸣。空城喻城市之冷清静寂,使人产生了悲凉凄怆的强烈感受。
 萧子显生活于梁朝末年,频仍的南北交战是这一时代的“特色”。战争给无数家庭带来的是灾难和不幸,征夫怨妇不得团聚的悲剧在不停地重演,因此,萧子显选择了这样的创作题材,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性。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萧子显创作的时代,正是文坛上崇尚浮艳、堆砌典故的形式主义诗风盛行的时候,他一面在所撰的 《齐书》 中对此进行抨击,一面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来转变这一风气,这是值得赞扬的。

历代诗词精品之《燕歌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何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楚辞中已有七言句式出现,但真正通首用七言的诗体,相传有汉武帝时的《柏梁台联句》东汉张衡《四愁诗》艺术较为成熟,且非一韵到底。往下就数曹丕的《燕歌行》二首,此其一。
 《燕歌行》写思妇秋思,每句押韵,一韵到底。关于句群的划分,前人颇有异同,或以两句为一节,而最后剩三句,只好划为一节(黄节);或以“贱妾茕茕守空房”三句为一节,而前后以两句为一节(余冠英);或前半以三句为一节,后半以两句为一(朱东润)但我同意吴小如的划分法,即通首均以三句为一节,这样划分不但节奏整齐,而且结构严密。诗中“床”字不是指眠床,而是指坐榻,从诗意看,这位女主人公一夜根本未睡。
 “秋风萧瑟天气凉”三句,从客观环境写起,首句说天气,次句说植物的枯败,三句说候鸟的南迁,为一解。“念君客游思断肠”三句,正写怀念远方游子,一句写思妇本人念远,一句泛写游子的乡思,三句写对游子不归的疑惑,为二解。“贱妾茕茕守空房”三句,先写独守空闺之凄凉,次写对远人思念中包含一种自律和自觉,这从“不敢忘”三字可以意会,三句进一步写相思的情不自禁,这从“不觉”二字可以意会,为三解。“援琴鸣弦发清商”三句,写为了排遣忧思,午夜弹琴自娱,唱歌抒怨,为四解。“星汉西流夜未央”三句,承上写夜已过半,故银汉偏西,末二句写景抒情,意兼兴比,以牛郎织女为河梁所限来表现思妇的哀怨,意味深长,为五解。全诗笔致委婉,语言清丽,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由于它是七言诗早期的成功之作,所以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

乐府诗《燕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元]刘因


 蓟门来悲风,易水生寒波。云物何改色,游子唱燕歌。燕歌在何处,盘郁西山阿。武阳燕下都,岁晚独经过。青邱遥相连,风雨堕嵯峨。七十齐郡邑,百二秦山河。学术有管乐,道义无邱轲。蚩蚩鱼肉民,谁与休干戈?往事已如此,后来复如何?割地更石郎,曲中哀思多。

 《燕歌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为流行于古燕地(今河北省北部)的乐曲。因地处北方边陲,征戍不绝,所以大都用来咏叹旷夫思妇的离别之情。刘因这一首虽也说“曲中哀思多”,但他的哀思却是痛心于国土沦丧,山河易主,人民饱受战争之苦,因而具有重大的社会历史意义。
 诗中“唱燕歌”的游子当是作者自己。他来游燕地,踽踽独行在盘曲攒聚的西山之下,风物顿改,四顾凄凉。 “蓟门来悲风,易水生寒波”,一派萧瑟凛冽的秋气席卷了幽燕大地。当他行经当年燕昭王所筑之下都武阳城时,又见青黛一抹的山丘连绵远延,秋风暮雨袭来,仿佛要把高峻的山头毁掉。诗人如此渲染燕地秋气之浓重、云物之改色,意在昭示此地战乱频仍,灾难不断。欧阳修《秋声赋》说: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子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云物”,指日旁云气之色,古时用以识别凶吉水旱。因此,这一段写景意在暗喻燕地的灾难深重。由于诗人重见易水寒波,自然想起荆轲刺秦;经过武阳, 自然想起昭王图霸, “七十齐都邑,百二秦山河。”高度概括了燕国的历史教训。燕昭王初即位,国家刚被齐国战败,昭王“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吊死问生,与百姓同甘共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遂联合盟国,大举伐齐,攻破临淄,连下齐城七十二座,号称中兴。至燕太子丹,却放弃富国强兵之道,任用荆轲谋刺秦王,孤注一掷,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燕地遂成秦国领土。究其兴灭之理,正如苏洵《六国论》所说: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而国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由此可见,抗战国则存,地则固;舍此,国则亡,地则削。诗人故国神游,思接千载,感慨着有多少朝代旦行管仲、乐毅的霸道权术,不知孔丘、孟轲的仁民爱物,以至使百姓历遭祸乱,倍受鱼肉鲸吞之苦,又有谁为他们巨手回天,制止战争呢?诗人《发荆轲山》说:“遗台古树空崔嵬,平芜落日寒烟堆。纷纷此世亦良苦,今古燕秦经几回?”悲伤强秦灭燕的历史不断重演,人民在战乱中蒙受的灾难无休无止。至此,诗人的悲慨已超出了一朝一姓的兴亡,把满怀同情寄于人民百姓。
 历来吊古意在伤今。诗人也不例外:“往事已如此,后来复如何?”所谓“后来”,显然是指晚唐至今的一段历史。 自从五代时石敬塘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换取契丹扶植建立后晋以来,后汉、后周至宋朝均未收复。而宋朝在对外关系中更加软弱,不断割地、赔款给辽、金,致使“幽燕不照中天月”,“白沟移向江淮去”,(刘因《白沟》诗)所以他痛心地喊出:“割地更石郎,曲中哀思多。”这哀思,浸透了诗人故国沦丧的悲悼,饱和着痛心对人民不堪民族压迫的积愫。这其中,自然也包含着蒙古灭宋、入主中国的现实。
 总之,这首诗以燕地深秋的风物起兴,触动诗人对燕国兴亡的缅怀,再归结到对国家民族命运及人民灾难的悲悯。诗思纵横捭阖,神完气足。 “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这首诗也正是一曲燕市悲歌。

古诗《燕歌行》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四时代序逝不追,寒风习习落叶飞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客游苦恒悲
君何缅然久不归? 贱妾悠悠心无违
 白日既没明灯辉,夜禽赴林匹鸟栖
 双鸠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涕不晞
 非君之念思为谁? 离别何早会何迟!


 
 《燕歌行》 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多写思妇之情。曹丕的“秋风萧瑟天气凉”与“别日何易会日难”二首,是《燕歌行》 的代表作。陆机这首诗虽学曹丕,却另有新意。
 诗的前四句写凄凉的秋景: 四季更替,春夏的美好时光一去不返; 秋天来临时,西风萧萧,落叶飘飞。因为天气寒冷,郊野里的蟋蟀渐渐进入屋里,殿堂空地上寒露覆盖。面对这萧索凄凉的景象,她怎能不愁思万千,勾起对长期客游于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思愁不断,悲苦相继,她陷入了无法摆脱的苦恼之中。于是在读者面前,呈献出一位独居深闺的思妇形象。
 “君何缅然久不归”,进一步点明丈夫远离家乡而长久不归的事实。一个“何”字问得含蓄而巧妙,暗示出丈夫杳无音信,她对他的生死行踪毫无所知。因此她才“悠悠心不违”,日夜思念着他,忧思绵绵。这不但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也表现出她对爱情的坚定的信念。
 如果说“君何”二句是虚写其愁思,则“白日”以下四句,就转入具体思情的描写。每天当夕阳西下,月上东山,灯火辉煌的时刻,她无人相伴,只得独对孤灯,悄然冷寂,自然便产生一种深闺孤独,清冷无聊之感。特别是当她看到禽鸟成双成对地飞到林中栖息,成对的雎鸠彼此和乐鸣叫,安然幸福地宿在河边,睹物思人,使她越发感到自己的孤独冷寞,越发激起她希望丈夫时刻守在身边的强烈欲望。然而这只是一种幻想,终于使她产生了一种人不如鸟的人生感受。从而使其忧愁悲伤的情感达到了顶点,竟至于涕泪横流,痛苦不巳。至此,思妇的忧愁已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令人同情。
 诗的最后两句收束全诗,点明思妇为丈夫而忧愁,且用 “离别何早” 与“相会何迟”的鲜明对照,进一步表达了她对离别的惋惜之情,表达了她要与丈夫团聚的急切愿望,和对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热烈向往。同时也抒发了对不能相会的怨恨之情。诗中描绘了忧伤痛苦的思妇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同情,委婉地控诉了造成她的不幸的黑暗社会的罪恶。
 此诗善于借景抒情,并且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诗人还善用比兴手法,描摹 “匹鸟”、“双鸠”的形象,使复杂的深曲的思绪形象化,增强了诗的审美情趣,艺术感染力很强。

古诗文《燕歌行》原文|注释|赏析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三国魏] 曹 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11)
 
 〔注释〕
 ①本篇选自曹丕《魏文帝集》。共二首,本篇原列第一。《燕歌行》为乐府旧题,属相和歌平调曲。燕为北方边地,古时征戍不绝,故此题常用来描述征夫怨妇的离别之情。②萧瑟,形容秋风发出的声响。③摇落,凋残零落。④慊(qian欠)慊,憾恨、空虚的样子。⑤淹留,久留。⑥茕茕(qiong穷),孤独忧伤的样子。⑦援,取。清商,汉魏时代流行的乐曲,包括平调、清调、瑟调等等。⑧短歌,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诸曲,短歌,大约是指节奏短促。长,这里指节奏舒缓。⑨星汉,银河。⑩牵牛,即河鼓星,在银河南。织女,织女星,在银河北。传说牵牛、织女是夫妇,为银河所隔,每年只能在七月七日(农历)夜相会一次。(11)辜,罪。一说,辜,通“故”。限河梁,意指银河上无桥可通,为此所隔。河梁,河上之桥。
 
 〔分析〕
 《燕歌行》是曹丕的代表作,也是现存文人作品中较早的完整七言诗,在我国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原作共两首,都是写妇人秋夜思念久客他乡的丈夫。本诗为第一首,写得尤为出色,历来受人重视。诗以委婉抒情的笔调,清丽亲切的语言,连贯和谐的音韵,叙写一位多情女子对丈夫的深情思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动乱、人民流离的现实。
 诗以女主人感物候起兴,秋风萧瑟,天气转凉,草木摇落,白露为霜。燕子归飞故土,天鹅南飞准备过冬。这“万里悲秋”的景象最惹人怀远相思。
 “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二句由己及夫,由实转虚,她想像羁旅他乡的夫君此时此刻定是愁肠百结,怅然若失,定是也在思归故乡、怀恋妻子。这一虚拟写法表情婉约,哀感动人。我们在后来的诗词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类从对面着笔写男女相思的手法,曹丕此诗多少有着启示作用。
 接着,诗再由空间运思,由夫及己,由虚转实,往来飞动。她想丈夫若是怀恋自己,那为何久滞异乡而不归?这一反诘显示出她内心的复杂矛盾,此中有关切,有猜疑,有微嗔,也有责怪。下面“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三句一意连贯,转转入深,再对妇人心思情状作细腻摹写,不仅写出其忧思极深,而且把她对丈夫的忠爱表现得缱绻而深挚。其中“思君不敢忘”是其忠贞爱情的誓言,也是全诗要领。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在愁情无计可消除的情况下,妇人只能以弹琴唱歌来排遣忧怀。清商曲是一种节拍短促、音响纤微的乐调,只能配合短歌微吟。妇人援琴微吟原是为了解忧,不想歌声琴音反而更加重了她的忧思。至此,思妇的哀思忧伤似已渲泄无遗,可以终篇了。不料,诗人另辟蹊径,再展新境。
 最后“明月”四句通过女主人公凝望星月,有感于牵牛、织女隔河相望的悲剧,含蓄抒写她自己空房独宿的哀伤。这几句表面看是写夜景,实际上赋中有比,抒情妙在似有若无之间,极富韵外之致。
 本诗在艺术上取得了多方面成功。其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起结妙用比兴,情致深婉。语言清丽,形象鲜明。句句用韵,音调流利和谐。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赞此为“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评价虽然偏高,但其作为建安时期便娟婉约的言情代表作却是当之无愧的。尤可注意的是它作为“七言之祖”对后人创作的影响。秦汉时期,尚无完整的七言诗。东汉张衡《四愁诗》虽通篇七言,但句中带有“兮”字,仍不脱楚辞痕迹。曹丕此诗标志着七言诗的成熟,并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后,魏国曹叡、缪袭间有七言之作。晋《白紵舞歌》“轻躯徐起何洋洋”诸篇婉娈鲜丽,显然是仿《燕歌行》而为之者。七言诗再经刘宋鲍照之手,劲健挺拔,已见魄力。直到盛唐李、杜、高、岑,遂使其开合变化,蔚为大观,成为唯一可与五言诗相抗衡的重要诗歌形式。《燕歌行》在七言诗发展史上的开启之功是弥足珍贵的。

 〔评说〕
 胡应麟《诗薮》:“子桓《燕歌》二首,开千古妙境。”
 孙鑛《文选集评》:“七言古前罕有,至此始畅,比《四愁》风度更长。然每句押韵,却是《柏梁》体,而格调仍是乐府,与唐人歌行固自不同。”
 王夫之《船山古诗评选》:“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沈德潜《古诗源》:“句句用韵,掩抑徘徊,‘短歌微吟不能长’恰似自言其诗。”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按:指《燕歌行》二首),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

高适《燕歌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高适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高适
←上一篇: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下一篇:没有了 →
诗词简介:
唐代诗人高适(702—765)作。这首诗不仅是高适的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它的突出特点是:不只描写一时一地或某次战役的情景,而是以雄健有力的笔触,对开元年间的边塞战争生活作了真实、广泛、深刻的艺术概括,有很高的典型性。诗中描写了征战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慷慨应征、转战绝域,以至久战不归、两地相思、军中官兵苦乐悬殊和荒凉的塞外图景等,一一写入诗里。由于表现的生活场景广阔多样,它所揭示的主题思想也很丰富复杂。诗人既热情歌颂士卒们勇往直前、不怕牺性的爱国热情,也揭露了统帅骄傲轻敌、荒淫误国的罪恶行径,还讽刺了朝廷腐朽昏庸,用人不当。“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两句,用鲜明的对比尖锐地揭露军中的阶级对立,使人触目惊心。诗的结尾,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的诗句,表现对古代良将的怀念和对现今统帅的怨愤,真是感慨无穷。

 《燕歌行》真实地表现出士卒在不同时间、场合的不同心理状态,刻划了士卒思想性格的各个方面。诗人有时用惨淡凄凉的自然景物来渲染衬托他们的心境,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有时在奔放跳宕的叙述中表现他们激昂的情怀,如“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有时则直接揭示他们的思想活动,如“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等。诗中抒写的感情,有时雄迈高亢,有时幽怨缠绵,有时沉痛悲愤。各种不同的情感错综交织,形成了全诗雄厚深广、悲壮淋漓的艺术风格。

 全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音韵流利婉转,起伏跳跃,与士卒思想感情的变化和谐一致。多变化的散句和工整的对偶句交替出现,形成散中有整、整中有变的特点,加强了艺术表现力。《燕歌行》确是一首以爱国主义激情为基调的、苍凉慷慨的悲壮之歌。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燕歌行》
    .[唐].高适.
    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 《 yàn ɡē xínɡ 》 
    《 燕 歌 行 》 
    .[ tánɡ ]. ɡāo shì.
    .[ 唐 ]. 高 适 .
    xù : kāi yuán èr shí liù nián , kè yǒu cónɡ yù shǐ dài fu zhānɡ ɡōnɡ chū sāi ér hái zhě , zuò 《 yàn ɡē xínɡ 》 yǐ shì shì 。 ɡǎn zhēnɡ shù zhī shì , yīn ér hé yān 。 
    序 : 开 元 二 十 六 年 , 客 有 从 御 史 大 夫 张 公 出 塞 而 还 者 , 作 《 燕 歌 行 》 以 示 适 。 感 征 戍 之 事 , 因 而 和 焉 。 
     
     
    hàn jiā yān chén zài dōnɡ běi , hàn jiānɡ cí jiā pò cán zéi 。 
    汉 家 烟 尘 在 东 北 , 汉 将 辞 家 破 残 贼 。 
    nán ér běn zì zhònɡ hénɡ xínɡ , tiān zǐ fēi chánɡ cì yán sè 。 
    男 儿 本 自 重 横 行 , 天 子 非 常 赐 颜 色 。 
    cōnɡ jīn fá ɡǔ xià yú ɡuān , jīnɡ qí wēi yǐ jié shí jiān 。 
    枞 金 伐 鼓 下 榆 关 , 旌 旗 逶 迤 碣 石 间 。 
    xiào wèi yǔ shū fēi hàn hǎi , chán yú liè huǒ zhào lánɡ shān 。 
    校 尉 羽 书 飞 瀚 海 , 单 于 猎 火 照 狼 山 。 
    shān chuān xiāo tiáo jí biān tǔ , hú qí pínɡ línɡ zá fēnɡ yǔ 。 
    山 川 萧 条 极 边 土 , 胡 骑 凭 陵 杂 风 雨 。 
    zhàn shì jūn qián bàn sǐ shēnɡ , měi rén zhànɡ xià yóu ɡē wǔ 。 
    战 士 军 前 半 死 生 , 美 人 帐 下 犹 歌 舞 。 
    dà mò qiónɡ qiū sāi cǎo shuāi , ɡū chénɡ luò rì dòu bīnɡ xī 。 
    大 漠 穷 秋 塞 草 衰 , 孤 城 落 日 斗 兵 稀 。 
    shēn dānɡ ēn yù chánɡ qīnɡ dí , lì jìn ɡuān shān wèi jiě wéi 。 
    身 当 恩 遇 常 轻 敌 , 力 尽 关 山 未 解 围 。 
    tiě yī yuǎn shù xīn qín jiǔ , yù jīn yīnɡ tí bié lí hòu 。 
    铁 衣 远 戍 辛 勤 久 , 玉 筋 应 啼 别 离 后 。 
    shǎo fù chénɡ nán yù duàn chánɡ , zhēnɡ rén jì běi kōnɡ huí shǒu 。 
    少 妇 城 南 欲 断 肠 , 征 人 蓟 北 空 回 首 。 
    biān fēnɡ piāo piāo nà kě dù , jué yù cānɡ mánɡ ɡènɡ hé yǒu 。 
    边 风 飘 飘 那 可 度 , 绝 域 苍 茫 更 何 有 。 
    shā qì sān shí zuò zhèn yún , hán shēnɡ yí yè chuán diāo dòu 。 
    杀 气 三 时 作 阵 云 , 寒 声 一 夜 传 刁 斗 。 
    xiānɡ kàn bái rèn xuè fēn fēn , sǐ jié cónɡ lái qǐ ɡù xūn 。 
    相 看 白 刃 血 纷 纷 , 死 节 从 来 岂 顾 勋 。 
    jūn bú jiàn shā chǎnɡ zhēnɡ zhàn kǔ , zhì jīn yóu yì lǐ jiānɡ jūn 。 
    君 不 见 沙 场 征 战 苦 , 至 今 犹 忆 李 将 军 。 
     
  • 《燕歌行》
    .[唐].高適.
    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樅金伐鼓下榆關,旌旗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風飄飄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 汉家的东北边疆燃起了战争狼烟,汉家的将士讨伐凶残的敌人辞别家园。男子汉本应该在战场上横冲直闯,何况皇上对出征将军破格恩宠赏面。鸣锣击鼓大军浩荡山海关,旌旗连锦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校尉穿越瀚海送来了紧急军书,单于正在狼山围猎,火光烛天。边境线上,山川萧条,荒凉黯淡,敌人的骑兵挟风趁雨猖狂进犯。战士们在阵前浴血奋战伤亡过半,将军帐中大摆酒筵美女仍歌舞翩跹。深秋季节,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 日落时分,边城孤危,士兵越来越稀。边将身受皇帝思泽竞麻痹轻敌,战士筋疲力尽仍难解关山之围。身穿铁甲在边地长期辛勤戍守。家中亲人日夕思念眼泪长流。少女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征夫在边疆遥望家园空自回头。边地遥远形势动荡怎么能够度量! 那里愁云笼罩触目是一片荒凉。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眼见刀光闪闪血溅锋刃死伤纷纷,以死报国从来岂是为了个人的名利功勋? 你不见沙场争战何等艰苦惨痛呵,至今人们都怀念那与士卒同甘共苦的——李广飞将军。

    【逐句翻译】

    汉家烟尘在东北②,汉家的战乱常发生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将辞别家乡去讨伐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③,大丈夫本来应该纵横驰骋,
     
    天子非常赐颜色④。皇帝超出一般地加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⑤,军队敲打着铙鼓前往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⑥。军旗延续飘扬在那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⑦,校尉传送的羽檄飞驰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⑧。单于燃烧的猎火照亮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边地的山川无边寂寥寒苦,
     
    胡骑凭陵杂风雨⑨。胡骑疯狂进犯似疾风暴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战士们奋勇杀敌不辨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中军帐美人还在轻歌曼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⑩,秋尽的大漠接着连天草萎,
     
    孤城落日斗兵稀。孤城外晚照下的斗兵渐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身受恩遇的将军常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竭尽全力而孤城未能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远戍的征夫久久辛勤心忧,
     
    玉箸应啼别离后(11)。别后思妇的泪水面颊直流。
     
    少妇城南欲断肠,城南的少妇哀愁肝肠欲断,
     
    征人蓟北空回首。蓟北思乡的征人徒然回头。
     
    边庭飘飘那可度,边庭飘摇动荡如何度一生?
     
    绝域苍茫更何有! 绝域苍茫无垠有什么能成!
     
    杀气三时作阵云,白日里腾腾杀气化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12)。寒夜里阵阵刁斗传来金声。
     
    相看白刃血纷纷(13),看那锋利的刀刃热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14)? 为节义而死岂能考虑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你没看见沙场征战的劳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15)! 到今日还忆念着李广将军!
     
  • ①燕歌行:乐府平调曲名。三国魏曹丕撰。其诗“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 妇人怨旷,无所诉也”。(《乐府诗集》三二《相和歌辞》《平调曲》《燕歌行》引唐吴兢《乐 府题解》)
     
    ②汉家:代指唐家。
     
    ③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史记·季布列传》:“上将 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杀。这里借指唐将军 骄纵轻敌。
     
    ④赐颜色:给面子,厚加礼貌。颜色,脸色、面子。
     
    ⑤摐金:敲打着军乐器。 摐,撞、打;金,钲、铙之属。榆关:即山海关。
     
    ⑥旌旆:旗帜的通称。逶迤:亦作“逶移” “逶迆”“委蛇”“委移”。弯曲而延续不断貌,这里有从容自得、大摇大摆之意。碣石:古 山名,在河北昌黎西北。《尚书·禹贡》:“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⑦校尉:秦汉 时设置的武官名。羽书:军中插有鸟羽的紧急文书。南朝梁虞羲《咏霍将军北伐》:“羽 书时断绝,刁斗昼夜惊。”瀚海:指北海,北海在蒙古高原东北,一说指今内蒙古之呼伦 湖、贝尔湖。也指沙漠。
     
    ⑧单于:汉时匈奴首领。这里借指唐东北边境突厥首领。狼 山:即狼居胥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西北黄河北岸。
     
    ⑨凭陵:侵凌,进逼。《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介恃楚众,以凭陵我敝邑。”
     
    ⑩腓:病,枯萎。《诗 经·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11)玉箸:玉制的筷子,这里喻眼泪。南朝梁 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
     
    (12)刁斗:古代行军用具。《史记·李将军 列传》:“不击刁斗以自卫。”《集解》引孟康:“以铜作鐎器,受一斗,昼炊饭食,夜击持行, 名曰刁斗。”
     
    (13)白刃:锋利闪光的刀。
     
    (14)死节:为节义而死。
     
    (15)李将军:即汉之飞将军李 广。他爱护士卒,士卒“咸乐为之死”。(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 【集评】 唐·殷璠:“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做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
     
    明·邢昉:“金戈铁马之声,有玉磬鸣球之节,非一意抒写以为悲壮也。”(《唐风定》卷九)
     
    明·谭元春: “真志士。‘顾勋’ 二字笑尽妻子身家中人。” (《唐诗归》卷十二)
     
    清·黄培芳:“句中含双单字,此七古造句之要诀,盖如此则顿跌多恣,而不伤于虚弱,杜工部《渼陂行》多用此句法。转韵亦用对法。”(《唐贤三味集笺注》卷下)
     
    清·王夫之:“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诽刺。此道自三百篇来至唐而微,至宋而绝。”(《唐诗评选》卷一)
     
    近·赵熙:“常侍第一大篇,与东川《白日登山望烽火》一首非但声情高壮,其与守圭有微词,盖与国史相表里也。”(《唐百家诗选》手批本)
     
    今·刘开扬:“此诗多对偶句,功力深笔力亦到,非他人可及,即李颀《古从军行》亦觉逊色也。”(《高适诗集编年笺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99页)
     
    【点评】 近人赵熙评此诗为高适的“第一大篇”。唐代的边塞诗,为反映奋发进取的精神,写边塞战争,更是多把反映民族矛盾置于全诗的中心。然而《燕歌行》则把审视的目光集中到戍边将士之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士卒枵腹荷戈、效命死节与汉将的纵情声色、怙宠贪功形成强烈的对比,揭露了军中的黑暗腐败,对戍边战士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倾注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感情。此诗可称为唐代边塞诗的压卷之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燕歌行》是高适最著名的诗作,被称为他的 “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语),也被誉为唐人边塞诗的压卷之作。这首诗用非常凝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一场战争的全过程。由原序看,对河北节度副大使张守珪掩盖败绩,“妄奏克获之功”,隐寓讽刺之意,但已作了充分的艺术概括,具有更高的典型意义。根据诗的内容,全诗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的情景;第二段八句写战斗过程;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遥相思念;第四段写战斗的结局。全诗一气贯通,脉络清晰,结构严密。
     
    诗的第一段写出师的情景。前四句交待了战争发生的地域——战火起于东北;战争的性质——敌人入侵; 同时还写出了出征前的场面——将军受命出征,天子赐予特殊的礼遇。这四句诗把出师前的情景简要地描绘了出来,从中可以看到,将军出征前受宠而生骄。这也为后面轻敌战败埋下了伏笔。后四句写出征后行军的壮观场面和预示激战即将开始。“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这两句诗把将军率领军队浩浩荡荡、军鼓震天、旌旗遮日、奔赴前线的壮观场面,十分形象具体地勾画出来。威武的军队,宏大的声势,给人一种出师必捷之感,这与后面的战败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战斗失利做了反衬。“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这两句诗结束了战争前的描写,诗的气氛也开始由平缓转向激昂、紧张,预示了残酷的战斗即将展开。
     
     第二段八句诗描述了战斗的经过,写出了战斗的失利,并点明了失利的原因。第二段前四句诗写战斗开始,敌兵来势汹汹,战士们浴血鏖战,伤亡惨重,但将军仍在恣意享乐。“胡骑凭陵杂风雨”句,将敌人骑兵的进攻写得很有声势,用 “杂风雨”比喻敌人骑兵的进击如同暴风骤雨,既形象又颇具气势,并把战斗的激烈与残酷预示出来。果然,“战士军前半生死”,士兵们奋不顾身英勇杀敌,结果伤亡惨重。在这种情况下,将军在干什么呢?“美人帐下犹歌舞”,将军仍在欣赏着美女的歌舞,并未把战斗的失利放在心上。战士的英勇杀敌与将军的尽情享乐形成鲜明的反差。后四句诗描写战斗仍在进行,一直持续到傍晚。经过激战的塞外战场,一片萧瑟景象,被围的孤城在落日的余辉映照下更显得凄凉。这一段的最后两句诗“身当思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照应了全诗的第三、四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将军出征时的威风已一扫而光,“轻敌” 的是将军,“力尽” 的是士兵,在这样的将军率领下,士兵怎能没有怨苦呢?
     
    第三段的八句诗着重写士兵的愁苦心境,并用思妇来陪衬征夫,将诗的感情色彩渲染得更浓更重。开始四句诗,实写征夫、思妇遥相思念,相会无期。“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一个“久”字,说明征战的士兵在塞外边疆戍守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其与家人分离悲苦之深不难想象。“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切——“欲断肠”。而征人呢? 只有白白盼望团圆相聚,一个“空”字,饱和着无数士兵的血泪。后边四句诗,主要是对征人、思妇的相思相望的烘托,用边塞的悲凉景色来渲染气氛,加深离别愁苦的诗境。“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从总体的角度,鸟瞰了征人生活的悲凉、凄苦的环境。然后,具体地描写了一天的战斗生活,白天是“杀气三时作阵云”,到了晚上“寒声一夜传刁斗”。多么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整天在生与死的境地争斗,过着既危险又孤寂的生活,战士们怎能不思念远方的亲人,又怎能不盼望早日脱离征战,过上和平的生活?这一段诗对深化全诗的主题起了重要的作用。
     
     诗的最后一段的四句总括全篇,写战士们在生死搏斗的紧要关头,决心以身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写得悲壮深沉,战士们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大无畏气概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战士们的赞美。同时,诗人用战士的以死报国,同将军的沽名钓誉、贪功图禄形成鲜明的对照。“岂顾勋”三字,衬出了战士们的坦荡无私的胸怀,辛辣地嘲讽了将军。全诗的最后两句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诗人发自肺腑的感慨之言,对沙场征战的士兵,寄寓了无限的同情,对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表示了深深的怀念。李广与士兵同甘共苦,作战身先士卒,深得士兵的爱戴。怀念李广,也正是对那些不顾士兵的疾苦、只顾自己纵情享乐、追逐功名利禄的将军的进一步鞭挞。作者以此作结,含义深远,再次点明了主题。
     
    通观全诗,笔触凝练雄浑,诗境悲壮苍凉,立意深刻含蓄。在写法上,“七言古中时带整句”(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五),在散句中夹有许多对仗工整的偶句,既具歌行的活泼流转,又吸取了律诗的整齐和谐,全诗节奏明快,声调铿锵,给人以音律美的享受。
     
  •  开元二十年至二十三年 (732—735),诗人身居蓟北对战败很有感慨。本诗是诗人在开元二十六年 (738) 有感于征戍之事而写的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全诗相当广泛地描写了边塞征战生活,歌颂从征战士轻身许国、英勇战斗的爱国思想,揭露了官兵的对立、统帅的不恤士卒与荒淫无能给战士、给人民、给国家带来的灾难。
     
    第一段八句写出师,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汉朝东北烽火连天起,杀敌将士离家奔前线。男儿本性崇尚远驰骋,帝王格外礼遇和奖励。敲金击鼓飞越榆关去,战旗飘扬直奔碣石间。千里沙漠军使传急令,单于练兵战火照狼山。“在东北”、“破残贼”点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重横行”、“赐颜色” 为下文埋下伏笔,看似赞扬将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讽。本段从辞家去国写到榆关、碣石、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历程,气氛从缓和渐入紧张。
     
     第二段八句写战争的具体经过。敌人蹂躏如雨暴风急,大半战士战死阵前,军士战死难解围,可谓一场双方力量比较悬殊的血战。而“美人帐下犹歌舞”暗示战争必败的原因。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将帅的骄惰轻敌和战士的苦战。
     
    第三段八句写战败被围,战士和思妇重逢无期的悲凉,实际是对汉将极深的谴责。战士守边辛苦多年,思妇城南百结愁肠断,北疆战士空望归; 而环境十分险恶,更增添悲凉气氛。边关旷远,绝地苍茫,战云密布,寒气袭人。这不能不让人追寻把战士、思妇置于这样处境的根本原因,从而深化主题。
     
    第四段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诗人的感慨。战士视死如归,不惧血染白刃、为国牺牲不计功和名,多么勇敢,却又多可悲,这样优秀的战士竟没有遇上爱兵惜兵的飞将军李广呢!
  •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多写思妇对于征人的怀念。高适借古题以写时事。《序》明确说这是一篇唱和之作。他人先写了 《燕歌行》, 他才 “感征戍之事”而和作的。既然是“感征戍之事”,当然就不一定写某一具体战役,很可能是由某一具体战役引发了对于若干战役的联想,从而发出了对于征戍之事的感慨。
     
     开元二十六年(738),张守珪部将为邀功而在潢水发动了袭击奚族残部的战斗,先胜后败。张守珪因为隐瞒败绩而被贬官。中国学者解此诗,向来多以为高适写的就是潢水战斗的事。但这是不确的,潢水战斗规模不大,与诗中所写,也不尽相符。高适在开元十八年(730)北游燕赵,且于燕地从军。自开元十八年至二十二年(734)秋末高适南下宋州这段时间,东北边境还发生过几次战斗, 对高适此诗的构思当有影响。如开元二十年(732)春幽州长史赵含章与契丹战于北山。赵含章是个腐败的将领,贪赃狼藉。开元二十一年(733)幽州道总管郭英杰率精兵一万,屯于榆关之外,与契丹大战于都山。这次战斗十分壮烈,英杰战死,兵士被围犹力战不已,直至全部牺牲。从 《燕歌行》 中, 可以清楚看到这两次战争的影子。
     
    诗一开头,便一改 《燕歌行》旧题通常的那种悲凉情调,表现出非凡的气势:写东北边境战火已起,写辞家破贼的将领那种英勇无畏的气概;写天子特殊的褒赏。这是写人。接下便写壮伟的场面: 用 “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写军阵的声威。钲鼓齐鸣,点染出行军的气势;旌旆逶迤,形容队伍的巨大,从“下榆关”(今山海关)到逶迤于碣石间(碣石山,在今河北昌黎县),绵延数十里。这是写出兵的情景。接着便以极大的概括力,勾画出战场的宏大画面,从瀚海(指东北边境的沙漠)到狼山 (今内蒙古五原县一带),羽书飞驰,战火弥漫。这一宏大画面的描绘,显然并非实写某一具体战役之规模,而是想像中壮阔的战争场景。至此,前八句诗中表现的, 是慷慨赴敌的英勇气概, 带着盛唐边塞诗共有的昂扬精神风貌。
     
     但是, 中间八句笔锋 一转, 以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他对腐败将领的不满与对英勇战斗的兵士的同情。出兵的气势是豪壮的,但塞外毕竟是荒漠之地,用“山川萧条”铺垫战争环境, “胡骑凭陵”形容敌人的嚣张气焰;这就为下面将写到的死战的士兵烘托出一种悲壮的气氛,大漠深秋,塞外草衰, 孤城落日, 刀兵相接, 兵士虽大多已经战死, 而战斗犹未结束, 用“斗兵稀”, 极言士兵战斗之艰苦卓绝。士兵虽奋力死战,围犹未解, 将军却在军帐中歌舞宴乐!高适在这鲜明对比的描写中,寄寓着对于前此数次战争的批评。他认为士兵为国英勇作战,将领却腐败无能, 他们受到过多的恩宠, 因而骄傲轻敌, 导致失败。这八句诗, 交错着愤慨与同情。
     
    接下又一转,转入了对士兵心灵的描写。写兵士在战斗间隙中怀念远方的亲人。这是一种传统的写法,征人远戍,思妇断肠。一个“应”字,写尽士兵思亲的深切心绪, 不直写对亲人的思念, 而写亲人如何念自己; 想像中的妻子应是愁泪双下。一个“空”字,表现出士兵无可如何的心绪:妻子虽愁断肝肠,而关山阻绝,欲归不能。边庭遥远,难以度越,眼前所见,唯有杀气连天, 刁斗声悲而已。这八句写得极好,把士兵的感情写得很是细腻动人。战火与亲情,报国与思家,纠结交错,其中流露出作者的无限同情。
     
    最后又回到战斗的现实:短兵相接,为国尽忠,不在于顾念功勋!“雪纷纷”,用字极佳,勾画出刀兵纷乱闪烁的情状。结句是作者站在诗境之外的评论。他的意思是:士兵虽英勇作战,忠勇可嘉,而将领却腐败无能,只导致兵士的白白牺牲,这样的战争徒然使人想念起爱护士兵,与士兵共甘苦的汉代名将李广来, 像李广这样的名将现在是没有了。
     
    这首诗有着高适诗歌所常有的粗犷气质,写来慷慨激昂,而弥漫全诗的, 是盛唐边塞诗所共有的昂扬情调。
     
     
     



历代诗词精品之《燕歌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前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738),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张守珪,当时以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主持北边对契丹、奚族的军事。诗中所写,却综合了诗人在蓟门的见闻,不限于一人一事,是对当时整个边塞战争的更高的艺术概括,既有现实针对性,又有典型性。
 全诗四句一解。“汉家烟尘”四句,写唐军将士慷慨辞阙奔赴东北边防的情况。当时营州(今辽宁朝阳县)以北是契丹和奚族,两蕃在开元三年(715)内附于唐,玄宗复置松漠、饶乐两都督府,认其酋长为都督,先后以五公主和亲于两蕃,而契丹内部实力人物可突干擅行废立,多次弑其酋长。唐虽一再迁就,但可突干于开元十八年(730)又杀其主李邵固,并胁迫奚族叛唐降突厥,并为边患,此后唐与二蕃的战争连年不断。故诗云“汉家烟尘在东北”。开元二十二年(734)六月,张守珪大破契丹,斩其王屈利及可突干,然馀党犹未平,不久又叛唐,‘残贼”指此。首二句以“汉家”、“汉将”开篇,是谓同纽,造成一种连贯的气势,突出的是一种同仇敌忾的民族意识。继二句以“本自”、“非常”呼应递进,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本来就该驰骋沙场,何况天子十分赏脸,奖励有加,所以士气之高可以想见。
 “摐金伐鼓”四句,写唐军赴边途中的情况。古时军中以金、鼓为乐节止进退,所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故诗云“摐金伐鼓”;因为是从朝廷到边地,故云“下榆关(即山海关)”;“旌旆逶迤”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出征队伍的阵容浩大,也写出了行军道路的崎岖。这二句勾勒出一幅壮观的行军图,下二句则通过快马羽书,写出军情紧急。古代少数民族打仗前行较猎以为演习,“狼山”(狼居胥山,属阴山山脉,在今内蒙)此泛指边塞的山,“猎火照狼山”则暗示敌人又发起进攻。诗的音情由雄壮转为急促。
 “山川萧条”四句,写沙场的苦战和军中的苦乐不均。边地连年交战,耕地减少的同时,沙扬扩大;敌方是强悍的骑兵,其来势如狂风骤雨;面对如此强敌,战争的惨烈可想而知,“战士军前半死生”啊。写到这里,笔锋一宕,出现了军中帐内将军沉湎女乐的情景,这里是一片轻歌曼舞,哪里感觉得到半点硝烟的气氛。这样的将军,又怎能指望他身先士卒?这样的军队,又怎样去战胜敌人?一面是壮烈的牺牲,一面是赤裸裸的荒淫。尽管士卒已竭其全力,但指挥不得其人,战斗的结果不容乐观。
 “大漠穷秋”四句,写战斗的失利和士卒的悲哀。时正秋末,“匈奴草黄马正肥”,敌人得天时之利,唐军则上下离心,经过一场恶战,到傍晚时分,只剩少数士卒稀稀落落生返孤城。诗中孤城、落日、衰草构成惨淡悲凉的气氛,渲染出战局失利的悲哀。战士们怀着保家卫国的忠勇,从来作战奋不顾身(“身当恩遇常轻敌”句回应前文“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然而“力尽关山未解围”——边患依然未能解除,这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尽管诗人未能直说“左贤未遁旌竿折,过在将军不在兵”,但意思是很清楚的了。从此以后,战争就要旷日持久地进行下去,带给人民沉重的负担和痛苦。
 “铁衣远戍”四句,写战士久戍不归,与思妇两地相思之苦。长安城南是居民区(城北为宫室所在),城南蓟北,远隔天涯,两地相思,一例承受着战争的痛苦。四句用回文反复的方式,一句征夫(“铁衣”),一句少妇(“玉箸”),再一句少妇,一句征夫。先用借代藻饰,再出本辞,隐显往复之间,道出无限缠绵悱恻之思。
 “边庭飘摇”四句,写军中生活的紧张和苦寒。边地极目,一片荒凉,“那可度”就地域言是辽阔,承上文言则是曰归无期;“无所有”是指没有庄稼,没有牛羊,也就是没有和平。战争僵持,两军对垒,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早午晚三时,前线都是战云密布,杀气不消;深夜刁斗传出的寒声,则暗示着战士连睡觉也绷紧神经,睁着一只眼睛。此即《木兰诗》所谓“朔气传金铎,寒光照铁衣”,李白所谓“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岑参所谓“将军金甲夜不脱”、“风头如刀面如割”,陈毅所谓“风击悬冰碎万瓶,野营人对雪光横;遥闻敌垒吹寒角,持枪倚枕到天明。”
 “相看白刃”四句,是点明全诗的题旨,以引起人们的深思。前二句再次照应“男儿本自重横行”及“身当恩遇常轻敌”,重申战士卫国的忠勇——尽管有顾家之私,他们出以国家民族之大义,出生入死,奋勇拼搏,白刀子进、红刀子出,身家性命尚且不顾,还看重什么个人名位!一篇之中,凡三致意,“岂顾勋”三字则进了一层。然后有力地跌出唯一的不满,唯一的无法容忍,那就是对将帅的不体恤士兵、无安边之良策造成无谓的牺牲,因此,这些连死都不怕的汉子才大声叫出了“征战苦”,并渴望古之良将复生于今日。诗中所谓“李将军”,指战国赵之良将李牧,或指汉之飞将军李广。高适在诗中不止一次赞美过李牧,如“李牧制儋兰,遗风岂寂寞”(《睢阳酬别畅大判官》),“惟昔李将军,按节出此都;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据《史记》本传,牧守赵北边时,厚遇战士,养精蓄锐数岁,然后出击,大破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之边城。李白诗云:“不见征戍儿,岂知关山苦。李牧今不在,边人饲豺虎”,即与此诗结句同意。又,《史记·李广传》载,广廉洁,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战士共之,天乏绝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未尝食;宽缓不苛,故士卒乐为之用。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或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其事迹与李牧相近,王昌龄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与此诗结句亦相似。所以两说均可通。
 《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的力作之一。全诗展示的思想内容而生活内容,无论就深度还是广度而言,在边塞诗中均首屈一指。诗中不仅写了行军和战斗的过程和场面,而且是全方位、多角度展开描写,诗中涉及表现人物有天子、将军、士兵、思妇和敌人,而又能集中到一点,即揭露军中矛盾、表现士兵对将帅不得其人的愤慨及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所以尽管面铺得很广,主题思想却很集中、很突出。与内容的丰富性相应,诗在写法上双管齐下,主次分明,形象丰满,气势开阔。全诗以刻划边防战士的集体形象为主,按其辞阙、赴边、激战、乡思、警戒和怅怨为主要线索展开描写,交织以天子送行,胡骑猖獗、将帅腐朽、少妇愁思等内容,有纵向发展,有横向延伸。就空间而言,涉及长安、榆关、碣石、瀚海、狼山、蓟北等,使诗篇具有尺幅千里、坐役万景的气势感。直抒胸臆的同时,使用了景物描写烘托气氛,有助于抒情。诗中写激战的同时,多次展现边庭荒凉的景象,如“山川萧条极边土”、“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边庭飘摇哪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通过对沙场荒凉的渲染,增加了悲壮惨苦的抒情气氛。词浅意深,铺排中即为讽刺(王夫之语)。诗中并没有多少直接批判的语言,而更多地运用形象来说话,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二句,其效果有如电影的蒙太奇语言,通过前线和帅府两个画面的组接,批判的力度胜过千言万语。又如“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吁叹的语调传达出许多言外之意,令人不禁要问个为什么。“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只言对古之良将的怀念,而对今日将帅之不得其人,尤其是一种辛辣的讽刺。此诗虽为七言古体,却适当吸收了近体的骈偶和调声,如“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等等,都相当工整;同时也继承了四杰体四句转韵,平仄互换的调式;除偶尔点染(用“铁衣”、“玉箸”代征夫、少妇以避复),洗空藻绘,故全诗既音调浏亮,又浑厚老成,纯乎唐音矣。
 《燕歌行》原为乐府古题,取材于征夫思妇的离愁别恨,从曹丕首倡以来,陆机、谢灵运、庾信等的有拟作,然一般不出这一范围,唯庾信加入了个人身世之感,算是有一些创新。高适此诗虽然在写征夫思妇两地相思这一点上与古辞有联系,但写作的重心已转移到边塞问题上来,大大增加了社会意义,可谓推陈出新。

乐府诗《燕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迴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刀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征夫远戍之苦与思妇怨旷之情。 《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录有魏晋至隋唐历代诗人所写的《燕歌行》十余篇,其中高适这篇,堪称为出类拔萃之作。诗前原有小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这段序文,各本不同,此从《全唐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期间,屡纵部下轻启边衅,受挫后又隐其败迹而妄奏战功,颇受玄宗赏识。诗人有感于此,写下这首《燕歌行》以抒胸臆。
 全诗二十八句,前八句写出师。由于诗人采用的是借古题以言时事的写法,所以起句便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诗中的“汉家”、 “汉将”不过是以汉代唐,所指实为唐王朝、唐将。这两句写东北边境烽烟滚滚,征尘阵阵,军情十分紧急。 “汉将”辞别了家人,准备奔赴疆场去消灭“残贼”。从全诗看,对手实为劲敌而非残贼。因此在这两句貌似客观的叙写之中,已暗寓了作者的讥刺之意。下面写出征前将军的豪言壮语、皇帝的赏识鼓励以及行军途中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等场面,都是明褒暗贬,意在讥刺边将的恃勇轻敌,并为下文写其惨败预作铺垫。某些赏析文章认为这段诗是表现“上下一致,士气高涨,辞家应征,奔赴战场”,其见解不免皮相。清人唐汝询说: “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唐诗解》卷十六)这一评点,可谓独具慧眼,深得作者本意。
 自“山川萧条极边土”至“力尽关山未解围”八句,写战败。君昏将骄,恃勇轻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惨败。在那北国广漠无垠的大地上,胡兵凭借有利地形展开了攻势。他们身骑快马,手舞战刀,势如疾风骤雨,摧枯拉朽般地杀了过来。战士们面对强敌,殊死抵抗,死伤过半。而将军此时却在军营中寻欢作乐,欣赏着美人的歌舞。由于身受皇上恩宠的主将轻敌,终于导致大军战败被围,局势越来越险恶。与前八句明褒暗贬的写法不同,这里运用的主要是对比写法。尤其是将军与士兵苦乐殊异的对比,对揭露封建社会“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无情现实,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自“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声一夜传刀斗”八句写被围。重围难解,战事旷持日久,士兵们不免思念起家人。尽管家中的妻子泪眼望穿,肝肠欲断,可战士们还是欲归不得,只得徒劳地遥望着家乡的方向。诗人在这里采用了类似电影中分镜头的处理方法,一句写征夫,一句写思妇;然后又一句写思妇,一句写征夫,在同一时间内跨越空间,分别表现了疆场上征夫远戍、被围难归之苦以及家乡的思妇怨旷难诉、涕泣断肠之痛。这些内容,本是《燕歌行》古题的传统题材,但由于诗人在表现这些传统题材时运用了与前人不同的处理方法,因而就显得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最后四句揭示全诗主旨。战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哪里是为了立功受勋?他们所盼望的,不过是战争早日平息,百姓安居乐业而已。战士们为这一纯朴的愿望而战,将军却不体恤他们的苦衷,只顾自己升迁,哪管士兵死活。象李广那样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实为罕见,每当回忆起他来就不禁热泪涔涔。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作者歌颂了广大士兵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谴责了骄横轻敌、不顾战士死活的边将。诗中充满了慷慨淋漓、悲壮苍凉之气,全诗也随之而结束,意境十分雄浑,恰如杜甫在《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诗中所指出的那样: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古代爱情诗词《》燕歌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四时代序逝不追,寒风习习落叶飞。
 蟋蟀在堂露盈墀,念君客游苦恒悲。
 君何缅然久不归,贱妾悠悠心无违。
 白日既没明灯辉,夜禽赴林匹鸟栖。
 双鸠关关宿河湄,忧来感物涕不晞。
 非君之念思为谁,别日何早会何迟!


 《燕歌行》是乐府歌曲,多用于抒写离人愁绪,风格凄艳,陆机的这一首也不例外。
 诗歌的前四句写时迁景换勾起离人的哀伤。四时代序,时光的流逝难以追及,转眼间又是寒风习习、落叶飘飞的深秋了。畏寒的蟋蟀在堂下哀叫,晶莹的秋露落满台阶。在这落寞的深秋季节,思妇格外地思念远游未归的夫君,心中常含悲苦。——这四句是以景兴情。
 接下去两句是直抒情怀: “君何缅然久不归,贱妾悠悠心无违。”夫君为什么淹留他乡久不归呢? 她想不出头绪,但不管怎样,她对他的思念之情是不会改变的。“心无违”直承 “苦恒悲”,令人联想到 《诗经·伯兮》中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的句子。这个痴心的女子宁愿为相思所苦,为思念夫君而心中常含悲苦。
 “白日”以下四句借景物抒写思妇的心境。凄凉的白日好不容易熬过去了,迎来了又一个漫长的秋夜。屋内,明亮的烛光映照着孤独的身影; 屋外,一只失群的鸟儿独栖于林中。这只失群的鸟儿正是这位女主人公的象征啊! 人与鸟共同忍受着寂寞孤独。然而,“双鸠关关宿河湄”,世上不尽是孤独的离人,听,远处的河边上传来了雎鸠关关的和鸣声。作者在这里暗用《诗经·关睢》之意,写男女欢会。此时此刻,也有人沉浸在团聚相偎的欢乐中啊!想到这里,思妇的心中就象打翻了五味瓶,又酸又苦又辣。禽鸟之失群,关鸠之成双,使思妇触目生情,感慨百端,忧思无尽,涕泪不干。
 最后,思妇以嗔怪的口吻说出自己的哀怨:“非君之念思为谁,别日何早会何迟”。我这般伤感还不是因为思念夫君,谁叫我们离别太匆匆,而再会又如此之难!
 这首诗的立意没什么惊人之处,章法也多因袭前人。不过词采华美,风情摇曳,曲折多姿,自有动人之处。尤其是写思妇触物感兴,忧从中来,很是真切。

古代爱情诗词《》燕歌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孟冬初寒节气成,悲风入闺霜依庭。
 秋蝉噪柳燕栖楹,念君行役怨边城。
 君何崎岖久徂征,岂无膏沐感鹳鸣?
 对君不乐泪沾缨,辟窗开幌弄秦筝。
 调弦促柱多哀声,遥夜明月鉴帷屏。
 谁知河汉浅且清,展转思服悲明星。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优秀作家,素称山水诗派之祖。《燕歌行》系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乐府诗集》引《广题》曰:“燕,地名也。言良人从役于燕,而为此曲。”后人所作,多写征戍、怀远。
 东晋南朝,中国北方为“五胡”各少数民族所割据,北伐军常常开到燕地(今河北北部及辽宁等地)作战。谢灵运在这首诗里首先渲染出一种浓厚的凄凉气氛,以衬托主人公的不幸和悲哀,令读者倍增同情、怜悯之心,继而细腻刻画怨妇的内心境界。她由于思念远戍的丈夫,不禁发出对战争的深沉怨叹,对所处困境的痛心疾首,当此之际,弹筝调曲以驱遣忧思吧,到头来竟适得其反,更添无限离愁,乃至辗转反侧,彻夜难眠。诗中“对君”句的“对”字,近代学人论定当系“思”字之误:“文帝《燕歌行》云:‘念君客游多思肠。’又曰:‘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此诗拟之,故知是思君之误。否则君既徂征,何缘相对也。”(黄节《谢康乐诗注》)细品此中情景,如果不是拘泥于面对现实的“君”,而是理解为面对想象的“君”,“对”字就不存在任何字误问题,而是灵运不同于曹丕《燕歌行》的崭新创造,难能可贵也。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如泣如诉的怨妇身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钟嵘称许谢诗“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诗品》),形象鲜明,个性独特,本篇亦然。全诗通过写景、叙事、抒情的巧妙结合,将女主人公长夜漫漫、沉忧重重的痛苦心灵揭示得细腻入微,如采用“岂无膏沐感鹳鸣”这一触景伤情、无心梳妆的生活细节入篇,就把她成年累月百无聊赖、愁容满面的神韵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如描写她那泄于指间的凄切弦音(“调弦促柱多哀声”),就将她脉脉含情的满脸幽怨倾泻无馀。本诗通篇布局,开承转合,层次分明。首先交待时间节令,点明空闺怀远题旨,进而铺写孤栖独处的诸多愁怨,感情由思而悲,逐渐推向高潮,结尾来一个转折,更是波澜迭起,跌入更深层次的悲哀,把读者引向味之无穷的境地,增加强烈艺术魅力。

诗词作品《燕歌行》鉴赏和精讲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中的曲名。乐府诗题上冠以地名,是表示乐曲的地方特点,如《燕歌行》、《齐讴行》、《吴趋行》和《会吟行》等都是。后来曲调失传,就用来歌咏风土。燕,不读yàn,而读yān,是古代北方边地(即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征戍不绝,所以《燕歌行》大都用来写别离之情。
 曹丕《燕歌行》共有二首,这是其中之一,历代为人们所重视。因为它是我国现存的最古的完整七言诗。诗歌写妇人(少妇)思念客居远方的丈夫,抒情委婉细腻,语言淡易清丽,音调和谐流畅,自古被赞为言情名作,也很能代表曹丕诗歌的一般风格。
 本篇按《乐府诗集》分为七解,除结尾三句一解之外,其余均二句一解。在这里,我们按照诗的内容,另行分段,十五句诗分成四章:
 第一章:以景物起兴(1-3句);
 第二章:愁肠欲断(4-9句);
 第三章:援琴遣愁(10-11句);
 第四章:对天兴叹(12-15句)。


 * * * *


 第一章:以景物起兴


 首章三句诗,以时迁景换起兴,托意于物,引出主题。且看——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马霜,群燕思归雁南翔。

 萧瑟:草木被风吹拂而发出的音响。摇落,凋谢、零落。“燕、雁”,均为候鸟,每年随气侯而迁徙。雁于秋季自北南迁,燕则于春季自南而北。《楚辞》曾有句曰:“燕翩翩其辞归”;又曰:“雁雍雍而南游”。
 诗人一开头就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秋色图”:寒意袭人的秋风,刮得草木凋谢,黄叶飘零,萧瑟作响;而南燕北雁带着霜露辞别北土,飞往南方。
 这用的是“兴”法,说霜落叶凋,鸟亦知归,何况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呢! 这不仅为诗的下章起兴,并为全诗引出主题:少妇念夫。


 第二章:愁肠欲断


 秋,是一个最易勾起愁思的季节,古人常有这种观念。思妇因而触景生情——
 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这章难词不多,只有慊慊这个迭字,说者歧见较多。因为这个词有两种读音,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含义:①读如“qián,欠”,作遗恨和不满解;②如果读为“锲”,则应作满足、惬意解。这里,应以前说为是。另有茕茕(qióng,穷),是孤独的样子。《玉篇》释曰:“茕,单也,无所依也。”下边的淹留,即久留。
 这章六句诗,前三句是说,少妇自言自语,她孤寂而又深情地望着“君客游”的远方的丈夫说:你离家很久,我想念你已想得心碎肠断;我也想象得出你那伤心失望的思念故乡的情景。可是,究竟何故使你久久滞留他乡而不能返归呢?这里思妇想象自己丈夫在外边同样思念故乡的情景。这是一种很值得注意的写法。它借写被思念人的活动来突出思念者感情之急切深沉。它的妙处是翻进一层,令人感到曲折、细致和具体。但是,你究竟为何久留客地而不归呢?这里有期待,有疑虑,更有担心:是因为战事紧急而服役繁忙?是因为身染疾病而难以走上归途?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简直不能再想下去了,看少妇的心思多么深沉!
 后三句是女主人公在家的生活情景:她孤苦伶仃空守闺房,怀念夫君的“忧思”总是萦绕着自己,始终不能摒去,并不知不觉地泪滴沾衣。这表现了思妇的孤苦无依生活和寂寞无聊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表现了少妇对丈夫的无限忠贞和热烈的爱恋。
 这样写,正好写出了一个思妇的感情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开头的一般“念君”,逐步加深至“忧思”程度,最后竟然思念得“热泪沾衣”,写得层层递进,序次分明,很好表现了感情的厚度和思想的深度。
 于是,诗就进入了另一章——


 第三章:援琴遣愁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援琴,援,取也,如“援笔”;援琴,即拿过琴来。清商,古乐曲名,其音短而微。据吴洪曰:“其节极短促,其音极纤微,长讴曼咏不能足焉。”这是在东汉之后于民歌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乐的代表曲,一般象征秋天。短歌微吟,汉乐府中有《长歌行》和《短歌行》,以歌声长短来区分。长歌,多表慷慨激昂情怀;短歌,则多表低落哀伤的思绪。“微吟”,指轻轻地吟咏。
 这是说,思妇在秋风秋月的夜晚,愁怀难释,她取过瑶琴原欲弹一支清商曲,以寄自己难表的衷情,也舒遣一下自己的愁郁心情。可是口中吟出的总是急促哀怨的短调,终于难以遣怀。其实,一个人悲伤到了极点,往往不能自主,不能如愿。古今均已说明,“援琴鸣弦”并不能真正排遣难以排遣的忧思。
 至此,哀伤已极的少妇,抬头看着星空——


 第四章:对天兴问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里,还是先解释几个疑词和难句。“西流夜未央”,西流,即向西边移动;未央:即未尽;央,尽,是说夜已深而未尽,夜最深之时。“尔独何辜”,尔,你,此系复指代词,你们;辜,有三义:①罪,犯罪;②通“孤”,如孤负、辜负;③通“故”,原因。此处用第三义。“何辜”,即何故。河梁,原指河上的桥,此代指银河。
 作如此疏通之后,我们会明白这四句诗的大意是:
 一片洁白如霜的月光,透过帘栊照在她的空荡荡的床上,抬头仰望碧空,只见银河已越过天顶,移向西边了,长夜已经到了将尽未尽的时候了,夜,确已很深了。这时,“牵牛织女遥相望”,他们只能远远地“相望”,而不能挨近来“相亲”。此情此景,天上人间,何其相似! 于是,少妇情不自禁地对天发问:
 尔独何辜限河梁?

 这是说,牵牛织女啊! 你们到底有什么罪,才让你俩这样地隔断在银河两边呢?
 这些如愤如怨,如惑如痴的话,既是对天上双星(即天鹰、天琴星座的主星)说的,对天发问,也是对人自问。同时,还是对与自己同命运的千百万被迫离乡别井而不相聚的男男女女说的。它的言外之意是:老天啊! 为什么要把我们恩爱夫妻久隔两地不能见面,令我们长相思、苦度日?究竟犯了什么过错而如此惩罚我们呀?! 这是一种强烈的控诉,也是愤怒的抗议。诗歌有了这个言尽而味无穷、低回而又响亮的结尾,使全诗显得十分精采,十分引人。


 * * * *


 这首诗在诗艺诗法上的成就也是多方面的,但令人印象最深的主要是两点:一是委婉的情致,二是美妙的韵致。
 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是单纯的、明白的,题材也很常见,但在艺术上却很有独到之处。它把女主人公的感情流露与心态的变化,均作了细致的描绘,其感情炽烈而又含蓄,急切而又端庄;作品将写景抒情、写人叙事和女主公的自言自语,巧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千回百转、凄凉哀怨的风格。清人吴淇说这首诗“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详见《六朝选诗定论》),明人王夫之也在自己的《薑斋诗话》中说:“(这首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这些都说出了此诗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委婉的情致
 它的第二个显著特色:美妙的韵致。这是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比如清人沈德潜在《古诗源》中特别强调指出:
 ( 《燕歌行》) 节奏之妙,不可思议; 句句用韵,掩抑徘徊。“短歌微吟不能长”,恰是自言其诗。

 的确,全诗十五句,句句押韵,用的是“江阳”平声韵,并且“凉、霜、翔、肠、乡、方、旁、忘、裳、商、长、床、央、望、梁”十五字,一韵到底,诗的韵味特别醇厚。只要你好好地朗诵全诗,就会使你感到它的声调(高低)、音韵(抑扬)、节奏(快慢)和旋律(急缓)等等,都非常和谐,错落有致,铸成了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美。这是此诗在艺术上,令读者感到特别动人心弦的一个重要因素。
 构成“诗美”的另一个因素,即所谓图画美,在此诗中,也比较突出。诗人是怎样赋予诗篇的“图画美”呢?你瞧:
 它用各种物象、事象和意象组成了一幅幅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的画图——
 首先,它以时迁景换起兴,创造了一幅苍凉的“秋色图”;
 接着,它以少妇自描,写出一幅哀怨的“思归图”;
 后来,它还以星月西沉的景色,描出一幅深沉的“秋夜图”;
 最后,它将几幅单一的画图加以迭印,终于完成了全诗的一幅完整的画图——典型的古代的有声、有色、有情的《秋夜思妇念远图》。
 从“秋色图”到“秋思图”,是一个发展,也是一种深化。一个思妇沉郁的愁容,缠绵悱恻的相思之情,通过“秋色图”中的一系列景物的烘托,委婉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这幅图画,又从秋到冬,从地上到天空,时空交错,引入各种物象、事象、意象,有机地构成了一个深邃幽清的艺术境界,使诗歌更具立体感和造型美。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大凡用比兴手法的诗篇,总是不缺乏这种“图画美”的。不过,这首《燕歌行》却是其中最为特出的,很值得我们好好去鉴赏。
 此诗还有一个“美”,叫做建筑美,也是构成“诗美”的一个必要因素。这在此诗容易看出:全诗分四章,前二章分别为三句和六句;后二章为二句和四句,呈现一种倍数递迭形态,纵观,则给人以“拾级而上”之感;再说每句诗行均为七言,都由二、二、三的顿数之序组成,统一严谨;横看,则给人以倍觉整齐划一之感。其图式见下——


 


 这样,把形式美中的“整饬美”同“参差美”多样地统一了起来,构成了一种既形象又美观的“建筑美”。
 这首诗经过诗人的苦心经营,将“三美”加以有机的结合,建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充分表达了思妇对征夫(或游子)的无限衷情和热烈的爱怜,使她从“念君”到“思君”,再到“劝君”,最后达到“问天”的感情,程程紧逼,步步深化,以至达到白热程度。曹丕笔下的思妇是多么愁苦,多么忧伤,多么悲愤,又多么情深意挚的啊! 此真乃“言情之杰构也”!

古代爱情诗词《》燕歌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
 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
 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
 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
 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
 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
 妾惊甘泉足烽火,君讶渔阳少阵云。
 自从将军出细柳,荡子空床难独守。
 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
 春分燕来能几日? 二月蚕眠不复久。
 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
 桃花颜色好如马,榆荚新开巧似钱。
 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
 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


 《燕歌行》属《相和歌·平调曲》,因燕处北方边地,征戍连年不绝,故此题多写征人思妇的相思离愁。庾信这首《燕歌行》虽同样表现征戍离别,手法却不同凡响,它以前人罕见的长篇巨制、纵横开合的章法、刚健遒劲的笔力,使之不仅成为同题作中的佼佼者,即就七古体裁的运用而言,也上承建安、下启隋唐,博得后人“开初唐七古”(刘熙载《艺概·诗概》)的赞誉。
 一反齐梁诗歌柔弱纤巧的风格,显示出雄健的笔力和阔大的气势,是这首诗最鲜明的特色。全诗二十八句,分为七层。一起先描写边地景色:“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雁邕邕渡辽水,桑叶纷纷落蓟门。”愁云惨淡,狂风呼啸,千里塞外一派荒凉肃杀景色。渡河南归的雁群的悲鸣,在寒风中飘零坠落的桑叶,更以浓重的秋声秋色渲染出悲凉的氛围,使人倍添离愁。本篇所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正是在这一苍凉广阔的背景下逐一展开的。
 “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由自然环境转入对前线战事的描绘,两句诗分用了两个典故。 前者见于《史记·赵世家》,战国初,晋知伯率韩、魏以攻赵。赵襄子惧,奔保于晋阳。有三神人给他两节竹子,剖开后,内有朱书,授以反灭知氏之计。后遂与韩、魏合谋,果灭知氏。箭竹,即指神人所授质地坚硬的竹子。后者出自《后汉书·耿恭传》:汉明帝时,戊己校尉耿恭驻军西域疏勒城,遭北匈奴围攻,涧水被瓮绝。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经祝祷后,始有飞泉奔出。作者化用这两个典故,意在以赵襄子晋阳之难,耿恭疏勒之围写边塞战争形势的险恶。
 自然环境已是恶劣不堪,征人处境又如此艰危,加之分离日久而且音信隔绝,思妇怎能不愁肠百结,望穿秋水? “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愿得鲁连飞一箭,持寄思归燕将书”,描绘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其中鲁连飞箭又是用典,相传战国时燕占齐国聊城,齐将田单攻聊城岁余不下,鲁仲连乃作书以箭射入城中。燕将见书自杀,田单遂屠聊城。作者用此典故,写思妇幻想有象鲁仲连那样的人来解救危难,使征人平安归来。这既表现了思妇想念亲人的一片痴心,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厌倦战争、渴望和平的普遍心理。
 然而,连思妇自己也清醒地知道这是无法实现的,幻想破灭之后的绝望在她心中转化为强烈、深沉的怨艾。“渡辽本自有将军,寒风萧萧生水纹。妾惊甘泉足烽火,君讶渔阳少阵云。”这四句诗深刻揭露了朝廷将领镇守不力、致使报警的烽火直逼宫苑的严酷现实,而正是造成丈夫出征、夫妻生离死别的直接原因。从其中“本自”、“惊”、“讶”等词语的使用上,读者不难体味出思妇内心难以抑制的不满和愤激之情。
 悲莫悲兮生别离,何况战争不仅意味着生离,还有死别。这种生离死别的折磨,正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之一。所以接下来思妇倾诉了自丈夫从征以后她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自从将军出细柳,荡子空床难独守。盘龙明镜饷秦嘉,辟恶生香寄韩寿。春分燕来能几日? 二月蚕眠不复久。”前两句化用《古诗十九首》中的名句“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表达自己独守空房的寂寞难捱;中间两句仍是用典。上句用东汉秦嘉事,下句用晋人韩寿事。秦嘉于桓帝时任黄门郎,与妻徐淑互有赠答,托诗以寄意。其《赠妇诗》有句云:“何用叙我心,遗思致款诚。宝钗好耀首,明镜可鉴形。”韩寿被尚书令贾充召为司空掾,与其女贾午相恋,午以家藏西域奇香赠寿,其香经月不歇,遂被发觉,充终于以女妻寿。这两个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真切地表达了思妇对丈夫的刻骨相思和真挚爱情。正因为如此,一想到丈夫久久不能回来,自己的青春却象春去秋来的燕子那般来去匆匆,又似“二月蚕眠”一样难以长久,思妇怎能不格外伤感? 春燕、眠蚕两个比喻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为相思所苦的妙龄少妇所特有的心态,将诗情推向高潮。
 接下来却陡转笔锋,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幅明艳多姿的洛阳春景图:“洛阳游丝百丈连,黄河春冰千片穿。桃花颜色好如马,榆荚新开巧似钱。”但见百丈游丝随风飘荡,千里黄河冰雪消融,娇艳的桃花有如红白相间的骏马,鲜嫩的榆荚恰似小巧别致的荚钱。这初春的图景是如此活泼明丽,充满生机,似乎游离于主题之外,与全诗情调不相和谐,实则与上文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将思妇内心深重难遣的怨情表达得十分深沉含蓄。
 诗的最后说:“蒲桃一杯千日醉,无事九转学神仙。定取金丹作几服,能令华表得千年。”意思是春色或许可以使人赏心悦目于一时,但不如美酒更能令人沉醉;而如果能够炼丹学道,象神仙一样长生不老,象华表一样千年永存,庶几可以无忧无虑了。全诗就在思妇这充满浪漫情调的奇思妙想中结束。然而,透过这飘逸旷达的话语,细心的读者自不难体会出其中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至此,作者已层层深入地将思妇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揭示得淋漓尽致,真切传达出她或悲凉、或缠绵、或哀怨、或旷达的种种感情变化。
 此诗将常见的闺情题材写得如此意境开阔、纵横恣肆、跌宕生姿,实为六朝诗坛所少见,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凌云健笔”。
 长于用典,是庾信诗歌的重要特点,也是此诗又一鲜明特色。本篇一连使用了赵襄子晋阳遇危难、耿恭疏勒被围困、鲁仲连飞箭寄书、秦嘉以诗赠妇、贾充女偷香遗韩寿等五个典故,但由于运用得自然、恰切,不仅毫无堆砌板滞之嫌,而且含蓄凝炼地表达了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其中有的典故还达到了翻用灵活、如从己出的境地。沈德潜称庾信“造句能新,使事无迹”(《古诗源》),于此诗可见一斑。

唐诗《燕歌行》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汉家烟尘在东北2,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3,天子非常赐颜色4
 摐金伐鼓下榆关5,旌旆逶迤碣石间6
 校尉羽书飞瀚海7,单于猎火照狼山8
 山川萧条极边土9,胡骑凭陵杂风雨10
 战士军前半死生11,美人帐下犹歌舞12
 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13,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14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摇那可度15,绝域苍茫更何有16?
 杀气三时作阵云17,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18,死节从来岂顾勋19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20


 
 【释】
 1.燕歌行: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名。原序云:“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张公:指幽州节度使张守圭,开元二十三年拜为辅国大将军、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开元二十五年曾破奚丹,二十六年部将赵堪等假借张守圭之命,使平卢军使乌知义击叛奚余党于潢水之北,先胜后败。守圭隐瞒败状而妄奏功,事泄,贬括州刺史。这首诗就是有感于张守圭宫中之事而作的,但又是泛写一般边塞战争。诗里描写了战争的艰苦、歌颂了士卒的勇敢,也揭示了他们思念家乡的痛苦心情。同时对于将帅骄逸不恤士卒也深有讽刺。
 2.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下句“汉将”同。烟尘,指边疆的军情。
 3.横行:驰骋奋战,无所阻拦的意思。《史记·樊哙传》:“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4.赐颜色:给面子,赐予光彩的意思。
 5.摐 (音chuang):击打。金:指钲,行军时用来节止步伐。伐:敲打。榆关:即山海关。
 6.旌旆:指军中的各种旗帜。逶迤:宛延绵长的样子。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
 7.“校尉”句:校尉,武官名,位次于将军。羽书,紧急的文书。瀚海,指今蒙古大沙漠。这句话是说校尉又从瀚海方面急忙地传来警报。
 8.单于:匈奴部族首领的称号,此指突厥的首领,唐时突厥属单于都护府。猎火:打猎时燃起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在出征前,往往举行大规模的校猎,作为演习。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内蒙古克什克胜旗西北一带。
 9.“山川”句:是说汉军分兵转战来到了山川萧条的狼山一带。鲍照《出自蓟北门行》:“征师屯广武,分兵救朔方。”汉之朔方郡就正当狼山一带,唐以来更集置重兵于蓟北一带,以救应东北及北方两面战场。极:穷尽。
 10.凭陵:恃势欺陵。杂风雨:形容敌人的骑兵来势凶猛,如同暴风骤雨。
 11.半死生:死者生者各半,表示伤亡惨重。
 12.“美人”句:是说将帅骄纵淫逸,不能身先士卒。
 13.“身当”二句:是说战士们身受朝廷的恩遇常常不顾性命,但仍不能解孤城之围。
 14.玉箸:指泪。
 15.边庭:边疆。飘摇:随风飘荡的样子。曹植《杂诗》“飘摇随长风”。度:度越。
 16.绝域:极远之地。苍茫:迷茫。一作“苍黄”,翻覆不定。
 17.“杀气”二句:是说正当农作之时,却在战场之上,写战士们怀念家园之心。三时:春夏秋三季农作之时。阵云:形容如立垣的云。刁斗:军用铜器,容积一斗,白天用来煮饭,夜间敲以巡更。
 18.血纷纷:一作雪纷纷。
 19.死节:指为国捐躯。
 20.李将军:指汉代名将李广,武帝时为右北平太守,以防匈奴,他身先士卒,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士卒爱戴,匈奴畏之,避不敢犯。《史记·李将军列传》:“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译】
 滚滚的烽烟
 浩浩的征尘
 在汉家东北边疆
 飞扬,
 一个个汉家大将
 为击退进犯之敌
 辞家别乡。
 男子汉,活在世上
 本来就应该
 横行闯荡,
 更何况,当今皇上
 对英武战功
 格外恩赏,不比寻常。
 锣声鸣响,鼓声震荡
 山海关下摆下战场,
 一面面战旗,在碣石山间
 逶迤飘扬。
 校尉飞骑,飞越了沙漠瀚海,
 传送来十万火急的书信奏章,
 报告敌酋单于正在狼山围猎,
 猎火照得天地通亮。
 我国的边境线上
 山川萧条,黯淡荒凉,
 敌军的铁骑,
 凭借着风雨雷鸣
 进攻猖狂。
 战士们在前线,已经
 大半英勇阵亡,
 将军的营帐
 却依然是美人歌舞
 酒宴飘香。
 深秋的大漠
 边塞草木凋萎枯黄,
 搏斗奋战的兵士身影
 一个个,倒在孤城下
 伴着落日残阳。
 那身受恩宠的边将呵
 平素骄悍轻敌,
 致使我军呵,筋疲力尽
 却仍然难以冲破层层包围。
 士兵们,穿着铁甲,
 长期戍守在边塞疆场,
 妻子们,独守空房,
 泪水似珍珠般
 晶莹发光。
 少妇们在故国家园,
 白白寸断柔肠,
 征人们在蓟北边塞
 空自回首,引颈遥望。
 唉!你这不可度量的边塞呵,
 漫无边际,遥远漫长,
 笼罩着一片
 寂寥苍茫。
 长时期的战争杀气
 化作一片片战云飘荡,
 整夜里,只听得一声声刁斗
 那凄凉的声响。
 战场上刀光剑影,惨淡血光,
 谁人是为了功勋
 谁人是为了名扬!
 呵!何等惨痛艰苦的战场!
 令人至今还怀念
 那汉将军——李广!
 
 【评】
 此诗一般都解作写张守圭潢水战斗先胜后败之事。罗宗强先生认为是集中了几次战役,特别是赵含章与契丹北山之战,与郭英杰与契丹都山之战这两次战役。“从《燕歌行》中,可以清楚看到这两次战争的影子。”(参见拙编《古代诗歌精萃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版)这一见解显然高于传统之见。笔者认为,还应包括张守圭的潢水之战,加以诗人的想象概括,而成此描写唐帝国战争的佳篇。
 从此篇的结构、主题、思想倾向诸方面来看,均非一次战争的具体描绘。但诗人将其浓缩为一次战役,既有赵含章式的腐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又有郭英杰率军全部战死“孤城落日斗兵稀”的艺术形象,又有张守圭“身当恩遇恒轻敌”以致先胜后败的教训,再溶入边域杀场的氛围、兵士的思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以及充溢着盛唐气势的名扬沙场的豪迈,“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再融入诗人自身作为评论家的对战争的种种认识以及作为诗人的种种感受,遂成此战争的史诗。就全诗的气势而言,场景异常阔大,场面转换自由,由起首的朝廷,至大将出征,至敌军入侵“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至战场主帅之营帐,再移镜头至孤城落日背景下的凄厉的战场,再移至后方军人妻子的思念,“少妇城南欲断肠”等等,气势阔大,意境、形象都具有高度的概括力。
 此外,此诗“词浅意深”(王夫之语),看似浅浅淡淡的说来,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寓意。

《燕歌行》作者、赏析、鉴赏和解读 - 汉魏六朝诗歌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燕歌行

(其一)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

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

尔独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的曲名。在乐府诗题上冠以地名,一般表明乐曲声调的地方特点。后来乐曲声调失传,作者则用以歌咏该地的风土。燕为古代北方边地,故此曲多写征夫、怨妇的离别之情。曹丕共作两首,均写女子怀念远行的丈夫,为最早的《燕歌行》。其中以本诗最为著名,被公认是诗人的代表作。

诗一开始,便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索、冷峭的深秋图。那是以萧瑟的秋风为构图中心的景观——天气在秋风中变冷,草木在秋风中凋零,晶莹的白露也在秋风中凝结成霜。这几种典型的景象,均以变化而见其衰飒。正是它们陪衬和暗示着思妇急剧变化的心境。接着,以燕子、天鹅等侯鸟的匆匆南归点染其间,又给这幅深秋图增添了凄清的氛围。而它却直接带出了诗的主人公。思妇从候鸟的知归联想到丈夫的客游不返,故尔倍加思念。这是感时物以起兴。短短四句,便以萧疏的秋色与绵绵愁绪的自然重合,表现出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接下二句,诗人跳脱常法,不是直抒肝肠欲断的思念,而是转实为虚,故意从对面写来。他替思妇设想自己丈夫,此刻正因“恋故乡”而含恨不已。这种假想的实为思念自己的“思归”,以移情的方式巧妙表达出对丈夫的思念。继而又以此为据,以疑惑不解的口吻指责丈夫在异地的“淹留”,使自己的思念显得愈加炽烈。诗人恰恰是借助想象中的两颗心的撞击,翻起了诗情的巨大波澜。

正因为这位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如决堤之水,故以下五句笔锋再转,虚而实,直接描绘其忧思之状。先是神态描写,说丈夫长期在外,妻子只得独守空房,饱尝孤苦;一当思念丈夫就烦忧陡起,却又不敢忘记他,因此忧思不断,情不自禁地落下了伤心的眼泪,这泪水竟打湿了她的衣裳。一个“守”字,表现了女子的孤寂与忠贞。一个“敢”字,突出了女子的无限爱恋——她没有勇气失去丈夫这个唯一的精神支柱。在这里“敢”字比“能”字有更多的主动趋向。 一个“沾”字,把女子无法遏制的相思忧伤之情推到了高潮,以至达到非排遣不可的地步。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下面的动态描写。她取琴弄弦,借以消愁,却不自觉弹出节奏短促、音响低微的清商曲调,无法弹出舒缓平和的歌曲。这琴声与女子内心的悲绪多么合拍!因此只能是愈弹愈悲,愁怨倍增,使得她只好又停止了弹奏。这两句所写的动作十分简练,而着重于对琴声的渲染。但我们从女子如泣如诉的琴声里,仿佛能想见她时而叹息,时而凝思的情景,从而体味出她心中无法排遣的哀伤。

诗的最末四句,以情寓景,沟通天上人间,表现思妇忧怨的无限伸延。 “明月”二句既是写景又不单纯是写景。首先,它以美妙静谧的氛围与思妇动荡不宁的心绪构成强烈的反差,皎洁的光波与烦乱的思潮造成鲜明的对比美。其次,它艺术地表现了伴随思妇哀伤的时间的推移,由前述的“守空房”,至“照我床”再至“星汉西流”,不仅写了时间的流动,同时写了它的漫长与沉重,这又与思妇的忧怨相谐调。再则,它引出了牛女命运的幽思遐想。被天河所隔的牵牛、织女二星在民间传说中的命运,与思妇的命运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很自然会勾起她的联想与自况。但思妇的质疑似有更深的意思。她问二星为何偏把没有桥梁作为相见的限制,其实是自怜尚无他们平时能“遥相望”的福分。可谓反传说之意而用之,说明人间的男女怨旷更有甚于天界,使全诗的主题得到升华。末四句的取景,与诗的开头一样,具有典型意义,这给后来的文学创作留下了某种规范。

这首诗以其高度的艺术成就为历代所称道。它几乎调动了以往所有的表现手法来为抒情服务。全诗以赋为主,兼有比、兴,直接抒情的句子并不多,但它的叙事和写景都渗透着思妇委婉动人的情愫,突出表现为情与景的交融和叙事与抒情的有机结合。本诗笔触细腻,注意从多角度来展开描写。思妇的活动仅限于闺房,但诗人却从闺房之外写起,通过闺房又写到天上,形成大跨度的描写弧线,其中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近有远,也有从对面写来,灵活多变,这就把本来较为单纯的易于写滞、写浮的情事,写得波澜迭起,掩抑徘徊。本诗的句句用韵,一韵到底,则有助于把思妇的心潮抒发得淋漓尽致。由于此诗是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因而它在我国诗史上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乐府诗《燕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魏]曹丕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

 这是曹丕《燕歌行》二首中的第二首,这一首与第一首内容大致相同。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云:“魏文帝‘秋风’ ‘别日’二曲言时序迁换,行役不归,妇人怨旷无所诉也。”这样概括是正确的。
 “别日何易会日难,山川悠远路漫漫”。诗一开头,作者以闺中思妇的口吻发出长叹:当初我们分手时,怎么也没有想到会被分隔得如此久远,怎么也没想到重逢的日子竟如此难以等待,分别后的苦况,重逢的艰难,不禁使我后悔起当初的分手太轻率了。山川悠悠,道路漫漫,表现的不仅是思妇与征夫空间上的阻隔,也象征着思妇与征夫离别的旷日持久。字里行间,充满着惆怅的感情。
 “郁陶思君未敢言,寄声浮云往不还。涕零雨面毁容颜,谁能怀忧独不叹?”郁陶:思念聚集的样子。未敢言:无法说。诗中的思妇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并没有因山川阻隔,离别久远而淡漠,相反,她深切的思念与日俱增。她曾多次地将表达对丈夫思念的书信寄与丈夫,然而,一切音讯都象浮云一般一去不返,她得不到丈夫丝毫的消息,也不知丈夫是否了解自己那“未敢言”的思念。想到这里,她不由得“涕零雨面毁容颜”,泪水象雨点似地淋湿了脸庞。可以想见,多年的幽思,长久地“涕零雨面”使女主人公当年的红颜也为之憔悴了。境遇如此,又有“谁能怀忧独不叹”呢?
 “展诗清歌聊自宽,乐往哀来摧肺肝。耿耿伏枕不能眠,披衣出户步东西,仰看星月观云间。”清歌:没有伴奏的独唱。思妇在怀忧独叹,百计莫解之际,展开诗篇,独自歌唱,聊以自慰。“展诗清歌”本来是要消愁的,当年丈夫在身边的时候曾常常与自己声乐相娱,自己唱歌,丈夫以琴瑟助兴;今天自己不妨以“清歌”来重温一下往日的欢娱,抚慰一下孤寂的心灵,然而,那凄楚的“清歌”又明明白白地提醒她欢乐已经过去、眼前孑然一身的事实。于是借歌消愁愁更愁,“清歌”更使她哀从中生,肝肺好象为之破碎。思妇清歌不能“自宽”,只好放下诗卷,伏枕安眠,以忘却忧愁。但幽思在胸,心神不安,怎么也不能入睡,她只好又重新披衣出户,惘然若失地望着天上的星月,独自徘徊起来。思妇从展诗清歌,到伏枕无眠,再到披衣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具体而细腻地表现了她苦闷难任、愁怀难释的情态。
 “飞鸧晨鸣声可怜,留连顾怀不能存。”存:省察。思妇正值俯仰无凭之际,突然听到了鸧鸹凄厉的哀鸣;鸧鸹的晨鸣又引起了她无限的感伤。诗用鸧鸹哀鸣可怜,来比况自己形只影单的可怜。鸧鸹尚有我在可怜,而我留连徘徊,内心的苦楚,又有谁能体察呢?
 曹丕的乐府诗长于言情,他表达感情委婉细腻,深切感人。这首诗一气舒卷,诗意连贯,作者用如泣如诉的笔调,把思妇悱恻缠绵的忧思刻划得深细入微,富有极强的感染力。清代吴淇对曹丕《燕歌行》二首给以很高的评价,称其: “风调极其苍凉,百十二字,首尾一笔不断,中间却具千曲百折,真杰构也” (《六朝诗选定论》)。

乐府诗《燕歌行》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燕歌行

 

[魏]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丕的《燕歌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列入《相和歌辞·平调曲》。这是一首我国现存最古的完整的七言诗。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深婉细腻的笔致,明丽浅显的语言,写出了一个闺中女子在秋夜中对丈夫的缠绵思恋之情,读之令人心中悱恻。
 诗歌首先象广角镜头般摄下了一幅漫无际涯,旷远幽深的深秋景象:秋风萧萧吹来,草木渐渐枯黄,无边的落叶带着白霜飘曳而下,空阔的天际飞来南行的阵阵雁行。一种凄切哀婉之情充溢了整个画面。清人吴乔说: “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 (《围炉诗话》)诗歌中所摄下的这幅画面,与其说是一幅自然景象,不如说是人物的心象。秋天是一年中由盛而衰的临界,生活在农业文明中的人们时时感触到自然界无法抗争的意识,从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到汉武帝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都透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气。冬天快到了,人们盼望能倚靠辛苦一年换来的果实,团圆和美地共同渡过寒冷。而客观现实与人的愿望往往是相悖离的。秋风送凉,雁儿也知南归,行人为何不早点还乡呢?在诗中,诗人创造了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之后,慢慢地把镜头推至闺中愁眉不解的女子。“念君客游多思肠”, “多思肠”,一作“思断肠”,形容相思之深足以使柔肠寸断。“慊慊思归恋故乡”。写女子想象中丈夫思乡的心境,君心似我心,或许在同一个夜晚,他和她一样正在为久久的离别而忧恨,为遥遥的归期而祈祷。 “君何淹留寄他方”,写女子的反躬自问,也是对丈夫的反问,更确切地说,是对天地的质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一个弱女子所无法抗拒的事实。萧瑟的秋风中,阴冷的月光下,只有幻想中的丈夫来陪伴自己,协和自己忧愁的心绪。“忧来”句中用了“不能忘”三个字,与苏轼的“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词句中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意象中的夫君,是她唯一的精神寄托,是她栖息苦病灵魂的宁静的港湾。一旦这一心造的幻影悄然而逝,她就会重新回到无尽无休的忧苦中来。或许她正在想像丈夫行役在外, “匪咒匪虎,率彼旷野” (《诗经小雅·何草不黄》)的情景,而她相信自己的怀想能陪伴丈夫苦役艰辛;或许她正幻构着丈夫突兀地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一惊喜的场面。所以,她“不敢忘”这一连串的美妙的幻想。然而,这毕竟如镜花水月一般,一旦回到现实中,她再也控制不住自己感情的闸门,辛酸的泪水汩汩涌出,以至沾湿了衣襟。
 诗中接下去写女子为排遣忧思,借琴抒怀,弹奏明明清商曲,音节短促,如泣诉幽咽,与女子的心境正好相吻合,然而,哀怨的琴声只能加重她的忧愁。短歌不行,低吟不成,她百无聊赖,不知所从,此时,皎洁的月光冷寂地流泻到床头,浩瀚银河已指向西南,夜已深而情更浓,不知如何挨过这漫漫的长夜。最后她情不自禁地从心底呼出:银河两岸翘首相望的牵牛织女,你们为何也终日不能相聚呢?诗中对牵牛织女的“遥相望”是虚写,牛女相会有期,而自己尽管望眼欲穿,却不知何时才得与丈夫聚首团圆,这驱不断的忧伤、剪不断的愁绪,不知到何时才得消除。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啊! (白居易《长恨歌》)。

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这首乐府诗是“感征戍之事”而作的。前八句写汉将辞家破敌,次八句写战士阵前死战,末十二句写征夫思妇久别,深刻反映了战士戍边御敌之苦,内容深刻广泛,是唐代边塞诗的杰作。
善于描写边塞战争,描写与边塞战争有关人员尤其是战士的不同生活与心态,这是本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作者认为,不论是将军还是战士,当边疆“烟尘”四起时,他们辞家破敌,显示了汉家男儿“重横行”的本色,值得称道,但将军的表现远不如战士。将军们虽身为朝廷大员,却沉湎酒色,不能象汉代名将李广那样与战士同甘共苦,对战争的失败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而讽刺了边帅的腐朽。而战士则不同,他们“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出征时斗志昂扬,威武雄壮;他们“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在战场上舍生忘死,英勇杀敌。在那漫长的戍边岁月里,在那战云密布的艰险环境中,他们身着铁衣,手击刁斗,夜里巡更放哨,白天与敌拼杀,血洒疆场,为保卫边疆的安全献出了热血与青春。他们说“死节从来岂顾勋”,舍身为国是战士的天职,这是多么崇高的英雄品质。而他们的妻室:“少妇城南欲断肠”“玉箸应啼别离后”,也同样忍受着“沙场征战”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这又是多么可贵的奉献精神!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汉家天子,骠悍的胡骑与骄横的单于,多角度多层次地刻划了敌我双方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展现了中国古代边疆战争的壮丽画卷,而处于这幅画卷中心的则是汉家戍边战士,中心极为突出,爱憎十分鲜明。
与此同时,本诗还注意描写人物活动典型环境。作者除点明榆关、碣石、瀚海、狼山、蓟北等与燕地有关的地名,以突出边塞特色外,还以“山川萧条极边土”与“大漠穷秋塞草腓”等语句,着意渲染了边塞的遥远、荒凉,气氛十分紧张,甚于可以说“边风飘飖”,难以度越;“绝域苍茫”,空无所有,困难极了。这样写,既突出了燕地的特色,又反映了战争环境的险恶,从而大大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感与形象性,提高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量。
燕歌行

燕歌行

《燕歌行》一诗为魏文帝曹丕诗中的名篇,一共有二首,第一首更是为历代传诵的优秀之作。全诗四十五句,三百一十五字,描写的是一位女子秋夜对远离家门的丈夫的深切思念。“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等句描写的是暮秋景色,通过浓墨重彩的描绘,衬托出闺中女主人公独处难耐与寂寞之情。诗接下部分或是通过女主人公的怨艾与责怪,或是通过其竭力想摆脱怀念之情又不能摆脱的愁苦等等描写,真实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深挚怀念和忧伤欲绝的情景。全诗感情凄惋动人,写景、抒情融为一体,语言清丽秀美,句句押韵,节奏和谐,艺术成就杰出。后人评此诗“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 (黄节《魏文帝诗注》引王夫之语)。《燕歌行》还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它是“七言歌行之滥觞” (清冯班《钝吟杂著》) 。在《燕歌行》之前,七言形式只有在汉代民谣中偶有出现,并没有得到当时文人的重视与采用。东汉张衡的《四愁诗》,虽通首是七言形式,而句中还夹带着 “兮” 字,还可以看出楚辞诗体影响的痕迹,所以真正完整的最早的七言体歌诗当推《燕歌行》,这也是它在诗歌史上享有很高声誉的原因之一。

☚ 魏文帝诗   典论·论文 ☛

燕歌行

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与《齐讴行》、《吴趋行》相似,本来具有各自地区音乐的特点,反映各自地区不同的生活和风俗的曲调。燕,今北京一带,是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接界之地,西汉以来常有战争发生。曹丕以《燕歌行》为题,自铸新辞,以女子口吻,写空闺少妇,月夜思夫的缠绵悱恻的心理变化。诗以景起情“秋风萧瑟大气凉,草术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白霜蔽野,群雁南翔,自然界万物在凄凉的冷秋皆有所归,独远在他乡的征夫依旧客游不归,怎不让独守空房的妻子“思断肠”? 以己心度夫心,思妇想象丈夫亦如自己一样思念远方的爱人:“慊慊思归恋故乡”,你既然思念我,“君何淹留寄他方”? 反问中倾诉着无可奈何的忧伤。接下来继续写思妇思心难平,泪下沾襟:“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她为了解忧,拿起琴来,想以音乐来平和心中的忧伤,可是“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奏出来的琴音悲惋凄清,使愁更愁。这时候月满秋窗,星汉西流,夜已深:“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思妇望着隔天河遥相望的牛郎星、织女星,不禁问道:“牵牛织女遥相忘,尔独何辜限河流?”你们究竟有什么罪过竟这样被无情地隔开了呢?这是思妇对造成自己命运的社会提出的质问。这首诗艺术上很有特色。曹丕以细腻的诗笔,委婉地展现了思妇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空闺思妇的形象。情绪哀婉低徊,王夫之称之“倾情倾度,倾色倾声,古今无两”。在形式上,它是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在七言诗的发展上占重要地位。而且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30:55